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滋養(yǎng)氣陰是一個大法,在處方用藥時還會牽涉到一系列問題,。正因為如此,,掌握一個基本治法,包含不少基本方劑和基本藥物,,誰能掌握得比較全面,,便是誰在處方用藥上能夠比較成熟。再從滋養(yǎng)氣陰法來說,,至少應了解以下一些藥物: 補肺氣:黃芪,、人參、西洋參,。 補肺陰:沙參,、麥冬、天花粉,、百合,。 止咳:杏仁、枇杷葉,、兜鈴,、訶子。 化痰:貝母,、海蛤殼,、冬瓜子、苡仁,。 止血:仙鶴草,、側柏葉、茜草,、藕節(jié),、丹皮。 止渴:茅根,、蘆根,。 止汗:浮小麥、糯稻根,、桑葉、五味子,。 清肝:青黛,、黃芩、夏枯草,。 滋腎:生地,、鱉甲,、天冬。 扶脾:山藥,、冬術,、扁豆、甘草,。 方劑方面,,如張景岳新方八陣和古方八陣里補陣門補肺方劑之外,也要熟悉些和陣及寒陣門有關肺虛的方劑,。如: 四陰煎:生地,、麥冬、沙參,、白芍,、百合、茯苓,、甘草,。 麥門冬飲子:麥冬、黃芪,、人參,、歸身、生地,、五味子,。 阿膠散:阿膠、白及,、天冬,、五味子、人參,、生地,、茯苓。 天門冬丸:天冬,、貝母,、杏仁、阿膠,、茯苓,、甘草。 綠云散:側柏葉,、人參,、阿膠、百合。 人參清肺湯:人參,、杏仁,、阿膠、粟殼,、甘草,、桑皮、知母,、地骨皮,、烏梅。 人參平肺散: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知母,、五味子、甘草,、桑皮,。 二母散:貝母、知母,。 紫菀散:紫菀,、阿膠、知母,、貝母,、人參、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 玉泉丸:人參,、麥冬、黃芪,、茯苓,、烏梅、甘草,、天花粉,、葛根,。 掌握了一些基本方劑和基本藥物,,還要多方面吸取前人的用藥經(jīng)驗,,做到知宜知避。例如《丹溪心法》上指出,,“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蔞,、貝母”;又,,“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嗽者,一二服即止”,;又,,“治嗽多用粟殼,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又,“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總之,,既要知常法,,也要知變化,不僅在處方用藥時可以減少差錯,,并且收到療效后也能說明道理,。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