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察寶仁 吉林家譜 滿族飲食俚俗 古往今來為,,飲食俚俗是一個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現(xiàn)象。正如中國古代先哲所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民以食為天”,。吃吃喝喝固然是維系人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zhì)條件,但是它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一個民族飲食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始終都反映和體現(xiàn)著這個民族的社會進程和文明程度。滿族的飲食俚俗文化即是如此,。 史載及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滿族的先民五六千年以前便已養(yǎng)豬,食其肉,,衣其皮,。但是,零星地養(yǎng)幾頭豬怎夠滿族先民食用呢,?當(dāng)時,,人們依賴的還是打野獸、捕魚為生,。故而,,傳承下來許多做肉菜、魚菜美食的方法,。 昔年,,滿族先民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時期走出之后,最早的食肉方法是烤制肉食,。故此,,傳承下來燒烤鹿肉、烤兔肉,、烤魚,、烤鵪鶉、烤灰鼠、烤小豬,、烤全鴨,、烤全羊等幾十種烤制食品,亦因此之故,,清代有俗話:“ 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 遼金時期,,女真人受東胡系的契丹人影響,,也認為養(yǎng)羊不錯,不用喂飼料放之山林便可,,還可以有肉吃,。故而,滿族人自遼金時期以來便已盛行養(yǎng)羊吃羊肉,。許多人只知蒙古人,、回族人喜吃羊肉,卻不知滿族人千年以前便也以養(yǎng)羊,、食羊肉而著稱關(guān)里關(guān)外,。蒙古人吃羊肉多以烤羊、煮羊,、手把肉為主,,滿族人羊肉的做法吃法則很多且很講究。 早在金女真人時,,女真人受漢族人的影響對羊已是食不厭精,除燒,、烤,、煮、燉,、炒,、煎等做法之外,還有一種連皮帶肉一起烹制的“潛羊”甚是有名,,乃招 待 貴 賓 之 食 物 ,。流 落 關(guān) 外 金 國 的 宋 臣 洪 皓 ,歸 宋 之 后 寫 的 紀 實《松 漠 紀聞》云: (女真人)凡宰羊但食其肉,。貴人享重客,,間皮以進,必指而夸曰:“此潛羊也”,。 宋金時期,,有種美食叫“女真蒸羊眉罕”更是有名。此美食深受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用輔料很多,加工精細,,溫火慢烘,,有些類似今之烤全羊?!妒铝謴V記·飲饌類》稱其“女真蒸羊眉罕”,,其制作方法是: 用連皮去毛羊一口,去頭蹄,,肚打入蔥,、椒、地椒,、陳皮,、鹽、醬,、酒,、醋,加桂胡椒,、紅豆,、良姜、杏仁為細末,,入酒醋調(diào)和勻,,澆在肉上。浸腌一時許,,入空鍋內(nèi),,柴棒架起,盆合泥封發(fā)火,?;鸩坏锰o,斟酌時分,,取出食之,,碗內(nèi)另供元(原)汁。 清定鼎北京之后,,滿漢文化的融合日益加深,,滿族人雖然食肉的飲食習(xí)慣未變,但由于飲食理念的變化,、物質(zhì)條件的豐富等原因,,滿族在保持傳統(tǒng)特色的沙林(肉醬)、西叉(肉糜),、蘇拉莫(肉條子)等肉食基礎(chǔ)上,,又有了許多的創(chuàng)新改進一直傳承至今。 滿族的肉食除了人們熟悉的桑卡(烤肉)紅燜肉,、紅燒排骨,、烀肘子、糖醋排骨,、鍋爆肉,、炒肉絲、炒肉片,、炒肚條,、炒肥腸、炒腰花,、熘肝尖,、白肉血腸、醬煮小肚,、炸里脊,、豬皮凍、小雞燉蘑菇,、燉雞,、燉鴨、炒雞塊,、雞血糊糊等之外,,還有許多并不被人們所熟悉的肉菜制品,像手撕豬肉(又稱“手扒肉”“ 拆骨肉”),、涼拌排骨,、烤小豬、梳背兒肉(又稱“扣肉”),、虎皮肉(又稱“大方肉”),、白煮口條、豬頭糕,、燒豬尾、清蒸人參雞,、山胡蘿卜燉雞,、軟炸雞、鐵鍋大鵝,、鐵鍋老鴨,、脆皮丸子、珍珠丸子,、漂湯丸子等等,。 滿族還有一些肉食美味佳肴傳承久遠,但今天已很少有人知曉了,因此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現(xiàn)簡述如下,。 “女真大盤肉”(又 稱“ 片 白 肉 ”“烀白肉”)。是將五花三層的新鮮豬·肉切成三四寸寬,、長一尺的大方肉,,放入大鍋內(nèi)加清水、山蔥,、山蒜,、山花椒、大料慢火煮熟撈出,。趁熱切成薄片,,整齊地碼放在大木盤中。其旁邊左右放盤醬,、清醬各一碗,,還放有新鮮的蔥、蒜,、小根蒜,、香菜、白菜心等佐餐的菜蔬,。吃時,,人們吃著“片白肉”,選自己所喜好的蔥蒜等蔬菜蘸醬而食,,十分解饞過癮,。 除了五花三層的豬肉,還可以烀豬頭片著吃,,稱“片豬頭肉”,,還可以烀豬肘子,稱之“片肘花”,。 “烤小油豬”是將嫩小的乳豬整只進行烘烤,。具體做法是將小乳豬收拾干凈,先里外抹上蘇子油及芝麻油,。然后將山花椒,、山蔥、山蒜,、姜泥與醬油,、鹽、糖,、米兒酒等調(diào)制的調(diào)料汁,,將乳豬里外涂抹均勻,。之后,用寬大的白菜葉子將乳豬包裹起來,,用葦草捆扎起來,,再用黃泥把乳豬包好,,放在柴木上用文火烘烤一夜,。 小油豬烤熟之后,用木槌輕輕槌打泥殼取出烤豬,。然后,將一把小山蔥,、山蒜放入烤豬腹肚中,再在豬身上刷些芝麻油,。于是,一道金黃色,、油亮亮,、香氣誘人的烤小油豬便制作完成了,。小油豬用大木盤上桌,,人們各自用隨身佩戴的解食刀割肉,,配以桌上新鮮的山蔥、山蒜,、香菜,、白菜及清醬,、鹽而食,,堪稱滿族一品美味,。 烤小油豬原是滿族天祭,、火祭的供祀之物,,供祭之后人們聚而食之,稱之“與神同享”,。人們覺得此種烤小油豬味道甚好,,于是精細加工之后擺上了滿族人的餐桌,。追溯得更遙遠一些,烤小油豬應(yīng)是傳承于數(shù)千年前,,乃滿族先民無鍋或燒鍋時期的美食,。 烤小油豬的方法,早年間滿族先民還常用來烤制野雞,、鵪鶉,、山鴿等美食。清王朝定鼎北京之后,,烤小油豬也隨之進入了宮廷之中,,成了清宮御宴中的“烤乳豬”“掛爐豬”,。 滿族有幾千年的“養(yǎng)豕(豬)、食其肉,,衣其皮”的古俗傳承至今;滿族的“烤小油豬”“ 烤乳豬”“ 掛爐豬”因色,、香,、味、形俱佳,,有清以來便風(fēng)行關(guān)里關(guān)外,、大江南北,為滿漢等各族之所愛,,已是譽滿華夏的中華美食,。 壇肉,、晾肉,、鍋貼肉 滿族是中國北方的漁獵民族,早年肉食曾是滿族先民的主要食品。故此,,也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山野粗獷特色的燒,、烤,、燜,、煮,、燉等,,充滿關(guān)東風(fēng)情的飲食特色,,其所食的肉也是隨獵而食,、樣樣入餐,。 清大學(xué)士阿桂等“奉敕而撰”的《欽定滿洲源流考》,記載金女真皇帝阿骨打御宴的場面: 金主聚眾將共食,,則于炕上,,加匕其上,列以薤韭,、長瓜,,皆鹽漬者。別以木碟盛豬,、羊,、雞、鹿,、兔,、狼、麂,、獐,、狐貍、牛,、馬,、鵝、雁,、魚,、鴨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臠以芥蒜汁清沃,,陸續(xù)供列。各取佩刀,雜切薦飯,。食罷,,方以薄酒傳杯而飲。謂之御宴者亦如此,。 自遼金時期以來又是千載,,滿族喜食肉之俗未變,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各種肉的做法已是越做越精致了,。下面略選幾樣簡述以窺豹一斑。 “壇燜肉”是滿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其做法很簡單,。其實,滿族的美食早年都比較簡單,,只是后來清廷的皇王貴胄住進了北京城,,追求起了食不厭精,才慢慢地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講究了起來,。 壇燜肉又稱“壇子肉”或“壇肉”,。取新鮮的五花三層豬肉,切成一寸多見方的肉塊,,先在油鍋中加紅糖進行翻炒至金黃色,。然后,加入蔥段,、蒜,、姜片再煸炒出香味,之后,,加入花椒,、大料、桂皮,、清醬,、鹽、白糖,、米兒酒,、高湯等調(diào)料。煮開鍋后將肉及湯汁倒入小瓷壇中,,上蓋一小碗,,內(nèi)放少許小米及水用文火煨燒。待碗中的小米熬成粥狀,,壇肉也煨燜熟了,。 壇燜肉為原汁原味,,肥而不膩,由于它濃香酥爛,,所以深受老人,、病人和孩子們的喜愛。壇燜肉也傳承久遠,,應(yīng)為早年間滿族鐵鍋很少而多用瓦罐瓷壇之時的美食,。相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非常喜食壇燜肉,,獵得狍,、鹿、盤羊,、山豬之后,,常命廚人用壇燜制作而食。據(jù)說一做便是十幾壇,,賞與隨行重臣同享,。 “醬肉”。滿族的醬肉,,是將五花三層的豬肉切成半尺見方的肉塊,,加入蔥,、姜,、蒜、大料,、花椒及清水烀熟,。撈出后涼涼,放入家中的盤醬或豆瓣醬壇中,,五六天后便可食用了,。滿族有常年吃醬的習(xí)俗,常講:“ 離開咸菜瓜子,、磨盤醬,,吃不下飯!”喜好的就是大醬的這個味兒,。醬好的肉,,肉中已浸滿醬香,刮去表面的醬便可以切成片上桌吃了,。而醬過肉的大醬也有了濃郁的肉香,,可謂一舉兩得。 應(yīng)該說滿族從醬缸中撈出的肉,,才是真正的“醬肉”,! “晾肉”。滿族的晾肉,是將殺豬時吃不完的里脊等鮮肉,,切成薄片進行晾曬風(fēng)干以利保管,,即是一種風(fēng)干肉。晾肉起始很早,,狩獵的滿族人打到狍,、鹿、山豬等野獸后,,便將吃剩下的肉切成薄片晾干保存,。 吃晾肉時要先將其用水浸泡一下,以使晾肉發(fā)軟,,然后切成細絲,,放入油鍋中翻炒。之后,,放入蔥,、姜、蒜及花椒,、大料,、白糖、清醬再翻炒片刻,,最后加入鮮肉湯文火慢燉,。待湯將干時晾肉也熟了,淋上些芝麻油便可以出鍋了,。燒晾肉的特色是肉色紫紅,,咸中帶甜,很有嚼頭兒口感,,越嚼越香回味綿長,,是滿族人喝酒的一道美味肉食。 “咸臘肉”,。滿族的咸臘肉與南方漢族等民族的熏晾臘肉不同,,是將豬腿肉或五花肉,切成一二斤重的方塊放入壇子中,。然后,,用燒開水化鹽,待鹽水涼涼之后倒入壇中,,浸過肉塊即可,。腌咸臘肉有兩點須注意,一是鹽水要有一定的咸度,,二是腌制或取食時不可帶進生水臟物,。不然,,肉會容易腐爛變味不易長久貯藏。 滿族腌制的咸臘肉,,一般是在過年前殺豬時腌制,,以備第二年沒肉時吃。咸臘肉可以吃一年,,滿族人春天用咸臘肉炒白菜,、蕨菜、山芹菜,、貓爪子,,夏天用咸臘肉燉豆角、炒辣椒,、炒黃瓜,,秋天用咸臘肉燉土豆、燉蘿卜,、燒茄子都非常好吃,。尤其是冬天用咸臘肉摻鮮肉一起燉酸菜、粉條,,更是既湯汁鮮美又可解酸菜的酸味,,使菜酸香可口別具風(fēng)味。 滿族是狩獵的北方民族,,有許多吃肉的做法都傳承久遠,。“ 烤肉”應(yīng)該是傳承最久的吃肉做法,,人類走出了茹毛飲血的原始時期,,取火用火是最早的人類文明表現(xiàn)之一,??救鉂M族稱之“桑卡”,,是滿族的傳承久遠的美食,,一直跟隨著這個民族走過幾千年的時光。 早年,,滿族人狩獵在山林中,,打到什么野獸就地便先生食心肝、喝血,,稱之鮮美壯麗,。然后,生起火來割取獸肉烤食,。所以,,滿族的烤肉與蒙古,、漢族等民族主要是吃烤羊不同,而是什么走獸飛禽都可以用火來烤,。故此,,在滿族的傳統(tǒng)美食中,除了烤全羊,、烤羊肉之外,,還有烤小油豬、掛爐豬,、掛爐鴨子,、烤鴿子、烤山雞,、烤鵪鶉等,。這些烤制肉食還進了皇宮大內(nèi),成了皇家御宴食品,。 早年,,滿族的“烤鹿肉”甚有名氣,是滿族人的常食之物,。滿族是信仰萬物有靈薩滿教的北方民族,,每年每月都有祭祀禮儀,有的規(guī)模大,,有的規(guī)模小,,有的是家祭,有的是野祭,。滿族以穆昆(部族)或以哈喇(姓氏)為單位,,舉行的祭天、祭江,、祭柳或火祭,、雪祭時,鹿血,、鹿肉都是不可或缺的祭品,。祭罷,人們便在野外喝鹿血,、吃“天火肉”(野外的篝火)烤鹿肉,,謂之“與神同享”吃禧肉。 “燎毛豬肉”,,原是滿族祭祀時敬神的祭品,,后來逐漸也成了他們的一種特色美食肉品。燎毛豬又稱“烤皮豬”,,是將豬宰殺后不燒水燙皮褪毛,,而是用柴火燒燎豬皮,。在豬毛燎凈、豬皮呈焦黃狀時,,用水沖洗刮凈豬毛,。這種燎毛帶皮的豬肉,燒,、煮,、熬、燉都有一種焦香味,,與去皮豬肉味道截然不同,,深受滿族人喜愛。 “鍋貼肉”,,是既古老原始又獨具狩獵民族的飲食特色,。鍋貼肉,滿族又稱之“石貼肉”,,是早年滿族森林中狩獵時野餐的一種吃法,。石貼肉不用鍋,是找?guī)讐K大石塊,,用三四塊放在下面呈中空狀,,支起上面一塊大石塊(最好為板狀),在大石下面燒火將石燒成滾燙,。這時,,把獸肉切成薄片撒上鹽面兒,貼在熾熱的石上烤熟而食,,充滿了濃郁的原始風(fēng)情,。 清王朝定鼎北京之后,王公貴胄們已不吃這種原始做法的“石貼肉”,,而是將鐵鍋燒熱,,將獸肉貼在鍋上烤 制 ,故 又 稱 之“ 鍋 貼 肉 ”了,。而留守東北地區(qū)的滿洲八旗旗民,,在森林中狩獵時無鍋還常吃此食物,。 早年,,滿族人是舍不得將珍貴的鐵鍋燒干做鍋貼肉的。在大鐵鍋炸裂之后,,人們又舍不得扔掉,,于是紛紛廢物利用,用鐵鍋碴子燒熱后做鍋貼肉吃,。肉吃完之后,,人們便用鍋貼肉烤出的油在鐵鍋碴子中添上湯,,再加入酸菜、豆腐,、青菜及粉條煮燉,。守著破鍋碴子吃鍋貼肉,然后再吃酸菜,、豆腐等解油膩,,之后再喝湯。大冬天的這一套美食下來,,人人是一飽口福,、心里熱乎乎的,腦門子冒熱汗,。 原始的真正石頭烤制的石貼肉,,改進而形成了鍋貼肉,又被人們廢物利用改進成了破鍋碴子貼烤肉,,而且是有肉有菜,、有干有稀,于是滿族人又給它取了個名稱,,叫“破鍋鐵”或“鍋鐵”,。 闖關(guān)東的漢族人來到東北,生活都比較拮據(jù),,鐵鍋壞了也都舍不得扔,,人們都學(xué)滿族人用破鐵鍋碴子來做“鍋鐵”吃。人們怎么也想不到,,古老原始的石貼肉,,以及其發(fā)展而來的鍋貼肉、破鍋鐵竟成了關(guān)東美食,。 那“破鍋鐵”,,在滿族人聚居的吉林等地甚是風(fēng)行。許多漢族人及游人旅者,,都想品嘗一下滿族這傳承久遠的“鍋貼肉”和“破鍋鐵”,。 滿族文化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