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洛陽阿熊,,歡迎你來洛陽旅游,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讓您對洛陽這座城市和他的歷史有著更深入的理解,。 上期節(jié)目,,我們講述了龍門石窟的敬善寺,,今天我們接著講述龍門石窟的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是一個依山鑿石敞開式的露天造像龕,。 它雕鑿于武則天時期,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佛結(jié)迦而坐,。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整座佛龕給人的印響似乎是尚未完工,除本尊彌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軀,,有的已磨光,有的僅呈半成品,,有的才鑿出石胎便中途廢棄,。 沒有完工的造像也許是一種缺憾的藝術(shù),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背后的歷史也更耐人尋味。 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釋迦牟尼居中,,而這里卻成了彌勒佛,。另外,,一般主佛兩側(cè)都是脅侍菩薩,,而這里卻成了兩尊立佛,。以佛為脅侍的造像是十分罕見的,在這里顯然是為了更加突出主佛彌勒的權(quán)威,,這種造像安排即使在龍門石窟也是絕無僅有,。 在佛教中,,“三世佛”是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之佛,。其中,過去佛燃燈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據(jù)《彌勒下生經(jīng)》講,,彌勒只是居住在兜率天宮修行的第十二位菩薩,,他將在未來世界里成佛,然后降臨人間,,接替釋迦牟尼繼續(xù)在人間宣揚佛法,。一般雕像中,彌勒作為菩薩的形象進行雕刻和供奉,。但是,,在這里,彌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業(yè)期滿,離開兜率天降臨人間,,取代了釋迦牟尼的位置,,成為主宰當今世界的佛了——如果我們聯(lián)系到當年唐王朝宮廷演變的歷史,微妙便突顯起來,。當時,,正是武則天公開宣揚自己就是當今的彌勒,并取代了唐朝李家的位置,,自己做起了皇帝。 武則天是我國封建社會唯一的女皇帝,,在“革唐命稱武周”的過程中,,顯現(xiàn)了頗具膽略的遠見卓識。她14歲入宮,,封為才人,,貞觀末年,唐太宗李世民病篤,,問武則天他死后有什么打算,,武則天答道:“削發(fā)為尼,以報天恩于萬一”,,使得崇佛的唐太宗打消了要她殉葬的念頭,。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武則天被送往長安感業(yè)寺出家,一下從寵妃淪為僧尼,,青燈古佛,,使她參透了政治與宗教的微妙關(guān)系,當高宗李治繼位把她接回宮中后,,篤信佛教的武則天就充分利用佛教為自己鳴鑼開道,,一步步叩啟通往最高權(quán)力的大門——其中宣稱自己是彌勒化生,利用佛教中彌勒未來佛的故事,,為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制造輿論,,就是其得意之作。 她借助佛教的宣傳,,引來了一片“改國號為周”的呼聲,,最后迫使唐睿宗李旦退位,改國號為武周,,從而當上了“金輪圣神皇帝”,。 在摩崖三佛龕中,彌勒佛降世,,取代了釋迦牟尼佛,,與她登上皇帝寶座配合的就是如此默契——除了摩崖三佛龕,在龍門石窟你還將看到眾多以彌勒佛為主佛的佛龕,、石窟,,它們成了武則天時期石窟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征。 公元690年左右,,這一年武則天80歲,,洛陽皇宮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神龍政變,武周政權(quán)結(jié)束,,該窟隨即中輟,,人們也不再崇信彌勒佛下世的傳說,人去臺空,,這里也就剩下了一片未完工的毛坯石像,,任憑風雨的侵蝕,供來來往往的游人指點欣賞了,。 |
|
來自: 學海無涯m6hp46 > 《最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