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內(nèi)陸就掀起了青春片的熱潮,可是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甚至開始讓人懷疑這個題材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們是在看角色自身的故事,還是要延伸一下,,在這類電影中去獲得共鳴,?我沒看過《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的原著小說,只聽說因為觸及了黑幫,、邊緣人物等元素一度被禁,,看過電影之后才明白,,這真是非常特別的一部青春片。 《呼嘯青春》有著和其他青春片截然不同的基調(diào),。青春片傳遞給觀眾通常是溫暖的、浪漫的,、五彩斑斕的色調(diào),,描述過往青春的美好。這次故事發(fā)生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北,,寒冷的冬天,、衰敗的工廠、煙霧繚繞的迪廳,,給電影蒙上了厚重,、清冽的底色。那是東北動蕩的年代,,剛剛吹來改革開放的風,,重工業(yè)走向衰落,工人下崗,,畢業(yè)開始不包分配,,所有人都很迷惘。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中楊北冰,、于一、紫薇等主人公,,注定會有一個和觀眾在過往大銀幕上看到的涇渭分明的青春,。 這部電影,,特別是楊北冰這個角色,,讓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疼。楊北冰不但是影片女主角,,更是全片最復雜也最多面的角色,。她有著和同學們一樣的迷惘,出身平凡的家庭,、上一所沒有前景的技校,,本來畢業(yè)不愁工作至少可以吃上飯,卻突然通知不包分配,,去哪里,、做什么,成了他們即將要面對的難題,;她因為父親早年犯的錯誤而心生芥蒂,,不完整的家庭讓她很早自立,,卻又有難以平復的傷痕;有一個小混混像膏藥一樣纏著他,,可是她自己喜歡的是發(fā)小于一,,看著于一追求紫薇,這樣的三角戀讓她痛苦又矛盾,。 讓這樣的角色鮮活又立體的呈現(xiàn)在大銀幕上,,是演員卜冠今的功勞,從《驢得水》到《呼嘯青春》,,這是卜冠今在大銀幕上第二次和觀眾見面,,從配角到主角,帶給觀眾不僅是戲份多與少的變化,,更讓我們見識到這個九零后小花在表演上有著和年齡不相符的爆發(fā)力,、能量感,也讓我們看到了她寬廣的戲路,。 兩部作品有著完全不同的角色特質(zhì)。在《驢得水》中,,卜冠今飾演的佳佳戲份不多卻給觀眾留下極深的印象,,佳佳是影片中唯一沒有被破壞的美好形象,年輕不諳世事,,善良的像一張白紙,又有著其他人沒有的無畏,。卜冠今的每一場戲都不乏亮點,,驢棚滅火那場戲讓人看到了她的能量感,以及對情緒爆發(fā)的精準拿捏,。在柴房和周鐵男那段對話,,從憤怒到絕望再到無助,每一次情緒的過渡如行云流水,,眼神里都是戲,。 《驢得水》里的佳佳是向往光明,,《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里的楊北冰則是走進黑暗,。不同的人物走向要求卜冠今不僅要亮出自己的年輕活力,還要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并且,,這次作為女一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讓我驚喜的是卜冠今帶來了更出色的表演,。 卜冠今是湖北人,可是她只通過闖男浴池的一場戲,,就把風風火火的東北大妞形象立住了,。脾氣火爆、啥都不怕,,又很講義氣,,沖進男澡堂沒有一點扭捏,眼神中也透著殺氣,。不過她又不是這樣單一的形象,,接著畫風突變,在于一拿著毛巾給她擦頭發(fā)的時候,,眼神頓時就變得溫柔起來,,特別傳神。還有一場戲很出彩,,是楊北冰,、于一和紫薇三個人一起,看著于一對紫薇的迷戀,,暗戀他的楊北冰是一種懊惱,、嫉妒又想引起對方注意的復雜情緒,這種狀態(tài)和情緒的外露特別難表現(xiàn),,靠人物關系的鋪陳和肢體表演都無法完成,,卜冠今完成了這種只能意會的感覺,并傳遞給了觀眾,。隨著劇情的推進,,這個本可以聽從父親安排的女孩,為了自己那呼嘯的青春,、為了愛情,,一步步走近雷管、走進黑暗,,故事在槍聲中戛然而止,,卜冠今始終在線的演技,讓她的這段青春給觀眾留下刻骨銘心的痛,。 不知從何時開始,九零后的小鮮肉和小花們,,和顏值高,、演技差牢牢的綁在了一起。但是卜冠今只通過兩部電影,就打破了觀眾的定論,,兼顧顏值和演技,,讓她在九零后小花中力爭上游,也期待她接下來能挑戰(zhàn)更多更加不同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