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溪 黃龍溪 在大詩人杜甫筆下,,成都是一座河網密布的“水城”,。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成都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威尼斯。成都從戰(zhàn)國末年起,,就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成都的河網上通岷山山區(qū),、中聯平原各地,、下連萬里長江,,是避開難于上青天的水上蜀道,,進行大宗貨物運輸的最佳方式,。 從古到今,,川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huán)境,,煉就了川人一種頑強,、堅韌和包容的性格。這樣的大山大川,,也總是與碼頭相生相伴,,于是形成了川地獨特的“碼頭文化”。 什 么 是 碼 頭 文化,?碼頭文化其實是因水而興的一種文化,,它的發(fā)展,,是過往商旅在歇腳時將各地風俗習慣帶入另一個地方相融合,,而出現包括飲食,、娛樂在內的多樣文化,,也是一種下層社會的文化,。簡單說,,碼頭文化就是指一個地方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華 西 都 市 報2014年9月20日報道的《見證成都水運的前世今生》,,引起川渝讀者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致電感言:希望我們將“碼頭文化—錦江上的那些事”繼續(xù)采寫報道下去。他們覺得,,如今,,雖然當年四川那些老碼頭已經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現代化港口,,那些由碼頭而產生的文化也逐漸淡去,,現代化的大都市文明已經占領了這個碼頭城市的地盤,;也同樣,曾經的那些陳年舊事似乎只能在記憶中才能依稀捕捉到當年的摸樣,;但是,,重溫我們曾經親切的碼頭文化,就是在重溫我們川人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一段從心靈上難以割舍的世俗情懷,。 五鳳溪:要裝成都半城糖 今天,從成都到五鳳溪,,需驅車轉道洛帶,,沿途經過一段很長的山路,交通并不是很方便,。然而在古時,,依靠沱江的航運系統(tǒng),五鳳溪成為地接簡陽和成都商道的重要樞紐,。曾有詩云:“富饒美麗成都府,,五風溪頭一明珠”,可見當時五鳳溪作為碼頭,,宛如成都水運系統(tǒng)中的一顆明珠,,熠熠生輝。 五鳳溪是一個山地小鎮(zhèn),,位于今成都市金堂縣,。在《金堂縣續(xù)志》卷一中有記載:“石城寺山(小云頂山)……自黑風寺以下,山極屈曲,,自北而南而東,,周轉四五十里,一路尖峰拔列,,瘦削逼人,,遙望之若沖宵之五鳳,破空而出,,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前人名其溪日五鳳,殆由于此,?!?/span> 這座始建于五代的小鎮(zhèn),早在漢唐時就已商賈云集,、興旺繁榮了,。而到康熙雍正年間,五鳳溪迎來了發(fā)展的顛峰時期,大批移民來此居住,。據縣志記載,,當時土著居民約占20%左右,,湖廣籍占20%左右,,其他省籍合約60%。 清代時期,,成都府所需要的糖,、鹽等,大多依靠沱江水運,,商船由內江,、簡陽而下,??吭谖屮P溪,,再轉陸路運至成都。民間曾流行一句諺語:“五鳳溪,,一張帆,,要裝成都半城鹽;五鳳溪,,一搖槳,,要裝成都半城糖”。一句歌謠,,道出五鳳溪昔日勝景,。碼頭,在這個地處要道的山江古鎮(zhèn)曾如靈魂一般重要,。江湖豪氣,、兒女情長,也都能融入生活的點滴,,融進一朝一夕的飯食里,。如今沱江之畔的老碼頭江湖小吃,一簞一瓢,,滋味依舊,。 作為川西重要的水運碼頭,五鳳溪在不斷的交往中繁榮起來,。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平中博士說,,清代的商船停靠在碼頭,,碼頭四周客棧,、酒樓、茶館,、會館等眾多,,成為商賈歇腳的場所,。 在《彩鳳展翅五鳳溪》一文中曾提到:“一些年紀較大的居民告訴我們,他們在幼年時看覓五鳳江岸一片自帆,,入夜水上萬基燈火,,十分壯觀”。那時,,碼頭上堆滿了從沱江下游運來的棉花,、布、桑蠶,、綢緞,、花生、麥,、粟,、糖、鹽,、藥材等,,還有從岷江上游運來的桑麻、糧食,、染料,、藥材、木材等,,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隨著陸運的興起,,成都的貨運不再依賴沱江水運,,五鳳溪的衰落也成為了必然。如今,,這座一面臨江,、三面環(huán)山的小鎮(zhèn)憑借著高低錯落的樓宇、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成為著名的風景小鎮(zhèn),。漫步在雕花石塊的石板路上,微涼的清風拂面而過,,依稀中彷佛能看到曾經的熱鬧景象,。 沱江邊至今尚殘存著一些雕花石塊與依稀可辨的基址,基址寬處近1米,,窄處也有半米,,這片斷壁殘垣,便是清代赫赫有名的王爺廟。王爺廟位于沱江與黃水河交匯的高地上,,居高臨下,,面臨沱江,廟內供奉李冰父子,,每至出船,,船幫、商賈皆愛到王爺廟中燒香,,祈求太平,。這里不僅是商賈的護生符,,也見證了碼頭的百年興衰,。 黃龍溪:往來船只達千艘 提起黃龍溪,大家腦海里浮現的可能就是古樸的街道,,潺潺的流水,,嬉戲的人群,悠閑又寧靜,。其實這個坐落在成都市南面的美麗小鎮(zhèn),,早在1800年前,這里就已經是進出成都的必經通道,,被譽為“路通彭(山)仁(壽),,水連嘉(定)蓉(成都),控省垣之咽喉,,達江海之要津”的水運碼頭,。 俗話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前汽車”時代,,水運是四川地區(qū)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王笛的《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qū)域社會研究,,1644~1911》中就提到,,四川共有大小河流540條,其中通航河流90余條,,通航里程共計11976公里,。其中,黃龍溪就是非常重要的水運碼頭之一,。 黃龍溪位于成都市雙流縣境內,,距離成都市區(qū)約有40公里,地處錦江下游,。早在《水經注》里就已有關于黃龍溪的記載:“武陽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卑l(fā)展到兩宋時,黃龍溪成為彭山縣最重要的城鎮(zhèn)之一,,《元豐九域志》有云:“彭山縣在外北(眉山)四十五里,,轄一十九鄉(xiāng),文豐,、蠻回,、黃龍、?;逆?zhèn),。” 過去有一首打油詩形容黃龍溪:“路通彭(山)仁(壽),,水連嘉(定)蓉(成都),,控省垣之咽喉,達江海之要津”,,作為當時進出成都必經的水運碼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應金華與樊丙康主編的《四川歷代文化名城》中也提到:“從長江,、岷江上行的大船,,要在江口鎮(zhèn)和黃龍溪鎮(zhèn)換裝小船,南來北往的商賈,、貨物,,都要在這里停泊、中轉,、換乘和住宿”,。 當時,作為重要水運碼頭的黃龍溪非常繁忙,?!端拇v代文化名城》中描述:“溫江、郫縣,、新都,、崇慶、灌縣等川西上五縣的糧食,、油料,、煙葉、綢緞,、布匹,、日用百貨,、土特產品下運嘉定(今樂山)、敘府(今宜賓),;而上行的,,近處有眉山、嘉定,、青神,、犍為、敘府等府州縣經此轉運成都的煤炭,、食鹽,、木材、紙張,、竹器,、酒類,遠者則有上海,、武漢經敘府,、嘉定來的各種輕,、重工業(yè)產品……府河上往來船只,,每日達千艘,日運輸貨物量在萬噸以上,,上河下河千帆競發(fā),。”人聲鼎沸,,十分熱鬧,。 隨著府河水運的日益發(fā)達,黃龍溪的生意也日漸興旺,。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一兩百只,,排行兩里多長;下水船也有近百只,,排行至一里外的雞市壩,。過去有民謠唱:“拉不完的嘉定府,填不滿的成都省”,。 除此之外,,黃龍溪也有不少觀光旅行的游客。清代光緒29年(1903年)的《傅樵村游記》曾記載,,從成都九眼橋出發(fā),,七里至郭家橋,十三里至中和場,,十里至中興場,,二十里至蘇碼頭,,二十里至傅家壩,二十七里至黃龍溪,,航程約百里,。也就是說早晨從成都出發(fā),晚上就能達到黃龍溪,,這也成為當時不少人安排旅行的經驗,。 然而自60年代府南河航運中斷后,黃龍溪的商業(yè)逐漸萎縮,。據王銘銘主編的《中國人類學評論》介紹,,清末民國時期,黃龍溪場鎮(zhèn)居民人口數量曾達1300余,,到50年代有約800,,60至80年代只有300至400。據當地老人回憶,,過去碼頭上下兩邊經常泊船上百艘,,最多可達240余艘,每天船工近3000人,。 改革開放后,,黃龍溪逐漸被打造成風景名勝區(qū)、度假勝地等,,1994年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如今,走在幽深的青石路上,,聽著流水的潺潺聲,,看著古色古香的閣樓招牌,再也感受不到黃龍溪當年作為水運碼頭時的那種繁忙和熱鬧了,,剩下一股禪意,。 中興場:“安公堤”紀念父母官 華陽鎮(zhèn),舊名中興場,,地處府河,、江安河二水匯合之處,背倚龍泉山,、牧馬山,,距成都市中心17公里。為蜀國故都,,史籍中稱為瞿上城,、廣都城是也,朱明之際,,此地尚有廣都街存在,。明末清初,,戰(zhàn)亂迭起,健兒馳騁,,兵戈擾攘,,作為水陸要沖的廣都,自然不能幸免,,迨至康熙登基,,飽經戰(zhàn)亂的華陽,已是廢墻殘墟,,荒草萋萋,,十室九空,滿目瘡痍,,頹垣斷瓦,,荊棘叢生,夜半鶴唳凄厲,,寂寞荒涼,,使人恍如回到了太古之前,甚至出現了老虎白晝食人的慘狀…… 康熙乃一代英主,,在位期間,,國勢逐漸穩(wěn)定,經濟逐漸恢復,,城鄉(xiāng)逐漸繁榮,。鑒于四川飽經兵燹,赤地千里,,人煙稀少,他乃于十七世紀八十年代開展了“湖廣填四川”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廣都街亦由衰落而中興,,并借府河之利迅速發(fā)展成為華陽縣第一大鎮(zhèn),這便是“中興場”得名的由來,,垂三百余年矣,。1938年,華陽縣政府由成都正府街遷至此地,。 華陽鎮(zhèn)東距龍泉山僅5華里,,西距牧馬山也不過6華里,其下游的蘇碼頭(正興場)更是兩山相對的峽地,。每至盛夏,,洪水泛濫,府河在中興場以下的丘陵地區(qū)宣泄不暢,,故常有洪災發(fā)生,。乾隆三十年(1765),,曾自出俸錢,不煩民力創(chuàng)建了潛溪書院(遺址現為成都東門靜居寺小學),、安順橋的華陽知縣安洪德率領全縣百姓,,沿府河修筑了一條長一公里余,高一米半的長堤,,起于中興場劉家巷西后方,,止于鄒家林上首,并在堤上種植速生植物芭茅以固堤防,。工竣后的二百多年,,防洪效果顯著,鄉(xiāng)民感激萬分,,遂將其呼為“安公堤”,,以紀念這位心系民生疾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的廉潔父母官,。 雍正初年,,中興場只有臨河的一節(jié)石板小街,僅三十戶人家,。當時往來船只很多,,街瀕河的一側作為碼頭,沒建街房,,故名“半邊街”,。街上有家具店、絲煙鋪,、紙火鋪,、雜貨店、釀造鋪,、棺材鋪以及酒樓茶肆,、旅舍飯館等等,趕場日期為農歷三,、六,、九。以后又逐步修建了正大街,、丁字街,、石灰市街、簸箕街,、張家巷,、任家巷、江西館,、湖廣館,、五顯廟,、沈家書院、鶴林寺,、毗盧寺,、伏虎寺、玉皇觀,、通濟橋,、二江寺大橋等等。其中正大街,、丁字街是商業(yè)中心,,店鋪鱗次櫛比。鎮(zhèn)上也逐步形成了不少專業(yè)市場,,如米市,、糠市、草市,、豬市,、牛市、雞市等,,成為成都外東重要的糧食,、物資集散地。中興場的絲煙,、窩油,、醋、腐乳,、皮蛋,、胡豆、刀鋤等都很有名,。鎮(zhèn)內街頭巷尾有六個柵子門,,其中正柵子門上首鑲有“中興鎮(zhèn)”三個正楷大字,門前為一小河,,乃舊時之護城河。六個柵子門都筑有哨樓,,夜晚打二更后,,各柵子門均有專人關閉,以保安全,。 每年枯水季節(jié),,重載貨船不能上行,到了中興場就必須卸貨駁載,,或從陸路轉運成都,。入夜,,河面上停泊的船只達二百余艘,從下河壩一直排至通濟古橋(建于1825年),。喧囂的鬧市燈影,,映襯著百千漁火,恍若繁星,,那夜景實在美麗,! 二江寺大橋是府河上最后一座大石拱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府河與江安河在此匯合,,水面豁然開朗。順流而下,,可至黃龍溪,。此地碧水青山,楊柳夾岸,,翠竹農舍,,星羅棋布,阡陌縱橫,,綠疇萬頃,,七孔古橋如長虹臥波,帆檣往來于江流之上,,其景猶如一幅工筆山水畫,,令人流連忘返。昔時橋竣工后,,剩余大銀一錠,,淳樸的工匠互相推卻,結果誰也不要,,只好嵌于橋中石孔上,。縣內一舉人聞知此事,,深受感動,,為之大書“天理良心”四字,鐫刻于橋頭石碑上,,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