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詩》的情節(jié)里,香菱跟林黛玉學作詩,,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阻止她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風靡華語世界的“紅樓夢”名師,、臺灣大學歐麗娟教你讀懂《紅樓夢》一百九十余首詩詞曲賦,、聯(lián)句、謎語,。其一,林黛玉教香菱先花費一年的工夫,,肚子里貯備盛唐王維之五律,、杜甫之七律、李白之七絕,,以及六朝陶淵明,、應玚、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人總共至少五百首的詩歌作品,然后就可以成為“詩翁”,,整個過程有如揚雄“觀書于石室,,如是后一歲”的再現(xiàn)。其二,,林黛玉為香菱所規(guī)劃的學習進程,,是以盛唐李白、杜甫,、王維和六朝陶謝等人為研摹對象,,其潛在的意義也是“取法乎上”之原則與正統(tǒng)主義的翻版。因而當香菱表示喜歡宋代詩人陸游“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的詩句時,,林黛玉便立刻加以當頭棒喝。這豈非又是嚴羽所謂“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的同義語,?于是當香菱在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忍不住技癢而破天荒寫下第一首《詠月》詩時,,卻因為“措詞不雅”而成為敗筆,,林黛玉剖示其原因即是“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這正印證了傳統(tǒng)詩論中“多讀熟參”的重要性,。后來香菱之專注已至“諸事不顧”“茶飯無心,坐臥不定”“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斜視”的地步,時時刻刻“滿心中還是想詩”,,以至寶釵“連催他數(shù)次睡覺,,他也不睡”,遂忍不住以“真是詩魔”“這誠心都通了仙了”來形容她,。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這八句也就是被眾人贊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第三首《詠月》詩,。以上的這一段描述,又豈非恰恰是呂居仁所謂“專意此事,未嘗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的具體演出?較特別的是,,林黛玉以盛唐的王維,、李白、杜甫與漢魏六朝詩人為學詩之正道,,雖然也是本于傳統(tǒng)詩論中傳承已久的正統(tǒng)主義,,但卻不完全是謝榛所主張的“詩必盛唐”的看法,,因為它增加了六朝詩以為取資的范疇,,而更豐富文思之皋壤;此外也不同于嚴羽,、朱庭珍等詩論家隨歷史時間依序“從上做下”順向建構(gòu)而成的譜系,,因為其進程似乎與嚴羽所構(gòu)想的恰恰反其道而行,形成由盛唐回返六朝的逆向反溯:在林黛玉這段話中,,建議優(yōu)先熟讀熟參的王維,、杜甫、李白三人都屬于盛唐詩人,,以盛唐為詩歌極致的看法十分明顯,;而逆向反溯六朝詩人時,除了嚴羽所推崇的魏晉詩人如陶淵明,、應玚,、阮籍之外,又增加謝靈運,、庾信,、鮑照這些南朝作家,范圍實更加開闊,。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樣一種由盛唐逆向反溯六朝的功夫體系,,其宗旨乃是以“盛唐”為主、以“漢魏六朝”為輔,,雖然主從之關系與嚴羽“從上做下”之見解有異,,大體上卻依然無礙于嚴羽所謂“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的范圍,,同時也符合謝榛所持“大道乃盛唐諸公之所共由者”的看法,應即是調(diào)和傳統(tǒng)詩論的結(jié)果,。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這些被摹取效法的詩人各有其最為優(yōu)擅的詩歌體裁,,而詩人與詩體之間的對應關系究竟如何?至于取王維之五律,、杜甫之七律,、李白之七絕以為典范,其中之道理又安在,?還有,,除了所學習的對象有其順列之外,對學詩者而言,,不同的詩歌體裁所具備的特性與創(chuàng)作的難易程度亦各自有別,,如何建構(gòu)循序漸進的步驟,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一般而言,取法盛唐時多以李,、杜為優(yōu)先,,而此處林黛玉則拔擢王維之五律居冠,其中實大有深意在焉,。詩論家以王維之五律為最優(yōu)者,,歷來固不乏其人,以清代為例: 盛唐人詩固無體不妙,,而尤以五言律為最,。此體中又當以王、孟為最,,以禪家妙語論詩者,,正在此耳。因此這里將五律系諸王維,,就清楚反映了清代某些詩評家的看法,。然而,《紅樓夢》在學詩進程中將王維的五律詩列為第一優(yōu)先,,其關鍵還是因為對曹雪芹而言,,詩歌藝術(shù)所追求的審美價值,主要乃是聚焦在詩歌“逼真如畫”的感發(fā)效果上,,而向來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膾炙人口的王維,便因為能夠透過文字去創(chuàng)造出繪畫藝術(shù)所特有的逼真之感而獨步詩壇,因此之故,,王維的五言詩便在這個目標之下具備了典范的意義,,這才是為什么在《紅樓夢》中這段有關詩學觀念最重要的情節(jié)里,林黛玉以王維五律為入門之優(yōu)先者,,而香菱用以闡述其所領略感悟之詩歌滋味時,,也只舉王維五言詩的真正原因。另外,,若就以五律為學詩者優(yōu)先入門的排序而言,,其實根本上還更有來自詩學原理的客觀因素。詩論家曾指出:“詩有古今諸體,,初學未能遍攻,,當先自近體始?!边@種初學者應從近體詩入門的主張,,是因為近體律詩之創(chuàng)作要求十分嚴謹,,從字句數(shù)目,、平仄用韻、對偶駢儷到章法安排等皆有法度可循,,如此雖不能一步登天,,卻可以從規(guī)矩中一步步揣摩研習,而逐漸登堂入室,,即使精彩不足,、揮灑不開,至少還可以求得間架健全而四平八穩(wěn),;反倒是形式自由的古體詩,,由于其表現(xiàn)手法之縱橫蔓衍、變化多端,,往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無法歸納出一個足供度人金針的學習法度,因此反而不容易掌握其分寸所在,,“自由”反倒成為平庸的助力,。故于學詩之進程上,律詩當先于古詩,。而律詩中又包括五律和七律。相較而言,,五律的體式不比七律的森密精嚴,,一句五字的格度本質(zhì)上即比較容易駕馭,而且五律詩在歷史上被試驗發(fā)展的時間也久遠得多,其質(zhì)與量都是詩歌之最,,典范既森羅在前,,自有利于觀摩取法,因此詩論家便認定:“學詩須從五律起,?!倍迓梢簿统蔀槿腴T者的最佳取徑。不過此處應補充說明的是,,除了這個來自客觀層面的考慮之外,,《紅樓夢》中將五律列為學詩時第一優(yōu)先之門類,其實還受到一個極為特別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為香菱擔任指導老師的林黛玉本身即對五律有所偏好,,如后來與史湘云于凹晶館聯(lián)詩時,林黛玉便提議說:“咱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第七十六回)這兩位以詩才奪人者既然都愛五言,,理應對五律也最為深造有得,,因此在規(guī)劃詩學進程時以之為傳授指點的優(yōu)先選擇,自也合于人情之常,。于是乎,,在主客觀條件的雙重湊泊之下,以五言律為觀摩習作的初階,,便十分順理成章了,。五律之后接下來以七律為學詩之進階,其實也是詩史上詩論家的共識,。這是因為七律原本就是在五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來的成果,,是將五言的格律與句構(gòu)再深化的精致藝術(shù),一旦嫻熟了五律之后,,七律的廊廟即已在望,,其間之發(fā)展可謂順勢而至。而杜甫的七律詩自宋代王安石以來即被奉為圣品,。所以初學者揣摩研習一兩百首杜甫的七律,,自然是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也是探驪得珠,、深得個中三昧的最佳快捷方式,。至于七絕,,在傳統(tǒng)詩論中向來即以李白之作最受稱道,,顯然地,,由于七絕之體制篇幅短小,不但缺乏縱橫蔓衍,、傾泄無遺的開闊空間,,即連起承轉(zhuǎn)合的余裕亦不可多得,因此更需要涵蓄蘊藉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七絕至境,,須要詩中有魂,‘入神’二字,,未足形容其妙,?!壜涔P朦朧縹緲,,其來無端,,其去無際故也,。”既然落筆時是“朦朧縹緲”而無從捉摸,,因此如何在收放之間拿捏分寸,,使之語近情遙,、言短意長,,就不是規(guī)矩法度所能指導,,從而學詩者也不容易參透其中奧妙;唯有在詩歌造詣逐漸臻于游刃自如之時,,才能品察其神髓而剪裁合度,。如此一來,將七絕置之于學習進程的終極階段,,固其宜也。如此更需以被稱為“有唐絕唱”而“字字神境,,篇篇神物”的李白七言絕句作為參酌取法的對象,,以深造其中堂奧。我們發(fā)現(xiàn)曹雪芹與絕大部分的詩論家一樣,,在培養(yǎng)第一義的正法眼識的觀念下,,都選擇了登峰造極的盛唐詩為熟參研閱的優(yōu)先對象,形成了務高尚極的現(xiàn)象,。此外,,若抽離所涉及之詩人如王維、李白,、杜甫等這些的具體對象,,而只就對詩歌體裁的安排脈絡來看,林黛玉所建議的“五律→ 七律→ 七絕”這樣一個進階的程序,,則是十分合乎由易入難,、充而后截的漸進式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