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瓦剌,很多人會想起“土木堡之變”,按明朝近三百年歷史來看,,當時的明朝建國尚不足百年,,正處于一個王朝實力的上升階段,可謂是國富民強威震四方,而彼時元朝早已滅亡,,北遷的元廷也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屢次北伐之下四分五裂只剩下茍延殘喘。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大明王朝的北方卻突然殺出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瓦剌,。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進犯明朝,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率領50萬大軍(實際兵力25萬左右)御駕親征,,結果卻被狠狠打臉——史載此戰(zhàn)明軍傷亡過半,余者潰散,,連明英宗本人都被俘虜,,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不僅如此,,瓦剌大軍一度乘勝進軍圍攻明朝首都北京,還好在于謙等人拼死抵抗下,明朝最終打贏了這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瓦剌”究竟是個什么來頭,,竟然差點就掀翻了剛剛經(jīng)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大明王朝?而且這場大戰(zhàn)以后,,大明王朝也開始由盛轉衰,,頗有點當年唐朝“安史之亂”的味道。言歸正傳,,我們繼續(xù)來認識“瓦剌”這匹突然殺出來的黑馬,。一般來說,瓦剌是一個族群,,早在唐朝時期他們被就稱為“瓦爾剌噶”,,元朝時被稱為“斡亦剌”、清朝時又被稱為“衛(wèi)拉特”或者“衛(wèi)喇特”,。這些名稱看起來不太一樣,,其實發(fā)音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應該只是各個時期的翻譯不同而已,。根據(jù)歷史記載,,蒙古高原上的民族自古就被分成了兩個基本部分——“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他們的語言也不一樣,,前者自稱蒙古人(主要說蒙古語),,即后來的中央蒙古和東部蒙古,屬于狹義上的蒙古,;后者自稱衛(wèi)拉特人(主要說衛(wèi)拉特語),,即后來的瓦剌和西部蒙古,屬于廣義上的蒙古,。明末清初時期(1640年9月),,蒙古各部和衛(wèi)拉特各部的首領們曾在一起制定了《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其中就蒙古和衛(wèi)拉特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區(qū)分,。在元朝之前,,瓦剌和蒙古本就是一種互不統(tǒng)屬的并列關系,但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后,,瓦剌各部也被成吉思汗及后裔通過世代聯(lián)姻所籠絡,,所以元朝時期瓦剌和蒙古是從屬關系,以至于很多人一直都認為瓦剌人就是蒙古人,,因此瓦剌也被稱為廣義上的蒙古,。元末明初時期,隨著元朝皇室走向衰微,,瓦剌積極參與各種派系紛爭,,并趁機吞并諸部擴大自己的勢力,北元(元廷北遷后的稱謂)也在明朝的打擊下逐漸分裂成了瓦剌、韃靼(蒙古)和兀良哈三個互不統(tǒng)屬的游牧集團,。三者之中,,韃靼實力最強,所以最初瓦剌和兀良哈都選擇內附明朝以保存實力——畢竟當時明朝的軍事實力相對強大,,比較適合當靠山,。朱棣在位時,明朝北方只剩下韃靼這個敵人,,原本朱棣也想和韃靼和平相處,,只希望“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不料韃靼直接宰殺了朱棣派去的使者,,此舉無疑觸怒了這位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公元1410年,朱棣率領50萬大軍親征韃靼,,打得蒙古大汗本雅失里僅率七騎逃走,,從而大大削弱了韃靼的實力。正所謂此消彼長,,韃靼被打趴,,瓦剌卻又站出來并趁機坐大——不僅停止向明朝朝貢,而且一度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甚至還想要控制韃靼,。朱棣可不希望北方再次出現(xiàn)強敵,于是在公元1414年,,他又親征瓦剌并取得勝利,,迫使其再次稱臣并恢復朝貢。當然,,此時的瓦剌或許不敢和明朝硬碰硬,,但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實力和韃靼爭奪大蒙古國的領導權。公元1434年,,瓦剌部首領脫歡率軍攻殺了韃靼部的蒙古大汗,,然后擁立元室后裔脫脫不花為大汗并自任丞相。不久,,脫歡便用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順利統(tǒng)一了瓦剌各部以及整個東部蒙古(包括韃靼和兀良哈),。脫歡去世后,他的兒子也先繼承了他的霸業(yè),,也先自稱太師淮王,,將瓦剌的實力推向了巔峰,。公元1449年,也先以明朝拒絕貿易之名進攻明朝,,一手導演了震驚當時的“土木堡之變”,,雖然后來他沒有攻下北京城,但瓦剌無疑一戰(zhàn)成名,,成了明朝最厲害也是最危險的敵人。前面提到,,此時的蒙古大汗是脫脫不花,,但實權幾乎都掌握在也先手中,所以脫脫不花和也先多少都有點矛盾,。兩人的矛盾最終爆發(fā)在公元1453年,,由于也先的姐姐嫁給了脫脫不花,所以他希望脫脫不花立姐姐的兒子為太子,,這樣他就可以以舅舅的身份繼續(xù)把持朝政,,結果脫脫不花表示不同意。此后,,兩人開始兵戎相見相互攻殺,,最終也先擊敗脫脫不花并自立為蒙古大汗,號稱“天圣大可汗”,。由于也先并不是黃金家族的后代,,所以其汗位并不牢靠,在位僅三年(公元1455年)便被手下暗殺,,從此瓦剌也開始走向衰敗和分裂,。到清朝時期,瓦剌逐漸發(fā)展成了四個比較大的部落: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西遷后由輝特部取代),。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康熙年間,瓦剌四部中的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逐漸發(fā)展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這個汗國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清朝西北邊境的安全,所以從康熙一直到乾隆,,清朝才將這個存在了近百年的準噶爾汗國攻滅,。到了現(xiàn)代,瓦剌人逐漸和周邊其他民族發(fā)生融合,,其后代也分布在世界各地,。經(jīng)過考證,目前也還存在一些瓦剌后人的主要居住地:和碩特人的后代主要居住在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的和碩縣以及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準噶爾部在準噶爾汗國滅亡后逐漸融入其他部落,,現(xiàn)在的阿爾泰共和國(俄羅斯聯(lián)邦主體之一)便是阿爾泰人和準噶爾人的后代建立的;杜爾伯特部一支現(xiàn)居外蒙古的烏布蘇省,,另一支東遷至大興安嶺地區(qū),,現(xiàn)居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土爾扈特部一支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建立了現(xiàn)在的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聯(lián)邦主體之一),,另一支在乾隆年間回歸祖國,,現(xiàn)居新疆和靜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