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所面臨的挑戰(zhàn) | 《城市與減災》韌性城市??s稿

 陸新征課題組 2021-02-21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所面臨的挑戰(zhàn)

陸新征, 曾翔, 許鎮(zhèn), 楊哲飚, 程慶樂, 謝昭波, 熊琛

(《城市與減災》”韌性城市“??s稿)

摘要:建設地震韌性城市已經(jīng)成為國內外抗震減災領域的共識和奮斗目標。本文結合作者課題組近年來開展的研究工作及文獻調研,,指出實現(xiàn)地震韌性城市現(xiàn)階段還面臨眾多挑戰(zhàn):一方面由于現(xiàn)階段設計規(guī)范和基礎研究存在不足,,導致新建建筑的小震,、中震和大震抗震性能,都無法充分滿足地震韌性城市的需要,。另一方面城市里面還有大量歷史積累下來的低設防水平的既有建筑和基礎設施,,成為實現(xiàn)地震韌性的重要軟肋,而更新改造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難度極大,。必須結合多學科交叉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同時在政策和經(jīng)濟上給予充足的保障,才能使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成為可能,。

1 引言

由于地震下的人員傷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傳統(tǒng)地震工程主要關注如何減輕因地震導致的建筑物倒塌破壞。1990代后,,為了減輕地震下的經(jīng)濟損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發(fā)展。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和新西蘭基督城地震后,,由于多次出現(xiàn)城市遭受嚴重地震破壞后重建難度大、時間長,,社會代價巨大,,因此城市的抗震“韌性” (Resilience) 問題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美國紐約布法羅大學地震工程多學科研究中心 (MCEER) 等研究機構建議,,可以通過降低地震發(fā)生時的功能損失或提高震后修復速度來實現(xiàn)“韌性”抗震,。基于這一理念,,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陸續(xù)提出了“地震韌性城市”的建設目標。其具體內容包括:在遭遇中小地震時城市的基本功能不喪失,,可以快速恢復,;在遭遇嚴重地震災害時,城市應急功能不中斷,,不造成大規(guī)模的人員傷亡,,所有人員均能及時完成避難,城市能夠在幾個月內基本恢復正常運行等,?!暗卣痦g性城市”代表了國際防震減災領域的最新前沿趨勢,也成為我國很多城市防震減災工作的奮斗目標,。中國地震局已將“韌性城鄉(xiāng)”作為地震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計劃的4個重點工程之一,。

雖然建設地震韌性城市已經(jīng)成為國內外防震減災領域的共識,但是真正實現(xiàn)地震韌性的挑戰(zhàn)是非常大的。由于韌性抗震的理念還比較新,,而我國建設規(guī)范的更新周期長,,且基礎研究存在不足,導致即便是按照我國最新的抗震規(guī)范建設的建筑,,也無法充分滿足韌性抗震的需求,。此外,由于我國近代長期貧窮落后的歷史,,留下了大量低設防水平的既有建筑和基礎設施,,也成為實現(xiàn)地震韌性的重要軟肋。本文結合作者課題組近年來開展的相關工作,,對我國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有待開展的工作加以分析,,供相關讀者參考。

2 新建建筑實現(xiàn)韌性抗震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般而言,,新建建筑反映了地震工程領域的最新進展,,通常應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1]也規(guī)定了“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個水準的設防要求。然而,,即使城市內所有建筑都依據(jù)目前最新版的抗震規(guī)范進行設計建造,,仍然難以保證足夠的地震韌性。具體表現(xiàn)在:

2.1 小震能否做到不壞,?

“小震不壞”是我國抗震規(guī)范的設計目標之一,,即在遭遇重現(xiàn)期50年左右水平的地震作用時,建筑物應基本保持完好,,一般不需要修理就可以正常使用,。相應的,城市的功能應保持完好,,人民生活不應受到重大影響,。我國抗震規(guī)范主要通過控制結構的構件承載力和側向變形來實現(xiàn)“小震不壞”的抗震目標。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發(fā)展,,現(xiàn)有的抗震設計手段已經(jīng)不足以保障“小震不壞”的要求,例如:

(1) 小震作用下高層建筑樓面加速度引起的非結構構件破壞問題

高層建筑已經(jīng)成為我國城市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地震引起的加速度響應往往會沿著建筑高度不斷放大,,進而導致高層建筑頂層加速度可能遠大于地面加速度。強烈的樓面加速度作用會導致建筑內部的空調,、電梯等設備和非結構構件發(fā)生破壞,。本文作者對一棟按照我國規(guī)范設計的43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層住宅進行了分析[2]。結果表明,,小震下頂層樓面加速度可以達到地面峰值加速度的1.8倍,。雖然在該工況下高層建筑結構基本保持完好,但是加速度響應可以給空調等非結構構件造成300~400萬元的損失,,且修復時間超過50天,。這顯然不能滿足“小震不壞”的性能目標要求。而現(xiàn)階段我國抗震規(guī)范對如何控制小震下樓層加速度引起的破壞還沒有給出充分的設計規(guī)定,。

(2) 小震作用下建筑樓面加速度引起的人員恐慌問題

建筑的加速度響應除了會引起非結構構件破壞外,,還可能引起樓內人群的恐慌。研究表明,,當加速度達到0.015 g ~ 0.05 g時,,人就會出現(xiàn)不適感[3]。例如發(fā)生在2016年12月18日的山西清徐4.3級地震,,此次地震震級很低,,記錄到的地面加速度很小,但太原市民反映震感非常強烈,。本文作者采用城市抗震動力彈塑性分析方法[4],,將實測地震動輸入到太原市中心城區(qū)4萬余棟建筑模型中。分析結果表明雖然建筑基本都為完好狀態(tài),,然而地震引起的樓面加速度會引起相當數(shù)量的人員不適(圖1),。

圖1 2016年12月18日山西清徐4.3級地震下,太原中心城區(qū)的人員感受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人口和建筑密度很高的中心城區(qū),。例如在上海陸家嘴核心區(qū),高峰時期人群密度超過每平方千米5.4萬人[5],。在這樣的地區(qū),,大量人群因恐慌在短時間內迅速逃離建筑物將造成地面人口密度驟增,室外空間可能根本無法容納如此高密度的人群,,會導致嚴重的擁擠與踩踏等后果,。從這一角度來看,即使是小震,,也可能給城市區(qū)域帶來遠超預期的人員傷亡和社會問題,。

2.2 中震能否做到可修?

我國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第二水準是“中震可修”,,它要求建筑在遭遇設防地震(重現(xiàn)期475年)作用下,,可以通過對震損進行修理而重新使用。但是,,現(xiàn)行規(guī)范對“中震可修”的規(guī)定可操作性不夠強,,且僅僅達到“可修”并不能滿足地震韌性城市的目標,因為除了“可修”以外,地震韌性城市還需要回答“是否值得修,?”,,“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去修?”等問題,。而按照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設計的結構,,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較多的不足,比如:

(1) 修復成本非常高昂

建筑震后修復的代價是非常高的,,特別是我國建筑多采用混凝土結構或砌體結構,,其變形能力差,修復難度大,。本文作者對北京市清華大學校區(qū)的619棟建筑進行了分析[6],。研究結果表明,在遭受中震作用后,,地震損失高達72.3億元,。其中60%以上的損失是因為部分建筑震后的殘余變形太大,以至于修復成本太高,,拆除重建反而比維修更經(jīng)濟(圖2),。也就是說,按照現(xiàn)行的抗震規(guī)范設計的建筑,,有相當比例的建筑在中震后即使技術上是可以修復的,,經(jīng)濟上也是不經(jīng)濟的。而重建這些建筑物造成的經(jīng)濟成本和社會沖擊也顯然超出了地震韌性城市的要求,。 

圖2 中震下清華大學校園不同類型地震經(jīng)濟損失的中位值

(2) 修復周期非常長

即便是中震后修復在經(jīng)濟上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修復的時間仍然難以滿足地震韌性城市的要求。仍以2.1節(jié)所述的43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層住宅為例,,在遭遇中震水平地震作用后,,建筑修復工日(1個工人1個工作日的勞動量)達3000工日以上[2]。主要的修復工作內容包括隔墻及其飾面,、空調,、剪力墻等(圖3)。如果安排30個工人參與修復作業(yè),,則總修復時間為3個月以上,。在這期間,樓內居民被迫要異地安置,。如果一個城市成千上萬的建筑物里面的居民都要異地安置數(shù)個月,,那么城市的功能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圖3 中震下43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層住宅修復工日需求

2.3 遭遇大震和超大震后的韌性問題

根據(jù)抗震規(guī)范設計的建筑一般可以滿足“大震不倒”的設計目標,。然而,,按照地震韌性城市的要求,,遭遇大震或超大震時,城市應急功能應保持完好,,人群可以順利避難,。而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也不能充分滿足上述要求。例如:

(1) 重要建筑的功能損失問題

醫(yī)院急診部門,、救災指揮中心等應急部門應在地震后保持其功能,。然而按照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實際上無法充分滿足應急部門大震后的維持功能需求。我國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將救災應急部門列入抗震設防的“重點設防類”,,從工程設計上主要通過提高構造要求(主要是改善結構的變形能力),并適當提高地震作用來提升其抗震性能,。然而,,如前所述,這些僅考慮結構性能的改進措施雖然可以有效提高結構的抗震安全性,,但卻難以滿足應急部門震后可用功能的需求,。本文作者對一棟按照中國規(guī)范設計的8度區(qū)典型框架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雖然將其從“標準設防類”提升到“重點設防類”后,,結構的抗地震倒塌安全儲備(CMR)提升了15%,但是其遭遇罕遇地震后的經(jīng)濟損失比(34%)及修復時間(約180天)幾乎沒有變化(表1),??梢姮F(xiàn)階段抗震工程技術措施尚不能滿足應急部門震后可用功能需求。

表1八度區(qū)典型框架從“標準設防類”提升到“重點設防類”后大震下的損失對比

(2) 應急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的墜物次生災害問題

在地震中,,建筑物外圍非結構構件破壞引起的墜物次生災害是導致人員受傷的主要原因之一[7],。例如在美國Northridge地震中,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員受傷都是由于墜物撞擊造成的[8],。地震韌性城市要求在地震發(fā)生后人群可以及時安全避難,。應急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應盡量位于墜物影響區(qū)以外,避免墜物造成傷害,。然而由于現(xiàn)階段對墜物次生災害研究嚴重不足,,導致避難場所設計缺乏依據(jù)。以北京某一住宅小區(qū)為例,,該小區(qū)共有16棟高層住宅,,其地震下的墜物影響區(qū)域如圖4所示[9]。從圖中可以看出,,小區(qū)原有的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部分位于墜物影響區(qū)域內,,這部分重疊區(qū)域非常危險,人員很可能被墜物擊中而造成傷亡,,疏散通道也可能被墜落的廢墟堵塞而導致疏散效率極大降低,。而存在類似安全隱患的避難場所在我國城市高層建筑密集區(qū)還大量存在,。


圖4  墜物危害影響區(qū)域與緊急避難場所選址

3 既有建筑實現(xiàn)韌性抗震所面臨的挑戰(zhàn)

正如一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個城市的建立和發(fā)展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城市建筑群中不僅有新建建筑,,更有大量老舊建筑、老舊生命線管網(wǎng),。本文第二節(jié)已經(jīng)表明新建筑尚難以滿足城市的抗震韌性,,老舊建筑和設施則使實現(xiàn)地震韌性變得更加的困難。

3.1 大量老舊建筑的抗震隱患

城市中的老舊建筑通常具有幾個特點:(1)結構性能退化,;(2)抗震能力低下,,甚至沒有經(jīng)過抗震設計;(3)建設缺少科學規(guī)劃(如城市棚戶區(qū)),,建筑間距較小,。這些特點導致這些老舊建筑的地震韌性十分脆弱。

以某省會城市中心城區(qū)為例,,選擇其中26 km2作為分析區(qū)域,,共考慮44152棟建筑。分析區(qū)域三維圖如圖5a所示,,建筑群的建設年代組成如圖5b所示,,1980年以前的建筑占整個中心城區(qū)的70%,可見老舊建筑在城市建筑群中占據(jù)著很大比例,。對于非中心城區(qū)或村鎮(zhèn)地區(qū),,老舊建筑所占比例可能更大。本文作者對該省會城市采用城市地震動力彈塑性分析進行了震害模擬[4],,結果表明:中震作用下,,建筑地震破壞狀態(tài)如圖6a所示。老舊建筑的破壞狀態(tài)明顯重于新建筑,,甚至在中震下就有部分老舊建筑發(fā)生倒塌,。進一步地,本文作者對該區(qū)域進行地震次生火災模擬,,次生火災可能會造成5.5%建筑物被焚毀,,94%的被焚毀建筑為1980年以前的老舊建筑(圖6b),反映出老舊建筑相對于新建建筑存在更高的次生火災隱患,。其主要原因在于老舊建筑通常分布密集,,易導致火災大面積蔓延;此外,,老舊建筑地震破壞更為嚴重,,也會加劇起火和蔓延。不解決老舊建筑的抗震問題,,城市的地震安全尚難以保障,,地震韌性更是難以實現(xiàn),。而在全國范圍內,完成如此大規(guī)模的城市老舊建筑更新?lián)Q代談何容易,!

(a)三維圖

(b)建設年代組成

圖5 分析區(qū)域:某省會城市中心城區(qū)建筑物

(a)建筑地震破壞狀態(tài)

(b)遭受次生火災的建筑的建設年代組成

圖6 中震下某省會城市中心城區(qū)建筑震害及次生火災

3.2 生命線管網(wǎng)的問題

城市地下生命線管網(wǎng)是城市正常運行的命脈,。相對城市建筑而言,城市地下生命線管網(wǎng)的信息更不明晰,。不同時期鋪設的給排水網(wǎng),、燃氣網(wǎng)、地下電纜,、通訊網(wǎng)絡等埋于地表之下,,錯綜復雜。地下生命線管網(wǎng)難于直接觀察,,因此其信息基本來自于設計,、施工時期的相關資料。對于鋪設年代較久的生命線,,很可能存在資料丟失或不齊全的問題,導致城市生命線的抗震韌性難以預測,,震后的維修也十分困難,。而一旦地震作用下供水、電力,、通訊等設施的功能受損,,對城市抗震韌性將產(chǎn)生嚴重影響。例如1906年舊金山地震,,城市給水管道遭到破壞,,消防水源中斷,致使地震次生火災難以控制,,其造成的損失是地震直接損失的3倍[10],。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海城縣部分給水管網(wǎng)使用超過60年,,管道腐蝕嚴重,,地震導致平均破壞率達10.0處每千米[11]。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神戶市斷水率達89.2%,,周邊的蘆屋和伊丹市甚至完全斷水;由于管道破壞處太多,,而神戶市水道局大樓倒塌又導致管道圖紙資料散失,,經(jīng)過兩個多月?lián)屝蓿┧呕謴驼12],。2008年汶川地震,,都江堰,、綿竹等城市供水管網(wǎng)嚴重破壞,例如都江堰一個半月后恢復全面供水,,但因管網(wǎng)漏損率高達45%,,大部分供水未及用戶就已泄漏[13]。與城市建筑相比,,地下管網(wǎng)的更新維護難度更大,。然而,沒有韌性的地下生命線管網(wǎng),,也難以建成地震韌性城市,。

3.3 產(chǎn)業(yè)鏈的問題

產(chǎn)業(yè)鏈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某一行業(yè)中相關企業(yè)以產(chǎn)品為紐帶聯(lián)結成的鏈網(wǎng)式企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14],。城市區(qū)域新老建筑混合,,一個產(chǎn)業(yè)鏈中也會包含不同建設年代、不同抗震能力的建筑物,。老舊建筑和設施的抗震問題比新建建筑更為嚴重,,它們事實上成為了產(chǎn)業(yè)鏈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即使新建建筑嚴格按照抗震規(guī)范設計且具有良好的抗震韌性,一旦老舊建筑和設施在地震下遭到損壞喪失功能,,同樣會給產(chǎn)業(yè)鏈帶來嚴重沖擊,,即“木桶效應”。例如,,2011年東日本地震后,,災區(qū)汽車零部件工廠遭到破壞,零部件供應受阻,,導致日本豐田,、本田等成品車廠家停工或減產(chǎn)——即使這些成品車生產(chǎn)工廠并未受到地震影響,甚至連位于美國的成品車廠也不得不停產(chǎn)[15],。事實上,,研究表明2011東日本地震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中,90%是由產(chǎn)業(yè)鏈中斷導致的間接經(jīng)濟損失[16],。根據(jù)“木桶效應”理論,,產(chǎn)業(yè)鏈中任何一個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功能喪失,都可能對整體產(chǎn)業(yè)鏈帶來嚴重損失,。這一問題對于地震韌性城市的建設顯得尤為突出,,因為地震韌性城市的建設目標非常關注地震后城市的恢復能力,而產(chǎn)業(yè)鏈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有些產(chǎn)業(yè)鏈破壞后就永遠無法得到恢復,。例如在1995年阪神地震前,神戶港是日本的最重要工業(yè)港口之一,,阪神地震造成神戶港嚴重破壞,,2年不能使用,。而當神戶港完成災后重建后,卻發(fā)現(xiàn)世界物流渠道已經(jīng)完成了調整,,神戶港的地位已經(jīng)被周邊港口取代,,且直至今日再也未能恢復到阪神地震前的地位[17]。

4 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建設地震韌性城市已經(jīng)成為國內外防震減災工作的共識,,但是真正實現(xiàn)地震韌性城市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本文作者認為,,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急需在以下方面深入開展工作:

4.1 科學技術研究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的理念是對傳統(tǒng)地震工程的一次重大發(fā)展,,現(xiàn)階段的科學研究積累還遠不足以滿足地震韌性城市的需求,需要在以下領域深入開展研究:

(1)充分開展學科交叉,,深入研究影響城市地震韌性的關鍵影響要素,,對城市地震韌性提出可量化的評價模型和方法;

城市的韌性不僅和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有關,,還與城市的社會,、經(jīng)濟運行息息相關,需要綜合利用社會學,、經(jīng)濟學和工程學的最新前沿成果?,F(xiàn)階段對我國城市抗震韌性尚無可靠量化的評價方法,城市地震韌性的現(xiàn)狀和軟肋認識不清,,地震韌性城市難以落地。

(2)發(fā)展數(shù)據(jù)獲取與分析技術,,建設和完善城市基礎數(shù)據(jù),,明確城市建筑、基礎設施和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現(xiàn)狀和基本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完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使城市基礎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及時更新和完善;

城市基礎數(shù)據(jù)是分析和評價地震韌性的基礎?,F(xiàn)階段我國大部分城市基礎數(shù)據(jù)資料不全,,數(shù)據(jù)條塊分割,更新遲緩,,完全無法滿足韌性城市研究的需求,。我國城市發(fā)展速度很快,沒有健全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城市基礎數(shù)據(jù)很難成為跟上城市發(fā)展進程的“活”數(shù)據(jù),。

(3)突破傳統(tǒng)局限于結構工程的建筑和基礎設施抗震設計理念,建立綜合考慮功能需求和動態(tài)成本管理的基于韌性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發(fā)能夠保障震后功能,、減少地震損失的新型建筑工程體系(包括結構體系和非結構體系),。

現(xiàn)階段工程建設標準大多關注結構性能,而對使用功能需求,,建成后的改造,、加固、修復考慮不足,;重建設輕維護,;抗震性能化設計理念在實際工程中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新型建筑工程體系的研究也是主要關注如何減輕結構體系的震損,;這些都不能充分滿足地震韌性城市對建筑工程的需要,。

4.2 政策和經(jīng)濟保障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不僅要依靠一系列技術手段,同時也需要相應的政策和經(jīng)濟保障,。主要包括:

(1) 綜合采用各種政策和經(jīng)濟手段,,加大防震減災投入,改變現(xiàn)階段國家政府單一減災投入主體現(xiàn)狀,。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首先需要投入保障。我國現(xiàn)階段防震減災投入的主體是國家政府,??紤]到我國龐大的既有建筑和基礎設施存量,建設地震韌性城市僅靠國家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合理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巨災保險等手段,將防震減災工作轉化為一個全民投入的,,經(jīng)濟上有利可圖的事業(yè),,才能真正落實地震韌性城市的建設目標。

(2) 改變工程建設理念,,強化工程抗震性能評價,。

我國是從貧窮落后不發(fā)達的階段逐步發(fā)展過來的。我國的工程建設標準,,長期受到過去經(jīng)濟基礎薄弱,、工程人員水平低下的制約,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地震韌性城市需求,。突出表現(xiàn)在我國現(xiàn)行的工程建設標準在抗震方面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兩個指標,。導致業(yè)主和設計人員對提升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缺乏積極性,大量工程結構按照“最小用鋼量”,、“規(guī)范下限要求”進行設計,。甚至在北京、上海等發(fā)達地區(qū),在土建結構成本已經(jīng)不足房價的5%的情況下,,業(yè)主還要求工程師還要一公斤一公斤的減用鋼量,。導致很多新房子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jīng)“先天不足”,。迫切需要提出有效手段,,將“抗震性能好”的建筑能夠通過適當?shù)姆绞襟w現(xiàn)出來,調動業(yè)主和工程師提升工程抗震性能的積極性,。

(3) 完善防震減災教育,,改變政府、民眾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關注點,。

現(xiàn)階段我國防震減災教育,,過于重視“救災”和“應急”,而忽視了最關鍵的“防災”和“抗震”工作,。本文作者參觀過很多國內的地震科普展館,,參加過很多地震科普活動。非常遺憾的是,,對于減輕地震災害最有效的手段:提升工程結構的抗震能力,,基本上在這些展覽和活動中都明顯重視不足。

5 結論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是一個非常偉大,,但是也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雖然目前地震韌性城市建設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高度關注,但現(xiàn)有的工程技術手段和政策經(jīng)濟措施尚遠不能滿足地震韌性城市建設的需要,。如何對城市的地震韌性給出科學客觀量化的評價,,如何充分調動業(yè)主和工程人員對地震韌性的關注和投入,如何利用經(jīng)濟政策手段為地震韌性城市建設籌措足夠的資金,,是地震韌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0.

[2]Tian, Y., Lu, X., Lu, X. Z., Li, M. K., Guan, H., Quantifying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two tall buildings designed using Chinese and US codes[J]. Earthq Struct, 2016, 11(6): 925-942.

[3]董安正, 趙國藩. 高層建筑結構舒適度可靠性分析[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02, 42(4): 472-476.

[4]Lu X.Z., Guan H, Earthquake Disaster Simulation of Civil Infrastructures: From Tall Buildings to Urban Areas[M], Singapore: Springer, 2017.

[5]上海法治報. 停車資源很稀缺 熟悉點位少煩躁 ——本市商圈周邊道路交通大調查之小陸家嘴停車篇[EB/OL]. 2017. https://sh.122.gov.cn/cmspage/jgzx/2017-02-16/20170217002845.html

[6]Zeng, X., Lu, X.Z., Yang, T.Y., Xu, Z., Application of the FEMA-P58 methodology for regional earthquake loss prediction[J]. Nat Hazards, 2016, 83(1): 177–192.

[7]Ellidokuz, H., Ucku, R., Aydin, U.Y., Ellidokuz, E., Risk Factors for Death and Injuries in Earthquake: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Afyon, Turkey[J]. Croat Med J, 2005, 46(4):613-618.

[8]Peek-Asa, C., Kraus, J.F., Bourque, L.B., Vimalachandra, D., Yu, J., Abrams, J., Fatal and hospitalized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8, 27:459—465.

[9]Xu, Z., Lu, X.Z., Guan, H., Tian, Y., Ren, A.Z., Simula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hazards of falling exteri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mergency shelter design[J]. Nat Hazards, 2016, 80(2): 935-950.

[10]Ariman T, Muleski G.E., A review of the response of buried pipelines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81, 9(2): 133-152.

[11]韓陽. 城市地下管網(wǎng)系統(tǒng)的地震可靠性研究[D]. 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 2002.

[12]孫紹平. 阪神地震中給水管道震害及其分析[J]. 特種結構, 1997, 2: 51-55.

[13]孫路. 基于典型生命線工程震害評定地震烈度的研究[D]. 哈爾濱: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2015. 

[14]劉貴富, 趙英才. 產(chǎn)業(yè)鏈: 內涵, 特性及其表現(xiàn)形式[J]. 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 2006, 27(3): 114-117.

[15]Todo Y., Nakajima K., Matous P., How do supply chain networks affect the resilience of firms to natural disasters? Evidence from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5(2): 209-229.

[16]Henriet, F., Hallegatte, S., Tabourier, L., Firm-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robustness to natural disas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2, 36(1): 150-167. 

[17]duPont W.I.V., Noy I., Okuyama Y., Sawada Y., The long-run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large disaster: The 1995 earthquake in Kobe[J]. PLoS ONE, 10 (10e013871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38714, 2015.

特別說明:

本文為北京地震局主辦的《城市與減災》期刊“韌性城市”專刊約稿論文(陸新征, 曾翔, 許鎮(zhèn), 楊哲飚, 程慶樂, 謝昭波, 熊琛, 建設地震韌性城市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城市與減災, 2017, 4:29-34.)

由于《城市與減災》辦刊目標以科普為主,,所以論文經(jīng)編輯部修改后,與常規(guī)的學術論文有所不同(比如參考文獻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了),,所以特此說明一下,。

相關研究

  1. 為什么需要發(fā)展城市抗震彈塑性分析 | 從8.8九寨溝地震和8.21意大利地震談起

  2. 論文 | 城市韌性——基于“三度空間下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的思考

  3. 資料翻譯:可恢復功能抗震設計的處方式設計方法和非處方式設計方法白皮書

  4. 美國新一代抗震性能化評價方法FEMA-P58報告翻譯

  5. 陳肇元院士8年前提出的問題:如果重遇1679年康熙年間8級三河-平谷特大地震會成為什么樣子?

  6. "1218"山西清徐4.3級地震太原示范區(qū)建筑振動模擬

  7. 如果40年前的那次地震再次發(fā)生,,今天的唐山將會怎樣? 

  8. 下一代性能化設計方法在區(qū)域地震經(jīng)濟損失預測中的應用

  9. 如何減輕建筑外圍護結構脫落地震次生災害,?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