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不輟再輝煌,,老驥伏櫪志千里,。 《論語》第七篇第十八章: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回答),。子曰:“女(通汝)奚(xī:為什么)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發(fā)憤用功到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如此等等?!?/p> 【備注】葉(shè)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有古葉城,。 【悟讀】 龍潛學海無二意; 虎出深山傲眾生,。 本章的話如果不是出自一代圣人孔子,,一般會給人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之嫌,,在此卻恰恰展示出圣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一面,。 文中的葉公,指楚國大夫沈諸梁,。歷史上有個“葉公好龍”的著名寓言故事,,出自漢代劉向《新序·雜事》。古有葉公,,極其好龍,,家中處處畫龍刻龍,。真龍知曉,來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一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即跑,。 這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三層意思: 其一,為人要誠實,,表里如一,; 其二,不可盲目崇拜一些事物,; 其三,,喜歡一個東西,不可只看其表,,不明其里,。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為何子路不敢評價孔子,?這應該是師道尊嚴所致。在古代,,一個學生是不能隨意評價自己老師的,。不過,學生不敢評價他,,卻因此留下了鮮活的孔子自述,。 孔子的發(fā)憤忘食,孔子的樂而忘憂,,以致不知老之將至,。用朱子的話,只需體會孔子的精神與骨力,。 歷史上,,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在學習刻苦方面也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留下了“目不窺園”的傳奇故事,。本章最重要的一句,自然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發(fā)憤,,因有所未得,;樂,,因有所收獲。忘食忘憂,,足見夫子有始無終,,心志堅毅,全情投入,,忘了自我,,這正是我們常人特別需要學習的地方。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