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送灶爺,,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劈柴火,,二十六剁魚肉……二十九打老酒,,大年夜貼對子。這里的‘寫對子’就是寫春聯(lián),,‘貼對子’就是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集民風,、民俗,、書法、文學,、欣賞,、傳統(tǒng)美學,、文化歷史于一體,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春聯(lián),,渲染著紅紅火火的喜慶,鏗鏘著鑼鼓喧天的歡騰,,濃縮著歡天喜地的熱鬧,,張揚著興高采烈的祥和,還飄香著團圓,、甜美,、溫暖、浪漫,、幸福,、蜜意的年味兒。 古人有掛桃符過年的習俗,,古人們認為桃木,、桃符可驅(qū)災避邪。把桃符演變成春聯(lián),,后蜀孟昶功不可沒,,是他親手書寫了中國第一副春聯(lián)——“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盡管近年來有史學家考證說,,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春聯(lián)應該是唐劉丘子寫的“三陽始布,四序初開”,,但人們依然認為孟昶是春聯(lián)的鼻祖,。 貼春聯(lián)的習俗,在宋朝已逐漸興起,。我們從王安石的《元日》中可見一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把春聯(lián)廣為普及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帝都金陵后,,他不但要求過年時公卿士庶門上貼春聯(lián),,還微服私訪,狠抓落實,。相傳其曾親自為一戶殺豬,、閹豬為生的人家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 從那時起,,每到除夕,,家家戶戶便有了貼春聯(lián)習俗。 從我記事起,,春聯(lián)就一直伴隨我度過每一個春節(jié),。 父親是三鄉(xiāng)五里較有學問的人,他老人家還寫得一手俊朗飄逸的毛筆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每當春節(jié)來臨,左右四鄰都會到我們家來‘求’春聯(lián),。父親總是來者不拒,,熱心熱意,不厭其煩地為鄉(xiāng)鄰們寫春聯(lián),。父親寫春聯(lián),,會按各家的要求和境況去寫,而且一家與一家不一樣,,每副春聯(lián)都凝聚了寫對聯(lián)者的智慧和才情,,體現(xiàn)著每家每戶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望。 每家每戶都在春聯(lián)裝扮下,,頃刻間便變得春意盎然,。新年的熱鬧、喜慶,、歡樂,,便隨熱氣騰騰的包子,香味撲鼻的魚肉,,香甜美味的糕果,,彌漫開來。新年的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歡天喜地、風調(diào)雨順,、快快樂樂、幸福甜蜜,、人壽年豐,,都蕩漾在春聯(lián)里,飛舞在春聯(lián)上,,喜悅在心坎上,。 那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雖較為匱乏,,人們的愿望和憧憬一點也不匱乏,。春聯(lián)所涵蓋的‘標的’也較為壯觀,。大門對(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院門對(爆竹聲聲辭舊歲,,紅梅朵朵迎新春),、房門對(勤儉持家,和氣生財),、廚房對(七事恒如意,,五味永調(diào)和;千尊米是君,,百味鹽為主),、老人臥室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灶王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報條(喜報甲子年風調(diào)雨順百業(yè)興旺五谷豐登萬事大吉!),、堂屋柜對(春安夏泰,,秋吉冬祥;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糧垛(五谷豐登,金玉滿倉),、雞鴨圈對(雞生雙黃,,鴨生滿欄)、牛屋豬圈(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窗花(旭日高照),還有‘童言無忌’,、橫批,、‘福’字等等,,五彩繽紛,。 那時,識字的人不多,。上下聯(lián)貼顛倒,,房門與大門貼錯,,甚至將對聯(lián)貼倒掉,也屢見不鮮,。父親不光為‘求’對聯(lián)的人寫春聯(lián),,還有要提醒他們別貼錯,別貼混了,,別鬧笑話,。往往有人回去貼了一半,才發(fā)現(xiàn)還差一個橫批,、報條,、‘童言無忌’什么的,又急急忙忙跑過來請父親再寫一個補上,,然后再風風火火的拿回去貼上,。那時雖然天氣寒冷,但人們都精神抖擻,,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氣,。 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還有一些特別的禁忌,,必須多加注意,。如,廟宇里的春聯(lián)必須用黃紙寫,。又如,,某戶人家有老人去世了,晚輩家從當年起三年不得帖紅春聯(lián),,守孝其間的春節(jié),,第一年貼白紙春聯(lián),第二年貼綠紙春聯(lián),,第三年貼黃紙春聯(lián),,到第四年服喪期滿才能恢復用紅紙寫春聯(lián),也有人家在守孝的期間干脆三年都不貼春聯(lián),,以寄哀思,。白、綠,、黃三色的對聯(lián)也俗稱“孝聯(lián)”,、“孝春聯(lián)”或“丁憂聯(lián)”。 為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寫春聯(lián),,成了我們家的傳統(tǒng)項目,留求對聯(lián)人吃飯,,倒貼紙墨那是常有的事,,父親和我們也從沒計較過,。客套的鄉(xiāng)鄰們也會買一兩包‘洪澤湖’,、‘長頸鹿’,、‘大運河’作為潤筆,有的甚至請父親去吃年酒去陪客,,一般人家只當是幫忙,,說一聲難為先生(謝謝先生的意思)。 父親寫春聯(lián)是從來不要疊米字格的,,只略沉思一下字數(shù)就行,。在我和弟弟十二、三歲時,,父親便教我們寫春聯(lián),。先學裁紙,后學疊米字格,,再學寫‘旭日’,、‘六畜平安’,然后再學寫春聯(lián),,平時督促我們背《聲律啟蒙》,,還培養(yǎng)我們自編自寫春聯(lián),我和弟弟到二十歲左右時都能獨當一面了,。 此后,,父親便退居二線。有人來求春聯(lián)時,,除非我們兄弟二人不在家,,他老人家才親自執(zhí)筆。多數(shù)時候他老人家都在一邊做‘監(jiān)工’,,讓我們兄弟倆龍飛鳳舞,,盡情揮灑。 不寫春聯(lián),,就感覺不到春聯(lián)里的年味,;不貼春聯(lián),就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過年,。時至今日,,我依然習慣買幾張有梅花暗紋的紅紙,一瓶‘一得閣’的墨汁,,讓墨香在春聯(lián)上彌漫成十足的年味,。裁紙、磨墨、作春聯(lián),、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樂此不疲,,暖意融融,,且其樂無窮。 幾十年來,,我們家一直保持手寫春聯(lián)的傳統(tǒng),,不為省錢,只為那一份獨特的年味,,還有那道與眾不同的‘年味風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起,印刷品春聯(lián)開始走俏,,買春聯(lián)逐漸成了一種時髦,,上門求春聯(lián)者也越來越少。再后來,,手寫春聯(lián)就比較罕見了,。春聯(lián),正在被沉淪為成了千門一面的道具,。這些‘道具’,,既無墨香的馥郁,也無字斟句酌的打磨,,更缺少鮮明的個人家庭特色和特征,。 去年節(jié)前,我在市面上見到了“土豪金”式春聯(lián),,連紅紙黑字的傳統(tǒng)風格都被徹底顛覆了,,真不知道讓人說什么才好。我是不喜歡那樣的春聯(lián)的,,仿佛那些春聯(lián)上都寫著俗氣,、慵懶、倦怠,、做作,、應付和拜金…… 我深深懷念那些有左右四鄰‘求’春聯(lián)的日子,因為那些年的春聯(lián)里藏著濃濃的年味,,濃濃的人情味,,濃濃的團圓味,濃濃的歡慶味,,還有濃濃的喜悅和淳樸…… 純文學 接地氣 真善美 最前沿 最經(jīng)典 最文藝 新鮮精神早餐 每一天 散文 隨筆 詩歌 散文詩 歡迎來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