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傳統 淳樸的風情黃龍溪古鎮(zhèn)的古風民俗可謂多矣,!而且都是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迄今保留著正月表演火龍燈、獅燈,、牛兒燈,、幺妹兒燈,四月初八放生會,,端午節(jié)賽龍舟,,還有代代相傳的府河號子,、民間兒歌、童謠,、諺語,,扯響簧、翻筋斗,、踢毽子
最有趣的是,,古鎮(zhèn)至今保留著打更的習俗,按時辰鳴鑼報時從亥時(晚九點)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兩聲,依次類推,。夜深人靜之時,,清脆的打更聲會讓你睡得分外香甜,置身于此,,仿佛時光也停滯了,。
黃龍溪古鎮(zhèn)旅游大事記
1988年 黃龍溪古鎮(zhèn)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 黃龍溪鎮(zhèn)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成立,。 1994年 黃龍溪鎮(zhèn)索橋竣工,。 1995年 鎮(zhèn)旅游開發(fā)區(qū)領導小組召開研討會,確定了黃龍溪鎮(zhèn)今后十年的旅游開發(fā)方向等,。 1996年 黃龍溪公路渡口復航,。 舉行首屆黃龍溪迎春火龍會,。 1997年 黃龍溪鎮(zhèn)規(guī)劃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三等獎。 黃龍溪風景名勝區(qū)授予“市級文明風景區(qū)”,。 1998年 黃龍溪鎮(zhèn)被命名為“省級風景旅游名勝區(qū)”,。 1999年 黃龍溪舉辦“四川省古鎮(zhèn)黃龍溪國際龍舟會”,期間接待游客達10萬余人次,。 2000年 黃龍溪鎮(zhèn)舉辦“千禧古鎮(zhèn)群龍鬧春”文化活動,,期間接待中外游客15萬人次 。 2001年 《水鄉(xiāng)古鎮(zhèn)》特種紀念郵票在黃龍溪舉行首發(fā)儀式,。 2002年 黃龍溪鎮(zhèn)陳家水碾開業(yè)慶典,,古鎮(zhèn)——菜壩航道開通。 2003年 “大黃路”(大邑到黃龍溪)一期工程啟動,。 2004年 黃龍溪鎮(zhèn)舉辦第四屆龍獅藝術節(jié),,吸引中外游客12余萬人次。 黃龍溪鎮(zhèn)被列為成都市30個重點鎮(zhèn)之一,。 黃龍溪鎮(zhèn)風貌整治首期工程全面完成。 府河—黃龍溪段通航,,迎來成都豪華游輪,。 2006年 第28屆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菲亞普)大會“精彩黃龍溪”攝影采風活動在古鎮(zhèn)黃龍溪舉行。 黃龍溪舉行古鎮(zhèn)風情節(jié)開城儀式,,,。 黃龍溪舉辦“激情黃龍溪大型水上激光焰火實景”晚會。 2007年 “2007首屆黃龍溪世界古鎮(zhèn)鎮(zhèn)長合作論壇”開幕,,活動將持續(xù)到9月27日,。 黃龍溪開通首條旅游專線,路線從黃龍溪至成都金沙客運中心,。 “2007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zhèn)鎮(zhèn)長合作論壇”召開,,國內外41個古鎮(zhèn)參加開幕式暨主題峰會。 黃龍溪鎮(zhèn)被建設部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2008年 “黃龍溪國際旅游美食超市”項目啟動,。 黃龍溪被國家旅游局公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黃龍溪火龍燈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在人民網主辦的評選中,,黃龍溪被評為“中國2008年度最受關注的50處旅游勝地”之一。
黃龍溪古鎮(zhèn)介紹
黃龍溪至今建鎮(zhèn)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對于“黃龍溪”一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云:“黃龍見武陽事,,筑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其二,,建安24年(公元216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黃龍古鎮(zhèn)歷史悠久,是古代商賈繁榮的水陸碼頭,,唐代詩圣杜甫的千古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萬里船”從成都出發(fā)的第一夜便是宿黃龍溪,所以,也形成“朝出錦官城,,夜宿黃龍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景象。具有典型川西古鎮(zhèn)風格的黃龍溪古鎮(zhèn),,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筑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吸引了不少電影和電視攝制組到鎮(zhèn)拍片,,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黃龍溪最美的時候,,是那種時雨時霧的天氣,煙雨迷蒙,,極具詩意,。黃龍溪古鎮(zhèn)的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6條老街剛進行了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筑也恢復了本色,古樸典雅,。 黃龍溪古鎮(zhèn)至今還保持著深厚淳樸的川西民俗文化,,源于南宋的燒火龍為中國一絕,由茶馬古道而興起的茶文化,,傳承至今的打更以及獅燈,、牛兒燈、幺妹燈,、放生會,、龍舟會等。另外,,黃龍溪的農耕文化也獨具特色,,如陳家水碾、羅家水碾和古佛堰等,。黃龍溪古鎮(zhèn)于1998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xiāng),;2005年被國家環(huán)??偩置麨槿珖?#8220;環(huán)境優(yōu)美鄉(xiāng)鎮(zhèn)”,2005年9月被列為成都市旅游發(fā)展重點鎮(zhèn),。 黃龍溪古鎮(zhèn)內,,明清時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紅石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無不給人以古樸寧靜的感受,。鎮(zhèn)內還有六棵樹齡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雄渾厚重,給古鎮(zhèn)更增添了許多靈氣,。鎮(zhèn)內現還保存有鎮(zhèn)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幽深的老街,彎彎曲曲,,街道兩旁有眾多小飯店,,門前大多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在風中不停地舞動著招徠著客人,。古鎮(zhèn)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幾乎每家都會做,但又各有特色,。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發(fā)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 古鎮(zhèn)上,,最有特色的還有它的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臺、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zhèn)上一道誘人的風景,。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閑,、雅致的享受,,也是體驗老成都生活的絕佳去處。 每年正月初一至大年十五,,黃龍溪還要舉行?;瘕垺⑺埖葕蕵坊顒?。 乘車路線: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有到黃龍溪的班車,,8:00-16:00,每隔1小時一班8元/人,;紅牌樓發(fā)車每半小時一班,,7元/人。游客如有興致,,可從九眼橋附近的望江樓上船作去黃龍溪的漂流旅行,。從成都市郊望江樓起程,沿府河經黃龍溪順流而下,,可達彭山縣的江口鎮(zhèn),。兩岸風光如畫,有8處景點可供游人觀賞,。在黃龍溪古鎮(zhèn)住宿一晚,第二天乘汽車返回時,,可順道游毛家灣四川足球訓練基地,。最為享受的是雇一條小船,100元左右,,將各種美味叫上船來,,一邊品嘗一邊欣賞兩岸風光,酒足飯飽時,,正好到了大佛寺,,即可上岸游覽,船家便在岸邊等候,,兩小時后又乘船返回古鎮(zhèn),。 美食:焦皮肘子,、珍珠豆花、野菜炒蛋,、素炒野灰灰菜,、紅燒黃辣丁等是黃龍溪的特色食品,不可不嘗,。 住宿:在鎮(zhèn)上住宿一晚15元至40元/人不等,,通常游覽黃龍溪當天即可發(fā)返回成都。 黃龍溪火龍燈舞![]() ![]() “燒火龍”源于東漢,,盛于南宋,,世代相傳,是古老“龍燈會”中的一項大型活動,。那時侯每年的正月初都要舞龍,,其目的主要是在于驅趕黑夜之中的怪物——傳說是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 現在的成都黃龍溪火龍是從南宋時期的舞龍發(fā)展起來的,,歷史悠久,,后來又經過不斷改造、創(chuàng)新和豐富,,使黃龍溪的火龍燈舞日益的完善起來,,成為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民俗活動,,再加之它以這座千年古鎮(zhèn)為依托,每年都會吸引許許多多的游客來觀看,。1996年,,黃龍溪古鎮(zhèn)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xiāng)”。2006年11月,,黃龍溪鎮(zhèn)“火龍燈舞”被評為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鏈接>,。2008年6月,黃龍溪火龍燈舞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 “歲歲春節(jié)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都要大放異彩,,轟動鄉(xiāng)鄰。舞龍隊伍共三組,,由50人組成,。在舞火龍前,“舞龍隊”整裝待發(fā),焚香禱告,;以雞冠之血祭祀,,全場肅穆敬爺;祭祀完畢,,龍頭率領,,龍燈拜年,龍身騰舞,,一招一式,,格外吸引人。“舞龍”的高潮便是“燒火龍,;一方是赤裸上身,,以桐油或清油擦抹胸背,腰下僅穿一條緊扎褲腳的短褲的舞龍者,。另一方是預備了大量焰火鞭炮,,隨時準備襲擊舞龍人的街鎮(zhèn)居民和游客。雙方在龍舞與焰火中你來我往,,你燒我擋,,攻防進退,煞是壯觀,。放火的一方以燒的焰火越多,,吉財越旺;舞龍的一方,,袒胸露臂,,為避寒冷,不惜飛快舞龍,,希望討來炮火指向自己,。舞龍者倘被焰火、鞭炮燒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記,也預示著今年大吉大利,?;顒咏Y束,還將進行燒龍儀式,。旁邊還有鑼,、鼓,、鈜,、馬啷子樂器的伴奏,觀者持特制焰花噴燒裸身舞龍人,火龍燈舞融龍,、燈,、舞、火焰于一體,,神奇美妙,,蔚為壯觀,場面十分的熱鬧,,一片龍騰人歡的和諧盛世景象,! ![]() ![]() 古鎮(zhèn)古墓崖 古蜀古文明 古鎮(zhèn)東南的古佛樹和雞翅拐、牛頭山等地有漢代崖墓群,,鎮(zhèn)東北六百米處有一土冢,,直徑三十米,高四米,,據考為明代蜀定王墳,。這些古墓,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古鎮(zhèn)東南的古佛樹和雞翅拐,、牛頭山等地有漢代崖墓群,鎮(zhèn)東北六百米處有一土冢,,直徑三十米,,高四米,據考為明代蜀定王墳,。這些古墓,,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黃龍溪北靠牧馬山,,東臨府河,,北距離瞿上城的直線距離不過20公里。在古蜀時代,,無論從自然環(huán)境還是從歷史進程,,它原本屬于牧馬山區(qū),直接接受古蜀文明的影響,。解放后在黃龍溪出土的幾處古墓群(雞翅拐巖墓群,、小河村巖墓群、金華庵巖墓,、黃墳村巖墓),,與牧馬山區(qū)分布的漢代古崖墓,同屬一個文明帶,。一直以來,,它們被史學界合稱為岷江流域“漢墓群”,。
古佛堰 川西微型都江堰清代以前,華陽,、仁壽,、彭山區(qū)劃毗鄰 ,地勢犬牙交錯,,各縣按各縣方法管理,,相安無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彭山縣令張鳳翥,,會同華陽縣令姚仁壽、仁壽縣令陳奉茲,,同勘錦江水勢,,商討修復古佛堰,引水分灌溉三縣良田,。乾隆三十二年(1767),,古佛堰水利工程得以完工。從此,,官堰,、陳家水碾、古佛堰三大工程與錦江,、鹿溪河,,構成黃龍溪一個科學用水體系。 古佛堰是在金華庵下府河上攔河筑起的堰,,由于金華庵建在堰岸山坡附近,,故名曰古佛堰。但又有記載稱,,古佛堰始建年代未考,,有記載的為乾隆25年重建。堰首從古佛洞上羅家林起,,水向南沿牧馬山腳蜿蜒流經仁壽,、彭山直至江口,全長40公里,,灌溉萬畝良田,。數百年來,養(yǎng)育一方,,至今灌溉功能不減,,仍然澆灌著萬畝良田,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民間流傳有“廟宇橫騎古佛堰,,古佛堰水灌良田”的歌謠,。
神奇古佛洞 巍然幾百載古佛洞:即金華庵,位于古佛洞場鎮(zhèn),,距離黃龍溪古鎮(zhèn)約5公里,依山而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依山傍水,隔河遙望,,頗為壯觀,,是鎮(zhèn)內唯一一處道觀,五重檐硬山式建筑,,據庵內碑文記載:“金華庵,,重建于乾隆46年至54年(公元1781年——1789年)”。金華庵地處牧馬山東麓,,臨河依山,,建有五重大殿,庵檐櫛比,,五層洞天,,占地面積約二千四百平方米。該廟地勢巍巍峨,,成梯形,,由下層至頂層有三十米左右,全由巖石開鑿而成,。斷巖絕壁,,建筑高雅,隔河遙望,,極為壯觀,。據《仁壽縣志》記載:“望江樓在佛洞鄉(xiāng)錦江(又名府河)濱,樓在巖麓,,跨堰水(今古佛堰)架成,。凡五層,大殿一座,,后復二層,,緣樓而上山頂,不知緣巖之絕險,,登樓一望,,江景歷歷在止,滌慮澄心,,誠勝景也“,。又記載:觀間殿上有“古佛勝景”四字,,旁有大宋乾德元年(公元九六三年)字樣。又巖壁有“靈鷲飛來”四字,。 據傳約在四百年前,,牧馬山有座古廟名“金華庵”。當時封建統治者要在該廟基內修建皇墳一座,,迫使金華庵的主持人適庵,。于是“金華庵”就往上遷移于現址,建筑在山腳下,,仍取原名“金華庵”,。傳說古佛洞的街面是按先有廟(金華庵)后有街而修的。因廟內有大佛一尊,,又有廟在先,,“先即古也”,故名“古佛”,。加之廟內(金華庵)有一深洞,,名“古佛洞”。 又據傳,,金華庵遷于古佛洞歷經百余年,,在清代乾隆45年間,瀘州居士張仕,,進香南海,,路過此地,失抻文帚于此,,咸蒙觀音菩薩指引,,便落點于此。張居士同年即開始募捐,,46年開始修廟宇,,至54年修葺完工(現庵內南海觀音殿有碑文記載此事)。當時,,金華庵建筑輝煌,,神像莊嚴,廟內建有五殿一樓(藏經樓),。五殿是: 一:南海鳳音殿,。塑得栩栩如生,騎金龍,,背靠山,,面對緩緩南流的府河。因河面形如南海,,故些廟又有小南海之稱,。據傳說:“它是峨眉山的腳廟“,。又一說:“真心朝向峨眉山與南海寺,必在金華庵起香腳”,。
二:三清殿,。塑有上清、太清,、玉清等首都神像,。 三:玉皇殿。塑有玉皇及二十八宿像,。 四:觀音殿。三尊觀音塑于峭巖絕壁的石龕內,,用漢白玉刻成,,面向山門,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容貌不一,。 五:大佛殿,。大佛塑像亦在陡壁巖龕內,,據說從云南大理運來500車漢白玉堆砌雕刻而成。大佛四周還塑有靈祖和二十四位說不得天神像,;大佛側有水井一口,,名“冒木井”,。以上各殿雕梁畫棟,飛檐攢頭,。游人從金華庵下層起,,登螺旋式樓梯而上,直到頂層,,有心曠神怡,、冬暖夏涼之感。
千年水碼頭 曾泊萬里船民國《華陽縣志》載,;“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馬河四分支,在筑斷堰與柏條河匯后,,通稱府河,。”府河流至成都與錦江合流,經望江樓,、中和,、中興、蘇碼頭至黃龍溪,,入彭山縣至江口匯入岷江,,自古就有航運之便,。《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編者注:即走馬河與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府河是成都輸入輸出貨物,、沿河輸出輸入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及其它貨物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府河邊的黃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yè)推動下建立,、發(fā)展的。它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河面寬闊,;水勢平穩(wěn),是天然碼頭,,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過夜,加上本地的運送牧山特產的船只,,使黃龍溪河面帆檣如林,。王爺坎下是黃龍溪古老的渡口碼頭,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百余只,,排列二里多長,,一直排到皇墳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只,,排列一里多長,,一直到雞市壩。此外,,在鹿溪河,,還有梁碼頭、胡碼頭停泊專門運載本地農副產品的船只,,至民國年間才廢棄,,黃龍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碼頭,為解決航灌矛盾,,民國年間修了船閘,,在關堰期間,每夕日定時啟閉,,放行船,。 黃龍溪府河江面的船只大體有三類:一是南河船,船身較大,頭寬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較小,兩頭削尖,,三是扒灣船,,船身小,尾齊,。此外,,還有竹木筏(以竹木并排扎牢,上置梢撓),。往來運翰的貸物,,除樂山、成都,、重慶等地的鹽,、百貨、土特產等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很多,。如牧山地瓜,,扎成二點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節(jié)前運往樂山、宜賓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紅甘蔗,扎成二十根一捆,,外裹葉子,,運往重慶等地;還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歷史上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錦江與鹿溪河(古稱赤水)在黃龍溪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穩(wěn),“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是錦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檣如林的景象,。 ![]() 一街三寺廟 黃龍溪幽遠佛文化
|
|
來自: zhentiancheng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