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民族風光 李少全 古城墻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用在勾藍瑤寨城墻口再合適不過了。這里遍地怪石嶙峋,,一塊塊大小不一的石板直通山頭,,取名叫井頭坳古城墻。古城墻是保護勾藍寨的首要屏障,,是勾藍瑤寨四道防御工事的第一道,,也是勾藍瑤寨九個城墻出入口之一,是進入勾藍瑤寨的重要通道,。勾藍瑤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受朝廷招安后,,為把守粵隘,依山勢在關隘口建筑了9座石砌城門及石城墻,。石城門上建有守夜樓(類似長城的烽火臺),,并布有警鐘,有厚約2寸的實木城門板,,早開晚閉,,鐵桿為栓。城門兩翼筑有石墻,,高二丈,,寬丈余,至今保留最完整的要算井頭坳古城墻了,。 特色建筑 進寨有座高高的牌摟,,牌摟前有塊墻匾,上面寫著“百世流芳”四個大字,。瑤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棟,,隨處可見社壇土地,、舞榭歌臺、涼亭橋梁,。其中大型的有盤王廟,、相公廟、老虎廟,、關公廟等,。這些建筑的造型精致,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獨具特色,。 遍布整個瑤寨的青石板巷道,房屋四周突起的馬頭墻,,多姿多彩;檐飾彩繪或磚雕,,點綴小型青石花格窗,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街景,,古香古色,。風雨橋上的條石,一塊有四米多長,,兩塊合成便成一座撟,,稱為風雨橋或廊橋,它們精致舒適,、造型美觀,,有木凳或石凳供人們歇息,形成“水上有橋,,橋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的一道獨特景觀,。四面八方的游客總喜歡在橋上休息片刻,,談笑風生,講述著這里的古老建筑和田園風光,。 天然的風景 漫步村中,,瑤池水清見底,游人們排列在瑤池中的一個個石墩上,,加上藍天白云,,古樹青山倒映水中,構成一幅幅極美的山水畫,。深深吸引著慕名而來寫生的畫家們,。 特色民俗 千百年來,勾藍瑤有一句俚語:“好女不出石墻門”,,意即好女不嫁出勾藍瑤,,多是女娶男嫁的招郎(入贅)成親,因此許多人把“勾藍瑤”誤稱為“勾郎瑤”,。 勾藍瑤的女子招郎成親后,,就成了家庭的一個主要勞力、家庭的主事者,,與男子共同參與生產勞動,。她們大多數掌握經濟收支計劃權。 令人驚訝的是,男方入贅的“嫁妝”僅僅需要四個雞蛋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四個蛋子定終身”,。“四個蛋子”一般由男方母親或媒妁帶給女方家,。如果女方家長接受了,,便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當男子來到女家,,若女方母親搬出紅板凳給他坐,,便意味著丈母娘滿意這個女婿,可以在女家留宿了,,直到生子之后完婚,。而在生子之后,男子若不滿意在女家的生活,,可以不負責任地“溜之大吉”,。 勾藍瑤寨傳統(tǒng)習俗豐富獨特,尤以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的“洗泥節(jié)”為盛,。 舊時,,勾藍瑤的田地離村寨較遠,每日往返不便,,因此農忙時節(jié)男人必須離家住在田邊,,女人白天從家里為男人送去衣食,晚上再回到家里操持家務,。每年農歷五月忙完了春耕,,男人可以洗清腳上的泥,回家歇上一陣,。“洗泥節(jié)”正是瑤民們慶祝男人回家夫妻團聚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勾藍瑤胞或跳起大鼓舞,,吹響蘆笙,,集體歡慶;或耍龍舞獅,走村串戶,,甚至請來本地戲班唱上三天三夜,,大辦“苦瓜宴”,宴請賓朋好友,。 安居樂業(yè)的瑤民 1000多年前,,瑤民為了逃避漢人的追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窮山窩,,修筑城墻,建設家園,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如今民族大團結,,瑤民們再也不用擔心外人的入侵,一心建立美好家園,。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們慕名前往。當地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一位村民告訴我,,他們盡管不做任何事,每個人一年可得10萬多元的旅游補貼,。 古老的村莊,,勤勞的民族,造就了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藍瑤人的樂園,,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譽,。
【作者簡介】李少全,男,,生于1961年5月,,縣、市作協(xié)會員?,F(xiàn)為縣科協(xié)主任科員,。曾在《雜文選刊》、《湖南日報》,、《邵陽日報》等省市刊物發(fā)表作品幾十篇,,公開出版30萬字的嚴農集,正在編輯出版匡互生集,。 綠汀文萃平臺微信號 LTWCHJL1 顧問 鐘石山 主編 何俊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