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剎多,,我在瑞安東家的熱情招待下,,到瑞安圣壽禪寺禮佛,順便考察了這一名剎的風水,。從古剎的前身今世的發(fā)展脈絡,,來看佛教的興衰。從古剎的布局來看人工風水的補救措施之合理性,。 走近這古剎,,正過午時,草地上有女法師正在沐浴陽光,,細嫩的臉上鍍上一層紅潤,,神情顯得純正。東家是居士,我們一下車就引領(lǐng)到膳廳吃素,。飯后我一個人慢慢散步來到寺院內(nèi),。
圣壽禪寺位于浙江省瑞安仙巖鎮(zhèn)大羅山南麓,創(chuàng)建于唐貞觀(627——649年)年間,。大中年初,,慧通歸一禪師,從四明山來卜地開基重興,,自此圣壽寺歷代擴拓發(fā)展,。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里人陳敏九請楞嚴遇安禪師駐錫中興,。當時吏部姚揆奏請真宗皇帝,,敕賜“圣壽禪寺”。熙寧(1068年)年間神宗皇帝又賜“昭德積慶禪院”,。宣和年間(1119年)毀于兵亂,,大師高世則(樂清人)重修。明洪武年間,,仲溫禪師駐錫仙巖,,大殿佛像眉間寶珠夜深發(fā)光徹大殿。由是大參蔡仲禮捐資重興修造,。未幾仲溫禪師圓寂,,復請庵禪師主持修復落成,明永樂十三年(1416年)鑒空和尚奉旨進京,,預修《永樂大典》,。
欽賜紫衣還山,大興梵剎,,明嘉靖甲寅(1554年)道憙,、道蒿禪師捐資募化,由瑞安縣令劉畿與永強名士王叔杲負責增修?,F(xiàn)存的寺宇共有五進,,主體建筑系清順治年間重建。大雄寶殿楹聯(lián)為清太仆寺卿孫衣言等名流撰書,。 改革開放以來,,佛教興盛,從1980年由潘貽衡,、陳春生等發(fā)起重修大雄寶殿至1983年由池云居士負責修梅雨亭,、修復金剛殿、方丈樓,、放生池,、齊堂及青石七如來幢等,。再到1992年,道法方丈再建千佛殿,,目前整個寺院規(guī)模宏大,,雄偉莊嚴,已成為浙南的一大名剎,。
圣壽禪寺不僅是佛教活動的圣地,,同時也是登臨觀光的旅游勝地。該寺所在地仙巖風景區(qū)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素有“五潭二井之秀,九獅一象這奇”的美譽,,梅雨潭,、雷鄉(xiāng)潭、龍須潭,、玉涵潭,、三姑潭秀甲天下,有以唐宋以來摩崖題刻等文景觀為特色的仙巖景區(qū),,有以洞景清幽為特色的化城洞景區(qū),;有以水景浩淼為特色的天河景區(qū)。早在南朝時,,仙巖已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謝靈運曾游此,并寫了《舟向仙巖尋三皇井仙跡》的詩篇,;唐朝姚揆題了“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的《仙巖銘》,;杜光庭稱仙巖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南宋朱熹來游時親書“溪山第一”和“開堂氣象”匾額,,大加贊揚,;近代朱自清以“醉人的綠”來刻劃仙巖,更使其聲名遠震,。
名山多由寺院占據(jù),。圣壽禪寺也不例外,它傍山臨水,,來龍氣勢磅礴,,兩側(cè)龍虎砂起伏有勢,經(jīng)測定圣壽禪寺為壬山丙向大空,。
一方風水寶地水是最具靈性的,。該寺院左水倒右作彎抱狀流過大殿前,前還有半月形的池塘,左青龍向前延伸內(nèi)彎,,右白虎短,,寺院羅城出口處空缺,建有一塔,,障空補缺,,這就是人工風水的補救措施。 但當下城鎮(zhèn)建設迎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不少古剎因寺前后左右高速公路或高架橋的建設,,原來風水四神位的格局被人的破壞。我們遺憾地看到該寺廟后山雖巍峨但是有的山體植被破壞,,前面和左面朝應峰開公路和建公墓有損以前的風水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