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記憶 (二) 父親在他的自傳中回憶說:一九一二年,,父親出生于河北省井陘縣長峪村一個貧農(nóng)家庭,。四歲那年,他的祖父因反抗剝削被本村地主活活打死,。為報此仇,,爺爺四處奔波,到處告狀,,但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一個無錢無勢的窮苦人,是告不了財主的狀,,也打不贏這場官司的,。爺爺只得將報仇雪恨的希望寄托在父親身上,節(jié)衣縮食供他上學(xué),,指望將來能有個出頭之日,。苦掙苦熬.父親二十歲時才高小畢業(yè),,而爺爺對他的寄托還是以落空告終,。父親不但出頭無日,報仇無望,,連在家鄉(xiāng)就業(yè)謀生的路都走不通,,只得到外地打短工、當(dāng)?shù)陠T度日,??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深懷國恨家仇的父親投奔革命,。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父親把爺爺(賈生積)、奶奶(張四妮)接來太原,,和我們住在一起,。父親是個孝子,平日里工作忙,,但只要回家來,,總是先去爺爺、奶奶的屋里問候一番,。日常照顧爺爺、奶奶的繁重任務(wù),,都落在母親身上,。爺爺雖然不識字,但他一生走南闖北與本村地主打官司,,從不屈服,,是個硬骨頭,。爺爺見多識廣,在鄉(xiāng)親們中間頗有威望,,人們稱贊爺爺是“長峪村中一桿旗”,。一九六一年,爺爺去世了,。出殯的那一天,,父親十分悲傷,扶著靈柩泣不成聲,。他說:困難時期過去了,,條件好些了,總想著讓你老人家享點福了,,你為什么就走了呀,!……此情此景,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奶奶是個小腳女人,,但肚量很大,能容常人難容之事,。她右肩膀上長著一個肉瘤,,常對我們說,我請先生看過,,這是個“命疙瘩”,。奶奶真是福大命大,活了93歲,。80多歲時,,二姐生了她唯一的兒子衛(wèi)凱,奶奶高興極了,,自告奮勇去伺候月子,。奶奶一生沒有大病,到老頭腦都很清楚,,她是由于肌體衰竭,,在睡夢中平靜地離開我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