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劉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來到南太行,學(xué)會一個字-“陘”(音讀xíng,,以前一直誤念jing),,原意為山脈中斷的地方,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個字幾乎成了專用字,,特指橫貫太行山的古道,如“太行八陘”,。 太行山縱貫華北,,似一道無法逾越的巨大高墻隔絕開山西與河北、河南,。幸運的是自南而北尚有數(shù)道峽谷,,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就是所謂的“陘”,可以勉強通行,,這就形成了著名的古道-“太行八陘”,。 太行山從遠古的神話時代,,到新中國建立,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從未缺席,。歷史上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都曾在這些狹窄崎嶇的“陘”上輪番上演。 近年,隨著現(xiàn)代公路的建設(shè),,原來的古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湮沒于風(fēng)塵之中了。太行山到處陡崖絕壁,,可供通行的孔道不多,,新修的公路大多也是沿著八陘的路徑,古道幾乎被覆蓋或毀壞殆盡,,只有絕險難行的一小部分,,因公路繞行或穿隧道而過,才被幸運地保留下來,。 白陘是太行八陘南數(shù)第三陘,,在魏晉之前稱孟門陘,,西北連山西陵川縣、東南接河南輝縣,。其中,陵川縣馬屹當(dāng)鄉(xiāng)雙底村西五公里長的一段,,是如今八陘中現(xiàn)存距離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 站在峽谷底部的雙底村向西眺望,但見兩峰夾持之間,,危梯直上青云里,,之字百折縈回環(huán),,那就是白陘著名的“七十二拐”。(未去對面山頭遠望,,用一張網(wǎng)上照片) 七十二拐是古道的精華,,于兩山間一個狹窄的陡坡,,從崖底到 山巔,硬生生在石頭上開鑿出一條,,由數(shù)十個“之”字形頭尾相連的通天高梯,。 七十二拐的“之”字幾乎等長,一路向上,,越拐越高,,越拐越密,而且越拐越險,,真如天梯入云端,正所謂“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 七十二拐總長約1500米,,路面寬度基本保持在二米左右,騾馬馱隊可以雙向通行,,最為奇特的是,,近400米的落差,從上到下,,竟無一個臺階,。 其實,,這種無臺階的坡道設(shè)計非??茖W(xué),,上行無攀爬之苦,,下行又避免騾馬踏空。而且拐道凌空的一邊都堆有半米高的石堰,,好似現(xiàn)代公路的護欄一般,讓人感覺非常安全,。 古人就地取材,,用山石鋪就路面,,且每隔兩三米,就用高出路面近10厘米的橫向石棱將路面分割開,。 習(xí)慣于平坦路面的我開始還有些疑惑,,等明白過來,,又不禁為古人的智慧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古道崎嶇,,運輸物資,,只能身背肩扛或騾馬馱運,既然不能通車,,也就不需要過于平整的路面,。 石板路坡陡勢急,,若遇大雨,雨水傾瀉而下,,那些高出路面的石條可分段阻水,,延緩流速,減少對路面的沖擊,。橫砌的石條還可把路面分隔開來,,就是有的路面損壞了,也不會引起整體坍塌,。 騾馬負重上行或下行,,鐵掌踩在光滑的石板上,,它還能防止打滑,起到剎車的作用,,特別是趕上雨雪天氣,,這些石條的作用就更明顯了,。 七十二拐上到頂,,路邊一座曾經(jīng)的小廟如今只剩殘垣,一通石碑嵌在斷壁上,,清晰可見“界碑”兩字,,莫非這里曾經(jīng)是晉豫邊界? 碑文依稀可辨“小磢之巔,鐘磬號風(fēng),,香煙含樹,,昔為山神祠,誠當(dāng)兩省之要害,,是屬往來之……”,,“大清嘉慶十八年二月十六日”。立碑時為1813年,。 從文字內(nèi)容看,,這里確為曾經(jīng)的晉豫邊界,,腳下正是兩省交通的咽喉要道。白陘古道是一條軍事要道,,更是商旅之道,,文化之道,它給本來地處偏僻的兩地,,帶來了開放的空間,,對于太行山兩側(cè)的晉豫兩省來說,白陘古道就相當(dāng)于是古代版的“一帶一路”??! 如今古道早已繁忙不再,,除卻來自渤海邊的我等幾位訪客,再無他人,。眺望前方,,古道懸天,雖“空山不見人”,但耳邊仿佛“但聞車馬喧”,。白陘古道之所以著名,,不僅在于有秀美壯觀的風(fēng)景,更在于有深邃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白陘歷史悠久,,具體形成時間已無從考證,。據(jù)《左傳》記:“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說是齊軍兵分兩路進攻晉國,,其中一路走的就是白陘,,這說明,白陘早在2570年前的春秋時就已存在了,。 另據(jù)《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商代,,商王盤庚遷都,選址“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后被山”的殷地作為新都城,。若由此推斷,,早在3300年前的殷商時期,便有了白陘,。 據(jù)當(dāng)?shù)乩先酥v,,一直到1972年簡易公路修通前,,這條石板路還一直是村民來往縣城的唯一通道。因此,,白陘是太行八陘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竟長達3300多年,幾乎與中華文明史等長,。 茂林森森,古道蜿蜒,,幾處汪著雨水的凹坑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有人說是騾馬踏出的蹄窩,有人說是背夫佇立歇息時,,馱架戳出的印記,。頑石無語,青山莫言,,光陰的故事,,任人評說吧! 腳下被磨得閃著幽光的石板延伸入天際,行走在懸崖邊上的白陘古道,,仿佛正在穿越時空隧道,。清風(fēng)拂過,耳邊似乎飄來聲聲駝鈴,,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被風(fēng)吹散,,化作天上那一簇簇白云。 白陘古道跨越關(guān)山一路走來,非河即灘,,非峽即崖,,或鉆營于峽澗,或游走于巖坎,。古道眺望,,一側(cè)懸崖無底,一側(cè)峭壁入天,。時值清明,,遠山漸綠,杏花燦爛,,眼前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 這些我們最為驚羨的美景,,對于遠古的先民來說,則是一處處無法逾越的天險,??粗@鑿開的石門,,想象著三千年前的一斧一鑿,不由得心生敬佩,。 路旁巖洞深處,,涓涓細流由石縫滲出,,匯成一潭清水。這能遮風(fēng)擋雨,,又有潺潺清泉的巖洞,,自然而然成為古道上一處天然的設(shè)施完善的“服務(wù)區(qū)”。 面積大約五十平米的水蝕巖洞里,石臼,、石凳,、石桌,柴火熏黑的石壁,、石頭搭建的灶臺一應(yīng)俱全,一切都是過去模樣,,仿佛灶膛的灰燼余溫猶在,,歇腳的馬幫剛剛離開。 古道盡頭,“行巔第一橋”蒼苔斑駁,,像一位見證歷史的老者,,充滿歲月的質(zhì)感,寵辱不驚,,目光平和地矗立在巖口,。 建于本世紀(jì)現(xiàn)代化的柏油公路,,建于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的水電站盤山水渠,建于3000多年前的白陘古道,,三道并行,,匯于古道出口處,共同展示著三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歷史變遷,。 我們無法倒轉(zhuǎn)光陰,,重溫過去,,我們只能見到這條藏于太行深處的滄桑古道,而這條古道也一直延伸,,延伸到我們內(nèi)心深處,,延伸到我們一直在追溯的遙遠過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