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時候,,語文老師送我一本《詞譜簡編》,,自此對中華詩詞的平仄格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最近,,看到很多人開始寫格律詩,、填詞,就稍微關(guān)注了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家的基本功有待提高,有的人根本沒有讀過專門的書籍,,認為詩詞能夠押韻就行了,。其實,詩詞不是這樣的,。 一,、詩詞創(chuàng)作要有“譜” 唐以后的詩體,,從格律看,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注意:古體詩不是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又古風,,是詩人依照古詩的作法創(chuàng)作的。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基本不受格律的束縛,。近體詩又稱今體詩,不僅有格律的限制,,而且必須同時符合平仄,、押韻、對仗三要素,。建議大家有時間讀一讀《唐詩三百首》,。那里面,就把古詩分不同類別,,比如七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樂府詩等,。每個體裁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呈現(xiàn)手法都有細致差別。同理,,詞更嚴謹些,。也就是說我們創(chuàng)作時,不能把所有的詩都命名做絕句或者律詩,。一旦命名,,就要嚴格按照格律詩要求創(chuàng)作。這是最基本創(chuàng)作原則,。 宋詞,,是興起于晚唐五代的“曲子詞”,原本是依照歌曲的音律節(jié)寫作(倚聲填詞),,并配合器樂來歌唱的,。因流傳中歌曲的樂譜逐漸失傳,而與音樂脫離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長短句”是它,“詩余”亦是它,。王力先生說:“詞是一種律化的,、長短句的,、固定字數(shù)的詩?!笨梢?,詩和詞本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各自的外形特點不同罷了,。 如果是要填詞,,要讀一下《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古詩韻?!镀剿崱肥撬未院笫褂玫脑婍嵪到y(tǒng),,宋、金,、元時出現(xiàn)過《禮部韻略》、《古今韻會舉要》,、《韻府群玉》等書籍,。金代,平水官員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吨腥A新韻》是近代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jù),,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jù),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作詩的新韻,。 二、何謂平仄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中寫道:“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笨梢姡截浦R是近體詩創(chuàng)作者必須了然于心的問題,。 那么,,平仄又是怎么回事呢?且看平仄概念:就古漢語而言,,“平”指平聲,,“仄”指、去,、入三聲,;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平”指平,、平,“仄”指聲去聲,。平仄是漢語聲調(diào)的兩大類型,。平是平直的意思,仄是窄促的意思,;平聲高,、開朗、綿長,,仄聲低沉,、收斂、短促,,恰當?shù)匕才牌截谱尣煌穆曊{(diào)在相應(yīng)的位置替出現(xiàn),,可使語言形一種抑揚錯綜的聲律美。 概括起來,,近體律詩對平仄的要求,,必須遵循以下幾條總的原則: 1、在一句之內(nèi),,平仄以音步為單位替相間,,即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最后一字若是韻腳必為平,,非韻腳必為仄。 2,、在一聯(lián)之內(nèi),,下兩句的平仄以音步為單位雙雙對立,即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3、在兩聯(lián)之間,,相鄰兩句的雙數(shù)字(即五律的第二,、四兩字或七律的第二、四,、六三字)的平仄兩兩相粘(即一致),,從而平粘平,仄粘仄,。 以三點,,對于在節(jié)奏點的第二四六這三個字,要求是相當嚴格的,,而對于第一三五這三個字卻相對較寬松,,往往可以通融,。值得注意的是,當?shù)诹邇勺值钠截埔呀?jīng)相同時,,第五字的平仄必須與它相對,,比如當?shù)诹邇勺譃槠狡綍r,則第五字必為仄,。顯然,,第五字的平仄靈活是很有限的。 律詩的平仄起式,,總的說來不外平起式(起句前兩字為平平)和仄起式(起句前兩字為仄仄)兩種,,相應(yīng)地,下句首兩字必為仄仄和平平,,一聯(lián)之內(nèi)構(gòu)平起仄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如: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毕戮渚涫變勺譃槠狡綄ω曝疲菢藴实钠狡鹭剖帐?;而王灣《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前,?!毕戮涫灼饍勺譃樨曝茖ζ狡剑堑湫偷呢破鹌绞帐?。 當然了,,由于律詩的一三兩字的平仄可以通融,所以,,判斷起式的關(guān)鍵還在于看下句的第二個字,。 樂府,古風,,民歌以及自由詩等,,雖不似格律詩那樣嚴格講究平仄,但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況下,,有意地調(diào)配平仄,,定能增加詩文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三,、如何押韻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詩歌又有韻文之稱。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隔句押韻,,亦可句句押韻;可平聲押韻,,亦可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并且換韻形式多種多樣,。而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則有定規(guī):必須按照《詩韻》押韻?!对婍崱酚址Q平韻,,是唐宋以來形的專門為寫格律詩而編寫的一本官修韻書。該書明確規(guī)定了具體的韻腳,,寫格律詩時必須在同一平聲韻中選用韻腳,。細規(guī)如下: 1、一律以平聲押韻(因古體詩允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2,、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排律(五排,、七排)猶不例外,; 3、不論五言,、七言都必須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亦可以不入韻,; 4、押韻句的尾字是平聲,,與之對應(yīng),,不押韻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尾字由于是仄聲,,不押韻句的尾字必須相應(yīng)變動為平聲,,與五律、七律正格相對),。 由于首句可以入韻亦可以不入韻,,因而首句押韻可借臨韻。比如某絕句押“東”韻,則首句可以不押韻,;若押韻,,可押“東”本韻,亦可押臨韻“冬”韻,。從而一東與二冬通押(通韻),,達到以“冬”襯“東”的目的(謂之“襯韻”或“借韻”)。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嶺側(c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在此山中,?!痹撛娛拙淙腠崱啊弊謱俣崳巴焙汀爸小睂贃|韻,,即是“以冬襯東”,。王力說:“原來詩的首句可不入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shù)之內(nèi),。”(王力《漢語詩律學》53)詩家從這多余的韻腳,,討取自由,,耍點小聰明,借用臨韻也不算出格了,。 此外,,早在唐宋時代,,就有“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等早就鄰韻通押,。宋詞中,韻域也相當寬,,鄰韻通押更自由,。這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的道路。因而,,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并沒有背離仿古的原則,。王力先生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說:“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姡筒槐鼐心嘤诠湃说脑婍?。不斷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贊合理解放詩韻的,。 四、怎樣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shù)語的來歷。那么,,對偶又是什么呢,?簡言之,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如“天南地北”中“天南”與“地北”形句中自對,。對偶可以句中自對,亦可以兩句相對,,如“天南地北”與“天涯海角”和“間沙”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句腳出句,,下句對句。對偶的一般規(guī)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而名詞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只有同類名詞相對才是工整的對偶,即“工對”,。 律詩的對仗具有如下規(guī)則: 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 文字在相對位置虛實相同,。 近體詩除了律詩的二三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外,,律詩的一四聯(lián)或絕句也可依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念表現(xiàn)對仗的形式(稱隔句對或“扇面對”)。因此,,對仗方法的講究,,也是學習近體詩的重要課題。 相對而言,由于對仗除了很工整的“工對”外,,寬對,,鄰對,自對(當句對),,借對(假對),,扇面對(隔句相對),錯綜對,,流對,,都比較自由。因此,,對于學近體詩的朋友,,只要熟讀《聲韻啟蒙》,對仗還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以上是整理的部分資料,,疏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
來自: guanghua4210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