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其他學習網站上看到蕭愚老師兩篇關于“磨耳朵為什么是錯誤的”文章,,其中一篇引用了一段視頻,,是“著名的兒童語言發(fā)展方面的研究專家Patricia K. Kuhl(原文)”關于小嬰兒語言發(fā)展的演講,用來說明給小嬰兒“磨耳朵”是無效的,。 我倒是希望大家能夠先看一遍這段視頻,,不算廣告只有10分鐘零幾秒。下面要說的話都跟視頻密切相關,。 我自然是一口氣看完的,,里面的內容屬于廣義應用語言學、或是它的絕對近親人類學的范圍,,而不是研究語音詞匯語法的傳統(tǒng)語言學,,這是我的核心興趣所在。一遍看完后,,最打動我的是什么,?是那個掃描寶寶大腦的儀器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竟然能夠掃描出人類大腦對于語言行為的反應,!
這篇演講里引用了幾個實驗,英語日語漢語的,都有具體的目的和針對性,,有具體可控制的實驗方法和手段,,有對比組。即便在這樣嚴謹的實驗條件下,,庫爾博士也沒有在研究和應用方面輕易下結論(結論方面我下面還要再說),。對比之下,我們國內的情況,,不論什么方法理論,、甚至包括主流教育體系的決策都可以瞪著眼睛“做語重心長狀”地直接告訴大家,從來就不需要做科學研究和論證,。而且,,相信和追隨的人有時還不少。 只有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這樣精彩的演講才能夠這么容易和大家見面,。也同樣是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我們才可以進一步地快速搜索相關信息,,來解答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相關內容,。我不知道這位演講者,一遍聽下來,,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一下她,。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庫爾博士是明尼蘇達大學1973年“說的科學與心理學” (speech science and psychology)專業(yè)博士,,華盛頓大學的“說與聽科學”(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s)的教授和學?!皩W習與大腦科學”學院(Institute for Learning & Brain Sciences)的聯合主任,專長是語言習得和語言的神經機制,。這里漢語譯的特別別扭一點,,尤其這個speech本身中文不好處理,但是只有這樣的別扭譯法才能表達出關鍵的原意,,不給給對演講深度的理解帶來誤導,。好了,她的專長在語言和大腦方面,,更接近人類學。我當時所在的系主攻方向是“第二語言習得”,,更接近外語教育學,,所以我一直沒有拜讀過她的文章。 我是從大到小,,從背景知識主題精神入手的Top-down的語言理解者,,我可以不去計較演講里的一些細節(jié),但是一定要先判斷她是在一個什么場合做的演講。我一遍聽下來可以判斷聽眾數量不少而且學術氣氛不濃,。她在哪里給什么人演講關系到演講內容的目的性,,對于深度理解很重要。 查下來是給一個叫TED的組織做的演講,。TED專門組織有影響的思想家,、行動家做這樣十幾分鐘的演講,然后上傳到網絡宣傳分享,。好了,,這是一個面對非學術觀眾、宣傳性的演講,。從這樣性質的演講中推演出指導我們英語學習的結論要慎之又慎,,短短的演講應該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會去針對這樣說不清的問題來展開的。 這樣兩個背景知識的查詢,,映證了我一遍聽下來以后最大的一個假設,,演講針對的研究內容不是語言學習,更不是第二語言學習,,而是人類物種之源,。演講的結束語里就說的很明白,通過研究兒童的大腦要揭示“什么是人類”(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的深層含義,。似乎在中國文化里對于什么是人類,、人類的起源并不在乎,“猴子變來的唄”,??墒窃谖鞣轿幕铮@是一個孜孜追求的課題,,人類學整個一門學科就是在干這個,。追隨一些土著人、部落人的生活做研究是一個辦法,,研究人類嬰兒大腦的發(fā)展進而揭示人類進化過程也是一個辦法,。在對于大腦的研究中,兒童早期語言的發(fā)展又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在對兒童母語發(fā)展研究走到山窮水盡的狀態(tài)時,,引入早期第二語言發(fā)展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從這樣角度入手的研究結果,,并沒有直接應用到語言教學中的意圖,,就算有些相關結果可以應用,也是一個很長的路,,絕不是一個普通老師甚至普通父母聽完這樣一段演講就可以下手的,。本篇演講本身在應用層面上中只是提到對腦缺陷兒童的幫助,,這依然還是在從大腦的而不是語言的研究角度考慮問題。 演講中演示的幾組精彩實驗自然是跟語言學習關系最密切的內容了,。第一組是分別在美國和日本(都是母語環(huán)境)做的辨音實驗,,在6-8個月時期兩邊嬰兒分辨l和r的能力是一樣的,之后的兩個月,,美國嬰兒能力上升而日本嬰兒能力下降,,因為在日語里不區(qū)別這兩個音。所以說孩子在6-8個月是似乎有人類共同的辨音能力,,而之后的兩個月的“關鍵期”開始向母語方向發(fā)展了,。在這個時期嬰兒的大腦在對聽到的語言做統(tǒng)計,而這個統(tǒng)計發(fā)展的結果是把這些小小“世界公民”變成了和你我一樣的被文化制約的聽者“culture-bound listeners”,,只能聽出自己母語里的聲音了,,這是在為孩子學習發(fā)展母語做準備。演講給出的第一個結論出來了,。 下一個實驗是臺灣的嬰兒和美國嬰兒的對比,,這個發(fā)音應該是漢語里的“雞”和“七”,是一個送氣不送氣音的對比,,英語里不用送氣與否來區(qū)別意義,。6-8個月時候大家一樣,之后兩個月臺灣孩子水平上升而美國孩子下降,,這已經是和前面日語實驗一樣的背景結論了,。下面才是新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讓沒有接觸過第二語言的美國嬰兒到實驗室接受12節(jié)的漢語課,,“就如同家里來了個說漢語的親戚一樣”,。結果發(fā)現這些孩子的辨音能力和在臺灣聽了10個半月的孩子一樣好。出于美國一貫秉承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實驗還有一個對比組,,同樣的孩子到實驗室只接觸英語,結果他們的表現就和其他美國孩子一樣,。 這樣又一條實驗結論得出了,,在做語音統(tǒng)計的這兩個月,嬰兒可以處理放到面前的任何語言,??墒浅鲇谔剿魅祟惐驹吹难芯苛觯芯空邆兿胫赖氖窃趮雰和瓿蛇@些統(tǒng)計的過程中“人”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于是又產生了下一組實驗,。 同樣分量的12節(jié)課,一組嬰兒看電視,,還有一組看著電視上一個小熊圖案聽音頻,,結果是視頻音頻兩組都沒有任何的語言習得。這樣,,這一段演講最重要的結論得出了,,小嬰兒的語言統(tǒng)計要有“人”的參加才能完成,這個過程是由寶寶的“社會大腦”來完成的,。由此才引出了對于那臺特殊的大腦掃描機器的機器的介紹,,是一個用來觀察和了解孩子大腦的工作狀態(tài)設備。注意,,演講里提到掃描觀察的狀態(tài)有孩子的情緒,、聽和說、做數學等,,依然不是針對語言學習的,。 看完這一段似乎立即能夠得到的結論就是教孩子學外語得趕早,晚了就來不及了,,網上很多的反應就是這樣,。其實深入全面地看下來,庫爾博士只是在關注和報告一項關于人類嬰兒大腦的研究,,并希望藉此來探討人類的本源,。關于人類語言習得、特別是第二語言習得規(guī)律的結論,,在演講里不但沒有涉及而且根本都沒有這方面的意圖,。 帶著我自己的專業(yè)背景來聽這段演講,我迅速地抓住了一個關鍵點,,就是她早早地提到了“像我們一樣的被文化制約的聽者(culture-bound listeners)”,,而且嬰大約在1歲時就完成這個成長。她是把這樣的條件當成了聽眾的共識和下面提到的辨音對比研究的前提,,當成了我們人類成長的自然過程,。精深的科學研究的目標是揭示人類物種的奧秘,而不是干預或逆轉人類生老病死,、習得語言這樣的自然過程,。 狹義應用語言學或稱語言教育學的目標是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第二語言的教育中去。且不說從科研到應用的過程有多么復雜和漫長,,就單說本段演講里的實驗提到的,,小嬰兒到了1歲左右已經成為了被文化制約的聽者,進而走上了母語的道路,。1歲以前孩子的發(fā)展我們能通過教學干預多少,?應用語言學的教學方法的考量并不在這樣的時間段過多投入,而是在更大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母語能力和學習能力之后去考慮,。 那么嬰兒家的“親戚”得住多久,、跟孩子說多少話寶寶長大才是雙語的呢?這可是一個天大的課題而且跟本段演講無關,。給嬰兒“創(chuàng)造”雙語環(huán)境就可以了嗎,?演講中的實驗證明了跟著音頻視頻聽還不靈,得跟人,。再看一個反過來的例子,,我在ULCA的一位教授跟丈夫跑到薩摩亞群島住了7年,帶回一個獲美國科學基金獎的研究成果,。那里的島民媽媽們從來不跟嬰兒說話,,更談不上親子閱讀了,她把寶寶背在身體前面,,臉朝外,。這樣媽媽跟誰說話,寶寶就在聽,,他們的“社會大腦”就在工作,,然后到了2歲左右就會開口說話。開口雖然比西方孩子晚一些,,但是很快進入詞組短句的過程,,這又跟西方孩子一致了??汕f不要低估了“人”的魅力,。 同樣的話聽眾的個人背景不一樣,理解的就會不一樣,。像我自己就會立即對自己非常熟悉的“culture-bound listeners”這樣的表達產生敏感,,其他的人聽自然也會在自己有心得的地方產生共鳴。實際上看中文字幕的人,,因為翻譯的出入,,還會產生不同版本的理解。但是,,理解的出入不要緊,,關鍵是要獨立思考,不要輕易地被斷章取義的介紹或是根本沒有科學背景的方法牽著鼻子走,。在無心無力做進一步深究的時候,,有些明顯不符合規(guī)律的東西,也應該聽聽自己的常識,,別盲目地跟進,。比如說“磨耳朵”就可以學會英語,那豈不是說我們在所有的場合,,包括家里醫(yī)院幼兒園商場車站甚至公共廁所里像裝空調一樣裝上影音設備不停地去磨,,咱們人類就都可以說上世界語了嗎,。 庫爾博士這一段精彩的演講,是在追尋“人”的魅力,,而人的魅力又植根于人類個體的千差萬別,。我們每一個人的DNA、指紋,、瞳孔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過程,,特別是第二語言發(fā)展過程也可以說有著獨一無二個體差異,每一個寶寶都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寶寶,。如果英語教育弄到念英語給寶寶聽之前還要去查字典正音,、要按照幾個月年齡每天“磨”多少分鐘耳朵的程度,那么庫爾博士在那里充滿激情地講什么呢,?研制一條有說明書有保修期的“神童二語生產線”就行了,。 (注:本文作者獲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SL)碩士學位、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跟蹤三名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在中國學漢語的過程,,并論證其過程與中國人學英語的過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