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張志和《漁歌子》考

 余一夢2005 2021-06-22

形勝在吳頭楚尾,,風流于古往今來

張志和《漁歌子》考

文|李全修

張志和的《漁歌子》詞中所寫西塞山在哪里,?這樁文學史上的公案已聚訟數(shù)百年。現(xiàn)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選入了這首詞,,對“西塞山”的注釋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這個注釋完全無視西塞山還有在湖北省黃石市的另一說,,這是很不負責的,。為了探討歷史真相,特作此考證,。

 一,、張志和生平行跡考

張志和(732-774)生平行跡最早見于顏真卿(709-784)所作《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玄真子姓張氏,本名龜齡,,東陽金華人,。父游朝,清真好道,,著《南華象罔說》十卷,,又著《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代莫知之,。母留氏,,夢楓生腹上,因而誕焉,。年十六游太學,,以明經(jīng)擢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尋復(fù)貶南浦尉,經(jīng)量移,,不愿之任,,得還本貫。既而親喪,,無復(fù)宦情,,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謂煙波釣徒。著十二卷,,凡三萬言,號《玄真子》,,遂以稱焉,。……兄浦陽尉鶴齡,,亦有文學,,恐玄真浪跡不還,乃於會稽東郭買地結(jié)茅齋以居之,。閉竹門,,十年不出。吏人嘗呼為掏河夫,,執(zhí)畚就役,,曾無忤色。又欲以大布為褐裘服,,徐氏聞之,,手為織纊,一制十年,,方暑不解,。所居草堂,椽柱皮節(jié)皆存,,而無斤斧之跡,,文士效柏梁體作歌者十馀人。浙江東觀察使御史大夫陳公少游,,聞而謁之,,坐必終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門巷湫隘,,出錢買地,,以立閎,旌曰回軒巷,。仍命評事劉太真為敘,,因賦柏梁之什,文士詩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門隔流水,,十年無橋,陳公遂為創(chuàng)造,,行者謂之大夫橋,,遂作《告大夫橋文》以謝之?!C宗嘗賜奴婢各一,,玄真配為夫婦,名夫曰漁僮,,妻曰樵青,。……竟陵子陸羽,、校書郎裴修嘗詣問有何人往來,,答曰:“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性好畫山水,,皆因酒酣乘興,,擊鼓吹笛,或閉目,,或背面,舞筆飛墨,,應(yīng)節(jié)而成,。大歷九年(774)秋八月,,真卿於湖州。前御史李崿以縑帳請焉,,俄揮灑,,……須臾之間,千變?nèi)f化,,蓬壺仿佛而隱見,天水微茫而昭合,。觀者如堵,轟然愕眙,。在坐六十馀,玄真命各言爵里,、紀年、名字,、第行,,於其下作兩句題目,,命酒以蕉葉書之,,援翰立成,。潛皆屬對,舉席駭嘆,,竟陵子因命畫工圖而次焉。真卿以舴艋既敝,,請命更之。答曰:“儻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沿江湖之上,,往來苕之間,,野夫之幸矣!”(《全唐文》卷三百四十,。粗體為引者所加,,下同)

顏真卿《碑銘》是當事人所記第一手材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為詳細的張志和生平資料,應(yīng)是最為可靠的信史,。據(jù)之可以大體排列出張志和的生平行跡,并考訂其具體的時間,。

據(jù)湖州學者考證,,張志和生于開元二十年(732),那么,,“年十六游太學”,,則是在天寶六載(747),,“以明經(jīng)擢第”也當發(fā)生在玄宗朝,應(yīng)在天寶六載之后,、肅宗至德元年(756)即位之前。而獻策,,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改名志和,則發(fā)生在肅宗即位之初的至德元年(756),,尋復(fù)貶南浦尉,經(jīng)量移不就,,得還本貫,則應(yīng)發(fā)生在任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之后不久,,大約在至德二年,、三年(757,、758)間。

“得還本貫”的“本貫”是哪里呢,?據(jù)張志和同時人陳少游所撰《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先生姓張,,祖籍浙江金華人?!蟾甘逃氤龃天ㄖ?,棄官隱居歙州赤山鎮(zhèn)”,,可知張志和的祖父張弘占籍歙州。據(jù)《祁門縣志》記載,,張弘在赤山鎮(zhèn)石山塢筑室,號“順德堂”,。張志和父親張游朝即以祁門縣赤山鎮(zhèn)為籍?!暗眠€本貫”應(yīng)是回到祁門赤山鎮(zhèn),。

“得還本貫,既而親喪”,,“親喪”指母喪,,說明發(fā)生在張志和從“貶南浦尉,經(jīng)量移,,不愿之任,得還本貫”之后,,大約是在乾元二、三年(759-760)之際,?!胺铍吩徨蛉死钍嫌诔嗌芥?zhèn)西五里之潤田”(陳少游《行狀》),張志和在此守制三年,。

“無復(fù)宦情,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號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并自號玄真子……”,,則是在守制三年期滿之后,大約是在代宗寶應(yīng)三年(763)或四年(764),。

貶官,、母喪,一定使張志和受到很大刺激,,無復(fù)宦情,于是放浪江湖之間,。其兄鶴齡恐其浪跡不還,,于會稽東郭買地結(jié)茅齋以居之,這樣,,大約是在廣德二年(765)張志和由安徽祁門移居到了會稽東郭。在這里,,他“閉竹門,十年不出”,。期間,浙江東觀察使御史大夫陳少游曾與之交往,,名其所居曰“元真坊”,出錢買地,,為之立闬閎(里巷之門),旌曰回軒巷,,又為其門前造橋,,行者謂之大夫橋。

大歷七年(772)九月,,顏真卿被任命為持使節(jié)湖州諸軍事、本州團練守捉使,、湖州刺史,,次年正月到任,直到大歷十二年(777)八月卸任,,在湖州共計五年,。張志和卒于大歷九年(774)十二月,顏,、張二人有整整兩年的交集。期間,,張志和與陸羽(竟陵子)、裴秀,、皎然等名士都成為顏真卿的座上客,。

大歷九年(774)秋八月,顏真卿在湖州接待張志和的來訪(“訊”),,并為此舉行了一次六十人規(guī)模的大型集會,。作為主賓的張志和興致大發(fā),作畫題句,,揮翰立就,又跳秦王破陣舞,,使舉座駭嘆。與會詩人皎然有《奉應(yīng)顏尚書真卿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記其盛況,。此次集會,,顏真卿見張志和所乘之蚱蜢舟破敝,,愿為之更換新船,張志和則高興地以“愿以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來苕霅之間”加以對答,。皎然又有《奉和顏魯公真卿落玄真子蚱蜢舟歌》記其事。(皎然二詩均收入《全唐詩》)可惜為時不久,,大約在這年深秋或冬天,,張志和就溺水而逝了,,“愿以為浮家泛宅”云云,,只成了一個遺愿。

作者李全修先生與樊稼生先生,、李聲高先生同登鹿耳山

二、《漁歌子》寫作,、流傳考

張志和《漁歌子》原題《漁歌》,,共有五首。唐文宗時宰相李德裕(787-850)在《會昌一品集》中錄存張志和《漁歌》五首,,并附題記《玄真子漁歌記》:

德裕頃在內(nèi)庭,,伏睹憲宗皇帝寫真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跡,,今乃獲之,,如遇良寶,。於戲!漁父賢而名隱,,鴟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歟?處二子之間,,誠有裕矣。長慶三年甲寅(引者按:干支有誤)歲夏四月辛未日,,潤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記。(《全唐文》卷七百八)

五首《漁歌》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fù)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撅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因為張志和是著名畫家,,畫名更著于詩名,,所以唐及五代論畫著作也都有關(guān)于他的軼事及寫作《漁歌》的記載。先是朱景玄(元和初806應(yīng)進士舉)《唐朝名畫錄》云:

張志和,,或號曰煙波子,常漁釣于洞庭湖,。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jié),,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卷軸,,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tài),。

后有張彥遠(815-907)《歷代名畫記》第十卷《唐朝下》云:

張志和,字子同,,會稽人,。性高邁,,不抱撿,,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卷,書跡狂逸,,自為《漁歌》便畫之,,甚有逸思,。肅宗朝官至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本名龜齡,,詔改之。顏魯公與之善,,陸羽等嘗為食客。

南唐溧水縣令沈汾《續(xù)仙傳·玄真子》則在顏真卿《碑銘》的基礎(chǔ)上踵事增華:

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會稽山陰人也,。博學能文,進士擢第,。善畫。飲酒三斗不醉,。守真養(yǎng)氣,外雪不冷,,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覽。魯國公顏真卿與之友善,。真卿為湖州刺史,日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烏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遞相夸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跡,古今無比,。而真卿與諸客傳玩,,嘆伏不已,。其后真卿東游平望驛,,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嘯詠,。其席來去運速,,如刺舟聲。復(fù)有云鶴隨覆其上,。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尋于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今猶有傳寶其畫在於人問,。

李德裕與張志和世有舊交,,其余三人距張志和年代不遠,,他們所寫當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根據(jù)上引記載,再參考有關(guān)資料,,我們可以梳理出張志和創(chuàng)作《漁歌子》以及流傳的一些頭緒:

一、顏真卿經(jīng)常與其門客好友張志和等雅集,,吟詩作畫。某次雅集(也許是大歷九年秋八月那一次),,共同唱和,,張志和以五首《漁歌》為首唱,,顏真卿與陸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連原唱在內(nèi)共得詩二十五首,。張志和并為這些作品配畫,。朱景玄謂顏真卿以《漁歌》五首贈張志和應(yīng)是指將和作五首相贈,讓張志和“為卷軸”配上圖畫,。

二,、張志和原作題為《漁歌》五首(后被人改題為《漁父》,宋代又題為《漁歌子》,,成為一個詞牌名),,曾經(jīng)散失,經(jīng)過“世與玄真子有舊”的李德裕多方訪求,,才得留存至今??上ь佌媲渌娜说暮妥饕呀?jīng)散失,,不可復(fù)見,。

三,、張志和的五首《漁歌》雖然可能是在某次雅集一次寫出(相當于公開發(fā)表),卻并不意味著都創(chuàng)作于這次寫出的當時,。其內(nèi)容明顯非一時一地之事。它們反映和表達的是作者“天下山水,,皆所游覽”所積累的具有代表性的漁隱經(jīng)驗和感受。五首所寫地點不同,,季節(jié)不同,景象不同,,方式不同,而感受則大體相同,。每首首句揭示漁隱之地,五首分別是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釣臺(《后漢書》曾記載嚴光“披羊裘在澤中”,,從“褐為裘”三字可知此釣臺即今浙江富春江嚴子陵釣臺),霅溪(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松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四《南直》六:“吳江在縣東門外,,即長橋下分太湖之流而東出者,,古名笠澤江,,亦曰松陵江,一曰松江,?!苯穹Q吳淞江,在今蘇州市,,從“菰飯莼羹亦共餐”可知是運用晉代吳江人張翰見秋風起而思吳中家鄉(xiāng)菰菜,、蓴羹,、鱸魚膾而棄官歸隱的典故),,青草湖(在今湖南省岳陽市,與洞庭湖相連,,巴陵是今湖南省岳陽市),。五處時令、風物不同,,西塞山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釣臺是“兩兩三三蚱蜢舟”,,霅溪是“江上雪,,浦邊風”,松江是“楓葉落,荻花干”,,青草湖是“青草湖中月兒圓”,。五處漁隱者形象不同,,西塞山是“青箬笠,,綠蓑衣”,,釣臺是“褐為裘”,,霅溪是“笑著荷衣”,松江是“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青草湖是“巴陵漁父棹歌連”。漁隱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踞水邊石磯而釣,,這是姜子牙垂釣于渭水磻溪的方式,可稱為岸釣,;一種是乘船而漁(釣),,這是與屈原對話并唱滄浪之歌的漁父的方式。西塞山一首所寫屬于前者,,所以西塞山懸崖邊有玄真子釣臺遺跡,;其余四首則明顯是乘船而漁。雖然五處情況很不相同,,而心情則大體相同:“斜風細雨不須歸”,、“長江白浪不曾憂”、“笑著荷衣不嘆窮”,、“醉宿漁舟不覺寒”,、“樂在風波不用仙”。表現(xiàn)的是作者擺脫了官場的束縛之后無拘無束的自由與快樂,,是“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的無憂無懼,是心靈得到安頓,、安貧樂道的怡然自得,。

《漁歌》五首顯然融進了作者“天下山水皆所游覽”的經(jīng)歷,運用典型化的手法,,集中了漁隱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四、《漁歌》一出,,暴得大名,,不僅顏真卿等朋友輩嘆賞不已,,連憲宗皇帝都因讀不到《漁歌》而寫真求訪,又為求訪不致而嘆息,。而且不到五十年之后,,被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君臣的喜愛,,紛紛擬作,。“《經(jīng)國集》(日本漢詩集)收有平安朝嵯峨天皇擬張志和《漁父詞》五首,題為《雜言漁歌》,。其一云:'寒江春曉片云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莼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隙胩旎什⒚甲桃柏懼鞣詈臀迨?,也載入《經(jīng)國集》?!?/span>(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第四冊第440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五首《漁歌》以第一首最為人稱道。南宋中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說:“玄真子《漁歌子》,,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后世選本也都只選這一首,,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黃庭堅、徐俯都曾對這一首加以隱括,,(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水光山色漁家風范》)以致許多讀者只知有一,,不知有五。

這首詞使我們看到了壯美的西塞山的另一面貌:柔美,、靜謐,、自在、隨意,。直至今日,,在西塞山東西兩側(cè)江灣一帶,仍常見到這一柔美靜謐的美景,。

三,、西塞山屬地爭議考辯

從張志和寫作此詞直至南宋之前,,幾百年間對張詞西塞山歸屬武昌府(今黃石市區(qū)歷史上曾隸屬武昌府)從未有過異議,。張志和之后,,唐及北宋詩人所寫與西塞山有關(guān)的詩詞,無不確指為“武昌西塞山”即是明證,。例如:

西塞山(唐·羅隱)

題注:在武昌界,,孫吳以之為西塞。

吳塞當時指此山,,吳都亡后綠孱顏,。嶺梅乍暖殘妝恨,沙鳥初晴小隊閑,。

波闊魚龍應(yīng)混雜,,壁危猿奈奸頑。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

 西塞山下作(唐·韋莊)

西塞山前水似藍,亂云如絮滿澄潭,。孤峰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

爨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結(jié)一庵,。

 吳·武昌(唐·孫元晏)

西塞山高截九垓,,讖謠終日自相催。武昌魚美應(yīng)難戀,,歷數(shù)須歸建業(yè)來,。

 過西塞山(唐·齊己)

空江平野流,風島葦颼颼,。殘日銜西塞,,孤帆向北洲

邊鴻渡漢口,,楚樹出吳頭,。終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江行無題一百首 其七十一(唐·錢珝)

曾有煙波客,,能歌西塞山。落帆唯待月,,一釣紫菱灣,。

西塞山二首(唐末宋初·王周)

題注: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隸也

西塞名山立翠屏,,濃嵐橫入半江青,。千尋鐵鎖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

匹婦頑然莫問因,,匹夫何去望千春,。翻思岵屺傳詩什,舉世曾無化石人,。

 望江南·柳(宋·王琪)

江南水,,江路轉(zhuǎn)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

名利客,,飄泊未還家,。西塞山前漁唱遠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送都官辛七丈赴治江夏(宋·蘇頌)

官柳春來已可攀,使君旌蓋駐江干,。還頒明詔恩優(yōu)渥,,坐使環(huán)封俗阜安。

西塞山川馀舊跡,,南樓風月有清歡,。幕中才雅今應(yīng)盛,暇日追游興未闌,。

 浣溪沙(宋·蘇軾)

玄真子漁父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故加數(shù)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鷓鴣天(宋·徐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浮云萬里煙波客,惟有滄浪孺子知,。

最早提出西塞山歸屬異議的是南宋初期為蘇軾詩作注的趙次公。他為《又書王晉卿畫四首》其四《西塞風雨》作注說:“西塞山,,乃湖州磁湖道士磯也,。”但他只是提出異議,,沒有闡明任何理由,,提出任何證據(jù)。

承襲此說的是南宋后期的洪邁,。他在淳熙戊申(1188)十月廿三日為李結(jié)《西塞魚社圖》寫了一篇跋文,。文中說:

西塞在吳興,故玄真有“霅谿灣里釣漁翁”之句,。而黃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師處。東坡公嘗以偶“散花洲”,,被諸樂府,,姑借為齊安重。至于“云天篛笠”,、“江海蓑衣”之章,,則固表其下曰吳興矣。

這段話的三條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句話以張志和五首《漁歌》中的第三首是寫浙江霅溪(吳興)而推斷其他四首也是寫吳興,,是不合邏輯的,這就如同從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是懷寫宋玉而推斷其余四首也是懷寫宋玉一樣荒謬,。張志和《漁歌》五首各寫何處,,前文已有論述,這里不再重復(fù),。

跋文的后兩句則是對蘇軾兩首詞的曲解,。第一首是上面已經(jīng)引用的隱括張志和《漁歌》第一首的《浣溪沙》。在蘇軾看來,,“西塞山前白鷺飛”就是指今黃石市西塞山,,故以西塞山對岸之散花洲與之構(gòu)成對仗,所指甚明,。而洪邁硬要加以曲解,,說蘇軾這樣寫是為了提高齊安(即黃州)的地位,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邏輯,。

另一首是趙次公曾經(jīng)作注的《西塞風雨》:“斜風細雨到來時,,我本無家何處歸,。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闭f這一首就是在寫吳興,同樣站不住腳,。很明顯,,這一首也是對《漁歌》第一首的隱括。隱括是對原作的“翻寫”,,蘇軾既認定原作中的西塞山是武昌西塞山,,怎么會在隱括中把它移植到吳興呢?而且第四句提到“江”,,也只能是指長江,,而不會是指吳興的湖。

南宋晚期王楙《野客叢書》繼承洪說,,云:

有兩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書·張志和傳》謂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又志和詞中有“霅谿灣里釣漁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師之城,。洪內(nèi)翰作《西塞魚社圖》,亦嘗辨此,,而《漫錄》乃謂志和西塞在武昌,,所見亦誤矣。

這段話完全襲用了洪邁的邏輯,。前面已經(jīng)考證,,張志和“愿以為浮家泛宅……”一段話是他在卒前不滿三個月時說的,是在《漁歌》寫作之前而不是之后,,根本不能用來限定五首《漁歌》的內(nèi)容,。所說《漫錄》是指吳曾所著《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11月出版的《宋元筆記叢書·能改齋漫錄》“出版說明”說:

《能改齋漫錄》是南宋人筆記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它的內(nèi)容有記載當時史事,、證辨詩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等幾個方面,特別是有關(guān)唐宋兩代文學史的資料比較多,。著者吳曾博洽多聞,,又生當南、北宋間,,曾見及后世失傳的多種文獻,,因此它所輯錄的內(nèi)容,對后世文史考訂工作具有提供資料的作用,,向為學者所樂于引述。

在《能改齋漫錄》中,,有數(shù)處提到西塞,。卷九《地理·西塞》條云:“張志和歌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矗洳浽唬?#39;西陵縣,,對黃公九磯,,謂之西塞’?!本硎稑犯ど焦馑珴O父家風》條中載錄蘇軾,、黃庭堅、徐俯對張志和《漁歌子》的隱括,,徐俯《浣溪沙》中有“朝廷若覓元真子,,恆在長江理釣絲”兩句,明顯指向長江西塞山,。卷十七《樂府·以張志和漁父詞為浣溪沙定風波》條,,寫“好事者”在蘇軾、黃庭堅,、徐俯之后相繼隱括,,其中一首《浣溪沙》的上闋是:“釣罷高歌酒一杯,醉醒曾笑楚臣來,,夕陽維纜碧江隈,。”也明顯是指向楚地長江西塞山,。吳曾早于趙次公,、洪邁、王楙,所說應(yīng)該更為可信,,所引作品對西塞山所屬指向甚明,,王楙沒有列出任何證據(jù),僅憑洪邁的無根之言,,就否定《漫錄》所載,,顯然站不住腳。

明清以來,,一些人注釋“西塞山前白鷺飛”時,,常引用《西吳記》中的一條:“湖州磁湖鎮(zhèn)道士磯,即張志和'西塞山前’也,?!睋?jù)查,宋以前未見《西吳記》一書的任何蹤跡,,說明它的刊行不會早于宋代,,怎么可以用它來論證唐時西塞山的歸屬呢?極具權(quán)威性的《元和郡縣志》只提到武昌西塞山,,而未及于吳興西塞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唐代是否存在“吳興西塞山”都是一個疑問,。反過來,武昌西塞山的記載則屢見于宋以前歷代重要典籍,,如《三國志·吳書一·孫頗虜討逆?zhèn)鳌放崴芍⑺龝x·虞溥《江表傳》,,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五《江水》,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七,,宋《太平御覽》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南楚諸山·西塞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三建安四年,南宋陸游《入蜀記》卷四……

四,、駁“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說

明末以來又有人提出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之說,,以釜底抽薪手法,徹底否定張志和有描寫楚地西塞山的可能,。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籖》卷十六《詁箋一》說:

西塞山,。有兩西塞山?!拔魅角鞍橈w,,桃花流水鱖魚肥?!贝藚桥d之西塞也,。“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嵐橫秋塞雄,,地束江流滿?!贝隧f江州所詠武昌之西塞也,。……志和生平,,室居在越州,,舟居多在苕間,未聞其從楚江泛宅也,。

接著清初著名詩人查慎行在《長亭怨慢》題注中用更確定的語氣提出:

武昌縣西道士,,亦名西塞山。絕壁臨江,,上有張志和祠,。按:西塞山在吳興?!短茣罚骸皬堉竞?,金華人,。顏真卿守湖州時志和來謁,,愿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strong>蹤跡未嘗入楚也。

二人皆浙人,,未免存在偏見,。所謂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并未經(jīng)過嚴密考證,,純屬武斷,。因為查慎行名氣大,他的言論影響深遠,。在他卒后五十二年,,張宗橚刊行的《詞林紀事》又錄入查慎行這段話,使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之說傳播得更廣,,影響更為深遠,。

“蹤跡未嘗入楚”之說是否站得住呢?讓我們再回到本文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所引的五則生平史料,,加以考證分析。

按顏真卿所撰碑銘,張志和是在貶為南浦縣尉后,,經(jīng)量移不就,,回到本貫的。南浦縣位于今重慶市萬州區(qū),,張志和“本貫”在安徽祁門縣,。長江流域自荊門以上,崇山峻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交通十分不便。萬州處于瞿塘峽上游,,正臨長江,,由萬州返回安徽祁門,最便捷的路線只能是乘船順江而下,。直到宋代,,陸游接受朝命,從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fā),,啟程前往夔州任職,,走的就是水路。張志和由萬州返回祁門,,只可能逆著陸游入蜀路線,,經(jīng)荊楚、湖湘而入安徽,。陸游是趕時間赴任,,尚且費時157日,張志和量移不就,,擺脫束縛,,由仕入隱,必然是且行且游,,既飽覽沿江景色,,又嘗試漁隱生活,其費時應(yīng)該更長,。上引與張志和同時而稍后的的朱景玄在所著《唐代名畫錄》中就明確指出,,張志和“常漁釣于洞庭湖”,顯然有據(jù),。而且用的是一個“?!弊侄恰皣L”字,說明張志和曾在洞庭湖一帶有較長時間的盤桓,。前引沈汾《續(xù)仙傳·玄真子》稱張志和“天下山水,,皆所游覽”,,也應(yīng)該是發(fā)生在這次橫跨蜀、楚,、湘,、皖,長達六七千公里,、歷時至少半年的返鄉(xiāng)之旅,。在此之前,他在京城長安出生后即隨父親張游朝旅居京城,,十六歲入太學,,接著擢第、獻策,、深受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貶南浦尉,,不可能有“天下山水,皆所游覽”的機會,。由此可知,,所謂“蹤跡未嘗入楚”,完全是一種主觀臆斷,。作為山水畫家兼詩人,,張志和流連于荊楚、湖湘的山水名勝,,并嘗試漁隱生活,,而把游覽,、漁隱于青草湖,、西塞山的情境及感受寫進《漁歌》五首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祁門潤田《張氏宗譜》所載陳少游撰《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有如下記載:“服闕,,朝廷屢召不起,隱居歙縣之黃山,,復(fù)游吳楚山,,泛舟于江湖,挹清風載明月,,自號煙波釣徒,,垂釣不設(shè)餌,志不在魚,?!标惿儆闻c張志和關(guān)系密切(見上引顏《碑》),,而行狀之撰乃是受張志和之子張衢所請(《行狀》云:“先生生還造化越十一年,子衢奉先生遺書若干卷遠來淮南”,,請為其父作傳),,所寫應(yīng)是十分可靠的?!皬?fù)游吳楚之山,,泛舟于江湖”,“吳楚之山”當然包括距黃山不遠的東楚第一名山武昌西塞山,,而“復(fù)游”則說明在母喪守制之前游過,,即從南浦順江而下那一次,此時服除之后則是再游,,不僅復(fù)游楚山,,而且復(fù)泛舟于江湖。依據(jù)上下文,,“江湖”應(yīng)包括吳,、楚兩地曾經(jīng)泛舟過的江湖。

前面提到的徐俯隱括張志和《漁歌子》為《浣溪沙》和《鷓鴣天》各二闋,,其第二首《鷓鴣天》云:“七澤三湘碧草連,,洞庭江漢水連天。朝廷若覓元真子,,不在云邊即酒邊,。明月棹,夕陽船,,鱸魚恰似鏡中懸,。絲綸釣餌都收卻,八字山前聽雨眠,?!逼邼桑鄠鞴艜r楚有七處沼澤,,遂以“七澤”泛指楚地諸湖泊,。三湘,古詩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qū),,如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馀”。這說明,,徐俯詞所謂“七澤三湘”,、“洞庭江漢”都明確指向楚地。徐俯是黃庭堅的外甥,。蘇軾,、黃庭堅,、徐俯先后隱括張志和《漁歌子》,其前提就是都認定張志和《漁歌子》所寫西塞山就是毗鄰散花洲的西塞山,。這說明張詞西塞山在楚是宋代著名詩人的共識,。

以上說明,所謂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之說是站不住腳的,。

五,、馀論

令人不解的是,在西塞山歸屬的爭論中,,有兩個基本事實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被輕輕放過去了,。那就是:一、南宋以前不見“吳興西塞山”或“湖州西塞山”的任何記載,,而武昌西塞山卻從三國歷經(jīng)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被歷代重要歷史地理典籍一次又一次予以記載;二,、唐宋兩代著名詩人所作涉及“西塞山”三字,、并與《漁歌子》關(guān)聯(lián)的詩詞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明確指向武昌西塞山,只有南宋遺民詩人汪元量所寫《送琴師毛敏仲北行》一詩“西塞山前日落處”之“西塞山”是指向湖州,,卻未聯(lián)系到《漁歌子》,。如果承認這兩個基本事實,那么,,張志和所寫西塞山究竟是在黃石市還是在湖州市,,答案不是十分清楚的嗎?

2017年6月14日于團城山

作者李全修先生與黃瑞云先生一同考察月亮山西洞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