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本土,,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沿著不同的路徑向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并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流派,,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這種南北之異,不僅表現(xiàn)在宗教經(jīng)義方面,,而且也體現(xiàn)在宗教造像方面之不同,。 傳入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以及中國南方傣族地區(qū)的佛教,,以小乘佛教為主,稱之為“南傳佛教”,,其經(jīng)典屬于巴利文系統(tǒng),。 一、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英文: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簡稱“斯里蘭卡”,,舊稱“錫蘭”。自前3世紀中葉佛教傳入至今,,2000多年以來佛教一直是斯里蘭卡的文化主流,。 阿努拉達普拉圣城為阿育王之子弘法處,始建于前5世紀,。從前3世紀~10世紀,,都一直是僧伽羅王朝的都城。阿努拉達普拉圣城時期,,佛教造像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前3世紀~432),即斯里蘭卡最早的佛教造像,,是來自印度阿瑪拉瓦蒂式的立像樣式,,以單條凸起的線表示衣紋。后期(432~993),,則受到了印度笈多王朝的影響,,手法比前期更為成熟,更為自由,。 與阿努拉達普拉齊名的另一個古都波隆納魯瓦,,西北距阿努拉達普拉圣城有90km之多。以波隆納魯瓦為都的歷史時期(993~1236),,也分為兩個階段,。前者為朱羅人統(tǒng)治的時期,以印度教文化為主,。后者,,則是在1070年僧伽羅人恢復統(tǒng)治之后,,而此時佛教文化得以恢復。佛教恢復時期的佛像,,追求巨大的造像體量與尺度,,追求個性化的表現(xiàn),衣紋多以間隔相等的平行凹線來刻畫,。 丹布勒金寺是斯里蘭卡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廟,,是斯里蘭卡現(xiàn)存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洞穴廟宇,,位于斯里蘭卡島的中部,,在首都科倫坡城東北149km處,北距另一個古都康提60km,。丹布勒金寺開鑿于公元前1世紀,,坐落在一座石山的斜坡上,是從山巖中鑿出的寺院,,共有五所圣堂,,有佛造像石刻和壁畫。其佛像造型,,具有錫蘭人的特征,,面部橢圓,大耳低垂,,肉髻上有高高的火焰狀裝飾物,,著袒右袈裟,衣薄貼體,,平行,、等距的凸起衣紋緊緊包裹著軀體,軀下的覆蓮座平面收縮呈束腰狀,,為別處所未見,頗具民族特色,。 《坐佛》 斯里蘭卡島中部丹布勒金石窟寺 前1世紀 二,、泰王國 泰王國(泰語:??????????????),通稱“泰國”,。主要民族泰人是來自中國南部的移民,。 6世紀,孟人在泰國中南部建立了他叻瓦滴國,,以華富里為都,。印度文明在中南半島傳播時,他叻瓦滴藝術則充當了極為重要的媒介,。在佛教造像上,,華富里沿襲了印度笈多風格的薩爾納特樣式,,螺發(fā)整齊,衣紋貼體,,幾近全裸,。整體的面貌,呈現(xiàn)出柔和,、寧靜,、和諧的感覺。而在造像的面部形象上,,又具有極為顯著的孟人特征:雙眉相連,,嘴唇較厚,面頰較寬,。8世紀~13世紀,,在他叻瓦滴國的西北部,孟人以南奇為都又建立了訶梨明耶國,,建筑和雕塑上都沿襲了他叻瓦滴國的藝術樣式,。而在11世紀~13世紀的兩百年間,高棉人統(tǒng)治下的華富里興起了新的美術流派,,但也屬于他叻瓦滴藝術的范疇,。概而言之,華富里的雕塑,,在面部造型上具有明顯的本民族特征,,前額凸出,鼻子修長而瘦削,,下頦突出,,壓在前額的頭發(fā)呈現(xiàn)螺卷形,頭頂上的肉髻為角錐的形狀,。 12世紀,,泰國被分裂,建立了清盛,、清邁,、素可泰、烏通等小國,。這些國家主要是奉行錫蘭系的小乘佛教,,汲取了孟人和高棉人的藝術傳統(tǒng),并按照泰人自身的民族要素對佛教藝術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其青銅佛像,,受印度波羅王朝的影響較大,身披透明輕紗,,幾近裸體,。其主要特點:結跏趺坐,,施降魔印,肉髻頂飾寶珠形的花冠,。 12世紀~13世紀,,以素可泰為都的素可泰王國的佛教造像別具一格,佛頂肉髻上有高高的火焰形狀的裝飾物(與斯里蘭卡的肉髻飾物有所不同),,其軀體較為柔和圓潤,,流暢的細長衣紋貼體透肉。 《佛陀行像》泰國素可泰時代 青銅造像 15世紀 53.5cm×15.2cm×17.8cm 美國諾頓西蒙博物館藏 12世紀~15世紀,,湄南河下游烏通王國的佛教藝術,,標志著泰國美術由此而走向成熟,被美術史稱為“烏通樣式”,。但是,,其獨立風格尚未形成,明顯地受到了其他藝術樣式的影響,,顯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方面是受高棉人的影響,呈現(xiàn)“短,、粗,、拙、壯”的特點,,其面型扁方,,嘴唇方而厚,肉髻形似角錐,,手指粗短,,衣物厚重而不透明。另一方面是素可泰的影響,,以“圓,、細、秀,、巧”為特征,。其造像面呈卵形,雙眼微合,,鼻梁直通雙眉,鼻子挺直且尖,,嘴角有些上挑,,螺髻似火焰,手指纖細修長,,衣服薄而透明,。 1350~1767年,,大城王朝在湄南河流域建立,以大城為都,。大城王朝的美術,,是泰國最優(yōu)秀的藝術樣式。在雕塑上,,主要是青銅佛像,,早期受“烏通樣式”的影響,后期則汲取了“素可泰樣式”,,最終形成了“大城樣式”,。其造像特征是,面相顯得越來越清秀而瘦削,,鼻子挺且直,,雙眉彎彎,火焰狀的肉髻飾物長且尖,。 三,、柬埔寨王國 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 1世紀,,高棉人在今湄公河、湄南河的三角洲以及緬甸南部地區(qū)建立扶南國,,以交趾支那為中心,,信奉印度教(尤其是濕婆派)和佛教。 5世紀~6世紀,,扶南國末期的雕像風格古樸,,受印度文化影響的痕跡較為明顯,此風一直延續(xù)到前吳哥時代,。9世紀初,,帝國重新統(tǒng)一,建都吳哥城,,史稱“前吳哥時代”,。初期,沿襲了扶南國末期的藝術風格,,與本民族的本土藝術在沖突之中不斷融合,。高棉人在繼承印度藝術樣式的基礎上,發(fā)揮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高棉藝術,。在衣服的處理上,通常是刻畫一些線條以示著衣或者結構,扭動的臀部依然很夸張,。神像的頭部普遍頂戴寶冠,,個別神像頂有角錐形的頭飾。 9世紀時,,高棉人完成了國家統(tǒng)一,,建立了吳哥王朝,進入了史稱的“吳哥時代” (9世紀~1369),。蘇利耶跋摩一世(1113~1150在位)時建立了吳哥寺,,標志著吳哥王朝的建筑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吳哥的建筑藝術和雕刻藝術可分為兩個時期,。9世紀~10世紀屬于吳哥第一型,,其雕刻藝術被稱之為“巴云樣式”,具有如下的特征:一道隆起的直線連接雙眉,,口部,、眼部的周圍描有雙線(可能是紋面習俗的表現(xiàn)形式),下頦底部留有胡須狀的尖狀物,?!鞍驮茦邮健背跗谝怨潭ǖ闹绷⒃煜裥问絹盹@示強有力的存在,之后便逐漸呈現(xiàn)出均衡與協(xié)調的發(fā)展趨勢,。11世紀~12世紀為吳哥第二型,,其藝術風格也逐漸轉型,不再強調,、突出力量的表現(xiàn),,腰肢纖細略顯扭動,而趨于對柔和,、纖弱的追求,。面部造型呈現(xiàn)出吳哥所特有的“吳哥式微笑”,雙眼微閉,,慈祥之中蘊含著神秘之感,。在造像上,高高的顴骨,,厚厚的嘴唇,,具有高棉人的特征。吳哥時代的雕像,,以石像為多,,青銅造像較少。 柬埔寨吳哥窟(局部) 12世紀 四,、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公元初,,從印度南部渡海而來的移民,帶來了印度文明,,陸續(xù)在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建立了政權,。 印度尼西亞的文化以印度教和佛教為主要內(nèi)容,后被傳入的伊斯蘭教所取代,。印度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印度—爪哇”美術風格,,融合了外來的印度文明和爪哇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歷了從公元初到15世紀的漫長發(fā)展過程,。其造像,,以石刻和青銅鑄造為主,藝術風格與印度笈多王朝馬土拉較為相近,。但是,,其石雕則較為出色,有自己的特點,。爪哇人根據(jù)本地的石材質地創(chuàng)作出的石雕,,具有粗獷、強悍,、壯碩,、雄健、挺拔的個性,,而且英姿勃發(fā),,與印度傳來的那種纖細、文弱,、秀氣,、柔美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般來說,傳入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的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統(tǒng)稱之為“北傳佛教”,,其主要經(jīng)典屬于漢文系統(tǒng)。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數(shù)千年文化一脈相承、承傳至今的文明古國,。在西漢末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東漢初年開始在社會上層流行,。在廣袤的中原地區(qū),,自兩漢到兩宋的千年之間,北傳佛教中的漢傳佛教大肆盛行,,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合流,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主體,。 中國的漢傳佛教造像藝術,,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在五代兩宋時期又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期間,在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多個佛教造像藝術的中心或者重鎮(zhèn),,也形成“沙州模式”(甘肅敦煌),、“涼州模式”(甘肅武威)、“平城模式”(山西大同),、“龍門模式”(河南洛陽),、“青州模式”(山東青州)、“建康模式”(江蘇南京),、“利州模式”(四川廣元)等諸多的風格流派,。總體來說,,包括周邊國家在內(nèi)的漢文化圈,,以“北傳佛教”為主體的造像,在尊重造像儀軌的基礎上,,與漢文化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融合,,與中國繪畫、書法等藝術的結合所體現(xiàn)出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是其最大的共同特點。 云岡石窟第16窟 北魏興安二年( 453 ) 龍門賓陽洞中洞主佛 北魏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 《彩繪貼金佛菩薩三尊立像》 石雕 東魏(534~550) 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 二,、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現(xiàn)在包括南北兩部分。北部是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朝鮮語:???????????)簡稱“朝鮮”,、“北朝鮮”,,南部是大韓民國(朝鮮語:????)簡稱“韓國”,,又稱“南韓”、“ 南朝鮮”,。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朝鮮半島充當著古代中國和日本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它既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對日本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作用,。 歷史上,朝鮮半島先后興起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朝鮮族國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元年前后,韓族辰韓十二部之斯廬部在朝鮮半島東南部慶州(今慶尚北道)立國,。350年前后,,改稱“新羅”。高句麗崛起于渾江流域,,公元3年遷移至洞溝(今中國吉林省集安),,建立九都城。后來,,擴張至朝鮮半島,,于427年遷都平壤。百濟是在1世紀時,,由高句麗移民在今韓國首爾(漢城)建立的國家,。 高句麗與中國的北朝相鄰,深受北朝文化的影響,。其佛教可能也是由北朝傳入的,,故高句麗的佛教造像也以北朝造像樣式為基礎,但流露出高句麗樸素的民族特色,。百濟通過高句麗接受北朝文化,,又通過黃海接受南朝文化。384年,,佛教從中國傳入百濟,,再從百濟傳入日本(538)。百濟的佛造像,,兼受中國南北朝兩種不同樣式的影響,,又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造像呈現(xiàn)出溫和的性格,,面帶微笑,,“百濟式微笑”就是“百濟樣式”的代名詞,。新羅與中國的中原王朝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受到唐文化的影響尤重,。統(tǒng)一之后的新羅,,初期的佛教雕塑受到唐朝的影響。8世紀,,開始了新羅本土化,、世俗化的發(fā)展歷程,以慶州為中心,,逐漸形成了民族風格,,達到了發(fā)展的高峰,形成了“新羅樣式”,。 《背屏菩薩立像》 韓國百濟時代 金銅造像 6世紀 通高8.8cm像高4.3cm 韓國三星美術館藏 高麗(918~1392)先后滅掉了新羅和后百濟,,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高麗與宋朝,、元朝都友好交往,,故而吸收了宋元文化的精髓。高麗早期(918~10世紀末),,主要繼承新羅的藝術風格,,唐朝文化的影響色彩漸退,形成“新羅—唐朝”風格,;高麗中期(11世紀~13世紀),,表現(xiàn)為宋朝的儒雅風格,趨于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氣息也較為濃郁,;高麗晚期(13世紀初~1392),因為附屬于元朝,,受元朝的影響,,藏傳佛教也傳入高麗,出現(xiàn)了藏傳佛教藝術風格的作品,。 三,、日本國 日本國(英文:Japan)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島國。自古以來,,其文化的發(fā)展就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影響,。其佛教造像,一方面受到中國樣式的影響,,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具有特色的風格,。 日本的佛教造像,始于飛鳥時代(約593~710),,其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以今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538年,,百濟圣明王向日本欽明天皇贈送釋迦牟尼金銅佛像一軀,,標志著佛教正式傳入日本。中國對日本飛鳥時代的雕塑有直接而主要的影響,,同樣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朝鮮半島的百濟和新羅雕像也是中國南朝樣式影響下的產(chǎn)物,。在飛鳥時代,中國南朝梁移民司馬氏的后裔止利自成一派,,其作品風格獨具,,顯示出了與中國樣式不同的特點。其造型,,頭部瘦長,,眼如杏仁,口似仰月,,表露出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古風式微笑;厚實的衣服,,形成銳角形的衣褶,,衣裾懸垂,并向兩邊擴張,。嚴謹?shù)牡妊切卧煨退纬傻亩饲f氣氛,,整體的抽象概括方法,是止利派特有的藝術風格基調,。飛鳥末期的佛造像,,出現(xiàn)了童顏、童形的獨特樣式,,下半身極短,,強調兒童的感覺,也為中國雕塑所未見的樣式,。 《如來坐像》 日本飛鳥時代 止利風格鍍金銅像 7世紀 高30.8cm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710年,,日本天皇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開始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 (710~794),。天平年間,,興建了著名的東大寺。752年,,作為這個時代象征和代表的東大寺主佛開光,。此時的奈良王朝受到中國盛唐文化的強烈影響,又通過唐朝接受到了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出現(xiàn)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文化昌盛的局面,,奈良時代的雕塑也顯示出了完美的造型,完成了日本美術史上堪稱第一次高峰的“天平樣式”,。在形式上,,奈良時期保留了飛鳥時代的金銅佛像,又出現(xiàn)了夾纻像和塑像,,形成了當時的主流,。奈良前期,佛造像的面貌豐滿,,口部呈現(xiàn)出飛鳥時代所特有的微妙表情,。近乎真人尺度的雕像,耳目部位保留著飛鳥時代的特征,,顯示了過度風格,,也逐漸擺脫了前代所形成的程式化,衣著明顯地薄起來,,可以感覺到薄衣覆蓋下面具有彈性的肉體,,面部由瘦長而變得豐滿,消除了以往生硬的表情,,令人感到一股勃勃的生機和一些清純之氣,。奈良盛期,就是大佛造像達到了鼎盛的時代,,開始了新的“天平樣式”造像風潮,。從塑像上看,泥塑的手法易于表現(xiàn)肌肉結構和衣紋,,因而成功地表現(xiàn)了極為自然的形體,。從塑造方法上看,在動態(tài),、骨骼的寫實方面出現(xiàn)了飛躍性的發(fā)展,,面部表情更加豐富自然。奈良后期,,東大寺大佛的鑄造,,據(jù)說耗盡了當時日本國所有的銅,迫使其雕塑不得不轉型,。唐朝高僧鑒真和尚隨第十次遣唐使東渡來到日本之后,,在唐招提寺創(chuàng)造了與日本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木雕樣式,。從此,,日本便以唐招提寺、大安寺為中心,大量制作木雕佛像,,以代替金銅佛像,。鑒真的到來,使日本的佛造像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徹底寫實性和歡暢的流動感,。劉曉路先生說:“奈良時代的雕塑以佛營造為中心,,完成了太平盛期的古典樣式,其前后可以分別視為樣式的形成期和解體期,。這是藝術樣式的發(fā)展極為規(guī)范的時代,,它的樣式成為日本雕塑理想主義的典范?!?/span>① 《毗沙門立像》 日本平安時代 彩繪漆箔貼金鑲嵌木雕 應保二年(1162) 高102.5cm 日本舊中川寺十輪院持佛堂供奉 川端龍子氏捐贈 平安時代(794~1192)是日本最后的一個古代歷史時期,。平安時代,全國大肆興造佛寺,、塑造佛像,,也創(chuàng)造了富麗堂皇的繪畫藝術和裝飾藝術。平安前期,,雖然幾乎都是木雕作品,,但是卻呈現(xiàn)出與前代不同的精彩。其風格樣式,,主要有三類:沿襲奈良時代以來的傳統(tǒng)古典樣式,;在真言密教中開拓具有神秘境遇而又接近傳統(tǒng)的樣式;唐招提寺講堂木雕所開創(chuàng)的木雕技法被提高了嚴格的程式,,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其中的前兩種,,在木雕,、干漆雕塑或者泥塑中有所反映,而后者則是完全以木質材料本色為主,,而不加彩飾,,也常常出現(xiàn)獨木雕造的“一木雕”作品。平安后期,,在近3個世紀的雕塑創(chuàng)作活動中,,保留了唐朝樣式的余風,而也在向探求日本樣式的方向發(fā)展,。佛師康尚在創(chuàng)作時一方面保留了木雕銳利的刀法,,一方面促進了本土化雕塑“和樣化”的進程。其子定朝則完全放棄了對木雕特性的追求,,將干漆像,、泥塑像、銅像等圓雕作品所具有的圓融,、柔和特性,,移植于木雕之中,,體現(xiàn)出了對“和樣雕塑”發(fā)展的新探索。定朝晚年創(chuàng)作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被后人尊稱為“佛的本樣”,,其和諧的形象和圓潤飽滿的藝術造型,成為壓倒整個平安時代的翹楚,。② 鐮倉時代(1185~1333)是以鐮倉幕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士幕府時代,。從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的過渡時期,雕塑的發(fā)展從“定朝樣式”中逐漸脫離,,以嵌入玉眼的裝飾手法而追求寫實性與真實感,,顯示出了之前“定朝樣式”所未有的強勁力度和實在感。在之后的復興建造中,,“定朝樣式”日漸消退,,而“天平樣式”有所恢復。佛師運慶的創(chuàng)作,,脫離了中央的造佛規(guī)范,,在與新興的東國武士階級的接觸中創(chuàng)造了追求量感和力度的新樣式,即“運慶樣式”,,并在之后的相當長時期占據(jù)主導性地位,。必須要說明的是,中國宋代的復雜衣飾,,書寫性,、繪畫性的塑造風格,逼真,、寫實的塑造手法,,生活化、世俗化的藝術傾向都在日本當時的雕塑中有所反映,,對日本的雕塑產(chǎn)生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語:C?ng hòa X? h?i Ch? ngh?a Vi?t Nam)簡稱“越南”,,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東部,。大約在2世紀時,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越南的佛教,,屬于北傳大乘的系統(tǒng),尤其深受中國南方禪宗的影響,。越南佛教史上形成了禪宗三大系,,即毗尼多流支系、無言通系和草堂系。 越南的卡姆人深受印度文明的影響,,以梵文為宗教和宮廷文字,,崇信婆羅門教和佛教??啡说牡窨?,雖然受印度的影響較為明顯,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東陽(越南中部的古都之一)的佛陀立像,,胸部及軀體光滑,質感柔軟,,腿部的直裰簡潔而貼體,,具有笈多風格;而眼睛,、鼻子,、嘴唇的外貌形象,卻是明顯的馬來人的民族特征,。明清以來,,由于受到中國明清式樣及閩廣兩地民眾信仰的影響,越南佛像又呈現(xiàn)出中國化,、平民化的特點,。其造像,一般為螺發(fā),,肉髻低平,,面部較寬,雙目低垂,,鼻梁并不刻意突出,,嘴唇也較薄,著覆蓋雙肩,、中衣結帶的袍服。佛像以盤腿結跏趺坐,、手作禪定印的坐式為多,,立姿佛像則足踏蓮花。不僅如此,,越南佛像也有南亞佛像所具有的特征:如木雕佛像題材多為佛陀像,,而菩薩像極少。因為南傳佛教的國家多禮佛,,而少拜菩薩,。佛像的結跏趺坐呈單盤式,而非雙盤,與斯里蘭卡,、泰國佛像的坐姿相同,。部分佛像的頭頂呈尖頂式,而于頂處置肉髻,,還有呈現(xiàn)雙肉髻的特殊現(xiàn)象,。佛像五官面貌,既有中國閩廣人的特征,,也具有當?shù)孛褡宓奶卣?,如嘴唇厚實,泰國,、柬埔寨的佛像也是如此?/span>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說,不管佛教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就一定要和當?shù)氐奈幕嗳诤?,一定要和當?shù)氐乃囆g相結合,一定要逐步實現(xiàn)佛教文化及其藝術的本土化,,從而形成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造像,,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會不斷地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也可以說,,佛教傳播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佛教的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傮w來說,南傳佛教造像較多地保留了印度笈多王朝或者是波羅王朝的影響,,也許和所處炎熱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所造佛像幾近裸體,趨于生活的寫實,,然而也有夸張的成分,,衣薄而貼體,裝飾簡潔,、單純,。但是,各國的佛造像在具體的形象塑造與刻畫上又都具有本民族的形象特征,,呈現(xiàn)出神秘,、詭異的色彩。北傳佛教主要是受以農(nóng)耕文明為主的漢文化影響較重,,較含蓄內(nèi)斂,,沉穩(wěn)莊重,,衣服也較為厚實,裝飾也相對繁復,,也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習俗,。在造型上,也是各國自有各國的民族特征,,世俗生活的氣息較濃,,已經(jīng)基本上脫離了印度佛教造像儀軌的束縛,可以說完全是一種本土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其中,,對線條的運用與講究,對形體氣勢與意象神韻的追求,,則是北傳佛教造像的獨有藝術魅力,。因此,正是由于南,、北方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與佛教文化進行了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與融合,才使得這種具有一定共性的佛教造像藝術顯示出了鮮明的民族個性化,、南北差異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佛國藝術世界,。 (作者: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秘書長,,《雕塑》雜志原副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