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收入豐厚,,家庭也很幸福。不過最近他也迎來了煩心事,,5年前查出的肺部小結(jié)節(jié)似乎和最近的咳嗽,、胸口發(fā)悶、全身乏力等癥狀有了關聯(lián),,體檢發(fā)現(xiàn)肺結(jié)節(jié)直接變大了,,邊界還比較模糊。 結(jié)合病史,,醫(yī)生初步診斷為肺癌可能,,老李一聽肺癌嚇得臉都白了,死活不愿進行穿刺活檢,。一方面他覺得穿刺是一種小手術(shù),,不但疼還有手術(shù)都會有的失敗風險,,更加害怕的是,,他擔心如果是腫瘤,穿刺后可能會引起擴散和轉(zhuǎn)移,。 像老李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發(fā)生,,因為對病理活檢知識缺乏了解途徑,很多患者或家屬認為腫瘤最好不要穿刺,因為覺得穿刺可能會將腫瘤弄破,,會加速腫瘤的生長,,甚至會發(fā)生轉(zhuǎn)移。 但穿刺活檢真的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嗎,?本著用正統(tǒng)知識擊敗恐慌謠言的精神,,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系統(tǒng)的科普!摘掉大家對穿刺活檢的“有色眼鏡”,! 病理組織檢查是診斷癌癥的金標準,,患者只有進行穿刺活檢后才能獲得病理診斷,。肺癌也不例外,肺癌患者最常見的檢查就是肺部CT,,但僅憑肺部CT檢查結(jié)果是無法診斷肺癌的,。 此時就需要通過穿刺獲取肺部可能癌變的組織進行檢驗。如果最終的病理組織檢查出存在癌細胞,,才能診斷患者患有肺癌,。當然,穿刺的作用遠不止于此,,這些情況同樣需要穿刺活檢來幫忙:
穿刺活檢需要借助影像學檢查配合完成,。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有CT引導和超聲引導下穿刺兩種。超聲引導更適合淺表淋巴結(jié)和腹部的一些器官如腎臟,、肝臟等,;骨骼、肺臟一般采取CT引導方式,。 以CT引導下肺部腫瘤穿刺活檢為例:讓患者平靜地躺或趴在CT掃描床上,,對病變區(qū)域進行局部CT掃描,確認腫瘤的位置后,,設計穿刺到腫瘤的路徑和穿刺到腫瘤的哪一個部位,,然后用穿刺針進行穿刺。在穿刺時會打麻藥,患者不會感到非常痛苦,。 正如開頭提到的一樣,,部分患者認為穿刺活檢會造成腫瘤的轉(zhuǎn)移而心存顧忌,,但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目前各種穿刺活檢的針,,都有類似的圓珠筆收縮功能的套管保護,。在CT引導下,將整個穿刺活檢針穿入人體,,快要碰到腫瘤的時候,,就會停下來,然后按一下開關,,套管里面的針芯就會彈出來,,扎入腫瘤;再按一下開關,,針芯就會縮回套管,。在拔出來的過程中,攜帶腫瘤組織的針芯一直是在套管里面的,。 通俗一點來說,,穿刺針的操作像我們平時使用圓珠筆一樣:先將筆頭貼到腫瘤表面后,一按開關讓里面的筆芯穿刺到腫瘤里面,;取材結(jié)束后“筆芯”會直接退回到圓珠筆的外殼中,,從源頭上隔絕了腫瘤細胞和外界其他組織的接觸,防止外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腫瘤細胞的針道種植和人為播散,。 并且,即使存在腫瘤細胞外漏,,也不意味著會形成轉(zhuǎn)移癌,,臨床上概率是極低的。有研究表明,,約有50%的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惡性腫瘤細胞,。癌細胞雖然可以進入血液,但難以在血中存活,,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會將其殺死或殺傷,。 再者,穿刺活檢之后會進行常規(guī)治療,,腫瘤擴散轉(zhuǎn)移的風險是可以通過治療來抵消的,。要知道,,治療放著不管遲早也是會轉(zhuǎn)移的,,與其為了一點點看不見摸不著的風險拒絕穿刺,,不如及早治療,才是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目前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肺癌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均容易耐藥,。而此時為了指導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往往需要做二次活檢,、三次活檢,,甚至以后更多的N次活檢。尤其像一代EGFR-TKI耐藥之后會產(chǎn)生T790M等多種耐藥突變,,甚至出現(xiàn)小細胞肺癌的轉(zhuǎn)化等,,這些都需要進行二次活檢來判定。 有的人就要問了,,可以重新對第一次的活檢組織進行檢測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活檢組織經(jīng)過固定后可以保存很長一段20~30年時間,,但一段時間后標本的準確性會變差,,并且活檢樣本經(jīng)過一次檢測后就所剩無幾,往往不能滿足第二次檢測的標準,。同時,,我們二次活檢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判斷耐藥機制以及判斷疾病的發(fā)展,在第一次的活檢組織中是不能獲取這些信息的,,因此需要重新獲取標本,。 但是臨床上二次組織活檢是比較困難的,在組織標準不可獲取的時候,,可以用體液標本來替代,,包括胸水、心包積液,、腦脊液,,血液標本等,這就是下面要講到的液體活檢,。 雖然目前組織活檢的技術(shù)已經(jīng)非常成熟,,但仍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因此會給患者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并發(fā)癥的風險,。并且,,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提供足夠的活檢組織樣本,,部分患者因身體狀況或病情特殊無法進行活檢,此外,,腫瘤組織樣本質(zhì)量不合格或所含腫瘤細胞數(shù)量不夠也是重要原因,。有沒有一項技術(shù),可以有組織活檢的準確度,,同時適用人群更廣,、損傷更小、效率更高呢,? 答案是有,,液體活檢就是這樣的一項新興檢查手段。 液體活檢是指利用人體體液來檢測獲取腫瘤相關信息的技術(shù),。檢查的主要指標包括循環(huán)腫瘤DNA(ctDNA),、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和外泌體等檢測,其中ctDNA與CTC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兩類液體活檢靶標,。相較于組織活檢,,液態(tài)活檢技術(shù)的血檢樣本可及性更高,且可以多次取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組織樣本量不足,、異質(zhì)性及反復動態(tài)活檢的問題,更易于實現(xiàn)術(shù)后微小殘留病灶(MRD)以及治療效果的動態(tài)監(jiān)控,。 2014年9月歐洲藥品管理局已批準可采用ctDNA標本來評估EGFR突變狀態(tài),。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CFDA)在2015年2月也已批準吉非替尼說明書更新,在推薦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都應進行EGFR突變檢測基礎上,,補充了如果腫瘤標本不可評估,,則可使用從血液(血漿)標本中獲得的ctDNA。 目前成熟且常用檢測血液EGFR基因突變的方法是ARMS法,,相比于腫瘤組織EGFR檢測,,該方法檢測血漿EGFR敏感型突變的靈敏度在65%~88%,特異度在90%~100%,。 雖然血液檢測與組織樣本檢測一致性在60%~95%之間,,但血液EGFR監(jiān)測靈敏度尚有提升空間,組織樣本檢測依然是金標準,。血液檢測用于篩選EGFR-TKI適治患者是重要補充,,特別是對于沒有合適組織標本供突變檢測的患者,可作為組織檢測的補充,。 液體活檢與組織活檢各有優(yōu)勢,那么對于患者來說應該如何選擇呢,?這取決于我們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初始診斷,,優(yōu)先選擇組織活檢。因為此時組織樣本往往比較充足,,可以滿足做組織活檢的條件,。如果組織不足量,補充液體活檢就是合理的選擇,。 在監(jiān)測耐藥機制時,,液體活檢可能是第一選擇,。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觀察等待,靶向治療并不一定都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疾病進展讓醫(yī)生立即采取治療措施,,首先進行液體活檢,,如果有陽性結(jié)果,就按照檢測結(jié)果進行治療,,如果是陰性結(jié)果,,還要考慮液體活檢的局限性,可以重新進行組織活檢,。 不管是組織活檢還是液體活檢,,都是肺癌治療過程中非常關鍵的輔助檢查手段。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樂觀的心態(tài)戰(zhàn)勝恐懼和絕望,;用科學的知識做出正確的決定,。抗癌路上,,覓健始終伴你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