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收 聽 音 頻) 第一章 弓 弦 歷史的煙云幾曾漫卷庫布其沙漠, 在自然與文化的基因中交匯融合,。 1 “庫布其”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指“弓上的弦”,這也恰當描述了它的地理方位,。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北部,,東西長 400 公里,橫臥在黃河的“幾”字彎里,。其模樣像把勺子,,頭大尾小,“幾”字肚子里的西部寬約 60 公里,,接下來驟然緊縮,,中部與東部的平均寬度僅有 10 公里。如果勺子頭和勺子柄的接合處不曾斜斜地探出一條來,,那么它真就是一把活靈活現(xiàn)的勺子了,。 勺頭和勺柄的邊緣,也就是庫布其的西,、北,、東三面,妥帖地依偎著黃河,,南面則近乎一條略帶優(yōu)美起伏的直線,,且始終與黃河保持著十里八里的距離。恰恰在此拐了個“幾”字彎的黃河,,宛若一張?zhí)烊坏摹肮邸?,庫布其也就妥妥地成了它的“弓弦”?/span> 更妙的是,庫布其中東段的沙漠里還排布著 10 條孔兌(蒙古語,,意指“季節(jié)性河流”),,每一條都有一個頗具地方特色的名字,從西往東分別是毛布拉格,、布日嘎斯太溝,、黑賴溝、西柳溝,、罕臺川,、壕慶河,、哈什拉川,、母花溝,、東柳溝、呼斯太河,。這些河流也都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由南往北直入黃河,這使它們也像極了一支支靈動的箭羽,,搭在“弓弦”上,,直指“弓臂”之北的連綿起伏的陰山山脈。 這一切,,顯然都是大自然奇絕的部署,,激發(fā)了世人美妙的想象。 不過,,對于“庫布其”的含義也還存在另一種說法,,說那意指“深綠茂密的森林”。這也并非空穴來風,,迄今仍可在已消逝的漫漫時光中找到足夠的依憑,。 實際上,經(jīng)過一代代專家與學者的共同考證,,目前已能確定,,庫布其沙漠在古代曾是一處美好的膏腴之地,氣候濕潤,,水草豐美,,鳥獸群集。它后來的每一粒黃沙都并非胎帶,,而是歷史上的氣候干燥期和近代人類頻繁活動共同作用,,致使地表植被和覆蓋層遭到破壞,終致砂石層被風激活,,導致地表生態(tài)失衡的結果,,存在一個逐步沙化的漫長過程?!昂犹兹恕钡陌l(fā)現(xiàn),,已證明庫布其沙漠地帶也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庫布其沙漠南側烏審旗河南鄉(xiāng)境內,,有一條名叫“薩拉烏蘇”的河流,,它起源于陜北,是黃河支流無定河的上游支流,。1922 年秋冬的一天,,兩位幸運的法國人—地質及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德日進,在這條河的岸畔沙層中,,撿拾到了一枚人類的牙齒化石,,確切地說是一枚左側門齒,大小與現(xiàn)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征,,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接下來,,人們又在這一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頂骨,、額骨、枕骨,、下頜骨,、椎骨等人類化石。學術界將留下這些化石的古人類命名為“河套人”,,并研究認定他們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屬晚期智人。 在發(fā)現(xiàn)“河套人”之前,,中國是否擁有舊石器時代遺存一直是一件讓人說不準的事,?!昂犹兹恕钡陌l(fā)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空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河套人”生存于距今 3.5 萬年左右的全末次冰期中的某一個暖期。2007 年,,隨著測定年代技術的重大突破,,一個新的研究成果認為,,“河套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 14 萬—7萬年之間,。 那就意味著,“河套人”是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而非晚期智人,。同時說明,,“河套人”所棲居的這片土地,亦是一處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截至目前,,這一區(qū)域已總共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生產及生活用石器等 380多件,,并發(fā)現(xiàn)了大量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鳥類化石。這表明庫布其沙漠地帶早在 14 萬—7 萬年之前,,就已有了人類的棲居,更折射著遠古時期的這片區(qū)域當是宜于人居的,,它無疑既有河流、湖泊,,又有草原、森林,,鳥兒在湛藍的天空中翱翔,鄂爾多斯大角鹿,、王氏水牛、披毛犀等在廣闊的原野上縱情飛奔,。 然后,西伯利亞寒風掠過鄂爾多斯,,大地進入了末次冰期中最寒冷的階段,綠洲消失了,,湖泊干涸了,動物和人類都遷徙了,。再后來,冰后期氣溫趨暖,,大地萬物生長,,動物們回來了,,人類也回來了。人類在湖邊搭起用獸皮圍起的帳篷,,以抵御烈日,、風雨和嚴寒的侵襲,并在帳篷周圍燃起火堆,,用來燒烤食物和防止猛獸襲擊,從河灘或巖石區(qū)撿石塊打制成工具,。有一天,遠古先民們認識到了植物年復一年不間斷生長的根源,,便把采集到的果實埋在土里,原始種植農業(yè)就這樣產生了,。 接下來,鄂爾多斯進入新石器時代,,陽灣居民開始使用陶器,以從事原始農業(yè)經(jīng)濟為主,,兼營狩獵和漁撈業(yè)。20 世紀 60 年代發(fā)現(xiàn)于托克托縣海生不浪村的喇叭口尖底瓶,,為單一的汲水用具,其形態(tài)頗似一個碩大的乳房,,取之于生命對乳汁的依賴情結,。1974 年發(fā)現(xiàn)的伊金霍洛旗那林陶亥鄉(xiāng)朱開溝遺址,,其時期約相當于商代。一些用動物骨骼制成的骨器,,如人類最早期使用的縫紉工具骨針,在商周時期普遍使用,,直到戰(zhàn)國秦漢時期鐵針出現(xiàn)才被淘汰。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農牧業(yè)生產發(fā)展到一個新的境地。 古代鄂爾多斯人的生活資源,除種植外主要是放牧的牛羊及獵物,,從宰殺、切割到食用等都離不開鋒利的帶刃工具,,便形成了使用短刀的傳統(tǒng)。青銅刀,,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器物。短劍,,則是鄂爾多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既是馬上近距離進攻的利器,也是貼身搏斗和護身的武器,,具有一個勇士的身份及對戰(zhàn)神崇拜的雙重象征。短劍小于中原農耕民族青銅劍的長度,,可能是由于冶鑄技術上的差異,也可能緣于馬背民族善于近身肉搏,。 鄂爾多斯巖畫,分布于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苦菜溝,、摩爾溝、烏蘭布拉格,,內容主要有人面像即太陽神,以及星云,、動物、牧人,、騎者、狩獵等,,是鄂爾多斯歷史文化及自然環(huán)境變遷的佐證,。 總之,,遠古時期的庫布其沙漠地帶,不僅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還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2 也就是說,,庫布其沙漠并非自然形成。 那么,,是從什么時候起,郁郁蔥蔥的森林演變成了散散漫漫的黃沙,? 地球上任何一塊沙漠的形成,,都是自然與人為的雙方面因素所致,庫布其也不例外,。人類不知適可而止的做法,一度闖下了大禍,,并遭到了大自然狠狠的報復。 追究其自然因素,,其沙漠來源可能有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狼山前洪積物及就地起沙三種。庫布其沙漠的沙丘,,幾乎全部是覆蓋在第四紀河流淤積物上,因此,,沙源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種沙源,都為這里形成沙漠準備了物質基礎。 自商代后期至戰(zhàn)國,,氣候干冷多風,,使沙源裸露,,在此期間形成了庫布其沙漠。這個時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異常惡劣,,以至古文化遺址和遺物都十分罕見,。 關于庫布其沙漠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 據(jù)《魏書》記載: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疏中論及薄骨律鎮(zhèn)赴沃野鎮(zhèn)的糧運通道狀況,談及庫布其的流沙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軍需糧餉的運輸,。這意味著庫布其沙漠在此時就已形成,更意味著在此之前,,人們對這片土地的利用已經(jīng)很充分了,。 當時,薄骨律鎮(zhèn)位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西北古城灣附近,、古黃河的河心洲上,,沃野鎮(zhèn)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前旗北部的烏梁素海北側、蘇獨倫鄉(xiāng)根子場村之正南,,兩座城鎮(zhèn)間的陸路交通線呈現(xiàn)自西南往東北方向。刁雍在奏疏中寫道:“臣鎮(zhèn)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來往,猶以為難,,設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又谷在河西,轉至沃野,,越度大河……” 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河水三》中寫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佗異山。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是《義》《志》之僻也,。”所記錄的流動沙丘,,就是公元 6 世紀初期的庫布其沙漠狀況及位置,。所謂“南河”,,即指今黃河河道之南,,安陽縣故治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拉山南側,,流沙地貌分布在今杭錦旗北半部的庫布其沙漠區(qū),。 北魏末年,庫布其沙漠被稱作“沙塞”,?!吨軙の牡奂o》載,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宇文泰與賀拔岳討論關西靈州,、夏州形勢時曾說:“今若移軍近隴……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之舉也?!辟R拔岳駐在平?jīng)?,?jié)制靈,、夏,、涇、秦等關西諸州,,所謂“沙塞”系指靈,、夏兩州北緣的流沙地帶,即今杭錦旗北部的庫布其沙漠,。 到了唐代,這一區(qū)域已出現(xiàn)了被稱為“普納沙”“庫結沙”的沙丘地帶,。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宰相賈耽在《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寫:“夏州北渡烏水,,經(jīng)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次內橫刬,、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jīng)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jīng)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橫水,,五十九里至十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遠鎮(zhèn),,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堧,,其東堧有古大同城,。” 這段文字記述了庫結沙的南部邊緣位置局部分布寬度及其與黃河與湖泉的關系,,提供了庫布其沙漠分布范圍之線索,。文中提及的烏那水,即今杭錦旗駐地附近的陶勒溝下游河道,;胡洛鹽池,,即今杭錦旗巴彥烏素鹽海,亦稱哈日芒乃淖爾,,清代稱鍋底池,;寧遠鎮(zhèn),即今杭錦旗獨貴塔拉鎮(zhèn)西北的沙圪堵淖爾村西南,。 有學者據(jù)此推測,,唐德宗貞元年間的“庫結沙”,即庫布其沙漠的南北寬度,,約為 52.38 公里,。橫亙于紇伏干泉和寧遠鎮(zhèn)之間,即今烏頂布拉村,、門根村之北與今沙圪堵淖爾村西南,。 杭錦旗文物工作者曾在賽音烏素村北方,、那林霍拉霍村以東的沙漠中發(fā)現(xiàn)一處兩漢時期的遺址,恰好處在沙日召西南方位,。那林霍拉霍漢代遺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獻記載的什賁故城,即漢代朔方郡城,。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李益在《從軍夜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祝殤辭》中,對庫結沙即庫布其沙漠邊緣地貌景觀作了描寫:“我行空磧,,見沙之磷磷,,與草之冪冪,半沒胡兒磨劍石,。當時洗劍血成川,,至今草與沙皆赤。我因扣石問以言,,水流嗚咽幽草根,。……為之彈劍作哀吟,,風沙四起云沉沉,。滿營戰(zhàn)馬嘶欲盡,畢昴不見胡天陰,?!ゾ坪鸀榱荩萦直M為胡丘,。韓公三城斷胡路,漢甲百萬屯邊秋,?!医癯榈独談κ鏍柸f世為唐休,。又聞招魂有美酒,,為我澆酒祝東流。殤為魂兮,,可以歸還故鄉(xiāng)些,。沙場地無人兮,爾獨不可以久留,?!?/span> 詩中記載的“飲馬磨劍石”,地處今鄂托克旗北境與杭錦旗南境的亞斯圖之間,,有一條自西往東流向的內陸小泉溪,,成為南來北往的行人停息飲馬之處,。當時這里的地表已出現(xiàn)風吹沙移的沙漠化趨勢,人口稀少,,幾無定居人口,。庫布其沙漠的沙粒物質呈現(xiàn)為紅黃色,與文中“至今草與沙皆赤”相符合,。 盡管如此,,漢唐之際的庫布其地區(qū)尚未全面沙化,時至清代,,區(qū)域內還陸續(xù)建造了多處寺廟(被稱為“召”),,這表明大部分地區(qū)仍是宜于人居的。也正因此,,清政府屢次頒布“開放蒙荒”“移民實邊”等“新政”,,繼而大肆砍伐森林,棄草耕田,。這種掠奪式的農墾,,致使原本已經(jīng)脆弱的生態(tài)又遭進一步破壞,終致黃沙蔓延而難育五谷了,。 3 “走西口”是中國人口地理史上著名的大遷徙事件,,起自明代中期,延至民國初年,,在長達 400 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shù)陜西、山西,、河北等地的人背井離鄉(xiāng),,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jīng)濟和文化通道。大量人口的遷入,,把腳下的土地當作生存的資源,,開創(chuàng)墾田務農和商品交易的生活環(huán)境,草木受到侵害,,土地也隨之趨向了荒漠化,。 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陜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陜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是晉、陜,、冀商出關與內外蒙古貿易的地方,。之后,“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yè),、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陜北的神木口、河北張家口以及歸化,、庫倫,、多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及新疆地區(qū),。 經(jīng)清代康雍朝的休養(yǎng)發(fā)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達到了 3 億,,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陸貧民迫于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形成五股大移民浪潮,以求新的謀生地,。農耕民族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愿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離家走西口去闖蕩,,是需要勇氣和意志力的,。走西口,極大地改變了蒙古社會經(jīng)濟結構和生活方式,,農耕文化與當?shù)氐挠文廖幕嗳诤?,由傳統(tǒng)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yōu)槟粮⑴e的多元化社會。 晉陜北部是中國傳統(tǒng)的農牧分界線,,口外蒙地地廣人稀,主動招募內陸人墾種,,而清政府也考慮到移民實邊,,鼓勵放墾蒙地以發(fā)展農業(yè)。晉陜民眾遂呼朋喚友,,越過長城線,,朝北去謀生發(fā)展,將傳統(tǒng)的農耕界線一步步向北推移。走西口是一種自發(fā)性的經(jīng)濟行為,,其移民活動呈現(xiàn)出無序的流動狀態(tài),。他們初到異地,其農耕活動帶有一些盲目性,,導致部分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 陜北北部的府谷,其歷史也是一部移民史,。建縣千年,,走西口跨越600 年。府谷人走西口,,是因為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仍,,被迫逃荒謀生。走西口移民在方向上都選擇了長城黃河西北的蒙古地區(qū),,而不是以南的太原或延安,,進而到肥沃的關中平原或以東富庶的華北平原;在形式上不是個別移民,,而是群體性甚至是舉家或整村遷移,。 從明代到清初的長城沿線地域,除了駐軍外鮮有固定居民,,生產活動少,,在客觀上為以后的走西口移民提供了地理空間和集聚流動的凹地。而處于這一地區(qū)突出位置的府谷,,自然成為走西口的前沿,,借地養(yǎng)民政策的推行,成為府谷人走西口的契機和推動力,。 自此,,走西口的序幕拉開,府谷人成為大移民的先行者,。由春去秋歸的雁行客變?yōu)樯w房定居,,由結伴而行到舉家遷移,呼朋喚友,,情牽義拽,,互相援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在鄂爾多斯東部與南部毗連的晉陜處,,則有河曲、神木,、府谷等縣農民沿套邊開墾,,漸成村落。乾隆至嘉慶年間,,出口墾荒者,,動輒以千萬計。 《府谷縣志》記載:道光十九年(1839),,全縣總人口 204357 人,。宣統(tǒng)元年(1909),總人口 151708 人,。70 年間,,人口減少 52649 人。顯然,,走西口移民是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移民實邊和新政標志著放墾走向了合法化,千年的游牧故地逐漸向農耕時代轉化,,在農牧業(yè)攜手發(fā)展的同時,,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難免受到影響。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廢止以前實行 250 多年的關于限制漢民移居蒙地的“邊禁”政策,,正式開放蒙荒,并改私墾為官墾,。在蒙地實施的這一所謂“新政”,,敞開了內陸漢民大量涌入草原的門戶。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王朝同意在杭錦旗開墾約 1000 公頃土地,,在達拉特旗開墾約 2000 公頃土地。凡開墾處,,一切樹木都被砍光伐盡,。 民國年間,沿襲了清朝放墾蒙古草原的移民墾荒政策,,并為此制定了許多獎勵開墾的辦法,,伴隨著沿海各省通往蒙古鐵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區(qū)開墾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 4 在這漫長的沙漠演化史中,庫布其人無時不在呼喚著綠色,,渴望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昔日美景重現(xiàn),。然而事與愿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庫布其已成了一塊舉世公認的沙漠,,且沙患日趨嚴重。它大約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shù)十米,,流入泥沙最多時高達 1.6 億噸,,不僅直接蠶食著素有“塞外糧倉”之稱的河套平原,使沙區(qū)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深受其擾,,也威脅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安瀾,。 黃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稱,,這里的沙子多是庫布其“貢獻”的,。庫布其沙漠里排布著的 10 條孔兌,除了 2 條在流經(jīng)途中就消失在沖積平原之外,,余下的 8 條全部注入黃河,。這 8 條孔兌均以暴雨產流為主,屆時上游丘陵溝壑區(qū)的風沙,、殘土,、礫巖等盡情順流而下,由南往北地直直灌入黃河,。 就這么拖沙帶泥地灌啊灌,,直至 1972 年,黃河已出現(xiàn)了斷流,。這亙古未有之患曾令舉世震驚,,更令中國人難以承受,自然方面似乎還在其次,,文化上的自信和心理上的打擊是更加讓人不能消受的,。 然而,大自然對此不加理會,,似乎狠著心地要讓人類反思自己曾經(jīng)的魯莽,。 于是 1979 年以至 2000 年,中國北部地區(qū)受到了沙塵暴的襲擊,,北京也在其中,。盡管后來科學表明北京沙塵暴的源起有多種因素,庫布其還是被指為重要沙源,。 庫布其人更是蒙受沙患之苦好多年,。凡是在 20 世紀 50 年代出生的庫布其人,對于童年的記憶都是一股沙子味,。沙子是啥味呢,?雖沒人能描述精當,,卻仍個個認定那沙子是有味道的。他們只要睜開眼睛,,就能看見或感覺到沙子,,炕上、灶上,、飯碗里,、湯盆里、頭發(fā)上,、嘴巴里,,甚至雞蛋里—煮熟的雞蛋磕碎了,蛋殼里頭都是沙子……房子常常在一夜之間就被沙子埋了半截,,他們往往因流沙漫天而無法上學和出行,。他們家家戶戶都很窮,孩子們大多都是吃著丁香籽長大的,,甚至去掏吃過如今鄂爾多斯市的市花馬蘭花生在地下的白芽子,。他們吃過羊的胎盤,也吃過甜菜渣子,。他們從未去過遠方,,連這樣的嘗試都沒有,因為爹娘早就告訴過他們,,那漫漫的黃沙是走不透的,。 就是這樣的一塊沙漠,如今成了世界的生態(tài)焦點,,國際的治沙典范— 2012 年 6 月,,庫布其沙漠生態(tài)文明已被列為聯(lián)合國“里約+20”峰會的重要成果,隆重向全世界推廣,。 2013 年 9 月 23 日,,在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庫布其治沙案例”被選定為大會官方宣傳片,,向來自 190 多個國家的 3000 多名與會代表循環(huán)播放,,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庫布其的治沙實踐成果和重現(xiàn)“綠水青山”的奇跡。 2014 年 4 月 22 日,,在第四十五個“世界地球日”里,,“庫布其沙漠治理區(qū)”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確立為全球首個“生態(tài)經(jīng)濟示范區(qū)”。 早在 2007 年,,庫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國際會議中心即被確定為“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永久會址,,并于當年 8 月 25 日隆重舉辦了第一屆論壇。此后兩年一屆,,迄今已成功舉辦了 6 屆,。 事實是,,總面積 1.86 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截至目前的治理面積已達 6000 多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 25.3%,,治理范圍內的植被覆蓋率達到 50% 以上,縱橫穿越庫布其沙漠的公路,、鐵路,也已達到 18 條之多,。沙漠已全面趨于穩(wěn)定,。甚至已有人在笑呵呵地說:沙子再不能治了,再治娃娃們連玩耍的地方都沒有了,。 這樣的成果也是可見的,。據(jù)統(tǒng)計,原來肆虐無度的沙塵天氣,,在2005—2012 年間就減少到了年均只發(fā)生 2 次,,最近這幾年,揚沙天氣已是罕見的了,。 鄂爾多斯人并不否認庫布其沙漠曾經(jīng)是西北風的主要沙源地,,然而,他們也同時確定那只是“曾經(jīng)”了,,且將永遠是“曾經(jīng)”,。今天以至將來,庫布其沙漠都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存于世間,,且再也不會令其逆轉,,那就是“中國西北的一道宏偉的綠色屏障”。 從 1949 年到 2019 年,,剛好 70 年,。在這七十度春秋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才造就了今日的成功逆襲,? 治沙。治沙,。再治沙,。 然后,與沙漠言和,,與大自然言和,。 如果說是人類的無知導致了庫布其昔日的沙化,那么也正是人類的覺悟成就了它今日的輝煌,。當人類放下傲慢,,用實際行動來彌補過錯,,大自然還是肯大度原諒的。 長書短讀 | 《春歸庫布其》:夢想不是追來的,,而是守護來的一部呈現(xiàn)中國庫布其沙漠 治理模式的紀實之作,, 一片綠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蘊藏著“中國智慧”的荒漠化治理 面對沙漠,,除了荒蕪, 還有機遇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在河套平原幾字彎里的黃河南岸,,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古稱庫結沙,、破訥沙、普納沙,,蒙古語的意思是弓上的弦,,另一釋義為茂密的森林。由于自然和人口地理變遷的原因,,千百年間以沙海著稱,。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經(jīng)過企業(yè)產業(yè)化運作、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及科技創(chuàng)新,,庫布其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改善,,迎來了綠洲的回歸,從而成為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國際沙漠論壇的唯一舉辦地,,堪稱世界荒漠化趨勢下全球治沙的中國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本。 報告文學《春歸庫布其》講述了主人公王文彪成功治理庫布其沙漠的輝煌事跡,。王文彪本是一個開鹽場的普通企業(yè)家,,卻因地處庫布齊沙漠邊緣,經(jīng)濟效益受到影響,,鹽場出現(xiàn)連續(xù)虧損,。他開始帶人植樹造林,但很多次的努力都失敗了,,很多人絕望了,,但王文彪不服輸,非要和“沙魔”比個高低,狹路相逢勇者勝,,看看誰的骨頭硬,。 經(jīng)過了30年的努力,王文彪帶領當?shù)孛癖娭矘?、修路,、種草,不斷研究如何利用風沙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良了庫布其沙漠的生態(tài)現(xiàn)狀。他變成了一位治沙英雄,,讓沙漠為人類造福,,讓沙漠經(jīng)濟變成現(xiàn)實,讓村民富裕了起來,! 王文彪 賈平凹、胡平特別推薦 這部長篇紀實文學,,視野開闊,,從人與自然的角度,涉獵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古往今來的多元信息,,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特征,,并且以世界荒漠化治理實踐為坐標,試圖闡釋這片沙漠是怎樣變?yōu)榫G洲的秘史,,不失為一部言意兼得的綠色寫作的新收獲,。 ——著名作家賈平凹 《春歸庫布其》尤其記錄并深入揭示了最近30年里庫布其發(fā)生的巨變,帶來的訊息是激動人心的,,也有力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該書選材精當,結構嚴整,,敘述沉穩(wěn),,長于描寫,且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開篇具有氣勢,,結尾意味深長,體現(xiàn)出成熟的文學性,。 ——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胡平 作者簡介 和谷,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陜西省作協(xié)顧問,?!妒虚L張鐵民》獲中國作協(xié)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著作有《和谷文集》14卷、《柳公權傳》等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文,、法文。 楊春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盤錦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已創(chuàng)作出版《闖關東紀事》《遼寧地域文化通覽·盤錦卷》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闖關東紀事》《田莊臺事情》連續(xù)獲評第七屆,、第八屆遼寧文學獎。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腹地,,由汛期的黃河水匯聚而成的濕地在日光照射下顯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顏色,,形成沙水共存的獨特景觀。 記者彭源攝 荒漠化是世界多樣化的一部分,,沙漠也是一種自然景觀,,并不是要消滅掉地球上所有的沙漠。危害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沙漠化,,是需要反思和研究治理的,。沒有人的地方,沙漠就是一種世界上獨特的美,,無需治理,,反而還需要保留。人類需要在歷史的前進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讓世界的多樣化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化共同發(fā)展。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治沙問題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而像王文彪一樣有擔當?shù)闹袊率繀s和“沙魔”一爭高下,,并取得了勝利,。庫布其沙漠就是在不服輸?shù)闹袊率棵媲暗玫搅烁牧迹禾斓臍庀?、綠色的詩意一點點回歸到了曾經(jīng)荒涼孤寂,、了無生氣的沙漠。 《春歸庫布其》里有一句話非常經(jīng)典:“夢想不是追來的,,而是守護來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相信庫布其的治沙模式將很快應用在其他荒漠化地區(qū),,為中國造福,為全人類造福,。 在線閱讀 從庫布其到內羅畢,,不止是上萬公里的空間距離,更是三十度春秋的治沙之旅,。 王文彪治沙,,始自 1988 年,源起于鹽海子,。 “海子”在鄂爾多斯的語境里,,意指“水泡子”,杭錦旗的“鹽海子”,,也就成了“鹽水泡子”的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杭錦旗政府在鹽海子組建了國營鹽場,,曬鹽產硝,,成了杭錦旗的一項重要經(jīng)濟來源。然而后來,,鹽海子就呈現(xiàn)了連續(xù)多年的虧損狀況,,各種方法想盡,,頹勢依然難逆,。面對此情此景,杭錦旗委也推出了一個果敢的改革方案——將鹽海子承包出去,,計劃在一批銳意革新的有志者當中,,選拔出一位最優(yōu)秀的人才,擔當鹽海子的新任廠長,,扶大廈于將傾,,帶鹽海子走出困境。很快,,鹽海子廠長的公開競選拉開了大幕,。 眾領導束衣整冠,翹首以待,。 令人失望的是,,并沒什么人有興趣來迎接這個挑戰(zhàn)。 或許人人都已深知那鹽海子不過就是個大坑,,誰跳誰遭殃,。 門庭冷落中,時任杭錦旗辦公室副主任秘書的王文彪,找旗長主動請纓來了,。 “說心里話,,你為什么要去?” “就是想實實在在做點事,,沒準能干一番大事,。” “難道在旗政府里就不能干大事了嗎,?你可是有前途的苗子,。” “我想到生產一線做實業(yè),,也嘗試一下經(jīng)商的滋味,。” “鹽海子可是一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是個老大難企業(yè),,積重難返, 你小子有本事能讓它起死回生,?還是不要一時沖動了,,再回去好好想想?!?/span> “我已經(jīng)想好了,,就讓我去試一試吧!” 王文彪確實想好了,。 作為杭錦旗工業(yè)系統(tǒng)的一個大廠,,鹽海子一直是王文彪負責對接的單位,對其情況較為熟悉,。在他看來,,這廠子之所以一蹶不振,根源就在于傳統(tǒng)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制約,。他敏銳地覺察到經(jīng)營管理的不善,、企業(yè)目標的缺失等都會導致人心的渙散,效益自然無法產生,。那么當體制變了,,讓生產和每個人的利益嚴密掛鉤,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就不愁鹽海子蹚不出泥潭,。何況國家眼下已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好的大環(huán)境,多適合創(chuàng)業(yè)啊,,只要認真肯干,,沒有煥發(fā)不出生機的道理,。 王文彪要下海的消息,首先在杭錦旗政府所在地的錫尼傳揚開了,?!板a尼”是蒙古語的音譯,為“新鎮(zhèn)”之意,?;钴S在中國歷史上的匈奴即始興于此,發(fā)展到秦漢之際,,第一代匈奴單于冒頓,,就在此建立起強大的草原帝國,囊括了黃河河套及陰山南北的廣袤地區(qū),。1972年,,考古學家曾在錫尼以東的阿魯柴登發(fā)現(xiàn)了兩座匈奴大貴族的塋墓,出土了一頂1.3千克的金冠,,為匈奴單于參加盛大典禮時所戴,,全國僅此一件。錫尼以西的霍洛柴登古城,,也是漢代西部地區(qū)的重要城池之一,,曾發(fā)現(xiàn)了大型建筑、鑄錢,、煉鐵,、鑄造兵器、窯址等多處遺址,,分布有古墓葬千座以上,。 在這塊文脈厚重的土地上休養(yǎng)生息了若干年的錫尼人,絕大多數(shù)都沒看好王文彪的改弦更張,,一時間感嘆惋惜得鬧鬧吵吵,。核心就是那鹽海子累計負債500萬元,,現(xiàn)已到了倒閉邊緣,,近些日子一些職工甚至都打算卷鋪蓋走人另謀生路去了,他王文彪竟想扔了鐵飯碗去接那燙手山芋,,到底是一介書生?。∽旌蔹c的,,還會再加一句:他腦子是不是壞掉啦,? 隨后,消息散布到了王文彪的老家,,位于庫布其沙漠邊緣的杭錦淖爾,。 鄉(xiāng)親們大驚:“那娃兒啊,,是不是犯了啥錯誤啊,?” 接著也是嘆惋:“年輕人哪,,犯了錯誤好好教育就成了唄,哪能把娃兒發(fā)配到鹽海子去呀,?” 再然后,,竊竊私語就開始了。 王文彪的父親王富貴,,覺得自己的脊背從沒這么不敢挺直過,。母親的心里也像揣進了一只蒙古兔,她盼著兒子回來,,又怕他回來,。 可他還是回來了,當真回來了,,還脫掉了西裝革履,。 “娃兒啊,咱祖輩就出你這么一個國家干部,,為啥又要瞎折騰,?” “我想帶頭致富,也當個‘萬元戶’,,好讓您二老和奶奶享享福,!” “咱家是從窮日子過來的,也過慣了,,不求你大富大貴,,你快給我回去好好上班!” 面對父母的反對,,王文彪有過猶豫,,因為孝順孝順,順是其一,。然而對前程的憧憬,,對未來的自信,還是使他緊緊握住了母親的雙手:“就讓我歷練歷練去吧,,我還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 望著兒子期待又堅定的眼神,,母親嘆了口氣,,摩挲著他的手掌,輕輕點了點頭:“前頭的路是黑的,,你穩(wěn)著點走哇,?!?/span> 揮淚辭別父母,在鄉(xiāng)親們復雜的神色中,,王文彪奔向了大漠深處的鹽海子,。 誰也不承想,王文彪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經(jīng)從這里開始了,。 長書短讀 7月22日至26日播出 長書短讀 首播: 6:00—6:30 重播: 13:00—13:30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央廣娛樂廣播
來源:廣播 肖露 遼寧人民出版社 【編輯】孫 陽 【主編】秦隴華 你右下角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五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