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疙瘩 喜歡美食,,擅于做美食的人更熱愛生活。 小時候,,餅都是在家自己做的,。烙發(fā)酵后的活面餅,做薄的餅,,叫“打單餅”,;炕兩面黃的玉米面焦餅,。麥口,新麥下來,,磨面糊子在鍋里烙餅,叫“糊塌子”,。 攤油餅,一般是早上,,大人干活累,,比如推土,挖地,,逮豬等,,才會有機會吃。鍋熱后,,油絮在鍋里一旋一擦,,面糊在鍋里“滋滋”直冒熱氣,我們扒在鍋臺邊等候,。高潮時候,,打個雞蛋在底下,均勻地往四周攤,,蔥花一撒,,香氣氤氳滿院,門旁二面的都知道哪家攤油餅吃了,。 但最難忘的還是父親抹的面疙瘩,,稱為“沒眼魚”。把小麥面放在盆里攪拌成面糊狀,,鍋里水開,,把攪拌好的面糊舀在碗里,滿滿的一碗,,用筷子往鍋里抹,,不同于現(xiàn)在的刀削面。等“沒眼魚”漂上來再沖玉米面,,變成稀飯,。之所以稱為“沒眼魚”,估計是因為大鍋稀飯多,,如河水,,疙瘩形如魚,但又沒有眼睛,。我們都搶著吃,,有時候把自己碗里盛滿滿的,才發(fā)現(xiàn)抹面疙瘩的父親碗里只有少許,。 面疙瘩也有用玉米面做的,我們這里稱它為“水餅”,。有的是等水開后,,把和好的玉米面用雙手團拍,圓成一塊一塊的,,下鍋時兩手合著稍微擠壓,,然后下到“咕咕咕”直冒泡的開水里;也有提前把玉米面拍成一大塊,,水開,,用刀削成一小塊一小塊,稱為“刀打水餅”,。 中國新時代紅館在宿遷泗陽來安,,原八集前蕩村,收藏展示紅色物件,,紅色旋律,,紅色記憶,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和它配套的有一紅館食堂,,做憶苦思甜飯,。抹面疙瘩是它的一大特色,凡是去參觀的人,,無論中午晚上都會來一碗“抹面疙瘩”,,吃后大家爭相感嘆:小時候的味道又來了。 前年與閨女逛街,,累得很,。華燈初上,看到路邊一家小吃店,,商量一下,,吃過回家,順便歇歇腳,。進屋問閨女吃啥,,她看到菜單有“面須湯”,毫不猶豫的說:“媽媽,,我吃面須湯,。” 當?shù)昙叶私o她時 ,,她驚訝地說:“原來面須湯是媽媽在家做的小疙瘩呀,。”,,以前也經常在家做給她吃,,叫法不同,我們稱它為:疙瘩湯,。小麥面放在盆里,,然后水往面里滴,一邊滴一邊攪拌,,也可以直接打雞蛋在面里攪拌,。小時候看到大人用刷把蘸水往面里淋,現(xiàn)在刷把少,,我一般用筷子,,細水滴在面里,筷子迅速攪拌,,細碎的面疙瘩備用,。蔥花油鹽,蔬菜放在鍋里爆炒,,加水適量,,水開,把拌的疙瘩倒在鍋里,,鍋中間“咕嘟咕嘟”地冒泡,,也就是“鍋開了”,,才可以用鏟子或勺子攪拌?!吧鷶囷溩邮鞌嚸妗?。面,當然包括小疙瘩啦,。 一般朋友聚會,,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最后都喜歡點面須湯,。面須湯內容豐富:疙瘩為主料,可以放青菜,、雞蛋,、西紅柿、豆芽……還有牛羊肉,、草蝦,、豬肝、鱔魚系列,。但怎么都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 劉水芹,女,,1973年生,,江蘇省泗陽縣人。喜歡每一片綠葉,,耕耘在黑土地的園丁,,愛與兒童在一起,喜歡讀書,,文章散見各類報刊,。散文《車來車往》暗合2017江蘇省高考作文題,,后被拍攝成視頻散文,,騰訊視頻發(fā)布。 識別 二維碼 關注 我們 |
|
來自: 淮陰語文 > 《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