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首上個世紀(jì)三十年代的詩,《魚化石》,。 《魚化石》 (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于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yuǎn)了乃有了魚化石,。 六月四日 一九三六年 卞之琳的《斷章》,是文學(xué)史上的經(jīng)典,。相較而言,,《魚化石》的名氣就小了許多。如果不是愛詩的人或研究詩的學(xué)者,,很少有人聽過,。但細(xì)品其中滋味,較量其藝術(shù)手法,,稱之為卞之琳詩中第一精品也不為過,。 這不單單是我的評價。有人說,,“《魚化石》不僅是卞之琳的經(jīng)典,,也是現(xiàn)代愛情詩的經(jīng)典?!币灿腥苏f,,“此詩短小精悍,,在藝術(shù)特征和思想內(nèi)涵上都達(dá)到了很高水平,博古通今,,是一篇經(jīng)得起推敲,、并值得深入探究的佳作?!毙爝t先生評價,,“這一首四行詩,是何等溫暖,,何等不朽的戀,,生命的永生的感?!?/p> 這首詩是佳作,,同時也就意味著它難以解讀。而一首好詩,,會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那么,我們?nèi)绾巫x懂一首詩,,在豐富的個人想象中把握到最精髓的詩意,?要讀透這首“主知詩”,可以從以下三個問題來思考: 1.詩中的“我”和“你”分別指代什么,? 2.“鏡子”“魚化石”兩個意象在詩中有什么象征意義,? 3.你認(rèn)為這首詩的結(jié)尾是完滿的還是悲劇的? 希望讀完全文,,你能對上述問題作出回答,。 01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于水的線條。 這首詩有一個副標(biāo)題,,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首先就給我們關(guān)于“主人公”的暗示,可以是一條魚,,或者一個女子,。詩既可是表面上寫一條魚與水的對話,也可以是一名女子對男子愛的告白,。這兩種感情在詩一開始就以背景介紹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奠定了全詩奇特又感性的基調(diào),??此葡拗屏恕爸魅斯钡姆秶瑢崉t增加了詩的朦朧性,。 “我要有你懷抱的形狀”,,第一句后卞之琳自注道:“法國保爾艾呂亞有兩行詩: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狀,,她有我的眸子的顏色”。卞之琳化用此句,,用“要”呼喊出對戀人的渴望,,她渴望身體接觸,渴望懷抱的溫暖,,而“形狀”又給日常生活中戀人普通的懷抱增加了形而上學(xué)的意味,。 “我往往溶于水的線條?!濒~融于水,,更加有了魚水之歡的肉體暗示。魚與水,,男與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兩人合二為一,,無法分開。這是一種魚水相融,、合為一體的親密,。我愛你就如魚離不開水一樣,我也離不開你,。 02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yuǎn)了乃有了魚化石。 鏡子的意象在詩中十分關(guān)鍵,。這也是卞之琳常用的一個意象(《妝臺》),。 鏡子中,我們會看見一模一樣的自己,?!跋髴n亦憂,象喜亦喜”,,你愛我,,就像我愛你一般。我們二人心心相映,,我給予你的,,你也全都一一照還給我。我的喜怒哀樂,,感動痛苦你都了解,,我們比魚和水交融在一起還要緊密,我們就是一體,。 這樣親密無間的感情,,詩人加上了詩中唯一一個語氣詞“呢”,。這聲輕輕的感嘆,是愛戀,,是對自我的質(zhì)詢,,是懂得,也是難過,。詩人朦朦朧朧的自言自語,,卻又不加以感嘆號、問號,,也是卞之琳抒情節(jié)制的一種體現(xiàn),。他說,“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是在不能自己的時候卻總傾向于克制?!?/p> 魚和水,、我和你,這樣親密,,我們的結(jié)局是什么呢,?——“魚化石” 太相連了啊...兩個人在一起不分彼此,失去了個人的獨立,。這樣的關(guān)系無法維持,,二人都消受不起,最終因為愛而分開,?!棒~化石”變成了一個愛的象征,一條魚離開了它休養(yǎng)生息的水,,時間會把它變成魚化石,;一個男子與愛他的女子背向而行,心靈也會把愛情變成記憶的魚化石,。 只有離開了愛,,“魚化石”才得以存在。我們失去了愛情,,卻獲得了自我,。我們逝去了生命,卻獲得了永恒,。 卞之琳自己在《魚化石后記》中解釋最后一句: “魚成化石的時候,,魚非原來的魚,石也非原來的石了。這也是‘生生之謂易’,。近一點說,,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們乃珍惜雪泥上的鴻爪,,就是記念?!彼磉_(dá)了一種辯證的觀點,,愛情的生與幻滅,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比,,在《斷章》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 一場纏纏綿綿的愛情化為了永恒的終結(jié),“魚化石”究竟寄寓了多少哀愁與眷戀呢,?答案自在個人心中,。 03 我在簪花中恍然 世界是空的, 因為是有用的,, 因為它容了你的款步,。 ——卞之琳《無題五》 卞之琳在文學(xué)史上有“雌雄同體”的稱呼。他常常用女性的口吻來抒發(fā)男性的感情,,這首詩也是其一,。它的背后,是一段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 1933年,,23歲的卞之琳認(rèn)識了來北大中文系讀書的張充和,自此陷入深戀,。 “合肥四姐妹”自然不虛多說,,葉圣陶形容她們:“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遍L女張元和的丈夫是有著“上海灘第一小生”美譽(yù)的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女張允和的丈夫是著名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三女張兆和的丈夫是著名作家,、考古學(xué)家沈從文,小女張充和的丈夫是德裔美國漢學(xué)家,、耶魯大學(xué)著名教授傅漢思,。 是的,這段愛情故事并沒有一個美滿的結(jié)局,。 卞之琳晚年回憶起“彼此有相通的‘一點’”,,說“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顆朝露罷了,。” 北塔先生《卞之琳先生的情詩與情事》有詳細(xì)記載兩人的相逢和別離,。香港的張曼儀女士是卞之琳研究專家,,她編選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卞之琳》一書附有《 卞之琳年表簡編》,極其簡單的年表,,許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記,,卻特別在意地記下了與張充和相關(guān)的“細(xì)小”信息,于是我們能看到: 1933年,,初識,; 如936年10月,回老家江蘇海門辦完母親喪事,, “離鄉(xiāng)往蘇州探望張充和”,; 1937年,“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詩18首加上先兩年各一道編成《裝飾集》,,題獻(xiàn)給張充和,; 1943年,“寒假前往重慶探訪張充和 ”,,其時距初識已經(jīng)10年,。 年表雖然是他人所編,這些事情卻一定是卞之琳講出來并且愿意鄭重編入年表中的,。 1948年張充和認(rèn)識了在北京大學(xué)西語系任教的德裔美籍學(xué)者傅漢思,,兩人結(jié)婚,隨即雙雙去了大洋彼岸,。之后很多年,,張允和的身影還在卞之琳腦海中揮之不去。 魚水一般濃烈的愛情,、如影隨形的絕配之戀,,最終并沒有歡喜的結(jié)局,還是難以逃脫命運的法網(wǎng),。不僅如此,,還必須經(jīng)歷愛情死去的徹痛,最終只留下失去活力卻存留永恒的石化了的軀殼輪廓,。 可是,,誰又能否認(rèn),這也是一種永恒,。正如煙花易冷,,璀璨至極,、絢爛至極的煙花只有瞬間的華彩,升空之后迎接它們的是恒久的晦暗與孤寂,。 部分資料來源: 魚化石:卞之琳的情愛故事 / 張新穎 一首曼妙的愛情夢幻詩——— 卞之琳 《魚化石》的另一種解讀 /李彩霞 張輝 分析卞之琳《魚化石》的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shù)美 /紀(jì)姝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