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張廣達:唐代的豹獵 ——文化傳播的一個實例

 行者aw7sg93q3w 2021-06-18

唐代的豹獵——文化傳播的一個實例

張廣達

一,、前言
20005月至7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西安市北郊大明宮鄉(xiāng)的北周安伽(卒于北周靜帝大象元年,即579年)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fā)掘,,出土了令世人矚目的珍貴文物——淺浮雕貼金彩繪圍屏石榻,。《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6期刊登了該墓的發(fā)掘簡報《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發(fā)掘簡報》,,介紹了該墓的墓葬結(jié)構(gòu),、發(fā)掘情況和部分出土文物。差不多同一時間,,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另一份發(fā)掘簡報《西安發(fā)現(xiàn)的北周安伽墓》以及韓偉的論文《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之相關(guān)問題淺見》一道發(fā)表于《文物》2001年第1期,,向中外學術(shù)界著重介紹了之該墓出土文物,并對石榻圍屏的12幅淺浮雕貼金彩繪做了深入的研究,。在這批寶貴的彩繪中,,石榻左、右側(cè)屏上的狩獵圖[1],,提供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形象資料,。
在同一期《文物》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fā)表了《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虞弘下葬于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其中槨壁浮雕有多幅射獵圖,描繪人獸之間或獸獸之間激烈格斗的場面,,有些反映西亞或中亞的某些傳說或神話故事,。浮雕寫實而且傳神,其中的助獵動物的頭型特別值得注意,,有三只不帶頸圈的犬和六只帶頸圈的犬,,有可能是西亞的灰狗或灰靈狗(阿拉伯語salūqī,源于也門方言古城名saluq,,今英語中的Greyhound)類,。在槨壁浮雕之四的下方有一只奔跑中的動物[2],長著不分叉的長角,可能是鹿,,也可能是西亞的巨角野山羊(wa 'l)之類動物,。
安伽墓和虞弘墓中的狩獵圖以及其它浮雕中的動物形象有著豐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內(nèi)涵,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盛留下的許多可以作為中外文化交流見證的寶貴文物,。對比兩個時期形象資料之異,,也使我們更加了解盛唐文化交流的情況。
1997127日,,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舉行的中亞絲綢之路研究近況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上,,在古都西安從事考古文物工作三十多年的韓保全作了題為《西域文明對唐代貴族生活的影響》的精彩學術(shù)報告,提供了見證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豐富實例,。韓先生的另一著作《唐金鄉(xiāng)縣主墓彩繪陶俑》[3]一書惠贈,內(nèi)有論文《從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陶俑看西域文明對唐代貴族生活之影響》,,文后有154幅彩色圖片,,展示了金鄉(xiāng)縣主墓葬中出土的大部分陶俑。金鄉(xiāng)縣主(652722)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是以驕縱不法著稱的滕王李元嬰的女兒,。唐朝的制度規(guī)定,“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4],金鄉(xiāng)縣主的封號正符合她的身分,。這些陶俑圖片包括文官俑,、武官俑、各種姿態(tài)的男女侍從俑,、演奏各種樂器的歌舞俑,、敲擊鼓吹的儀仗俑、表演各種絕技的雜技俑等,,從多方面展現(xiàn)了唐代貴族生活的場景,。皇帝的孫女死后葬儀具有如此規(guī)模,,唐代貴族群體生活的豪華可以想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一系列狩獵陶俑,其中有兩件彩繪騎馬“抱犬”狩獵男胡俑,,兩件彩繪騎馬“架鷹”狩獵男胡俑,,一件彩繪騎馬“帶豹”狩獵男胡俑[5]1),一件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6]2),。這些狩獵陶俑顯示,,獵師所攜帶的“犬”、“鷹”、“豹”,、“猞猁”等動物,,都是經(jīng)過訓練用來輔助狩獵的動物。本文將著重探討上述彩繪陶俑中的騎馬“帶豹”狩獵男胡俑和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與安伽墓和虞弘墓的彩繪狩獵圖相比,,它們反映出唐代貴族狩獵有了“豹獵”和“猞猁獵”的方式。而且,,兩者并非孤證,,還有其它類例可以對此做出證明,其中關(guān)于豹的有:

Image

Image

圖1 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豹”狩獵男胡俑

圖2 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



其一,,1960年于陜西乾縣乾陵鄉(xiāng)發(fā)掘的遷窆于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的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墓中的一件彩色騎馬胡俑(3,,一頭獵豹正向胡俑坐騎的臀部跳竄,以回到它的坐韉,。

Image

3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豹”狩獵胡俑


其二,,1971年于乾縣乾陵鄉(xiāng)發(fā)掘的遷窆于中宗神龍二年的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682701)墓壁畫中,馴豹師旁有獵豹并行的場面(4),。
Image
4 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壁畫中的馴豹圖

至于猞猁,,同是1971年于乾縣乾陵鄉(xiāng)發(fā)掘的遷窆于中宗神龍二年、因景云二年(711)追贈為章懷太子而重葬的李賢(654684)墓壁畫中,,一位騎士坐騎后蹲踞著猞猁(5),。

Image

5 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中的騎馬帶猞猁狩獵圖

中宗復辟后,追贈武后時期因逆旨拂意而誅不緣罪的皇族成員,,陪陵重葬,。李重潤被追贈為太子,按唐初以來幾度修禮規(guī)格,,壁畫上有豹僮為他馴養(yǎng)獵豹的場面易于理解,;永泰公主本為郡主,中宗復位后追贈這位愛女為公主,,特恩號其墓為陵[7],,葬儀比照陵寢規(guī)格也有獵豹胡俑,同樣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而金鄉(xiāng)縣主只不過是皇帝的孫女,,以視正二品而也有胡人為她伺候獵豹,似乎表明馴豹在當時的貴族中已相當普及,。
看來,,就像唐朝貴族熱中于打馬球一樣,在狩獵中,,除了使用傳統(tǒng)的鷹獵,、犬獵之外,,豹獵和猞猁獵亦為宮廷貴族所酷愛。種種跡象表明,,若不是豹獵和猞猁獵成為風尚,,貴族男女醉心于此,相應的表現(xiàn)不會在追贈的太子和追贈的公主的隨葬陶俑和墓室壁畫中占如此重要的位置,。
細加追索,,這種風尚由來有自。在古代的西亞北非,,在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在宮廷和王公貴族豪華鋪張的生活中,主要的消遣是狩獵,、跑馬和擲骰,,其后又有馬球、斗雞等等,。使用馴獸(阿拉伯文dārī,,復數(shù)dawārīsayūd,,復數(shù)suyud)騎馬追獵(tard,,mutāradatirād)正是諸多狩獵(sayd)方式中廣泛流行的方式,,而豹獵和猞猁獵又是追獵中最富于刺激性,、使貴族男女陷于狂熱的兩種。唐代作為當時一個國際性的帝國,,豹獵和猞猁獵的傳來,,與馬球、胡旋舞等一樣,,是風靡一時的外來胡風的組成部分。安伽墓和虞弘墓的狩獵圖更讓我們認識到,,主要由于粟特人的引介,,西亞狩獵的諸多方式,從北周以來不斷傳入中原,。

二,、唐代出土獵豹圖像與域外的關(guān)系
以下根據(jù)文物和文獻對中原與西亞交往的這一側(cè)面略做考察。囿于文獻,,有關(guān)豹獵的敘述略為充分,對猞猁獵只能間或涉及。
金鄉(xiāng)公主墓的彩繪騎馬“帶豹”男胡俑座后的圓形褥墊上戴頸圈的獵豹,,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的壁畫中的馴豹圖,,永泰公主墓中的獵豹俑,,不禁使人們聯(lián)想到域外的同類形象

1)埃及底比斯(Thebes)約公元前15世紀的Rekhmere墓出土的外族進貢圖,,法老托特美斯三世(Thothmes III,,約公元前1501—公元前1477)和古埃及第十八王朝Meryra墓中繪畫都有相似的獵豹形象(圖112,,3),。

Image

11 埃及底比士出土Rekhmere墓中外族進貢圖(局部)

Image

Image

圖1:2 貢獻給法老托特美斯三世的奇塔豹圖1:3 Teil-el-Amama 出土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Meryn墓
210世紀末11世紀初埃及法蒂瑪朝(Fā?imid, 909-1171) 一具瓷杯上有豹師和他的奇塔豹像(圖2)。

Image
2 埃及法蒂瑪朝瓷杯

3)你沙不兒(Nīshāpūr)出土的撒曼王朝(Sāmānids,,819999)的一件素底多彩碗上,,有獵豹竄上馬座韉圖像(圖3)。

Image

圖3 你沙不兒出土出土的撒曼王朝素底多彩碗

41232年摩蘇爾(Mosul)匠人Shuja’ibn Man'ah手制黃銅水上的多幅鑲嵌圖之一為騎士圖,,騎士的馬的后座蹲踞著一頭獵豹(圖4),。


Image

4 Shuja’ibn Man'ah手制黃銅水鑲嵌圖

5)此外,人們也聯(lián)想到,,在花拉子模出土的1112世紀銅鏡上的帶狗架鷹騎士座后也有蹲坐著的獵獸,,不過,由于后者形象模糊,,它可能是獵豹,,也可能是猞猁(圖512),。

ImageImage
51 花剌子模出土11-12世紀架鷹攜獵豹,、獵犬騎士銅鏡

馬里(Merv)出土12世紀粗陶紋飾上的攜獵豹或猞猁騎士紋




6)這種騎士座后蹲坐著獵豹或牽有獵豹伴行、獵豹襲擊野物的圖像還大量見于16世紀印度莫臥兒王朝(MoghulMughal,,15261857)的阿克巴大帝(Akbar,,15421605)的《阿克巴事紀》(Akbar Nāma)一書多種版本中的插圖(圖6)。

Image

Image

6 16世紀晚期《阿克巴事紀》寫本中的插圖

以上揀選的若干實物圖像表明,,人們使用獵豹的時間悠久,,長達三千年以上,地域遼闊,,遍及東北非洲,、西亞、中亞,、印度,。

據(jù)《新唐書》卷211下《西域傳》下東安國條記載:“開元十四年(726),其王篤薩波提(*twγ’sp’δ’k)遣其弟阿悉爛達拂耽發(fā)黎來朝,,納馬豹,。”[8] 又,,同書同卷史國條:“開元十五年(727),,君阿忽必多(’’γwrpt)獻舞女,、文豹?!?span>[9]以上兩條史文,,又見于《冊府元龜》卷971。根據(jù)《冊府元龜》卷971《外臣部·朝貢》四以及《唐會要》卷99等所記資料,,唐代九姓胡,、天竺、大食等在玄宗開元,、天寶時期進貢獵豹的情況如下[10]

開元八年(720)  南天竺獻豹等,。

開元十四年(726)二月  安國獻雌雄豹各一。
開元十四年(726)五月  安國獻馬豹,。
開元十四年(726)十一月  康國獻豹,。
開元十五年(727)五月  康國獻胡旋女子及豹。
開元十五年(727)五月  史國獻胡旋女子及豹,。
開元十五年(727)七月  史國王阿忽必多遣使獻胡旋女子及豹,。
開元十七年(729)正月  米國獻胡旋女子三人及豹、獅子各一,。
天寶六載(747)五月  大食國王遣使獻豹六,,波斯國王遣使獻豹四。
天寶十載(751)二月  寧遠國(Farghāna)奉化王獻馬二十二匹及豹,、天狗各一,。
比較《新唐書》卷211下和《冊府元龜》卷971的開元十五年史國同條史文,一作“文豹”,,一徑作“豹”,,可見《冊府元龜》諸條所記之豹,可以理解其所指為文豹,。至于上文開元十四年安國所獻“馬豹”一名可有異讀,,既可以理解為馱在馬上的文豹,也可以讀作馬,、豹,,分指兩物。文豹之得名,,或因其皮毛的花紋,,或因其性格的溫良,,詳見下文,。

三、獵豹的傳入
長期以來,,學者們更多地注意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獅子,、馬,、駱駝等動物的記載,對豹只是間或涉及,。1963年,,謝弗Edward H. Schafer/薛愛華)的《撒馬爾干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一書問世,書中提到獵豹,,明確標出這是亞洲產(chǎn)奇塔豹(cheetah[11],。1993年,日本山陽學園短期大學的藤井純夫先生在《論〈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篇〉所見西域諸國貢獻的動物——豹》一文中,,詳細地論證了這種列入貢品的豹就是西亞各國狩獵所使用的一種馴獸,,即名叫奇塔(cita/cheetah)的一種豹子[12]。我們現(xiàn)在把中亞獻納物品中的豹定名為文豹,,而文豹應當就是使用于狩獵的奇塔豹,,當無大謬。這也就可以解釋名為奇塔的文豹為甚么總是與胡旋女放到一起作為貢品的原因,。
開元天寶之際是唐與大食兩大強國的國力東西輝映的時代,。天寶六載(747)前后,正當大食國王第14代哈里發(fā)瑪爾旺二世(Marwān II,,744750)在位,。至于波斯國王遣使獻豹,是時薩珊王朝(Sāsānid, 226651年)已滅亡將及百年,,疑是薩珊波斯滅后,、不肯臣服大食的陀拔斯單(?abaristān)王所遣(《新唐書》卷221下)[13],或某些商賈冒充使節(jié),。玄宗時期殘存下來的這些記載反映了部分情況,,實際上,唐代太子,、公主墓中的壁畫和陶俑說明,,獵豹的傳入時間應比開元天寶時期為早。根據(jù)《新唐書·百官志》鴻臚寺條的記載,,外國朝賀進貢,,獻馬,由殿中省,、太仆寺蒞閱分揀,;獻藥,由鴻臚寺驗覆少府監(jiān)定價之高下:“鷹,、鶻,、狗、豹無估,,則鴻臚定所報輕重,?!?/span>[14]由此可見,當時經(jīng)常性貢物并不少,。史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始遣使通唐,是年波斯王伊嗣侯死,,薩珊王朝滅亡,,王子俾路斯退據(jù)木鹿(MarvMerv),波斯全境已基本落入大食帝國之手,。顯慶二年(657),,唐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唐朝勢力到達石國(Chach,,今Tashkend/塔什干),。顯慶三年五月,唐徙安西都護府治于龜茲(今庫車),。顯慶四年九月,,唐在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等國置羈縻州府,。馬、獅,、文豹的東來,,從形勢判斷,殆從7世紀50年代末開始,。

四,、奇塔豹的特征
這種用于狩獵的文豹是一種哺乳類野生貓科動物,,學名為Acinoyx jubatus,,它的名字在英語中作cheetah。這一名稱源于烏爾都語的cītā,后者又出于梵文的citraka(斑,,花斑),,波斯語稱之為肉孜(yūz),阿拉伯語稱之為法赫德(fahd,,復數(shù)為fuhud,,afhad),。由此可見,,中亞地區(qū)人的名字中常見的肉孜或法赫德,,應是來源于此字,。奇塔豹分布在從俾路支以西到伊拉克,、約旦的西亞地區(qū),也見于阿拉伯半島的漢志和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以南以北,,但為數(shù)不多,,主要產(chǎn)地是在北緯25o~30o,、地中海以東干燥的草原和叢林地區(qū)。
奇塔豹身細腿長,,皮毛呈黃褐色,,帶黑斑,其面部特征為從內(nèi)眼角以下,、沿鼻梁兩側(cè)有黑紋連到口喙兩端,,爪為不可回縮式爪。現(xiàn)代哺乳類動物學家根據(jù)它的頭型、齒型,、不可回縮式的爪型,、跳躍式的速跑本能而把它歸為灰狗或灰靈狗之一種。在古埃及,,奇塔豹和灰狗或灰靈狗兩者是最習見,、最常用的獵獸。奇塔豹的兩大特性是嗜睡和善跑,。西亞地區(qū)的旅行家和作家從古典時代以來就觀察到這種身軀瘦健的貓科動物終日酣睡的習性,,它只在破曉和黃昏時刻出沒獵食。因此,,在今天的阿拉伯語中,,形容人嗜睡,就以“比法赫德還能睡”(anwamu min fahd)來表達,。古代作家還注意到,,奇塔豹不像其它貓科猛獸靠猛撲,而是以迅猛的追奔,,在短距離內(nèi)以矯健的身手搏擊,、捕獲蹄類動物和野兔充饑。奇塔豹是陸地上奔跑最迅速的動物,,它以跳躍的方式奔跑,,每跳躍一次,跨越幅度達5米以上,,相當于人類運動員三級跳的距離,。500米以下的距離內(nèi)它的奔跑速度為每小時90~128公里,。這就是說,,從理論上,奇塔豹具有一小時左右從北京跑到天津的速度,。但是,,這種動物只是爆發(fā)力強,缺乏耐久力,,所以瞪羚(gazelle)只要能夠擺脫奇塔豹最初的突襲,,在往后較量耐久力的追逐和逃逸中,往往可以甩脫后面的奇塔豹,。這時候,,奇塔豹只好無可奈何地停下來,眼睜睜地望著口邊的食物迅疾逸去,。
草原地區(qū)的獵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奇塔豹性情溫和,。很多大型貓科動物(如獅,、虎等)一見血腥,兇猛的獸性就勃然爆發(fā),,而奇塔豹已經(jīng)沒有了這種返祖習性,。因而人們從很早就開始馴化奇塔。最早訓練奇塔豹充當獵獸的應該是古埃及人,,古埃及人具有與大自然和獸類磨合的非凡能力,。當然,這種馴化也只能是部分地后天馴化,,對能否作到在家中繁殖奇塔豹,,以及家中繁殖的幼仔離開了母獸在大自然中的調(diào)教是否還具有捕獵本領(lǐng),學者之間一直有不同意見,。古埃及的馴豹技術(shù)隨后傳入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即今敘利亞、伊拉克地區(qū),。

在伊朗和印度地區(qū),,人們對奇塔豹的馴養(yǎng)也應該起源很早,。按照波斯的說法,,豹獵始于薩珊王庫思老·阿努什旺(Khusrau Anūshirwān531579),。著名詩人費奧多西(Firdawsī)在他的史詩《列王紀》(Shāh Nāma)中提到,,傳說中的Pishdādians王朝的王子Tahmūras是馴服野獸的創(chuàng)始者。書中有兩句詩這樣寫到:Siyāh-gūsh o yūz dar miyān bargozīdBā cāra biāwūrdash az dasht o kūh,,意為“他(指王子Tahmūras)從它們(指各種野獸)選出了猞猁和奇塔豹,,他用巧計從曠野和山間取得它們”[15]。在阿拉伯文獻中,,對于最早用奇塔豹狩獵的人有不同說法,,一說是5世紀阿拉伯半島的內(nèi)志(Nadjd)的庫拉伊勃·瓦伊勒(Kulayb Wā’il[16],一說是Basūs之戰(zhàn)的英雄Kulaybibn-Rabī?ah[17],。至于第一位使奇塔豹坐在馬的后韉上面的人,,據(jù)說是倭馬亞哈里發(fā)朝(661750年,即《舊唐書》大食國條之白衣大食)哈里發(fā)穆阿維葉(Mu?āwiyah)的兒子雅吉德一世(Yazīd I,,680683[18],,他是倭馬亞朝的第二位哈里發(fā),酷嗜鷹獵和豹獵,,是穆斯林世界的首屈一指的大獵手,,從此在伊斯蘭世界中,奇塔豹成為獵者不可或缺的助手,。

    豹獵從倭馬亞哈里發(fā)朝流行于阿拉伯世界,。奇塔豹主要用于捕獵瞪羚(ghazālgazelle),、羚羊(mahātantelope)、野驢(himāral-wahsh),、巨角野山羊(wa'l),、野兔(arnab)乃至駝鳥(na'm)。此后,,伊斯蘭各王朝成批豢養(yǎng)奇塔豹的哈里發(fā),、蘇丹、顯貴的名字多得不勝枚舉,。阿拔斯哈里發(fā)朝(750—1055/1285,,即我國史籍中的黑衣大食)繼倭馬亞朝興起之后,又從波斯將打馬球引進阿拉伯世界,。唐代豹獵和打馬球在貴族中風靡一時,,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陶俑以及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的壁畫中既有馴豹形象,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中又有打馬球圖,,可以斷定這是受到了西亞的影響,。從種種跡象推測,如獅子之來自碎葉,,中國有文豹并用之于狩獵,,應自7世紀50年代末起從中亞傳來。在歐洲,,豹獵似乎是經(jīng)過十字軍東征的引介才在14世紀傳入西西里和意大利的王公宮廷,,然后再傳布到法國、德國,、英國宮廷以及貴族階層中的,,時間上大大晚過文豹的東傳。安史之亂(755763)末期,,肅宗寶應元年(762)建卯月詔,,“停貢鷹、鷂,、狗,、豹”[19]。此后,,吐蕃西進,,9世紀40年代,回鶻西遷,,西域形勢的變化阻斷了文豹的來源,。

五、猞猁的特征
在金鄉(xiāng)縣主墓中,,我們還看到另有一具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女俑身后,,在靠近獵馬臀部的紅色圓韉上,蹲踞著一只虎虎有生氣的猞猁(Lynx Caracal),,但這也有可能是一只與猞猁科屬極為相近的林貓(阿拉伯語tufahthufah,,fufāthufā,學名作Felis Chaus,,英語Jungle Cat),,西亞也叫山貓或沼澤猞猁(Marsh Lynx)。猞猁和山貓在西亞經(jīng)過訓練都用于狩獵,。猞猁亦稱猞猁猻,,也是哺乳綱貓科動物,學名Felis caracal,,體長85~105厘米,,尾長2031厘米。毛灰褐色,,有時略帶紅色,。體多黑斑,尾端黑色,。辨認猞猁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雙耳直豎,,耳尖各長一撮黑毛。而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這具狩獵女俑所帶的猞猁的耳朵上卻缺少這撮黑色的叢毛,,這也許是由于受到陶俑制作工藝的限制,,也許是當年這具猞猁的耳端曾有毛叢,,年深日久已經(jīng)朽化的緣故,。幸好章懷太子李賢墓中那幅表現(xiàn)四十多位騎馬獵人集體打獵的壁畫上畫了一位獵師,在這位獵師身后的馬背上,,蹲踞著一只形象逼真的猞猁,。幸賴當年繪制這幅壁畫的畫師的一絲不茍的寫實精神,這只猞猁直豎的雙耳上那兩撮黑毛宛然俱在,,可補金鄉(xiāng)縣主墓狩獵女俑所帶的那只猞猁形象上的缺陷,。

在中國,人們一提起猞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貴重的毛皮,,卻忘記了它在狩獵中曾經(jīng)起過重要作用。金鄉(xiāng)縣主墓的帶猞猁女俑的出土把我們帶回歷史上猞猁充當獵師重要助手的年代,。在西亞,,猞猁在不同地區(qū)名稱繁多,在阿拉伯語中有anāq-al-ar?(意思是地下突然冒出來的壞蛋,,詳見下文),、'unfut,、ghundjulqundjul,、fundjul,、hundjulal-asad,、shīb,、bawwāq等十余種名稱。在阿拉伯世界的漢志,、非洲的蘇丹和北非的某些地方還各有各的名稱,,茲不備舉。在波斯語中,,它的名字是siyah-gūsh,;在土耳其語中,它的名字是qaraqulaq,,都是黑耳朵的意思,。在今天的英語中,caracal即是從土耳其語中這種動物的名字演化而來,。名稱的繁多證明,,猞猁在西亞、北非地區(qū)的狩獵中曾被廣泛利用,。

猞猁體重比奇塔豹輕,,易于馱在馬背后邊;飼養(yǎng)猞猁,,不像飼養(yǎng)奇塔豹那樣麻煩,。最重要的是,猞猁長年累月棲息在多巖石的叢林中,,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練就了奇塔豹所不具備的另一手絕技——即除了能夠捕獲毛皮獸之類的哺乳動物之外,還善于捕捉羽毛禽類,,如鵪鶉,、大鴇、雁,、鶴等,。

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唐代諸多墓葬的壁畫和陶俑在表現(xiàn)狩獵場面時,,似乎只有犬,、鷹、文豹,、猞猁登場,,卻缺少了西亞狩獵中經(jīng)常使用的雪豹(Ferret)的形象,,而雪豹在西亞是專門用來驚動和轟起隱身在林藪中的獵物,或使之扒掘獾窩,、豪豬窩之用的,。
不管怎樣,今天人們通過李賢,、李重潤,、永泰公主、金鄉(xiāng)縣主墓的壁畫和彩繪陶俑同時看到文豹和猞猁猻在狩獵中的運用,,這使我們得以重溫唐代中西交化交流史中久已失落的篇章,。
六、中外文獻有關(guān)奇塔豹的記載 
奇塔豹來獵取野兔和瞪羚,。在讓從野外捕捉來的野生奇塔豹充當獵獸之前,,首先要對它進行馴化和調(diào)教。將奇塔豹調(diào)教得穩(wěn)穩(wěn)坐在奔跑馬的臀部的座韉上任馬馳騁,,捕到瞪羚之后仍然聽從豹師命令,,都是極其困難的工作,兩者任何一項不成功,,都會使豹師臉上無光[20],。下文顯示,在不遠萬里送到唐廷來的貴重動物的文豹身上,,實際上凝聚著人,、獸兩者無數(shù)的痛苦和艱辛。
記載豹獵的文獻主要是阿拉伯文獻,。根據(jù)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威雷(Fran?ois Viré)的檢索,,在多種阿拉伯文的狩獵書中,時代較早的一種是10世紀的Kitābal-Masāyid wal-matārid,,傳說為詩人庫沙吉姆(Kushādjim,,卒于961971年)所作,。然而此書實際上是一部二手資料匯編,,書中大段大段抄襲前人的記述,主要抄襲倭瑪亞哈里發(fā)朝作家的有關(guān)段落,。威雷指出,,此書中的奇塔豹章(Bāb al-fahd)是一部研究奇塔豹的有用文獻。稍晚,,此書的這一章被逐字逐句的抄進哈?!け尽ず钯愐颍?/span>al-?asan b. al-?usayn)的《鷹獵經(jīng)》(K. a1-Bayzara)之中,哈?!け尽ず钯愐蚴欠ǖ佻敵?/span>9091171,,史亦稱綠衣大食)哈里發(fā)阿齊茲·比拉赫(al-'Azīz Billāh,,975996)的鷹師。另外,,佚名作者的Bāb sayd al-fahd《獵豹章》記述了有趣的個人經(jīng)驗,。歿于1188年的烏薩瑪·本·蒙克茲(Usāma b. Munkidh)回憶了幼年時家中父親豢養(yǎng)一只非常溫馴的雌性奇塔豹的情況,這只奇塔豹平時與家中大批的家禽,、家畜和睦相處,;而一旦出獵,頓時表現(xiàn)出異常兇猛的本性[21],。
在所有記述獸獵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是穆罕默德·伊本·芒格利(Mu?ammadIbn al-Manglī)在13711372年完成一部作品。芒格利是埃及瑪姆魯克王朝Mamlūks,,12501517)的突厥裔奴隸出身的著名戰(zhàn)將和獵師,,為瑪姆魯克王朝蘇丹瑪力克·阿施拉夫·沙班(al-Malikal-Ashraf Sha’bān,回歷764778/公歷13621377)的近侍和重臣,。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fā)和貴族普遍熱衷于狩獵,,在當時,狩獵不但是一種富于刺激性的娛樂,,而且還是一種風尚,,借此排場顯示自己高貴的身分和驚人的財富。除了娛樂和風尚因素之外,,蘇丹瑪力克·阿施拉夫·沙班極其關(guān)心訓練一支勁旅,,以鎮(zhèn)壓境內(nèi)的強藩和應付境外十字軍的威脅。狩獵是練兵的重要途徑,,是綜合訓練耐力,、堅韌、膽略,、體能,、技巧、戰(zhàn)術(shù)的學校,。毫無疑問,,芒格利的這部著作歸納了他的長年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是阿拉伯文獻中研究奇塔豹的最透徹的,、最詳盡的文獻,。在每一相當敘述段落之后,芒格利往往再引前人的有關(guān)記述作為參證或資料補充,,經(jīng)他引用的前人文獻,,有書名的達16種之多。這部狩獵專著幸而有唯一的一份寫本流傳于世,即現(xiàn)今珍藏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的阿拉伯文寫本2832號,,標題作Uns a1-mala’bi-wahsh al-falā (《本世界大人物們之與曠漠野獸的打交道》),,凡53頁,每23行,。弗朗索瓦·威雷將其譯為法文,,法譯本書名作《論狩獵:本世界大人物們之與曠漠野獸的打交道》。此外,,法國學者麥爾歇(L. Mercier)的著作《阿拉伯人的狩獵和運動》的第4章也講到獵豹,,取材于1516世紀al Ash'ari8481444)和a1-Fākihī(歿于9481541)的阿拉伯文著作(即藏于巴黎國家圖書館之阿拉伯寫本2831號和2834號),,內(nèi)容基本上是前人記述的復述[22],。根據(jù)這一文獻資料情況,本文以下即以弗朗索瓦·威雷譯為法文的14世紀的芒格利的著作為主要的原始材料,,參照威雷譯本注中引用的其它阿拉伯文獻,,對捕捉、豢養(yǎng)奇塔豹和猞猁的情況作一簡述,。芒格利書中記述奇塔豹的一節(jié)很長,,記述猞猁的一節(jié)較短。限于篇幅,,下文只作節(jié)譯,,凡是譯文,前面都在括弧中標出弗朗索瓦·威雷法譯本的頁數(shù),,不再一一出注,。全譯和相應的阿拉伯語寫本原件照片,筆者盼望稍晚另有機會發(fā)表,。
為了捕得未來的獵豹,,豹師需長年在外,頂著驕陽,,偵伺,、守候并選取不老不小、正值壯年的野豹,。獵師一身三任,,既是野外的偵伺守候者,又是馴化者和獵技調(diào)教者,。埃及的古拉部落(Banū Qurra),,78世紀侵入北非的阿拉伯大部落之一的蘇萊姆部(Banū Sulaym),,是夙以捕豹致富的專業(yè)戶部落,因發(fā)售訓練好的獵豹獲利頗厚。
芒格利論述捕捉和馴服奇塔豹時寫道:

(威雷法譯本第92頁)行家認為,,一旦察覺奇塔豹的蹤影,,不宜立即向著它猛奔猛沖,而是應該慢慢地潛步跟蹤,。如果是一個人的話,,那么跟蹤時不宜駐足,以免豹的蹤影從視野中消失,。如果是兩個人的話,,那么兩人應當各在一側(cè)跟進,使豹即便從這一側(cè)人的眼前消失,,也逃不掉另一側(cè)人的監(jiān)視,。這樣一直跟蹤,直到豹子臥倒又要入睡,。人們一旦看到它欠伸長臥,,就再向它靠攏,驅(qū)使它從瞌睡中起立,,這樣反覆跟蹤騷擾,,直到它困乏至極。當它再次躺下要睡的時候,,人們應當跑近它的身前,,但是只要看到它還稍有氣力,就先不要過分貼近,。到第三個回合,,人越逼越近,直到它索性伸直了身子側(cè)臥,,見人也不再動彈,。這時候人們就知道它困乏已極,任人擺布了,。于是人們快速捉豹,,拿著事先(第93頁)脫下來的一件長衫或大氅,做好一下子完全罩住它的臉部,、讓它什么也看不到的準備,。人們行動的步子要快,悄無聲息,。人們戴著面具,,不露面孔,透過面具上有意留出來的縫隙監(jiān)視豹子,。如果豹子總是酣睡不醒,,戴著面具的人就跨向跟前,投下大氅蓋住豹子的頭部,并從后面全身壓到豹子的背上,,但是不要使它窒息,。人用手臂勾住它的脖頸,但不要勒得過緊,。最好是用上身右脅壓著豹子不讓它揚頭,,同時用右胯和大腿壓著它的下身使它不能活動,然后用事先準備好的繩索迅速拴住它的脖頸,。結(jié)扣不可打得太緊,,但也不能松到使它能輕易退出它的頭部。繩索的另一頭拴到附近的什么固定物上,。如果沒有這類固定物,,那就拴到已經(jīng)罩蓋住豹頭的衣服上,使得豹子即使在沒有人壓著它的時候也不能逃跑,。豹子一旦被這樣制服,,擒豹人就讓助手分別拴住豹子的兩條前肢和兩條后肢,拴的部位是爪跗以上,。因為繩索如果拴在腱部,,豹子在掙扎時可能使腱部受傷,留下殘疾,,日后有無法用于追獵之虞,。當豹腿照這樣被捆定之后,再在地上插上兩支木樁,,一支用來固定捆綁著前肢的繩索,,一支用來固定捆綁著后肢的繩索。然后,,擒豹人置身豹前,,在蒙著豹頭的大氅之下用結(jié)實的皮條箍住豹嘴,以防人萬一被咬,。豹的前爪還被纏上破布,,以好好保護它的利爪。

奇塔豹的膽量看來很小,,一旦被人制服,,對人甚為畏懼,因此,,在擒獲豹子之后的多少天內(nèi),,總是給豹子蒙著頭或捂著眼。芒格利繼續(xù)寫道:


(第9394頁)在考慮搬運擒獲的豹子之前,,擒豹人應當設(shè)法拿給豹子一塊干酪,,因為豹子只要一嗅到干酪的香味,,就立刻開始舔舐干酪。這樣一來,,它就變得馴順起來,。然后擒豹人拿像拇指大小的一條肉塊塞到豹子的口中,,作為誘餌使它吞咽,。每次重復喂食,擒豹人決不能露出他的面孔,,但是從這一天起,,他可以把仍被捆綁著上肢、下肢的豹子的頭從大氅下放出來,。人只能戴著面具,,從面具兩邊的縫隙中觀察豹子。最好是豹子的頭總是全部被蒙住,,如此連續(xù)三天,,豹子只從他手中吃到喂給它的食物。但是,,如果擒豹人判斷經(jīng)過這一段時間豹子仍然還很害怕看到他的面孔,,那么,他在喂食時就還要繼續(xù)佩戴面具,。但是,,他要不停地對圍著豹子的人高聲說話。

以上是在野外的情況,。
豹被轉(zhuǎn)移到豹師家后,,仍然捆綁著固定在前后木樁之間,不過,,此種按慣例給它套上緊身枷絆(qimāt),,在它頭下放上軟草枕,身下加上睡覺的褥墊的做法,,就是使它習慣未來馬臀后座的預演,。人不停地在它周圍走來走去,豹師一直坐在它的身后,。豹子每一揚頭,,豹師就把手中為他準備的干酪投到它的口中。

(第94頁)“當豹師著手飼養(yǎng)豹子的時候,,他挑選一個盆緣焊著一圈鐵環(huán)的銅盆,。他把手指伸進盛肉飼料的銅盆的一個鐵環(huán)中,晃動著銅盆(使環(huán)鈴叮當作響),。他要用心把生肉切成小塊,,非常緩慢地一塊一塊地投喂給它,。
(第9495頁)豹子這樣被釘在地面上五天之后,豹師拔去木樁,,放松連著頸圈的皮帶,,使豹子能夠抬起頭來。七天之后,,去掉用來固定綁縛著豹肩的繩索的木樁,,使豹子可以挺起前胸。最后,,第十天,,去掉用來固定綁縛著前腿的繩索的木樁,換上結(jié)實的絆索拴上前腿,,然后又去掉后腿木樁,,絆上后腿。前后的絆索都很短,,以防絆索絞纏住豹腿,。

這時候,豹子終于可以站起身來,。

伊斯蘭作家強調(diào),,馴豹的過程和馴鷹一樣(……idjābat al-fahd ka idjābat al-bazī……)。在這十天內(nèi),,豹師要不停地以干酪為餌,,誘使豹子改為白晝吃食,并且在喂食的時候搖響銅盆,,發(fā)出呼聲,,促它就食。在這十夜內(nèi),,豹師越來越勤地像熬鷹一樣地熬豹,,人們輪班守夜,不讓它睡覺,。據(jù)說“這可以加快它的馴化”,。

(第95頁)只要它還吃食,即便看到它日見衰弱也不要緊,,但是如果他拒絕吃食,,那就要應該讓它睡覺了,否則它就有無法復原的危險,。

為了使豹脫離野性,,除了人不停地在它身邊走動之外,還把它拴在屋外,,面對熙來攘往的街道,,使它習慣人聲噪雜,;有時讓孩子們挑逗它;有時拴上皮帶牽著它到市集上走走,。
調(diào)教(ijaba)是從變化它的早,、晚進食的生活習性開始的。


(第9596頁)起頭很難,,不要忘記你對付的是敵視你的一頭野生畜類,,你只要對它溫柔、體貼,、愛護才能贏得它的親近,。其次,,要知道,,調(diào)豹是仿照調(diào)鷹的方式。到豹對你有了信賴,,不再害怕走到人前吃食的時候,,應該一連三天站著向它供食,使它習慣于挺起前胸,,仰頭探向銅盆,。這樣做的時候,謹防用眼睛盯著豹臉,,以免它受到驚嚇,。三天之后,豹師設(shè)置一個離地一肘半(一肘或稱一腕尺=45.7厘米)的支架,,上面安置一個不大的平臺(dakka),,鋪上豹子現(xiàn)已習慣于在上睡覺的褥墊。當豹師判斷可以向豹子喂食的時候,,他(給豹子換上一個結(jié)實的皮項圈,,在項圈上有可以轉(zhuǎn)動的小環(huán),連接著牽索<maras>,,他)坐在平臺上,,一手拉著牽索,另一手搖晃帶環(huán)鈴的食盆,。當豹子攀上平臺取食時,,豹師轉(zhuǎn)身背對著豹子,把預先切成小塊的食物從肘下一塊一塊地投飼給豹子,,讓豹子在自己的右臂下一口一口地進食,。就這樣一成不變地響環(huán)喂食,一天重復若干次,。次日,,支架調(diào)高半肘,。這樣連續(xù)不斷地調(diào)高支架喂食,豹子帶著牽索,,毫不勉強地竄上相當于馬的臀部的高度的平臺,。

然后,固定的支架改為從房梁上吊下來的活動臺面,,使豹習慣未來在馬臀部上的顛動的情況,。


(第96頁)第七天,豹師牽來一匹特別老實馴順的馬,,裝上鞍韉,,馬的臀部安放好豹子知道怎么坐上去的后墊(rifāda),要把豹子就坐的后墊部位全部蒙好,,使豹子看不出是馬的后部身軀,。豹師先跨上鞍韉,右手攥著牽豹索,,把食盆放在背后的后墊上,,一面搖盆作響,使豹子聽到鐵環(huán)聲,,一面不停地抖動牽豹索,,直到他的學生竄上后墊。

芒格利書還有若干細節(jié),,記述如何培訓豹子習慣于穩(wěn)坐在走動中的馬墊之上,,威雷根據(jù)其他書做了補充。限于篇幅,,此處從略,。在豹子習慣了坐在馬臀后座上把盆中的食物吃得精光的時候,人們開始除去豹腿上的絆索,,讓它練會從馬上安全跳下,。最后,在撤掉所有助手的情況下,,(第97頁)“豹師把豹子放在離馬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呼叫豹子,使豹子跑來竄上后座,?!边@樣不停地以食為餌進行培訓,直到豹子習慣于坐在奔馳的馬的后座,。

(第97頁)到了這一步,,豹師著手使它恢復它的追捕(kasīra)的本領(lǐng)。一開始,豹師設(shè)法給它一只個頭小的瞪羚讓它追捕,。當豹子要捕捉的時候,,師父應當直接走向它,當面柔和地對它講話,,直到它懂得了要捕捉就捕捉瞪羚的兩只后腿,。這時候,師父跨步在豹身之上,,割斷瞪羚的喉管,,而不向豹子強行奪過它的獵物。

威雷根據(jù)其他記載補充說,,當奇塔豹撂倒獵物的時候,,豹師永遠要跟進,割斷獵物的喉管,,用碗接血,,供豹吸吮,換取從豹子口下拿走它獵獲的獸體,。豹師也不要忽略在豹子躍上馬的后墊的時候,,重新扣住豹子的頸圈,控制它不至于隨意再沖向什么新的獵物,。因為豹子猛撲上五六次,實際上已經(jīng)精疲力竭,,需要充分休息,。

(第103104頁)一旦豹子和豹師達到了彼此相互信任,有待豹師最后圓滿完成的培訓工作就是教給豹子怎樣別去襲擊瞪羚的幼仔,。我要就怎樣訓練得豹子只是追襲雄性瞪羚再說幾句話(贊美真主,,如果真主愿望如此)。當豹子逮住了一只雄性瞪羚,,豹師就讓它恣意地吃肉吃個足夠,。如果捉住的是一只雌性瞪羚或幼仔,就毫不客氣地叫豹子放開,。但是這時候如果需要喂它一些誘餌,,那就只有在它放開獵物、跳上后墊時方才喂給,。豹師每次都重復這一手法,,由于豹子只能吃到雄性瞪羚肉,所以它也就只以雄性瞪羚肉為食,,不想其他了,。

奇塔豹雖然聰明伶俐,但是畢竟不脫獸性,。

(第104頁)要是豹子染上對豹師生氣,、逃避豹師的壞毛病,,你應該知道,這是它受到了傷害,。它受到傷害的表現(xiàn)是,,人走近它的跟前時,它就神經(jīng)質(zhì)地用它的兩只前爪拼命地刨地,。當人們確定看到豹子這樣發(fā)作,,除了更換豹師之外,別無良策,。

有時候豹子也討厭它的座馬,,下地之后不愿意再跳到馬上,這種情況也很難糾正,。

(第105頁)當豹子沒有逮住獵物而折返的時候,,它往往惱怒交加,憤怒無比,,這時候,,甚至有可能撲殺它的豹僮(師)。但是,,從本性上說,,它很愿意與對它和善的人相親相近。豹子被稱為猛獸之中的狡猾慣竊,。

芒格利總結(jié)馴豹的要訣說:

(第106頁)馴豹技巧的全部要訣在于:對豹溫柔體貼,,分份投食為餌,調(diào)教它上馬有方,,調(diào)教它隨馬馳騁有術(shù),。

當獵豹被認為訓練好了(muhkam)之后,第一種使用的方式是用于狩獵——這是多半只有君主和王公大臣才能采用的方式,。獵人們從遠距離偵查到獵物之后,,轟出一只公羊或公鹿或野兔,也就是說在判斷好獵物是雄性而非雌性時,,獵人乘騎群起追趕,,只在逼近獵物時放出豹子,由它撲殺獵物,。
第二種是用于捕獵——這是最為驚心動魄因而最為人愛好的方式,。捕捉活動全部由奇塔豹自己獨立完成。獵師首先放開拴著豹子的牽索,,把豹子放到地上,,由豹子自己遠距離偵查瞪羚。當偵查到獵物的時候,獵師向它做出一個手勢,,豹子就開始潛步靠近獵物,,準備突襲。豹子非常謹慎,,永遠處在下風的位置,,不使獵物嗅到它的氣味。獵人們也都偽裝起來,,在不被獵物發(fā)覺的地方觀看,。豹子匍伏向前,利用地形的起伏,,機敏地向獵物靠攏,,稍有警訊,立即蜷縮蹲伏,,寂然不動,。這樣一步步地時停時進,直到移近它可以發(fā)起突襲的距離,。當奇塔豹出擊時,,其動作是猛撲上去撕咬,只消幾秒鐘就利索地完成撲殺獵物的過程,。嚴格說來,,王公們只是躲在一旁觀獵,全部捕獵工作——從偵查到捕獲,,皆由奇塔豹獨立完成,,全部過程充滿著高度的刺激性。
第三種使用的方式是通常的跟蹤獵,。獵人或領(lǐng)主找到獸群的足跡,靜悄悄地跟蹤,,解開奇塔豹的牽索,,縱之捕獲獵物。豹子的迅疾矯健,,往往在獸群驚散逃竄之前,,已經(jīng)撂倒幾頭獵物。
芒格利在他的書中也談到了猞猁獵,,但是記述得很簡單,。他聲明,猞猁獵主要流行于波斯,、伊拉克和小亞細亞,,他不熟悉這些地區(qū),所做的探索只能非常膚淺。
(第106107頁)這種動物在波斯語中叫siyākūsh= siyāh-gūsh),,意思是'黑耳朵’,。關(guān)于這種動物,有好多令人驚異的故事,。由于它的毛色和地面的土色不分,,因而阿拉伯人稱它為'anāq-al-ara?(地面上冒出來的壞蛋),人們講了它的許多捕捉雁,、鶴,、鴇以及大型飛禽的獨特的方法。當獅子跑來要來搶奪它的獵獲物的時候,,它甚至能夠殺死獅子,。它殺獅子的方法如下:當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猞猁順勢滑向獅子前胸兩肢之間,,這是使獅子這種龐然大物不能抓住它的位置,。它牢牢地鉗住對手,使之無法脫身,,然后既用它的前爪掐住,、又用獠牙死咬獅子的喉嚨,同時將它的身體貼緊獅身,,后爪刺進獅子的皮內(nèi),。在這種情況下,獅子甩掉它的襲擊者的唯一辦法是,,如果近處有什么沼澤的話,,趕緊跳入水中,淹沒全身,,只仰起吻端的鼻孔呼吸,,舍此別無逃生之路。猞猁就是使用這樣的辦法殺死曠漠中與它爭奪獵物的一切猛獸,。
(第107頁)從本性上說,,猞猁由于身體較小而比奇塔豹兇猛,它能蹦到10肘(以1肘或1碗尺=45.7公分計算,,10肘為4.57公尺)以上,。波斯、摩蘇爾和拜占廷地區(qū)最常用猞猁狩獵,,但是,,以波斯人最善于調(diào)教猞猁。人們稱它們?yōu)?地上突然冒出來的壞蛋’,,只是因為它躥跳時簡直就像從地面上彈射出來的一樣,,等到它的獵物看到它,,已經(jīng)落入它的利爪之中了。針對禽類逃避它時的沖天飛起的能力,,它的彈跳一蹦可以高達20肘(9公尺),,跨度40肘(18公尺)?!?/span>
芒格利的著作對我們說來的意義在于,,它記述的事實有助于今天解讀唐代有關(guān)豹獵和猞猁獵的陶俑和壁畫,給這些陶俑和壁畫注入了我們不熟悉的內(nèi)容,,賦予它們以時代氣息,。人們頭腦中如果浮動著芒格利描述的栩栩如生的場面,靜態(tài)的陶俑和壁畫便不再默默無言,,而是展現(xiàn)出來文豹的迅疾矯健,、猞猁的竄跳入云、獵者的狂熱激動,。
在中國,,安史之亂以后,看來用于狩獵的文豹和猞猁斷絕了來源,。1206年蒙古汗國興起后,,法國方濟各會士魯卜魯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William of Rubruck,約12151270)在1253年東來,,到達和林,,見到大汗蒙哥。他在行紀中提到過獵豹和猞猁,,但這些獵豹和猞猁已非來自西亞,,而是來自印度。魯卜魯乞說:“我也看到印度蘇丹使節(jié)送來八頭豹子和十頭灰狗,,(豹子)被教會坐在馬的后座之上,。”[23]
1275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在行紀中兩處提到忽必烈大汗有很多用來獵鹿的豹子和猞猁:“大汗至少每周一次去看他的鷹舍中的鷹隼。他常常騎行在他的有墻圈的禁苑中,,身后在馬的后座上帶著一頭或幾頭豹子。當他看中什么野物,,他就放豹捕捉,,豹子就會立刻捕住一頭牡鹿、山羊或鹿仔,。他拿捕來的野物喂他的鷹舍中的鷹隼,,他以這種方式消遣自娛,。”[24]“你還可以知道,,大汗有好多訓練出來打獵的豹子,,也有更多的訓練好的打野物的猞猁?!?span>[25]
在印度,,如上所述,直到16世紀,,豹獵還見于阿布·法茲拉·伊本·穆巴拉克(Abū al-Fazl ibn Mubārak,,15511602)撰寫的印度莫臥兒帝國阿克巴大帝的《阿克巴事紀》(Akbar Nāma)及其第三編《阿克巴政典》(āīn-i Akbarī)。據(jù)《阿克巴政典》第27章第3節(jié)有關(guān)豹獵和第28章有關(guān)豹子的食物供應與豹師俸料的記述,,我們得以了解許多印度豹獵的細節(jié)[26],。在印度,人們更主要是用淺陷阱(odī)捕豹,,以防傷及豹腿,。有一次,冬季發(fā)情期間,,一頭雌豹掉進陷阱,,她的六只雄性伴侶割舍不下,相隨跳入陷阱之中,。馴豹已經(jīng)形成一套制度,。豹按等級每十頭編為一組(misltaraf),最上選的三組叫做哈沙Khasa),,這三組和另外的兩組豹子養(yǎng)在宮廷之內(nèi),,伺候哈沙一級的豹師達200人。阿克巴大帝酷嗜豹獵,,1572年出征Gujarat,,途經(jīng)Rajastan,他分派人員分多組攜豹出獵,,自帶隨從另路出發(fā),。他解開豹索釋放捕鹿的恰好是名叫Citr Najan的一頭哈沙級豹(cita-i khasa)。鹿奪命狂逃,,面對峽谷,,躍向空中達一矛半高,跨過了25碼寬的峽谷,。Citr Najan緊追不舍,,峽谷雖闊,照樣騰身而過,,將鹿撲在爪下,?;实酆碗S從目睹這一幕非常的演出,不禁發(fā)出了驚愕的呼聲,?;实鄞笙仓拢岣弑拥钠冯A,,升它為豹子的首領(lǐng),。該豹出行,前面特設(shè)鼓吹[27],。阿克巴的皇苑中養(yǎng)豹多時達到1000頭,。他在位46年,前后聚養(yǎng)的豹子共9000頭[28],。豹的食物供應分為八等,,一等豹每頭每日得肉5塞爾斯(sers),以下按1214塞爾斯遞減,,直到第八等豹每頭每日只得肉234塞爾斯,。在早先,每一頭豹指派四人培訓和照料,;后改為三人,。相應地,豹師的俸料每位從30盧比到5盧比不等,。伺候和照料豹子的僮仆也分高低兩級,。每級之內(nèi)又細分八階,工錢待遇不同,。豹外出狩獵,,往往盛裝。有時乘象,,豹子坐到象背上的一左一右的欄輿之內(nèi),,每欄一頭,豹臉朝外,,隨時準備撲向獵物,。豹子乘坐的這種欄輿有時也放置在駱駝、馬,、騾背上,。此外,豹子也用牛車或馬車,,有時由雙人抬在類似滑竿轎(dooly)上送往獵場[29],。在莫臥兒帝國,豹政由宮廷重臣掌管,,職責在于監(jiān)督豹師,,查看豹子的裝飾,為內(nèi)廷和豹苑及時補充新豹,。王公大臣經(jīng)常在獵豹身上押注進行豪賭,,這在豹獵的刺激性之外更增加了新的刺激。

由于使用豹獵的歷史悠久,,地域廣泛,,所以,在西亞,、中亞地區(qū)的以狩獵為題材的紋飾中,,豹紋意匠也不時出現(xiàn)在錢幣(圖712),、印章(圖8),、壁毯、對獸紋錦,、陶器貼飾(圖91,,2)、器皿紋飾和首飾上面,,表明當?shù)厝藢Ρ氖煜ず拖矏邸?/span>


ImageImage

圖7:1 公元前2世紀Agathocles所鑄方型希臘——印度銅幣

圖7:2 公元前1世紀Azes一世所鑄印度月氏銅幣

Image

8 埃及出土10-11世紀蓋在面包作為標記的瓷章

Image

9:1斯坦因在和闐約特干 (Yotkan)采集品

Image

92 Mannerheim 新疆采集品

本文原刊于《唐研究》第7卷,,2001年。修訂見張廣達文集——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如需引用,請參考原文,。


[1]《西安發(fā)現(xiàn)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第13頁圖16,,第14頁圖17,,第22頁圖30

[2]《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第1期,,第36頁圖18,第40頁圖24,。

[3]  韓保全《唐金鄉(xiāng)縣主墓彩繪陶俑》,,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

[4]《大唐六典》卷二,,廣池千九郎訓點、內(nèi)田智雄訂補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影印1973年刊本,,第41頁上左欄。

[5]韓保全《唐金鄉(xiāng)縣主墓彩繪陶俑》,,第5456頁,,彩圖8992

[6]同上,,第5253頁,,彩圖8688

[7]《舊唐書》卷八六《懿德太子崇潤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835頁,;《資治通鑒》卷二〇八,,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613頁,。

[8]《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245頁。

[9]同上書,,第6248頁,。

[10]《宋本冊府元龜》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貢》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南宋蜀刻本,,第3848頁下左欄—第3850頁上右欄;第3852頁下左欄,;第3835頁上左欄,。

[11]薛愛華《撒馬爾干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Study of T’ang Exotics),柏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1963年,,第88頁;吳玉貴漢譯本更名作: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97頁,。

[12]藤井純夫《論〈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篇〉所見西域諸國貢獻的動物——豹》,,Bulletin of the Ancient Orient Museum,第14卷,1993年,,第143167頁,。

[13]《新唐書》二二一下,第6259頁,。

[14]《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第1258頁。

[15]轉(zhuǎn)引自弗朗索瓦·威雷(Francois Viré)為《伊斯蘭百科全書》第二版撰寫的“文豹”(fahd)條,,《伊斯蘭百科全書》第2卷,萊頓:E. J. Brill書店,,1965年,,第740頁右欄。

[16]上引弗朗索瓦·威雷撰“文豹”(fahd)條,,第738頁左欄,。

[17]希提(Philip K. Hitti)《阿拉伯人史》(History of the Arabs),第10版,,倫敦,,1970年,第228頁,。

[18]同上注,。

[19]《新唐書》卷六《肅宗本紀》,第165頁,。

[20] A1-Asadī fol. 146a,,轉(zhuǎn)引自穆罕默德·伊本·芒格利(Mu?ammadIbn a1-Manglī)《論狩獵:本世界大人物們之與曠漠野獸的交往》(De la chasse: Commerce des grands de ce mondeavec les bêtes sauvages des déserts sans onde),弗朗索瓦·威雷法譯本,,巴黎:Sindbad書店,,1984年,第267頁,,注104,。

[21]本段落所介紹的資料均引自弗朗索瓦·威雷撰“文豹”(fahd)條,第740頁右欄,。

[22]麥爾歇《阿拉伯人的狩獵和運動》(Lachasse et les sports chez les Arabes),,巴黎:M. Rivière書店,1927年,。

[23]柔克義(W. W. Rockhill)《魯卜魯乞行紀》(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1253-55withtwo Accounts of the Earlier Journey of John of Pian de Carpine),,倫敦:HakluytSociety,,1900年,第248頁;并請參看考狄(H. Cordier)訂補,,玉爾(HYule)刊本《馬可波羅行紀》(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theVenetian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第1卷,,倫敦:JohnMurray書店,,1903年,第306頁注,。

[24]慕阿德(A. Ch. Moule)與伯希和(P.Pelliot)合刊匯校本《馬可波羅行紀》(Marco Po1oThe Description ofthe World)第1卷,,倫敦:Routledge書店,1938年,,第75章,,第185頁;或考狄訂補玉爾刊本《馬可波羅行紀》第1卷,,第61章,,第299頁。參見Ed. Hyams,,Animalsin the Service of Man,,PhiladelphiaNew YorkJ. B.Lippincott書店,1972年,,第53頁,。

[25]慕阿德與伯希和合刊匯校本《馬可波羅行紀》第1卷,第92章,,第227頁,;或考狄訂補玉爾刊本第1卷,第18章,,第397頁,。

[26]布洛克曼(H.Blochmann)譯《阿克巴政典》(ā?īn-i Akbarī)第1卷,加爾各答孟加拉亞洲學會(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刊《印度叢書》第62種,,D.C. Phillott訂正第2版,,1927年,第296299頁,。

[27]貝維里奇(Beveridge)譯《阿克巴事紀》(Akbar Nāma),,拉合爾:BookTraders重刊本,第2卷,,1977年,,第539頁。

[28]布洛克曼譯《阿克巴政典》,,第298頁及同頁注4,。

[29]同上,第297—298頁。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