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稚:作家,,親子教育專家。著有《隨心寫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遠》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來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隨筆集,。 現(xiàn)在,家長們大都知道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對愛提問的孩子不像老一輩那么不耐煩了,。但“愛問”就一定是思維發(fā)達的象征? 有一段時間,,朋友的女兒來我家待了幾天,,我發(fā)現(xiàn)她很愛提問。做作業(yè)幾分鐘就要問一次,,這個字怎么讀,,那個字怎么寫,這道題是什么意思之類,。她已經(jīng)六年級,,記得魯魯在四、五年級時就已經(jīng)很少問這類問題了,,作業(yè)都是獨立完成,,他“工作”的時候,我是很少進他房間的,。 我?guī)辖?,她也很愛問,幾乎不停在說話,。但我發(fā)現(xiàn),,和她很難交談下去。她問完一個問題,,只要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就馬上跳到另一個問題。她問的問題也很簡單,,譬如“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干脆就是她自己已經(jīng)有了判斷,需要得到一個確認而已,,譬如“這東西很好吃,,是吧?”“這東西很好玩,,是吧,?”很奇怪,這種句型在魯魯那里幾乎不會出現(xiàn),,同樣的事物,,魯魯可能會問“這東西什么味道?”“這東西怎么玩?” 她雖然在不停地問,,但似乎對答案并不關(guān)心,,往往我還沒解釋完,她又跳到另一件事上,,這讓我覺得很累,,很空虛,因而變得煩躁起來,。 我感覺到,,我和她之間好象有一道墻,我在墻這邊,,她在墻那邊,,我們之間對話就像隔墻喊話一樣吃力,。很多時候,,她不是真的有什么問題需要我解答,她好像就是自問自答,,我的回答根本是可有可無的,。 她似乎不停地在辯識,卻沒有思考,;不停地在發(fā)問,,卻根本沒有傾聽。這讓我對“提問”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如果一個孩子的思維僅僅局限于知道這個事物的名稱,,而不去對它的樣貌、本質(zhì)作更多的觀察,、思考,,并且因為輕易知道了答案,就急于轉(zhuǎn)到下一個事物,,這必然錯失深入理解的機會,。而且,提問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只有心靈開放,,相互流動,才能從問答中吸收到充足的營養(yǎng),。 知道一個概念,,只是進入大千世界中一個很小很小的房間。淺層次的提問,,不過是在一個又一個小房間里穿梭,,既未真正停留過,也帶不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不知道她的思維方式為什么是這樣,,也許她與父母的交流模式就是這樣,,就只停留在表淺的層面?又或許她提問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疑惑,,只是想通過提問來與對方建立關(guān)系,? 孩子的精神基因,主要是通過與父母的交流獲得,,從這個意義來說,,家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與孩子交流,,不僅是教他學習知識,,學習為人,而且有更深一層的心智開發(fā)作用,,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很重要,。 提問這件事,確實不只是涉及智力,,還和孩子的心理狀況很有關(guān),。曾有一個朋友的小孩,我和他說話或者玩游戲時他很安靜,,但我一轉(zhuǎn)身做其他事情,,或者和別人說話暫時顧不上他,他便馬上會發(fā)問,,問的都是極淺的問題,,似乎就是隨口找一個問題來問。如果我仍然沒有理他,,他會很生氣地大聲打斷我和別人的對話,,非讓我立即回答他不可。這種情況下的提問,,就不是一種真正的交流和探討,,而是對你的能量的吸附,這會讓人非常累,,時間長了幾近枯竭的感覺,。 孩子之所以不停地想吸引大人注意,是因為他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他害怕沒人理,,害怕被拋棄。由此可見,,獲得充分尊重,,與父母有著良好關(guān)系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可以放心地從父母身上移開,去關(guān)心周圍的大千世界,,因而具有更強的探索和追問的能力,。而他的獨立,也讓父母輕松,。 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沃土,父母也能從中獲取營養(yǎng),。 前段時間整理日記,,正好看到2004年和魯魯?shù)囊黄獙υ挕稑湟恢痹陂L》,可以看出我和兒子的對話方式,,我們彼此都獲益良多,。當時魯魯8歲,上四年級,。 樹一直在長 和魯魯議論古樹,,我說樹每一年長大一點,越老的樹越大,。 魯魯:“樹每一年都在長,?一直都在長嗎,?” 我:“是,,一年一個年輪,一圈一圈的,?!?/span> 魯魯:“樹可以一直長,那人可不可以一直長呢,?” 我:“不可以,,人長到一定時候就停止發(fā)育了,越老可能還越矮,,最后就萎縮了,。” 魯魯:“為什么,?” 我:“我也不知道,。科學上好象有一個解釋,,我看見過,,但忘了。不僅人,,豬,、狗、貓之類都是這樣。大概,,假如一直長,,食物也滿足不了,空間也滿足不了,,上帝安排的吧,。樹不一樣,樹越長得高大越好,,它本身就是資源,,不會危害別的生物,所以就讓它長,。動物太大了對自身和別的生物都不利,,如果一頭吃草的動物長到樓那么高,一天就把一大片草吃光了,,怎么行,?而且它自身的骨骼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海里的鯨魚如果上了岸,,沒有水的浮力,,骨頭都會被自己的重量壓斷。所以就不讓它長了,。自然淘汰吧,。” 魯魯:“那樹就不會被淘汰嗎,?樹可以長到天那么高嗎,?” 我:“不能。樹也不能無限地長,,長到太高太大,,它腳下的土地也承載不了,能量也供應(yīng)不上,,自然就會枯萎,;樹的體積如果太大,風的阻力也大了,,就會折斷,。所以,總是有限度的,,總有一種機制在制約它,。” 世界要平衡發(fā)展,,不可能讓某一種或某一個東西過份強大,,過份強大的東西,,無論周圍的環(huán)境還是他自身都不能支持,所以過于強大是要遭天譴的,。這也是個真理吧,。 2004-11-28 其實,在兒子問我這個問題之前,,我真沒有仔細想過,,我最初的回答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兒子的追問讓我的思路深入下去,,想清楚了一系列的問題,也糾正了當初的偏差,。好的追問是對思想的啟發(fā),,是一種滋養(yǎng)而不是掠取,因而好的交流是種享受,,不會覺得累,。 很多時候,我對兒子是抱有敬意的,,覺得我不能輕易去塑造他,,他本身的靈性就已經(jīng)是無價之寶了,我所要做的,,只不過是幫助他更自由地吸收周遭的營養(yǎng),,同時將一些遮蔽天性、扭曲天性的東西去掉,。 我與兒子的對話,,很多具有哲學意味,,越小孩子的問話,,往往越是本質(zhì)。因為孩子是從完全無知的狀態(tài)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他所認識的每一件事物,,要形成完整的印象,要知道它的全部,,就要一層一層深入下去,,就必須去問為什么,這就是哲學所要做的事,。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的深刻程度會讓你驚嘆,而他們賦予世界的想象力,,更會讓你目瞪口呆,。 記得還是在魯魯8歲多時,,有一天,他正在洗腳,,突然問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宇宙是怎么來的?!?/span> 我說:“我也一直在想,,但是沒有想出答案。不僅是我沒有想出答案,,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人想出來,。解釋倒是有很多,但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信服的結(jié)論,。譬如,《圣經(jīng)》說宇宙是上帝造的,,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說要有日月星辰,,就有了日月星辰,;中國神話說天地原來是一片混沌,盤古一斧頭劈開,,輕的東西上升為天,,重的東西下沉為地;現(xiàn)在的科學家說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也有的說不是,。總之,,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但還沒有誰能找到最終的答案。也許永遠不會有確切的答案,?!?/span> “那就只能猜了?”魯魯?shù)恼Z氣并無沮喪,,反而有點興奮,。 “嗯,只能猜,,就看誰猜得合理,。” “那我猜啊,,上帝的幾百代以前的最大的那個上帝,,有一天吃蘋果,,削了一塊蘋果皮一扔,就變成了一個宇宙,。又削一塊,,一扔,又變成一個宇宙,。他又吃飯,,飯粒一撒,落到蘋果皮上,,成了一顆一顆的星星,。” “哦,,你這個猜想倒真是新奇,。上帝之前還有上帝,宇宙還是一個一個的,!” 確實,,我們從來都把宇宙想象成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但誰又能證明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不可能是封閉的、和別的宇宙并列存在的體系呢,?上帝既然能夠造我們這個宇宙,,為什么不能造其他的宇宙?這塊蘋果皮和那塊蘋果皮之間,,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既然有我,為什么不可以有它,?而且,,上帝又是從哪里來的?“上帝之前那個最大的上帝”,,他是誰,? 魯魯是在追尋一個“終極”問題,就在他洗腳的時候,! 我回答不了他,沒人能回答他,。上帝看人,,就猶如人看螞蟻。在宇宙面前,,人類的渺小是無法言喻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永遠也不可能有最終的答案。但渺小的人類仍然可以探索偉大的世界,,這個探索本身,,就使得人類從渺小中掙扎出來,成了所謂的“萬物之靈”,。 孩子的精神基因更多地來自于后天浸潤,,得益于日常活動中的認識和感染,。譬如這次洗腳時的交談,,并非一次刻意的傳授,但這種隨意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任何所謂的正規(guī)教育都無法替代的,。 孩子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父母一定要自我提升,。這是讓孩子獲益的最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fā)天賦,,給孩子天生的靈性提供舒展的條件,。 孩子天生都有追問的能力,他所作出的任何追問都有意義,。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認為思考一些問題是無用的,就不會把思維的能量供應(yīng)給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興趣和思考也就慢慢萎縮,,直至消亡,人也就徹底失去追問的能力,。所以,,大人反而不是哲學家了,哲學已經(jīng)被作為一個贅物自動萎縮掉,。 哲學是這樣,,其他的思想呢?當我們認為思考是無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去思考,,當我們的周圍充斥著不思考的人,這個氣場就必定是浮躁的,、空虛的,。這時候,我們再要求生活在這個氣場中的孩子去思考,,去寫出有思想的好作文,,他能做到嗎,? 本文為原創(chuàng),所獲贊賞將轉(zhuǎn)給作者(連同明細截圖),。歡迎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微信群。公號轉(zhuǎn)載請與本陽臺聯(lián)系獲得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