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肝硬化是多種肝臟疾病慢性進行性加重都可能導致的結果,,屬于臨床治療難點,,而中醫(yī)藥在治療此類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名醫(yī)王鴻士老先生認為肝硬化屬于虛實夾雜的疾病,,并結合自身臨證經驗總結了中醫(yī)治療中的3個要點,,一起來文中學習下吧。 在廣大粉絲的支持與鼓勵下,,悅讀中醫(yī)2020年上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本月,悅讀中醫(yī)微信訂閱號獲得了“2020書業(yè)年度評選”中“年度新媒體”的提名,!12月16日-19日,,網絡投票環(huán)節(jié)正在進行中,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直接進入投票界面(無需注冊,,每個微信號可投出一票),。我們期待您的支持!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進入文章投票 王鴻士對肝硬化的治療,,強調首先應分清虛實,,治療分為清除余邪、扶正補虛和調整氣血等方法,。 清除濕熱余邪法適用于由于濕熱困阻脾胃或蘊郁肝膽不解所致的肝硬化,,常有腹脹納少,二便不暢,,或有黃疸,,或出現(xiàn)蜘蛛痣及出血點,多伴有肝功能異常,,或膽紅素增高,。王鴻士認為此時邪戀正虛,濕熱蘊毒波及血分,,當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健脾益氣為輔。若伴有肝腎陰虛之候,,尚需滋補肝腎,;伴脾腎陽虛,則宜酌加溫補脾腎之品,;血瘀明顯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藥物有茵陳、龍膽草,、梔子,、金錢草、板藍根,、蒲公英,、牡丹皮、白茅根,、小薊,、敗醬草、魚腥草,、寒水石,、茜草、白芍等,。 (1)滋補肝腎:濕熱久稽,,肝陰耗傷,或脾虛肝損,,或素體腎水不足,,濕熱之邪易于乘虛入于下焦,劫爍腎陰,,可導致肝腎陰虛,、陰虛血熱及心腎不交諸候。常見癥狀有勞則脅痛,、心煩口干,、多夢失眠、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腰背酸楚,體格檢査可見肝掌,、蜘蛛痣,、皮膚出血點。治療應在清濕熱的同時加入咸寒之品兼補肝腎之陰,,使邪熱不易侵犯下焦,,此即“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多加用滋補肝腎之女貞子、何首烏,、枸杞子,、桑椹、五味子等,。肝腎陰虛,,津液不足,血行亦多不暢,,應適當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 (2)補氣健脾養(yǎng)血:肝硬化日久,,肝虛脾弱,氣血不足,,常出現(xiàn)神疲倦怠,、氣短懶言、面白少華,、消瘦貧血,、皮膚干燥、浮腫,、納少胃呆,、舌淡脈弱,血漿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等征象,。治療應多采用補氣健脾養(yǎng)血之法,主要藥物有生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黃,、阿膠、紫河車,、女貞子,、何首烏等。陰虛明顯者,,加鱉甲,、龜甲;陽虛明顯者,,加鹿角膠,;血小板減少明顯者,,尚需酌加涼血止血之品。生黃芪是補益氣血之主藥,,其有補氣健脾及直接補氣血的作用,,脾運健旺氣血得充,能調動臟腑功能,,祛瘀生新,,利水消腫。在辨證施治基礎上,,大量使用生黃芪效果尤為顯著,,劑量可用至150~180g,但濕熱過盛者不宜應用,。 慢性肝病的患者多有肝氣郁滯、氣血不暢之候,。因此,,疏散郁結、調和氣血在本病治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王鴻士在臨床上,,對于肝硬化伴有肝脾腫大、食管靜脈曲張,、腹壁青筋暴露,、腹水、舌質瘀暗等氣滯血瘀脈絡阻塞之象者,,多以軟堅化瘀為治,,常用桃仁、紅花,、鱉甲,、牡蠣、三棱,、莪術,、穿山甲、馬鞭草等,。王鴻士認為兼疏肝行氣之品,,可增強活血通絡的作用,并有一定軟肝脾的作用,。然本病雖有氣滯,、血瘀,但又常見氣虛或氣血兩虛癥狀,,出現(xiàn)腹水時更為明顯,,氣虛則脈道更易澀滯,,故常配合生黃芪、黨參,、當歸,、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阿膠、白芍等補藥治療,。 然濕熱纏綿,、飲食勞倦或肝氣橫逆,郁而化火皆使脾胃損傷,,岀現(xiàn)肝熱刑脾或肝胃不和等證候,,如胸悶脹滿、兩脅作痛,、食欲不振、納食不消,、惡心噯氣,、善怒郁悶、腹脹泄瀉諸癥,。常言“氣順火自降,,治火先治氣”,順氣即能清火泄熱,,用疏肝理氣配合祛濕健胃為法可行氣消脹兼能清降,,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復。祛濕健胃藥,,多用藿香,、佩蘭、厚樸,、白蔻仁,、砂仁、茯苓,、蒼術,、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谷芽、稻芽等,;疏肝理氣多用青皮,、陳皮,、香附、郁金,、延胡索,、枳殼、炒川楝子,、大腹皮,、香櫞、烏藥等,。 齊某,,男,41歲,,工人,。 1971年春,患者感脘堵腹脹,、兩脅刺痛,、食欲不振、便溏乏力,、時而低熱,、經常齒衄或出現(xiàn)皮下瘀斑。同年11月就診于某院,,檢查見脾下緣超出肋緣二指,,肝下界超出劍突下三指,WBC 4.35×109/L,,PLT 4.1×109/L,,肝功能檢查示谷丙轉氨酶(ALT)396U/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3.43/3.02,,診斷為“慢性肝炎(活動期)”,。1972年11月,患者食道造影見中下段黏膜迂曲不整,,有蟲蛀樣小缺損,,輪廓不光滑,診斷為“食管靜脈曲張”,。1973年4月,,患者惡心、納差,、明顯消瘦,、乏力、尿色如茶、大便泄瀉,、黃疸,、皮膚瘀斑較多、下肢尤顯,,于肋下3.5cm,、劍突下6cm可觸及肝臟,于肋下4cm可觸及脾臟,,無腹水征,,肝功能檢查示直接膽紅素27.4μmol/L,間接膽紅素82.1μmol/L,,診斷為“重癥肝炎,、肝硬化、亞急性肝壞死”而收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經用干燥人血漿、肝太樂,、肝炎丸,、烏雞白鳳丸及中藥湯劑等綜合治療后,黃疸已退,,出血傾向明顯好轉,,食納增加,肝功能接近正常,,食道造影如故?;颊咭驊质中g,,1974年4月轉王鴻士門診就治,平素尚有高血壓史,。 現(xiàn)癥:疲乏無力,,腰痛腿軟,脘脅痛,,腹脹便溏,,溲黃而少,齒衄,,時有皮下瘀斑,,夜寐不實,舌苔薄白,,脈弦滑,。 西醫(yī)診斷:肝炎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脾功能亢進,,食道靜脈曲張,。 中醫(yī)診斷:臌脹病。 辨證:肝腎不足,,氣滯血瘀,,濕熱余邪未盡。 治法:育陰軟堅,,活血化瘀,,佐以理脾。 方藥:鱉甲15g,,紅花9g,,三棱6g,馬鞭草6g,,黨參12g,,焦白術9g,黃精15g,,女貞子24g,,枸杞子12g,雞血藤24g,,桑寄生24g,,狗脊12g,川續(xù)斷15g,,劉寄奴9g,。7劑。 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腰痛腿軟去紅花,、三棱、劉寄奴,,加木瓜12g,、炒杜仲6g;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低,,有齒衄、皮下瘀斑,,加茵陳24g,、板藍根15g、牡丹皮9g,、丹參15g,、澤蘭12g、水紅花子9g。該方將息治療2年,,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均明顯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