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所以珍貴,并不僅僅在于其本身的價值,,還因為它承載了歷史的痕跡,,是時代的見證。在不識貨的人手中,,一些其貌不揚的文物經常有明珠蒙塵的遭遇,,但在熟悉歷史的人眼里,它們就是千金不換的珍貴寶物,。 西周青銅器兮甲盤就是這樣一種文物,,它外表看起來和“平底鍋”頗為相似,,整體呈圓形,盤底內陷,,鑄銘文133字,,兩邊還有附耳。就是這樣一種黑漆漆,、圓滾滾的銅盤,,卻是無比珍貴的國寶重器。 兮甲盤的制作者是尹吉甫,,“兮甲”是他的金文姓名,。尹吉甫是約2800年前周宣王的重要輔臣,盤底銘文記錄了他隨宣王征伐玁狁,、對南淮夷族征收賦稅后因功封賞之事:“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此盤的作用就是用來記錄大事以及其發(fā)生的時間,。 這件文物歷時久遠,,對于研究西周歷史、文化和體制有重要的意義,,它的第一任有記錄的收藏家是元代的書法家鮮于樞,,也是將其從烙餅生涯中“解救”出來的人。當時鮮于樞是三司史掾,,有一回他到幕僚李順父家中小坐,,偶然發(fā)現(xiàn)其烙餅的銅盤有些特別,因為他對古銅器有些研究,,細看之下發(fā)現(xiàn)其價值,驚喜不已,。 李順父一家對古物毫無研究,,他也是從一戶擺烙餅攤的村民手中將其買下的,只花了五兩銀子,。用兮甲盤烙餅的時候,,李順父的家人嫌它不夠方便,還折斷了它的盤足,,讓鮮于樞大為痛惜,,從此他小心愛惜,將兮甲盤作為傳世之寶一直珍藏,。后來時移世易,,兮甲盤在民國時期又輾轉來到了收藏家陳介琪手里,,從此在戰(zhàn)亂中不知所蹤。 期間兮甲盤出現(xiàn)了很多偽造贗品,,但都被一一辨認了出來,,皆因盤底的銘文獨一無二,使仿造者難以完美復制,。日本書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都曾經展出過一件“兮甲盤”,,后來經過與陳介琪,、吳大澄等人流傳下來的銘文拓片對比,發(fā)現(xiàn)均屬偽造,。 直到2010年,,一位旅美華人在美國一家小型拍賣會上看到了一件與兮甲盤十分相似的文物,他對傳統(tǒng)文化頗有研究,,于是花重金買下了這件兮甲盤,,后經鑒定此為真品無疑。歷經多年輾轉漂泊,,文物由此終于能回到故鄉(xiāng),。 2014年,這位收藏家在湖北文化藝術品博覽會上將兮甲盤公諸于世,,引起了收藏界的關注,。2017年7月15日,兮甲盤在杭州西泠拍賣會上正式拍賣,,以1.85億元成交,,加上傭金總價超過兩億。 這個價格還是在兮甲盤不完整的情況下賣出的,,如果元代時李順父一家在用它烙餅時沒有將盤足折斷,,或許兮甲盤還能拍出更高的價格也說不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