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出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為經(jīng)典滋陰強壯方,,主要用于瘦弱、皮膚干枯體質的強心,、止血用,。 其用藥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此主用藥量特殊者有四: 一是生地黃一斤,在傷寒論諸方中,,此為用量最大者,。 二是麥門冬半升,根據(jù)實測,,約相當于三兩,。 三是麻子仁半升。根據(jù)實際稱重,,麻子仁半升大概為45克,,也相當于三兩,。 四是大棗三十枚,在傷寒雜病論諸方中,,也是用量最大的,。相當于八兩。 炙甘草湯推薦量(克): 原方原量:炙甘草60,,生姜45,,人參30,桂枝45,,生地240,,阿膠30,,麥門冬45,,麻子仁45,大棗120,。 常規(guī)標準量:炙甘草12,,生姜9,人參6,,桂枝9,,生地48,阿膠6,,麥門冬9,,麻子仁9,大棗24,。 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 經(jīng)方中醫(yī)程醫(yī)生說明: 1.釋名: 在傷寒論與金匱二書中,,以甘草名方者有二: 一是“甘草湯”,在甘草湯方中并沒有注明是生用,,還是炙用,。但一般是生用。 二是本方,,并且注明是用的“炙”甘草,。我們一般認為“炙”是用蜜炙。但據(jù)研究,,在漢代所謂的炙甘草,,即甘草切片放入炸鍋內(nèi)加熱,發(fā)出芳香,,待至狐色為度,,攪拌而成,。 在此方中,用量最大者為地黃,,但為什么卻命名為炙甘草湯呢,?柯韻伯說: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載藥人心,,補離中之虛以安神明耳,。 2.方證: 此方之方證條文兩現(xiàn)于傷寒與金匱。 在傷寒論中只有一條,,即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在金匱中出現(xiàn),都是做為附方: 一是出自千金翼之炙甘草湯:一云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二是出自外臺之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對于此方之方證,,在臨床運用,主要還是以傷寒論之第177條為主,,所以我們重新定義此方之方證如下: 少陰病,,脈結代者,炙甘草湯主之,。 臨床運用此方,,主癥即是“脈結代”,那什么是結代呢,? 對于結脈與代脈,,在經(jīng)典原文中也有說明與分析,但不好理解,。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與臨床,,可以這樣認為:炙甘草湯所治療的心臟病,以心律不齊為最多,?!秱摗匪f的“脈結代”,,便是搏動緩慢而有歇止的一種脈象。即:脈結代謂脈不快,,即脈搏跳動緩慢,,時有休止。結合心電圖所見,,即:結脈由代償性期外收縮引起,,代脈由房室不完全傳導阻滯所致。 眾多醫(yī)家的臨床經(jīng)驗表明,,炙甘草湯對于多種心臟疾患或者心外其他因素而致的心律失常,,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3.藥證: 從方義來說,,炙甘草湯可以理解為是桂枝湯去芍藥加入其他五種藥而成,。 分析此五種藥之藥性,都屬于潤性和補性,,即本方的滋潤作用,,就體現(xiàn)在麥門冬,、麻子仁,、人參、阿膠,、生地黃上,。 麥門冬有治療干咳的作用。 麻子仁有緩下的作用,。 地黃有補血的作用,。 人參有補氣的作用。 阿膠有鎮(zhèn)靜,、止血的作用,。 由于去掉了芍藥,所以本方適用癥通常沒有腹痛,,其腹證也沒有腹直肌緊張,。 因本方以地黃為主藥,故宜用于臍下不仁,,煩熱,,心尖部及腹部大動脈亢進者。 地黃 4.病癥: 通過以上方證與藥證的分析,,可知本方之適用病證為針對燥證與虛癥,,即患者經(jīng)常自汗,易于疲勞,。治療心悸(心動過速),,貧血,,易于便秘等癥狀。 5.人證: 炙甘草湯證多見于黃煌老師所說的桂枝體質,,即:形體消瘦且面容憔悴,,常有貧血貌,如體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膩者,,多為痰熱證或痰濕證,炙甘草湯不宜使用,。 6.煎服方法: 本方煎服方法之特殊處在于用“清酒”與水當做溶酶,。 用酒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主藥生地的運用,。因為在傷寒論諸方中,,醫(yī)圣對于所有用生地之方,都是用酒,。其作用,,可能是將眾藥之有效成人有效煎出,并且酒能散心下痞,,善行血,,引經(jīng)以增強藥效。 7.注意事項: 胃腸虛弱,,食欲衰減,,下利,或服此方下利者禁忌,。 (此處已添加醫(y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
來自: 仕仕霖霖 > 《現(xiàn)代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