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并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三大寶庫,。
P1,、洛陽有“四寶”:第一寶是洛陽牡丹,第二寶是唐三彩,,第三寶是洛陽水席宴,,第四寶是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像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博物館,,既是歷代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結(jié)晶,又是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結(jié)合而成的奇葩,。 P2,、步入龍門風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橫跨兩山之間的龍門大橋,。此橋是座三孔石拱橋,橋西頭涵洞上鐫刻有陳毅元帥手書的“龍門”二字,。 P3,、真正的龍門石窟景點從這里開始。龍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 P4,、龍門博物館位于龍門西山茂林之中,博物館的藏品主要為龍門石窟藝術(shù)及周邊自北魏至唐的重要佛教文化遺存,,造像,,題記,,精美絕倫,舉世罕見,。 P5,、龍門禹王池曾是龍門一景,清清的泉水,,不停流淌,。如今已是“水枯石爛”。
P6,、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 P7,、洞內(nèi)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tài)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cè)為二菩薩,、二天王,。 P8、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cè)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陳傳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
P9,、看過石匾,南行數(shù)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 P10,、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jié)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cè)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P11、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該洞北魏營造,。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 P12,、釋迦結(jié)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jié),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 P13,、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jié)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 P14,、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cè)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P15、看過賓陽三洞,,拾級而上,,便是摩崖三佛,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 P16,、中間主佛為彌勒,坐于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jīng)打磨,。 P17,、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后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的,。 P18、隨著武周政權(quán)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P19,、離開摩崖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jié)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tài)生動,、富于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 P20,、老龍洞完工于唐代??邇?nèi)造像分布無規(guī)律,,滿壁共鑿54龕,造像內(nèi)容豐富,。 P21,、蓮花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cè)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zhí)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 P22、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shù)裼写笮惋w天環(huán)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 P23、洞口北側(cè)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jīng),后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P24、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nèi),,盧舍那大佛是奉先寺最壯麗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詳?shù)刈诎私鞘缴徸?,其明麗秀雅,,雍容高貴的氣勢,把大唐藝術(shù)推向了極致,。 P25,、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奉先寺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即公元655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12月30日,,費時約21年左右,。主尊像為結(jié)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shù)魅力所在,。傳說武則天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P26,、奉先寺北壁天王像和力士像,是龍門石窟的經(jīng)典之作,。
P27,、兩側(cè)侍立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 P28,、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nèi)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 P29,、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在金石碑刻藝術(shù)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nèi),?!洱堥T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jié)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P30、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y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這是古代醫(y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P31,、龍門石窟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nèi)造像雕刻精湛,,內(nèi)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shù)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tǒng),、獨到的雕塑藝術(shù)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各種規(guī)律和法則。
換一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