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span>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常見的尿路感染這個病,。 對此,,曾經(jīng)有讀者朋友在后臺反復問我。今天,,我作此文,告訴您一般的應對思路,。 在我的筆記本里,,記載著一張醫(yī)案,它給我很大啟發(f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醫(yī)臨床名家印會河教授。 有一次,,印師接待一個患者,,42歲,女性,。 她有十年的泌尿感染病史,,反反復復,用了無數(shù)西藥和中藥,,都是治不利索,。這一次,又發(fā)作了,。 刻診,,見患者少腹部急滿疼痛,腰部酸脹乏力,,尿頻尿濁尿急,,尿后疼痛,而且偶爾見到血尿,。苔薄黃,,脈弦滑。 當時,,患者的情緒接近崩潰,。你想啊,整整十年的病史啊,,這得多折磨人,?一次兩次可以,總是如此,,而且一次比一次加重,,這放誰都受不了。 對此,,印師也是非常了解,。他知道,,對這個患者,如果做不到對復發(fā)的有效控制,,治療就是失敗的,。 他想了想,先開了一張方子—— 苦參,、當歸各10克,,川貝母、木通,、淡竹葉,、甘草梢、黃芩各9克,,生地黃12克,,金錢草30克。 這方子開完了,,患者就回去用,。患者臨走的時候,,印師反復叮囑,,一旦見效了,千萬要記得回來,,改一下方子,。如果你把這個事兒給忽略了,那將來還得復發(fā),。 患者在用藥之后,,癥狀很快得到緩解。她遵醫(yī)囑,,過來復診,。 這時候,印師果斷換了方子,,在其中加入琥珀末(沖服)2克,,枸杞子和桑螵蛸各12克。 這一次,,患者再用5劑,,諸證悉平。而且從那以后,,此人的尿路感染再沒有復發(fā)過,。腰部酸脹疼痛之感消失。 十年的頑疾啊,終于解除了,?;颊邔τ熑f分感謝。 這里頭是什么道理呢,? 其實,,對這個尿路感染,中醫(yī)在治療的時候,,一般就按照清利下焦?jié)駸岬姆椒ㄈト胧?。因為尿路感染患者,大多?shù)可以辨證為膀胱濕熱,。舌紅苔黃,,脈象弦滑,,尿頻尿急尿濁,,這些都是膀胱濕熱的表現(xiàn)。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得清利濕熱,。 印師一診用的方子,其實是當歸貝母苦參丸和導赤散的合方加減,。當歸貝母苦參丸,,基本組成就是當歸、貝母,、苦參三味藥,。它的源頭,在于《金匱要略》,。這是一個不太受重視的經(jīng)方,,很多人都快忘了??鄥?,利尿清熱。肺為水之上源,,開肺氣有利于通水道,,所以用貝母入肺經(jīng),行肺氣,。利尿清熱容易傷陰,,故而用當歸養(yǎng)血。 這個經(jīng)方,,就是治療下焦膀胱濕熱證的,。印師配合淡竹葉、甘草梢、生地,、木通,,這就是導赤散了。導赤散,,清心火,,利小便,也有清熱利尿治療,。兩個方子配合,,清利養(yǎng)陰之性增強。 在這個基礎上,,配合黃芩和金錢草,,清熱利尿效果更好了。 這就是這個配伍的意圖,。 但是,,這些遠遠不夠。印師囑咐,,用藥見效以后,,務必回來改方子。而更改的方子里頭,,加入了枸杞子,、桑螵蛸。這兩味藥,,一個是補益腎精腎陰的,,一個是固攝腎氣的。前面的藥,,都是在清利濕熱,,恨不得通過利尿的方式把熱邪都泄出去。那這里,,為什么還要滋補和固攝呢,?尤其是桑螵蛸,它可以溫陽,、固攝小便,。這不是矛盾的嗎? 其實,,這就要說到,,印師對此類疾病的獨特認識了。他認為,,尿路感染之所以容易反復發(fā)作,,原因在于患者本虛,。也就是說,患者腎氣不強,,故而容易遭遇反復感染,。 比如說上頭這個患者,諸癥之中,,她腰部酸脹乏力,。這說明啥?腎氣不足,。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你腎氣不足,,正氣虧虛,,所以就遭遇反復地感染。因此,,當你的下焦?jié)駸岜磺迳⒉畈欢嗟臅r候,,就得反過來,補益正氣了,。這樣,,才能預防復發(fā),。 所以說,,這里用到滋補腎陰的枸杞子,和補陽固攝的桑螵蛸,。兩者配合,,陰陽雙補,清利之中有固攝,,使得正氣不受損傷,,這就可以有效解決問題。 我這么說,,不知道你理解了沒有,。 可以說,這個驗案,,基本向我們展示了,,中醫(yī)治療尿路感染的一般思路,以及預防復發(fā)的方法,。我不能說,,這樣的思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適合,。我只能說,,它是前人的好經(jīng)驗,,是中醫(yī)老前輩寶貴的臨床心得。我們應該繼承它,,學習它,,并且有意識地去合理應用它。所以,,我希望本文的非專業(yè)讀者,,能夠反復領會本文的精髓,把方子好好抄錄下來,。有可能的話,,需要的時候,在中醫(yī)師的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專業(yè)醫(yī)者,,我建議你認真體會印師通過補腎扶正來預防尿路感染復發(fā)的做法,看有沒有可能借鑒于臨床,。它對于古人所謂“淋無補法”的說法,,構成了挑戰(zhàn),但是其積極意義,,是必須看到的,。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