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道德經(jīng)》1——37章

 鴻蒙圣主 2021-04-14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道德經(jīng)》1——37章

每一章可用二個字作了總結(jié)提示:1,,規(guī)律,。2,,無為。3,,圣治,。4,道虛,。5,,守中。6,,根本,。7、身退,。8,、上善,。9,、收斂。10,,道一,。11,利用,。12,,寡欲。13,,不驚,。14,道紀,。15,,不盈。16,,虛篤,。17,自然,。18,,孝忠。19,,純樸,。20,得道,。21,,精質(zhì),。22,委全,。23,,同道。24,,有道,。25,道法,。26,,靜躁。27,,善者,。28,雌德,。29,,取舍。30,,息兵,。31,悲戰(zhàn),。32,,適止。33,,自勝,。34,大道,。35,,大象。36,,興廢,。37,不為,。

上半部分講″道″,,37章結(jié)束。

第一遍通讀,,讀懂就行,;第二遍串讀,自已歸類,找到內(nèi)在聯(lián)系,;第三遍精讀,,理解作者思想,寫作背景,,生活中體驗應(yīng)用,。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zhì),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guī)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tài)。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恒:經(jīng)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這一章的主要意思可用“規(guī)律”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暗馈?“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lǐng)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德經(jīng)》1——37章

用二個字概括本章就是'規(guī)律',或“原則',,或″真理″皆可,。

笫一個道名詞,作規(guī)律講,,第二個道動詞,,作認識講。連起來就是道(自然界是有規(guī)律的)并且可以通過探尋去認識,,掌握,,運用它的。非恒(常)道,,他不以人們的意識而變化,,也不以人們的意識而增減,所以他是客觀的,,不變的,,只能為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遵循,,運用,,不能人為否定改變。

萬物之始(母)是沒有名稱的,,人們?yōu)榱藚^(qū)別,,認識,,了解給他取名(命名),,使他有形,有了名稱萬事萬物就有了自己特征,,特殊性,,就象(母作源頭講)萬事萬物都有源頭(來源)。同根同源(陰陽)

'恒無欲'作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好惡隨意改變,,要保持相對穩(wěn)定,,固定。

“眇'通″妙″,,在此處可理解為非常微妙,。

'徼'作邊際,邊界,周延講可理解為范圍,,邊緣,,端倪,

“玄'古文指深黑色,,有玄妙不測之意,,也有深遠,隱晦,,不可見之意,。

″門″,探究自然奧妙,,規(guī)律,,探索本質(zhì),規(guī)律的途徑,,入門所必須們知識,,修為,這里手理解為探尋自然界萬物本源之道(規(guī)律)你入門必徑之路,。

(我歧解,,只供參考)

經(jīng)過老師的講解后,更易理解此章的意思,!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fā)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圣人居無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居,擔(dān)當(dāng),、擔(dān)任,。無為,順應(yīng)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nèi)ジ墒隆?/p>

⑧作:興起,、發(fā)生,、創(chuàng)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譯文]

這一章可用“無為”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zhuǎn)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我的老師對第二章的講解如下: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也可以說全書都圍繞它闡述,,論證。如用兩個字概括本書或本章就是:“無為',。

老子本章從哲學(xué)角度(普遍認識和特別認知)自然界和人們思維范疇,,人類意識在社會中的反映即:'美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先與后'七種自然現(xiàn)象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自然現(xiàn)象和客觀規(guī)律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存在。沒有丑陋的存在,,人們就不能認識到美的存在,,沒有惡的比較,相襯,,相映,,美從何而談,從何而知,,所以要知道善(美丿離不開惡(丑),。有和無是互相轉(zhuǎn)化的,無中有有,,有中有無,。難和易互相對立,但滿足一定條件,,或在某些條件下,,難和易可以會相互形成,,例如“知易行難'你大膽行,按'道'行事,,那行就很容易,,不上進,不學(xué)習(xí),,那'知'就很難,,“行'(嬉戲,無所事事)就很易,。'長'和'短'也是相互顯現(xiàn),,轉(zhuǎn)化的。毫米很短,,但用于微觀(原子,,離子等)就很長,光年很長,,但用于宏觀(宇宙)就很短,,且長短需比較才可認識到,對于人和事來說,,有些長(長處)有些短(短板)并不單純用好壞,,優(yōu)劣來認識他。高和下相互充實,,影響,,也在特殊條件下朝相反方面轉(zhuǎn)化,甚至?xí)恢没Q,,互相替代,。音(合奏為音)聲(單一音響為聲),力求和諧才動聽,,才有音律感,。只有聲會覺得單調(diào)枯燥,只有音又會感覺到噪聲污染,。要有合眾,,大眾的心聲,訴求,,也要有權(quán)威的定音定調(diào),,才和諧。'前'和“后″,,是相隨的,,是可變化的,可易位的,無論從社會,,生活,,政治,,歷史來講,,都是不變的真理,原文為'恒也',。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不去為。而是該為之時盡力而為,;不要為所欲為,,更不要濫為,妄為,,胡作非為,。圣人(仁義禮智信)之人對待人對待事,不去人為說教,,指導(dǎo),,劃定規(guī)規(guī),而是行不言之教,;過分干涉,,影響,施教會適得其反,,因為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過程,我們要做的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順應(yīng)規(guī)律,,而不在加上自已的認知,傾向,。

圣人從不居功,,從不邀功,也從未認為自己有功,,做了善事,,行了善舉,,退而居之,,其實他并沒有失去(功德,功勞)而是真正的得到了人們的(功)認可銘記傳道,。

已:通'矣',,

斯:這,。

相:相輔相成。

刑:通'形',。

盈:滿,,充實,,依存。

弗志:弗即不,,志專指志向,,傾向,意志,。

我不敢說是在講,,大家切蹉,我理解肯定有局限,,差池,,多指正。

現(xiàn)只能從字面釋義,,學(xué)完八十一章串講很有趣的(后話)現(xiàn)未展開,,如展開內(nèi)容知識事例太多了。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里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譯文]

這一章可用“圣治”兩字概括,,有以下理解: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dǎo)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dǎo)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dǎo)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jīng)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yīng)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以下是老師對第三章的講解

“圣治'是一種理想的治理狀態(tài),,老百姓可感覺到,,但又不受其過分約束,制定原則而不強加規(guī)規(guī),。個人在各自位置上(定位)自由自在的做自已喜歡的事,,他表現(xiàn)為:

不把有才德之人捧得太高(政治地位,經(jīng)濟地位)這樣老百姓就不去爭名奪利,,效仿,,追捧(賢人或英雄明星)。不把稀少的物品,,價值較貴且不易得到的物品,,講得很稀奇貴重,人們就不會采取非法手段獲得,,交換,,占有。人們貪欲心,,虛榮心就自然減少,,就走向正軌,而不是被物欲迷亂,。

“圣治'很重要的就是:廣大人民(百姓)心里不要想得太多,,太復(fù)雜,要給心留下可容納的空間(虛及空),。一日三歺很充實,,很踏實。弱化人和人之間不必要的紛爭,,訴訟,,競爭和非分之想。增強體質(zhì),,以便更好勞作,,使“實其腹'更有保障。人民(百姓)沒有非分物欲,,不追虛名,,不慕虛榮,不敢非法占有貴重之物,,不以非法手段剝削他人勞動成果,。這樣的“無為'而治,這種順其自然的治理,,天下會不太平,,百姓會不滿意,,社會會不和諧。

(我理解有誤,,多指教,。)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

①沖: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diào)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于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于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譯文]

這章可用“道虛”兩字概括,,有以下理解: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下是老師對第四章的闡述:

4章

我為啥要用'道虛”二字提示本章:

虛不能單純理解為空虛,而是虛空,。順序顛倒,,意思完全相反。大'道″(道可道)即存在于自然界,,或冥冥中左右人們的那只看不 見的手,。它的作用既不受我們意志,意識控制,,但他又沒有盡頭,,沒有邊界,,它好似不存在,又處處,,時時為我所用,。它好像很虛無飄渺,又無時不刻不在影響我們,。所以我們只能用″道沖“(虛空)來理解它,。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譯文]

這章可用“守中”兩字概括,。有如下分析: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對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fēng)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fēng)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①芻(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專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圣人對百姓都因不經(jīng)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jù)說?。骸捌c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fù)有顧惜之意,。天地?zé)o心于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無心于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p>

②猶橐龠(tuoyue):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fēng)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fēng)管,是古代的風(fēng)箱,。

③屈(gu):竭盡,,窮盡。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聞數(shù)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shù):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因我不理解此點的意思,,老師的理解如下:

″無為而治″,,″無知而治“之吾見:

很多人混淆了兩個概念,,'治理'和“管理”。治理需要的是才華,,管理需要的是才能,;治理德才,管理需要專才,;治理必須使用手段,,管理必須用技能;治理樹立的是權(quán)威,,管理樹立的是榜樣,。

治理一個集團(首領(lǐng)為領(lǐng)袖)來統(tǒng)治百姓,管理是一個組織(法人為代表)進行活動,。治理是宏觀調(diào)控,,管理是微觀操控。

所以治理可以是'無知'者,,但不可是無德者,;治理可以是無能者,但不可是無志者,。治理者知識不是最好,,但必須有膽識,見識,。

現(xiàn)實這種例子太多了,。小到企業(yè),大到國家皆如此,。

治理是全才,,管理是專才。

老師真的很厲害,!

⑥守中:中,,通沖,指內(nèi)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以下是老師的解釋:

提供三種解釋,,供參考選擇:

一,、'天地不仁″,天地(自然界)循道,,守道,,踐道,以道為秩序,,以道為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厚此薄彼,所以天地(自然界)叫公道(俗語'天公地道',。所以它不仁愛,,不仁義、也不仁慈,,對萬物一視同仁,。“芻狗'借喻不以高低貴賤,,不以作用大小,,不以情感意氣,都看作“芻狗″一樣公平,。

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中庸》又曰'仁者,,人也',。天地不仁表述出來就是,天地不是人,,我們信天道,,不信仁(人)道,仁道是人規(guī)定的,,人(仁)道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

三,本章上下聯(lián)系,,用辯證觀點事看,,就講、天地是公道的,,仁義是不公道的,,所以我將這章歸納為“守中',而不是“不仁',。

(我胡謅的,,供參考)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譯文]

老師說,這章可用“根本”兩字概括,,其內(nèi)容如下:

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chǎn)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注釋]

①谷神:過去據(jù)高亨說:谷神者,,道之別名也,。谷讀為轂,《爾雅·釋言》:“轂,,生也,。”《廣雅·釋詁》:“轂,,養(yǎng)也,。”谷神者,,生養(yǎng)之神,。

另據(jù)嚴復(fù)在《老子道德經(jīng)評點》中的說法,“谷神”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是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谷,形容“道”虛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變化無窮,,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義是深黑色,,在《老子》書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重要概念,。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yǎng)出天地萬物的母體。

③門:指產(chǎn)門,。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產(chǎn)門的具體義來比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的根源,。

④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

⑤若存:若,,如此,,這樣。若存:據(jù)宋代蘇轍解釋,,是實際存在卻無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盡”講,。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這章可用“身退”兩字概括,。我從字面意思理解如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lǐng)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占據(jù)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

①上善:最高的善。②處:停留,。惡:厭惡,。③幾:接近。④善:善于,。地:選擇適宜的地方,。這里即指趨向低下之處。⑤淵:深邃沉靜,。⑥與:施與,,又說為交往之義。治:治理,。⑨事:處事,,行事。能:發(fā)揮效力,,達到效果,。⑩動:行動,。時:選擇合宜的時機。(11),,尤:責(zé)怪,,怨恨。

譯文

這章可用“上善”兩字概括,,我的理解如下: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老師對第八章的理解如下:

第八章:

我的理解是:(七善)老子以'水'的七善比喻人(君子)應(yīng)該具備的七條優(yōu)點,,第一居善之地(生活之地)要背有青山,前有河流,,近有視野開闊,,遠有群峰綿綿;第二心善淵(心態(tài))要像淵潭一樣,,深不見底,,波濤不驚,漣漪不擾,,晝不顯山,,夜不露水,晴可波光粼粼,,雨可泰然自若,;第三善仁(注意與字)說話,做事,,與人交住,,接人待物,,不以強凌弱,以勢壓人,,事事做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能忍則忍,,能讓且讓,;第四善信(注意信字,)說話處事,,以信為遵,,以信為守,以信為德,,以信為念,。失信則失德,失德則失道,,失道則失?。坏谖迳浦?注意政字,,當(dāng)權(quán)者為“政',,謀事者為″作',無論政或作都要在各自崗位上兢業(yè),,敬業(yè),,做出政(成)績;第六善能(注意事字)做什么事都不會一帆風(fēng)順,,都會有諸多困難,,但我們必須盡自己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走捷徑,,不能退縮,,做到盡善盡美(相對而言);最后善時(注意動字)該為之時盡力而為,,不為之時不可妄為,。掌握有利時機,把握不可失之機,,抓住機會,,主動能動做事。

水不爭所以幾于道,,(君子)人不爭(勝,,強,非),,一般就不會有怨恨,,犯錯,,也不會有煩惱。

我理解是這樣,,僅供參考,!

我覺得老師的理解很詳細很透徹,水平就是高,!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釋

①持:把持,,執(zhí)有,。盈:豐盈,滿溢,。②已:罷休,,結(jié)束。③揣:錘煉,。銳:尖銳,,鋒利。④莫:不能,。⑤遺:招致,。咎:災(zāi)禍。⑥成:又作“遂”,,成功的意思,。

譯文

本章可用“收斂”兩字概括。我的理解如下:

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注釋

①載:有三種解說,,其一,“載”為句首助詞,,無意義,;其二,“載”,,即抱的意思,,在同一句話中,同一意義常常用不同的字來表達,,因此在這一句中,,用“載”來代替“抱”字;其三,,“載”為承載之義,,“載”營魄,也就是將營魄安頓好,。營:魂的意思,。抱:保持之義。一:合一,;又說,,這里的“一”,指的就是“道”,。②離:離開,。③專:結(jié)聚,集中,。氣:氣息,,精氣,。致:追求,達到,。柔:柔和,。④滌除:洗凈,排除,。玄:微妙之義,。覽:又作“鑒”就是鏡子,這里含有觀照之義,。⑤疵:瑕疵,,毛病。⑥天門:“天”,,含有自然之義,,“門”指的是與外界接觸的通道?!疤扉T”即天賦的通道,,指人體的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闔:同“合”,,閉合之義。⑦雌:指母性中的溫柔,,寧靜等特點,。⑧畜:養(yǎng)育。⑨有:占有,。⑩為:幫助,。恃:仗恃,居功,。長:作為首長,,含有引導(dǎo)之義。宰:主宰,,控制,。玄德:玄妙的道德。

【譯文】

這章可用“道一”兩字概括主要意思,,我的理解如下:

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tǒng)一,,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zhì)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zhí)著于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huán)中,,能像雌母一樣嗎,?明于道而'發(fā)光'行進于一切領(lǐng)域,都能無須向顯學(xué)成見'借光'嗎,?生它,,養(yǎng)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執(zhí)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quán)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結(jié)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共:即“拱”,拱衛(wèi),,集中的意思,。轂:車輪中心車軸穿過的圓木。②當(dāng):正是之義,。無:空無,,空虛。③埏:攪拌,,柔合,。埴:泥土。④戶:原義為單扇的門,后來也用于門的泛指,。牖:窗戶,。⑤利:便利。⑥用:作用,。

【譯文】

本章可用“利用”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三十根輻條匯集于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fā)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內(nèi)的虛空,,才發(fā)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虛空,,才發(fā)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fā)揮了作用,。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五色:指青紅黃白黑這五種顏色,,代指顏色繽紛多樣,。目盲:指眼花。②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樂音,。③五味:指苦甜酸咸辣五種味道,。爽:此文指麻木的意思。④馳騁:縱馬疾馳,。畋獵:打獵,。⑤行妨:指一切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這里指偷竊,、搶掠等行為,。⑥為:追求。腹:這里指飽腹之義。代指內(nèi)在的滿足,。目:這里指“悅目”之義,,代指外在的追求。⑦去:舍去,。彼:即“為目”,。取:留取。此:即“為腹”,。

【譯文】

本章可用“寡欲”兩字概括,,其意如下: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軌,。因此,,圣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炫目。,。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師的分析如下

第十二章:我覺得老子所闡明的觀點就是二個字″寡欲'。何謂'寡欲',,對物質(zhì)享受要摒棄貪欲之念想(重德輕欲),,對精神追求要取其精華(重道輕義)。

眼所見(五色),,耳所聞(五音),,口所食(五味),玩樂(畋獵,,奢侈品(難得之貨),。適可而止為上,放縱為下,。

雖五光十色,,絢麗多彩,但多了令人眼花繚亂,,分不清正色本色,;雖歌舞升平,笙歌四起,,但聽多了,,就陷入聽覺減退,再優(yōu)美的旋律也充而不聞,,山珍海味令人垂涎欲滴,,但吃多了,,味覺失靈,再有美味也難有食欲,;玩樂過度,,不僅勞民傷財,還頹廢意志,,傷身傷財,;使用奢侈品過分了,人的行為就偏離正軌,,走向邪道,,于國于家于己皆是妨礙。

我覺得本章很有現(xiàn)實意義,,老子好像有先見之明,,幾干年前就看到了當(dāng)今社會現(xiàn)狀,而指出了危險,,危機,,危害。

(我理解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此章可用“不驚”兩字概括,,其意如下: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么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么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①寵辱:榮寵和侮辱。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tài)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身的態(tài)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老師的分析如下:

第十三章體會如下:

這章歸納為“不驚',。

首先可這樣認為,'寵''(理解為居上)為非常道,,偶然的,,有條件的;'辱'(理解為居下)為常道,,是必然們,,無條件的;'大患'是進入″無'的境界,,(注意這里大患不能理解為大的患難,,或患得患失)

老子在這章所要說的是人一旦進入'無'我之境界,就會看到世間沒有恒久的'寵',,沒有絕對的″寵,;相對而言″辱'是長久的,,不變的。在上之時,,居下之時,,得到之時,失去之時都應(yīng)泰然處之(不驚)不為之驕,,也不為之餒,。因為對于'無我'之境,不為得到'寵'上,,或'辱'下而驚喜或驚懼,,更不能'寵'、'辱'看得比身體(生命)更重要,。這就是'貴身'(原之是“貴以身'),。人為什么有禍患,是因為人愛惜身體比悟道還重重視,。所以“貴身',,“無我'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百姓也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

本章所講的就是人的尊嚴,,一個統(tǒng)治者,不僅需重視蕓蕓眾生們生命,,甘于居“辱',,不為'寵','辱'而曲意逢迎,,不為上位,,下位而損毀自身。

這里還包括了老子,,弱姓強,,下終替上,甘居下,,方居上的辯證思想,。

(我的理解,僅供討論知參考,,乞指正)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四章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繩繩兮⑧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⑨,。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⑿,。

[譯文]

此章可用“道紀”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fù)到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guī)律。

[注釋]

①夷:無色,。

②希:無聲,。

③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④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陰暗,。

⑧繩繩:不清楚,、紛蕓不絕。

⑨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guī)律。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猶兮⑤若畏四鄰⑥;儼兮⑦其若客⑧,;渙兮其若凌釋⑨,;敦兮其若樸⑩;曠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濁⑿,;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譯文]

此章可用“不盈”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注釋]

①善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

⑤猶:原是野獸的名稱,性警覺,,此處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

⑥若畏四鄰:形容不敢妄動,。

⑦儼兮:形容端謹,、莊嚴、恭敬的樣子,。

⑧客:一本作'容',,當(dāng)為客之誤。

⑨渙兮其若凌釋:形容流動的樣子,。

⑩敦兮其若樸:形容敦厚老實的樣子,。

⑾曠兮其若谷:形容心胸開闊、曠達,。

⑿混兮其若濁:形容渾厚純樸的樣子,。混,,與渾通用,。

⒀濁:動態(tài)。

⒁安:靜態(tài),。

⒂不欲盈:不求自滿,。盈,滿,。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并作②,吾以觀復(fù)③,。夫物蕓蕓④,,各復(fù)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fù)命⑦,。復(fù)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此章可用“虛篤”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fù)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fù)歸于生命,。復(fù)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zāi)兇,。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tài),,但由于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fù)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fā)展、活動,。

③復(fù):循環(huán)往復(fù),。

④蕓蕓: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fù)歸于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fù)命:復(fù)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恒規(guī)律,,即守常不變的規(guī)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

[譯文]

此章可用“自然”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輕蔑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多么悠閑。他很少發(fā)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p>

[注釋]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tǒng)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tǒng)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閑自在的樣子,。

4,、貴言:指不輕易發(fā)號施令。

5,、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①,有仁義,;智慧出②,,有大偽;六親不和③,,有孝慈④,;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此章可用“孝忠”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xiàn)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注釋]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聰明,、智巧,。

3、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4,、孝慈:一本作孝子,。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十九章

[原文]

絕圣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⑥,。

[譯文]

此章可用“純樸”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fù)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tài)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注釋]

1,、絕圣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養(yǎng)境界解,,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義、巧利,。

3,、文:條文、法則,。

4,、屬:歸屬、適從,。

5,、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八亍笔菦]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6,、絕學(xué)無憂:指棄絕仁義圣智之學(xué),。

《道德經(jīng)》1——37章

下午一直在忙,這時靜心的又讀了哈十八章和十九章,,比初讀時多了些認識,。初讀時直譯成現(xiàn)代文時覺得很矛盾,很不理解,。想不通為啥廢掉道就可以有仁義,?為啥有了智慧就產(chǎn)生了嚴重的虛偽?為啥都六親不和了,,還有孝慈,?國家都已一片混亂了,,還有啥忠臣?還有十九章的三絕與民利百倍,,民復(fù)孝慈,,盜賊無有。我都覺得是自相矛盾的,,不可理解的,。這次讀了后,聯(lián)系老師的提示及前面章節(jié)的內(nèi)容,,綜合分析后,,覺得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應(yīng)是:因為在老子看來,上古之時,,人們淳樸渾噩,,過著穿暖吃飽別無所求的原始生活,人與人之間沒有所謂等級,,也沒有什么仁義禮法,,一切自然,渾然天成,,即大道與天道,。“大道廢,,有仁義”的意思是“大道”被廢棄掉了,,即自然規(guī)律被破壞了之后,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仁義,。言下之意,,人們本來就該彼此平等,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彼此仁愛,共享所有資源(即共產(chǎn)),,但是,,由于這天經(jīng)地義之事被人們的奸詐虛偽,陰謀欺騙所破壞,,社會風(fēng)氣敗壞不堪(人心不古),,所以社會才不得不提倡仁義道德?!爸腔鄢?,有大偽”這個“智慧”與現(xiàn)在的“智慧”有所不同,此文“智慧”側(cè)重指智詐奸巧之義,。老子主張人應(yīng)淳樸天然,,摒棄智巧,,所以老子認為智詐奸巧出現(xiàn)之后,才有嚴重的虛偽,?!傲H不和,有孝慈”直譯過來的意思是“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有所謂的孝敬,、慈愛?!钡诶献涌磥?,一家人本來就是互敬互愛,不分彼此,,和睦相處的,,根本不需用'孝慈’來約束的。同理“國家昏亂,,有忠臣”其實老子的意思是若順應(yīng)天道與自然,,國家是不會亂的,即“無為而治”就不需要什么忠臣,。也不需要什么制度,。

十九章里“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直譯的意思是:去除仁和義,,人民可以恢復(fù)孝慈,。初讀時覺得很矛盾,因為我認為“仁義,,孝道”應(yīng)同時俱備才行,,為何要“棄仁義,復(fù)孝慈”呢,?現(xiàn)在明白了老子是為了表達“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都是為了讓人們返璞歸真,沒有私心和欲望,。

老師的分析如下

先談十八,,九章

十八章原文很短,但有幾處不好理解:

所謂″大道'即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最公正,,公平,,不帶傾向性,,不以好惡,意識而改變,,也不以仁義與否決定其特性,;再者仁義不能解決社會矛盾,,只能隱藏或積存社會矛盾;三,,大道和仁義相比,,大道更有教化作用。只有當(dāng)大道被人為的拋棄,,不用,,削弱的情況下,才有提倡仁義的必要,。所以大道不能廢(自然規(guī)律,,廢不了),那仁義就沒有存在必要,。

后三個類推,。

智(力)慧(聰明),總會有一些投機取巧,,一些負面東西趁虛而入,,初衷是好的,但給果不盡人意,,甚至走向反面,,這就是″大偽″。以″道'為自然,,讓聰明(人的因素)智巧(違道的智慧,,)不要冒出頭。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阿①,,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馁猗?,其未央哉⑤!眾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臺⑧。我⑨獨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嬰兒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⒂,而我獨若遺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獨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獨悶悶[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無止,。眾人皆有以[24],,而我獨頑且鄙[25]。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26],。

[譯文]

此章可用“得道”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應(yīng)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丑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fēng)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fā)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卻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么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秀卑?,像大海洶涌;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lǐng),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guān)鍵在于得到了“道”。

[注釋]

1,、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yīng),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阿,,怠慢地答應(yīng),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唯的聲音低,,阿的聲音高,這是區(qū)別尊貴與卑賤的用語,。

2,、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丑解,。即美丑、善惡,。

3,、畏:懼怕、畏懼,。

4,、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5,、未央:未盡、未完。

6,、熙熙:熙,,和樂,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準(zhǔn)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里養(yǎng)著。此句為參加豐盛的宴席,。

8,、如春登臺:好似在春天里登臺眺望。

9,、我: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靜。

11,、未兆:沒有征兆,、沒有預(yù)感和跡象,形容無動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14、傫傫兮:疲倦閑散的樣子,。

15,、有余:有豐盛的財貨。

16,、遺: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純樸,、直率的狀態(tài),。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

19,、昏昏:愚鈍暗昧的樣子,。

20、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

21,、悶悶:純樸誠實的樣子。

22,、澹兮:遼遠廣闊的樣子,。

23,、颶兮:急風(fēng),。

24、有以:有用,、有為,,有本領(lǐng)。

25,、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此名意為以守道為貴,。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⑾,。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⑿,。

[譯文]

本章可用“精質(zhì)”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大德的形態(tài),,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zhì),;這精質(zhì)是最真實的,這精質(zhì)是可以信驗的,。從當(dāng)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jù)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注釋]

1,、孔:甚,大,。

2,、德:“道”的顯現(xiàn)和作用為“德”。

3,、容:運作,、形態(tài)。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遠,微不可見,。冥,,暗昧,,深不可測。

7,、精:最微小的原質(zhì),,極細微的物質(zhì)性的實體。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實的。

9,、信:信實,、信驗,真實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眾甫:甫與父通,,引伸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①則直,,洼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本章可用“委全”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注釋]

1,、枉:屈、彎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見:音xian,,同現(xiàn)。

6,、明:彰明,。

7,、伐:夸。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fēng)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此章可用“同道”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風(fēng)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就同于道,從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從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樂于得到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注釋]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此處指統(tǒng)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

2,、飄風(fēng):大風(fēng)、強風(fēng),。

3,、驟雨:大雨、暴雨,。

4,、從事于道者:按道辦事的人。此處指統(tǒng)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此章可用“有道”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注釋]

1,、企:一本作“支”,,意為舉起腳跟,腳尖著地,。

2,、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3、贅形:多余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余的肉,。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獨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⑥,,強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遠,,遠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譯文]

此章可用“道法”兩字概括,,理解如下: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nèi)巫匀弧?/p>

[注釋]

1、物:指“道”,?;斐桑夯烊欢桑笢啒愕臓顟B(tài),。

2,、寂兮寥兮:沒有聲音,沒有形體,。

3,、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獨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

4,、周行:循環(huán)運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chǎn)生,故稱“母”。

6,、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

8、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tài),。

9、反:另一本作“返”,。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

12,、道法自然:“道”純?nèi)巫匀唬緛砣绱恕?/p>

“道法自然'的'法',,

我理解是”效法',,'遵守','法則',,″客觀規(guī)律'之意,。

'道法自然',的直譯就是:道即自然,,道也有規(guī)律,,且也要遵守自身法則,這法則就是適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

[譯文]

此章可用“靜躁”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么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dǎo),。

[注釋]

①躁:動,。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輜重:軍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④榮觀:貴族游玩的地方,。指華麗的生活。

⑤燕處:安居之地,;安然處之,。

⑥萬乘之主:乘指車子的數(shù)量?!叭f乘”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

⑦以身輕天下: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

⑧輕則失根:輕浮縱欲,,則失治身之根,。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shù)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⑥;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此章可用“善者”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發(fā)生病疵,;善于計數(shù)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guān)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shù):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guān)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guān),,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nèi)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為天下溪③。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⑤,,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復(fù)歸于無極⑦,。知其榮⑧,守其辱⑨,,為天下谷⑩,。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⑾,。樸散則為器⑿,圣人用之,,則為官長⒀,,故大制不割⒁。

[譯文]

本章可用“雌德”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fù)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tài),。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fù)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fù)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tài),。樸素本初的東西經(jīng)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釋]

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溪:溝溪,。

4、嬰兒:象征純真,、稚氣。

5,、式:楷模,、范式。

6,、忒: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樸:樸素,。指純樸的原始狀態(tài)。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lǐng)導(dǎo)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偬煜露鵀棰谥嵋娖洳坏靡癣?。天下神器④,,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⑤,。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⑥,,故無敗,,故無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隨⑨,;或覷或吹⑩,;或強或羸⑾;或載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譯文]

本章可用“取舍”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力統(tǒng)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粡娏Π殉痔煜拢鸵欢〞ヌ煜?。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注釋]

1,、取:為,、治理,。

2、為:指有為,,靠強力去做,。

3、不得己:達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執(zhí):掌握、執(zhí)掌,。

6,、無為:順應(yīng)自然而不強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隨:跟隨、順從,。

10,、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

11,、贏:贏弱、虛弱,。

12,、或載或隳:載,安穩(wěn),。隳,,危險。

13,、泰:極,、太。

老師的理解如下

本章我總結(jié)為'取舍',,我認為:

第一,,老子本章主要講治理天下的方法方有兩種,有為和無為,;可采取兩種方式,,強制和如愿;可采用兩種手段,,高壓和順意,。

第二,老子認為用有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用強制的方式往往會失敗,用高壓手段老百姓心里不服的,。

第三,,采取無為的方式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符合了人民意愿,,老百姓自然擁護,順應(yīng)了自然老百姓自然跟隨你,,服從你,。

第四,圣人(統(tǒng)治者)無為就不會失誤,,如愿就不會執(zhí)行不力,,順應(yīng)人民安居樂業(yè)。

做到無為,,如愿,,順應(yīng)。治理就能達到目的,,執(zhí)政老百姓擁護,,人民正常生活,社會就穩(wěn)定,,執(zhí)政者就沒危險,。

所以本章以'將欲取天下而為之…故無失'。而以'去甚,,去奢,,去泰'。結(jié)尾,。

所以我認為本章講的就是統(tǒng)治者的'取舍',。

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供參考,,并指正。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⑥則老,是謂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譯文]

本章可用“息兵”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于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yīng)。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zhàn)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斗,。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于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注釋]

1,、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yīng),。

2、兇年:荒年,、災(zāi)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

4,、不敢:帛書本為“毋以取強”,。

5、取強:逞強,、好勝,。

6,、物壯:強壯、強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結(jié)。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本章可用“悲戰(zhàn)”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于左邊,,上將軍居于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zhàn)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zhàn)死的人,。

[注釋]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為發(fā)語詞,。

2、物或惡之:物,,指人,。意為人所厭惡、憎惡的東西,。

3,、貴左:古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陽生而陰殺,。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禮儀,。

4、恬淡:安靜,、沉著,。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蒞之:到達,、到場。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樸①,。雖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⑧,。

[譯文]

本章可用“適止”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zhì)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于它,。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么危險了,?!暗馈贝嬖谟谔煜拢拖窠#磺泻哟ㄏ細w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注釋]

1,、無名,、樸:這是指“道”的特征。

2,、?。河靡孕稳荨暗馈笔请[而不可見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從。這里是說沒有人能臣服它,。

4,、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于是產(chǎn)生了各種名稱,。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

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猶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說正文應(yīng)為“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谷”。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強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壽,。

[譯文]

本章可用“自勝”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注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老師對三十三章的解讀如下:

比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只說明他有'力“,,這種力有三方面,一是氣力,,打架斗毆,,爭奪食物,適者生存,,這是動物所遵循的叢林法則,,是動物的本能,動物覓食,,生存的必備,。上升到人,我們只能用莽夫來歸類,。第二種,,能力,具備一定的技能,知識,,可以在生存空間發(fā)揮作用,,可超過有氣力之人。第三潛力,,開發(fā)氣力最簡單,,體能鍛煉便可,培養(yǎng)能力很容易,,在學(xué)習(xí)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最難的是開發(fā)潛力,。科學(xué)證明人的智力,,智商,,智慧等相差不大,懸殊的就是潛力,,即未開發(fā),,未顯現(xiàn)仍部分。

'力'到'強',,強大的過程不僅有“道″,,還要有自身的″悟',更要有環(huán)境,,條件,,機緣,自身的不懈,,不屈,,不怠,這樣'天道酬情',,才從“力'走向'強“,,易經(jīng)曰,天行健,,自強不息,。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有③。衣養(yǎng)④萬物而不為主⑤,,常無欲⑥,,可名于小⑦;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本章可用“大道”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yè),辦妥了事業(yè),,而不占有名譽,。它養(yǎng)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注釋]

1,、汜:同泛,,廣泛或泛濫。

2,、辭:言詞,,稱說。不辭,,意為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

3,、不有:不自以為有功。

4,、衣養(yǎng):一本作“衣被”,,意為覆蓋。

5,、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

6、常無欲: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偉大。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zhí)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③,,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

[譯文]

本章可用“大象”二字概括,,大意如下: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注釋]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則,,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既:盡的意思,。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譯文]

本章可用“興廢”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zhàn)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注釋]

1,、歙:斂,合,。

2,、固:暫且,。

3、?。阂槐咀鳌皧Z”,。

4、與:給,,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脫:離開、脫離,。

7,、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

《道德經(jīng)》1——37章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萬物將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⑤,,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⑦。

[譯文]

本章可用“不為”兩字概括,,大意如下: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fā)展。自生自長而產(chǎn)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zhèn)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zhèn)服它,就不會產(chǎn)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

[注釋]

1,、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盁o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4,、欲:指貪欲,。

5、無名之樸:“無名”指“道”,?!皹恪毙稳荨暗馈钡恼鏄恪?/p>

6,、不欲:一本作“無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打賞

精彩評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