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知足常樂,,為人生之一大樂事;恬淡自然,,為人生修為之一大境界,。 常樂何來?就來自知足,;自然何至,?就本自恬淡。恬淡知足,,就得修心養(yǎng)性于“清心寡欲”,。“清心寡欲”,,非是安于貧賤,、清苦,而是修養(yǎng)心性,,更好地生活和快樂,。 漢語成語的“清心寡欲”,,實本自早期道家思想,。“清心”,,是清凈其心,,就在“致虛極”(《老子》);“寡欲”,,是少私其欲,,就在“少私寡欲”。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也有“養(yǎng)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之說,。 道家、儒家兩派思想,,雖同言“寡欲”,,然內(nèi)涵也有差別。前者的寡欲在于清心,,心清則欲寡,,“清靜而少嗜欲”(《文子·九守》),;后者的寡欲在于存心。本心不失,,自能欲寡,。二者思想內(nèi)涵的相通處,就是求諸己而修諸身的意旨,。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清心寡欲”就能恬淡知足,寡欲真誠,,德真而仁誠,。知足常樂,仁誠則福壽至,。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就是藉由“清心寡欲”,方能復歸于道德而為德真,,體驗養(yǎng)生之真,;養(yǎng)誠以為尊德樂道,體驗自得其樂,。 所謂的“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菜根譚》)意旨,就在于此,。閑時而吃緊,,就能克己復禮;忙處而悠閑,,就能知足常樂,。 清心的工夫修為,,就在于心清則少私,。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清與靜常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并成為核心價值和修為德性,。 在“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的論說中,“清靜”為達致“天下正”的方法論工夫,;在“清靜者,德之至也”(《文子·道原》)的論說中,,“清靜”就為人生觀的價值本體,。 清心之工夫,不僅在于欲望之“損”的少私,,而且可以正靜而澄明,?!八杂澹呈x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文子·道原》)。嗜欲損害性之清靜,,而修為清靜乃為少嗜欲的道德工夫,。 在人之情性,勃志者有貴富顯嚴名利六者,,謬心者有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累德者有惡欲喜怒哀樂六者,塞道者有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只有“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莊子·庚桑楚》),,方能正靜明虛,知足而無為,。 清心則少私,,少私則無以為而德真,德真則不妄作,??梢姡逍募仁恰吧偎焦延钡墓し?,又是正靜虛明的工夫,,還是無妄無為的工夫。 藉由清靜,,而能恬淡自然,,心地純粹,此正是道家清靜心的道德操守之旨歸所在,。 寡欲的修為工夫,就在于欲寡則素樸,。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寡欲之修為,不僅在于守真,,而且在于保持素樸本性,。 要使人少私寡欲,就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疤撈湫摹焙汀叭跗渲尽?,就是清心寡欲?!皩嵠涓埂焙汀皬娖涔恰?,就在保持素樸本性。 基于“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的認知,就有“知足之足,,恒足矣”的修為工夫,。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就本于知足的“恒足”思想,。 人類之初,,本性乃是“愚而樸,少私而寡欲”(《莊子·山木》),。樸素而寡欲,,正是道德不失的本真之性。只要“見素抱樸”,,就能“少私寡欲”,。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也是以不欲,、寡欲為心性之修為,。“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絕除偷盜之為,,當從心之“不欲”下工夫,。“養(yǎng)心莫善於寡欲,?!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寡欲”或窒欲,就與存心養(yǎng)性一起,,構(gòu)成心性修為的工夫內(nèi)涵,。 操持仁義之本心,自能寡欲;而多欲而貪求者,,其本心必失?!捌錇槿艘补延?,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惫延嫘模湍鼙M性以成仁,,達致人生的“仁者壽”,。 清心寡欲的修為,,就在于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早期儒家從養(yǎng)心入手,藉由“求其放心”而“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達致清心寡欲,以為道德之真誠,。 居仁由義,,復其本性之善,就會節(jié)制情欲,,使之適度,、合理?!坝识萌?,又焉貪?”(《論語·堯曰》)身心中和,,心廣體胖,,自得福祿,豈非人生之樂,? 在早期道家看來,,養(yǎng)生要以修身的德真為本。德真而恬淡知足,、素樸寡欲,,知足而恒足,豈非人生之樂? 德真者,,“適情辭余,,不貪得,不多積”(《文子·九守》),。知養(yǎng)生之和者,,節(jié)乎己而適情知足,就會“量腹而食,,度形而衣”,,使“貪污之心無由生”。誠達性命之情,,清心寡欲,,則“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 道家認為,,養(yǎng)生者莫要于“靜漠恬惔”,據(jù)德者莫貴于“和愉虛無”,。使外不亂內(nèi),,則性得其宜;躁不動和,,則德安其位,。“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就在于體道的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而復歸于道德,,就是“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的恬淡自然,。立身于中,而自養(yǎng)有節(jié),,則神清氣和,,乃可長壽。 藉由清心,,我們絕棄系累,,就會輕裝前進,還人生一片云卷云舒的恬淡自然,。 藉由寡欲,,我們?nèi)コ詧?zhí),,就會放下包袱,還人生一個豁達無憂的知足常樂,。 清心寡欲,,就會讓我們重拾人性的本真,復歸人生的真趣,,達致樂善的心境,,獲得幸福的坦然。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jīng)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zhàn)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nèi)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xiàn)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斗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偉大復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