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廟】
去過平遙的人,,大多對平遙文廟和平遙城隍廟的位置布局有些印象:文廟在前而城隍廟緊隨其后。這倒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無獨有偶的是,,韓城文廟和城隍廟的位置關(guān)系也是這樣的。只不過,,在韓城文廟和城隍廟前后距離的中間位置右側(cè),,還建有一座廟宇,這就是東營廟,。韓城城內(nèi)不僅有東營廟,,還有西營廟、南營廟,、北營廟和中營廟,。這樣的名字大概也算的上是獨特了吧!如果想象力不夠豐富的話,,估計你怎么也猜不出這些“營廟”到底是什么性質(zhì)的建筑,,至少我就是這樣的莫名其妙。
【東營廟三門】
【從文廟尊經(jīng)閣上看到的東營廟和城隍廟】
這個東營廟她還真“東”,,背靠韓城東環(huán)路大街座東朝西,,屁股撅在大路上,那她和其他方位的廟為什么叫這么個名字呢,?
相傳世祖忽必烈從大都南下,,曾在韓城城內(nèi)修建了東、西,、南,、北、中五座營盤駐軍,。軍隊是武裝力量,,崇尚武力,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武”的象征者是山西人關(guān)羽,。原來,,這五座營盤中修建的這些廟就是用來供奉和祭祀關(guān)羽的,,實際上就是“關(guān)(王)帝廟”。既然都叫“關(guān)帝廟”,,就需要有所區(qū)別,,那么東營盤的關(guān)帝廟自然就叫“東營關(guān)帝廟”,簡稱“東營廟”,,其他方位的營盤中的關(guān)帝廟依次類推,。
因為關(guān)羽的歷代封號很多,所以他的廟宇也有很多名字,,但是把關(guān)帝廟稱為“某營廟”的例子,,我估計僅此韓城罷。如今,,這“五營”關(guān)帝廟只剩下了東,、北兩座,其余三座均以損毀無存,。
【三殿相連】
東營廟相傳建于元代,,現(xiàn)存建筑為明萬歷38年(公元1610年)所建,規(guī)模不大,,南北寬約30米,,東西縱深約50米,但是她的建筑異常布局奇特,,地方特征明顯,,在韓城現(xiàn)存的所有寺廟中堪稱代表,也就是我博客中一再提及的所謂“韓城特點”,,其中最讓人不能忘懷的就是: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
---獻殿,、正殿、寢殿--- 緊密相連,,并且獻殿和正殿之間以“過廊(韓城當?shù)胤Q之為‘雨搭’)”連成一體,。
如果僅僅是主體建筑這樣布局,也就罷了,,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東營廟正殿左側(cè)的配殿(右側(cè)的建筑已經(jīng)蕩然無存),,居然也是前后雙重殿宇,而且同樣被緊密鏈接在一起建造,。這個奇異的布局在東營廟表現(xiàn)的尤其淋漓,,給人印象深刻。
【獻殿】
【獻殿梁架】
【正殿】
東營廟的三座緊密相連的殿宇幾乎是等深等寬,,均為三開間,,進深四架椽(獻殿為卷棚頂,算三架椽),。這種把所有主要建筑如此擁擠地“堆建”在中軸線后部,,而使得整個建筑布局呈“前輕后重”的做法,,讓人在心理上覺得異常“偏袒”,,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大約是為了調(diào)整一下如此大疏大密的令人費解的節(jié)奏吧,東營廟的三座殿宇的殿頂形制作了區(qū)別:獻殿為卷棚頂,、正殿為懸山頂,、寢殿為硬山頂,。
【正殿梁架】
【正殿前檐鋪作后尾】
【后(寢)殿】
【后(寢)殿梁架】
【左配殿】
東營廟三大殿和其他附屬殿宇的梁架結(jié)構(gòu)都比較簡單,,尤其是配殿梁架,前后兩殿的進深都只有兩椽,,但是梁栿粗碩,,通搭在前后檐柱上的梁栿頭絲毫不加雕飾,就原木露頭,,顯得很自在輕松,,這也算的“一景”吧。
【配殿梁架】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團龍】
在緊靠東營廟山門的右側(cè),,而不是在山門的正前方,,砌建有一座精美的琉璃“三龍壁”。這座龍壁的前方是城隍廟照壁的“闕口”,,后方則是文廟的尊經(jīng)閣后背,,因此我一時無法搞清楚這座龍壁究竟是哪座廟宇的建筑。
當然,,韓城文廟,、城隍廟、東營廟這三組古建筑,,原來也是各就各位的,,只不過是距離相近而已。后來為了發(fā)展旅游,,增加游人的行程,,韓城人把這三組古建筑中間“鑲嵌”的民居等其他建筑拆除,并修筑了通道,,才使得這三座古建筑連成一片,,共同組成了今天號稱“陜西省最大的縣級博物館”的館址。而這座博物館的門票也成為文廟,、城隍廟和東營廟三個景點的聯(lián)票了,,但是說實話,票價卻很便宜,,只要1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