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卷上?薛侃錄》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

 知行合一每事練 2020-10-28

各位朋友,,咱們讀一段《傳習(xí)錄》上卷,薛侃和王陽明的一段對話,,他涉及到無善無惡的問題,。


一.軀殼起念 看善惡便會錯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保葸@里給我們首先交代了一個基本背景,薛侃某一天去花間草,,那就是到花間去除草,,要把這個雜草給去掉。他一邊除草一邊說,,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那意思就是養(yǎng)花你看多不容易,花了很多力氣,,花未必能養(yǎng)好,;可是這個草沒養(yǎng)它,你看這個花間之草除去還挺不容易的,,所以有點感慨,。


陽明先生說“未培未去耳”,就是說這只不過是因為你既未培善,,又未去惡,。[少間],那就是過了一會兒,;陽明先生接著說,,[“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侃未達,。]王陽明說,,如你這般去看待世間萬物的善惡,那都是從軀殼起念,。所謂軀殼起念,,它實際的意思當然是指由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活動,所產(chǎn)生的私心,、私意,。你是從私心、私意上來分辨善惡的,,容易搞錯。


 “侃未達”,,那就是薛侃對王陽明的這段話的意思沒有領(lǐng)會,,王陽明也知道薛侃沒明白,他又接著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fù)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這一段話說得蠻明白的,,王陽明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天地只是一個生生之心,,只是一個生生之意,沒有說是對花有特別的眷顧,,對草便有特別的嫌棄,。在天地生物之心面前,天地只是一個生生,,平等對待天下一切萬物,。在天心天意那里,是無分于花還是草的,,花草一般,,就是花草平等,天是沒有偏私的,,沒有偏心的,,沒有私意的,公平的,,平等的,。


孔夫子當年便說過,“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日月無私照”。陽明先生在這里便說,,天地生物之心,,天地只是一個生生之意,花草是沒有區(qū)分的,,所以說何曾有善惡之分,?沒有什么善惡,在天看來,,天只是公平地呈現(xiàn)它對于一切萬物的生生之意,,生生之心,。


王陽明接著對薛侃說,你想要看花,,所以你就認為花是好的東西,,以花為善,;草的生長妨礙了花的生長,所以你就以草為惡,??墒钦f不定別的什么時候,你想用草的時候,,你就會認為草就是善的,,不是惡的了。王陽明接著說,,[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這一句我建議各位朋友稍微注意一點,。


 “此等善惡”是什么善惡?那么顯而易見,,實際上是就我們?nèi)粘I町斨?,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這個現(xiàn)象世界來講的,。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世界當中,,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因為它是相對的,所以才在相對的狀態(tài)之下呈現(xiàn)出它相對的價值,。


什么叫做相對,?相對就是相互比較的,比如說有高,,那么才會有低,;有長,才會有短,;有善,,才會有惡,等等,。所有經(jīng)驗生活當中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相對的,,某一個東西相對于這一個是高的、是長的,、是善的,;可是很可能當它相對于另外一個東西,或許便是低的,,便是矮的,,便是短的,諸如此類,。請注意,,在這個意思上說,任何相對世界當中的相對價值,,是不具有絕對的意義的,,也是不能執(zhí)著的。


王陽明在這里舉花和草的例子,,已經(jīng)把這個意思講得相當?shù)姆置?,現(xiàn)在薛侃你只不過是你想看花,所以你覺得花是好的,,草是不好的,。那我們轉(zhuǎn)移一個情境,比如說我現(xiàn)在要在沙漠上,,要綠化沙漠,,要改造沙漠,能種起草來,,草便是善的了,,它只是相對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來講的,,簡單說來你就不能認為花就是好的,草就是惡的,。


如果是這樣子來看,,那就是全然出乎你自己的私心、私意所做的分辨,,王陽明在這里把它叫做從軀殼起念,。為什么就會錯呢?因為你不懂得中,,你不懂得事物的相對存在,,它所呈現(xiàn)的相對價值僅僅是在某種相對關(guān)系當中才是有效的。相對關(guān)系一旦轉(zhuǎn)移,,這種所謂的價值便同時轉(zhuǎn)變了,。


正是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說,我們非??粗匾粋€意思,,相對價值是不能執(zhí)著的。像薛侃剛才所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認為花就是好的,,你看天地間這個花怎么那么難培植,這個草怎么那么難去除,?王陽明說他,,這是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正是在王陽明的這個意思上面講來,,如果我們超越于相對,超越于相對世界當中事物相對狀態(tài)所呈現(xiàn)的相對價值,,只有超越了這個相對價值的時候,,那么我們才有可能進入某種絕對的狀態(tài)。而這個所謂的絕對的狀態(tài),,王陽明實際也講得很明白了,,從什么地方來看?從天地生意這個意思上面來說,,天道是絕對的,,天道對天下一切萬物便是平等的,沒有私心,,沒有偏心,,沒有私意,這叫做廓然大公。


王陽明在這里說,,經(jīng)驗意義上的,、生活當中的相對世界的這種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它是隨我們的心意而建立的。正因它是隨你的心意而建立的一種相對價值,,它并不具有絕對性,,所以不能執(zhí)著;一旦執(zhí)著,,便知是錯,。


二.不動于氣 無善惡謂至善


王陽明講完這個話,薛侃還是沒有全然的領(lǐng)會,,所以他追問了一句,,[然則無善無惡乎?]問題來了,,我們現(xiàn)在講王陽明的這個東西,,關(guān)于這個無善無惡不知造成多少困惑,也不知造成多少的誤會,。薛侃又問了,,既然如此,那么難道沒有善沒有惡了嗎,?王陽明下面說了兩句重要的,,[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保?/p>

這句話很要緊,首先我們要來搞明白,,什么叫做無善無惡者理之靜,?什么叫理之靜?理就是道,,那么道之靜是什么,?道是這樣子,我們從《周易》里面大家都很熟悉,,道是周流六虛,,唯變所適,不可為典要,,它是始終處在運動的變化當中的,。


可是為什么又說它是靜,?正因為道是唯變所適,不論它如何變動,,它總是合乎道體自身的,、本然的、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的,,它從來都沒有改變它自身,,所以在這個意思上面說,還是說它靜,,前幾次關(guān)于動靜的問題,,我們已經(jīng)講到過這個意思。


無善無惡理之靜,,這句話本身實際上是在一個超越的,,超越于相對世界的,或者說是在道本身的自身存在狀態(tài)來講的,,道的自身存在只是一個真實,,只是一個真實無妄。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它既不落于相對意義上面講的善,,也不落于相對意義上面講的惡,而是既統(tǒng)攝了經(jīng)驗意義上的善惡,,同時又超越了經(jīng)驗意義上的善惡,。無善無惡者理之靜,心即理,,人的本體,、良知本體、本心原本也是一個理之靜,,也是一個無善無惡,。所以后來在四句教的時候王陽明會說,無善無惡心之體,,這個當然我們到時候還會講到那個四句教,,到時候講到再說。


 “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什么叫做氣之動,?既然講氣,實際上是就我們?nèi)说默F(xiàn)實的生命活動的狀態(tài)來說的,,從人的經(jīng)驗生活來看,,咱們?nèi)瞬豢赡苊撾x現(xiàn)實世界當中的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活動,這都叫做氣之動。心體要表達它自身,,要落實到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當中的,。我們這個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一定會有所謂的對象性關(guān)系的,,有對象的,。


正因為是有對象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活動就受到對象的關(guān)聯(lián),,或者說牽引,,心體本身落實到這個經(jīng)驗狀態(tài)的時候,這就是動,,這叫做氣之動。這一動,,也就是說心體本身從形而上的領(lǐng)域,,從它自身作為一個形而上的超越于經(jīng)驗相對狀態(tài)的存在,下落到了經(jīng)驗的存在,,成為經(jīng)驗當中來呈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這一定有善有惡,王陽明也曾經(jīng)說過的,,意為心之所發(fā),。


所謂的心之所發(fā),就是心原本是未發(fā)之中,,現(xiàn)在它呈現(xiàn)它自己了,。而呈現(xiàn)是有條件的,《禮記·樂記》里面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我們的這個私心也好、私欲也好,,等等等等,,都是就已發(fā)狀態(tài)而言。而這個所謂的已發(fā),,它就便一定是在某種特定的經(jīng)驗情境當中的,,那就一定會有有善有惡。


下面說[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所謂的不動于氣,真實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活動,不受外在事物的誘導(dǎo),,而是人人能夠確保我們眼耳鼻舌身的活動完全的,、徹底地聽命于心體自身本然的真實狀態(tài),來表達它自己,。在這個意思上,,眼耳鼻舌身的活動就成為心本體,或者說我們那個理之靜展開它自己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的手段和方法,。


這個意義上面來講的心之所發(fā)的意,,就不叫做別的東西,而只能把它叫做誠意,,這就是誠意,。氣之動,實際上就是意不誠,。王陽明說動于氣,,意便不誠;不動于氣,,而是照著心體,、良知、本體,,本身的,、原來的那個真實狀態(tài)來呈現(xiàn)他自己,那就叫做無善無惡,。


因為這種狀態(tài)之下所實現(xiàn)的,,只是一個大中至正;正因為它能夠?qū)崿F(xiàn)出大中至正,,這就是最高善,,所以說是為至善。我們今天或許會把這個致良知講得非常之高妙,,給這個事物添加上一些什么東西,。朋友們,這個致良知恰好是什么東西都不添加,,事物本身是什么狀況,,就是什么狀況,我面對著的這個事物它是黑的那就是黑的,,它是白的那就是白的,,它白的你說它是白的,它黑的你就說它是黑的,,在事物上一分一毫都沒有增添,,原本如此,,這就叫做致良知,這就是最高善的實現(xiàn),,所以說無善無惡是為至善,。


三.佛氏著相 不可以治天下


這么一說這番道理,薛侃也還是有些明白了,,但是他又產(chǎn)生新的問題了,,他又問王陽明,[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又扯出個新問題,薛侃又扯到佛教那里去了,,佛教不是也說無善無惡嗎,?那咱們?nèi)寮抑v的無善無惡,跟佛教講的無善無惡,,有什么差別呢,,何以異?


陽明先生回答說,,[曰:“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這句話也蠻好玩的,,佛家怎么講無善無惡呢,?我們大家多多少少也都清楚,佛教關(guān)于所謂的一切諸法,、一切現(xiàn)象,、一切存在,包括人本身,,它只確認它一個無自性,,無自性便叫做空。既無自性,,可是又為什么會有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呢,?佛教說那叫做緣起,所謂的因緣和合,,便有法相之現(xiàn)起,。一切諸法究其本質(zhì)而言,,只是一個諸法空性,空就是實相,,當然無善無惡,。


佛教在這一點的的確確它是以體空、悟空,、證空來作為自己這個所謂的修養(yǎng)等等各方面的一個基本目的的,;王陽明說,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也不能說它完全說錯,。但是在王陽明看來,正因為這個佛教,,所謂的著在無善無惡上,,也就是只定一切萬物都無善無惡,只是個空性,,只是一空而已,,所以說它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四.圣人循理 便能裁成輔相


那言下之意,,我們?nèi)寮抑v的這個無善無惡可不是一切都不管的,我們是以大中至正作為根源的,,我們是可以用來治國平天下的,,他是包含了這個意思。所以他會接著說,,圣人無善無惡,,真正說他不是說一個諸法空性,而是說你在面對世界的時候,,面對世界事物的時候,,當你處在某種事物的對象性的交往關(guān)系當中的時候,你不能有先見,、偏見,、邊見,所有這些見都叫做私見,,都叫做私心,,這些東西都不能有。這叫做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

所謂的無有作好,,就是不存好的,、喜歡的這種方面的偏見,,也不存一個討厭的、不喜歡的,、厭惡的那么樣子一個先入之見,,而是直接面對事情本身。原本如何便是如何,,這叫做無有作好,,無有作惡。


盡管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但是[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王陽明這句話聽起來比較簡明,,但是里頭是有些名堂的,什么意思呢,?他是在用典,。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遵王之道,,會其有極,都是《尚書·洪范》里面的話,,《洪范篇》最早提出“建中立極”的問題,,“皇建其有極”,,“極”是什么,?極者中也,大中至正,,這就是極,。

正因為大中至正,所以無有作好,,無有作惡,;因為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所以王道平平,,王道蕩蕩,遵王之路,,遵王之義,。如此這般,,我們才有可能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什么叫會其有極,?什么叫歸其有極?我們現(xiàn)在有會歸一詞,,出典也在這里,。天下事物哪怕它是雜亂紛呈、無限多樣,,但是我對付它,、處置它,對待它,、處理它,,只有一條,允執(zhí)其中,,這叫做會其有極,,這就叫做歸其有極。


因為允執(zhí)其中,,所以王道平平,,王道蕩蕩,這就是遵王之道,,遵王之路,,遵王之義,這里是有典故的,。正因為你能夠如此這般,,所以說“一循天理”,所謂一循天理,,那就是完全徹底地,、全部地遵循著天理本身的本然的狀態(tài),如此罷了,,“便有個裁成輔相”,,這是《周易》里的話。圣人有什么能耐,?圣人沒什么大的能耐,,圣人只不過是能夠基于他自己對于天地之道的仰觀俯察,對于人道世界的充分理解,,然后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叫做裁成輔相,?;诓贸奢o相,,那么還要化而裁之,通而變之,,措諸于民,,使它成為民眾的根本生活法則,這是圣人的能耐,。


五.不作好惡 非是全無好惡


王陽明這么一說,,然后薛侃又說了,他又回到這個除草的事情上面去,,他說[“草即非惡,,即草不宜去矣?!保菀驗榍斑呹柮飨壬f了,,花草之所謂善惡,那只是相對說,,你執(zhí)定花是善,、草是惡,那是軀殼起念而私意用事,??雌饋磉@個薛侃還是沒有真正領(lǐng)會,他又說了,,那既然草不是惡的,,那我們就不應(yīng)該把它除掉。


王陽明又說了,,[“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有礙,,何妨汝去,?”]這個話說得很清楚,他表面薛侃還是沒有領(lǐng)會王陽明講的那個無善無惡的意思,,他說既然草也不是惡的,,不是壞的,,那我們就不應(yīng)該把它除掉了,。王陽明批評他了,這個卻是佛老意見,,所謂的佛老意見,,那就是佛教、道教那么個意思,。因為我們剛剛提到過,,佛教講無善無惡是就事物存在的無自性來說,,是空性來講。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說,,它得出這個無善無惡這個維度是不全然一樣的,。


王陽明講,草若有礙,,何妨汝去,?如果草對于花而言是有妨礙的,是構(gòu)成了花的生長障礙的,,而你現(xiàn)在要的是花,,那么你把它去掉又有何妨呢?


然后薛侃還不領(lǐng)會,,他說[“如此又是作好作惡,。”]剛剛不是說無有作好,,無有作惡嗎,?大中至正嗎?你現(xiàn)在又說要去草,。然后陽明先生又說,,[“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了,,不作好惡和全無好惡,,這個是不一樣的。


如果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正常的人,有知覺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心身一致的人,不可能是無知覺的人,。既有知覺,,便能區(qū)分善惡,我強調(diào)一句,,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善惡,,是就經(jīng)驗世界的相對價值來說的。


所謂的不作好惡最簡單的意思就是,我們對任何事物都不存一個先入為主的好的意見,,當然也不存一個先入為主的不好的意見,,這叫做不作好惡。但是并不是全無好惡,,就經(jīng)驗世界本身的相對狀態(tài)來講,,它有善有惡,同樣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你分辨不了,,或者說分辨不出在相對的生活世界當中,那樣的相對的善,、相對的惡,,這便是一個無知覺的人。


六.心無貽累 不作便是不著


王陽明接著補充說明,,[“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于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保葸@個話是補充說前邊,,前邊本來是已經(jīng)講明白了。他接著說,,“謂之不作者”,,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稱他為不作好、不作惡,,是什么意思呢,?只是好惡一循于理。所謂的一循于理,,我們前邊也說過了,,理即是道,也是心,,心即理也,,是就道或者本體之心的本然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來講的,你遵循它,,就叫做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你不遵循它,,而是就現(xiàn)象講現(xiàn)象,,以先入為主的某種意見來主導(dǎo)我們的活動,那便叫做動于氣,,那就叫做作惡作好了,。


正因為一循于理,總是能本諸大中至正的那樣的一個態(tài)度,,那樣的一種原則,,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是便還它是,,非便還它非,,惡便還它惡,善便還它善,,不去著一分意思,。所以我說不用人力分毫,,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王陽明對前邊做一個補充的說明。


薛侃又說,,[“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著意思?”]咱們現(xiàn)在不是要除草嗎,?這個除草如何去一循于理,,不著意思呢?薛侃還是沒有真實地,、全然地領(lǐng)悟,。所以王陽明是進一步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保菸覀冞€原事情本來真相,,我們那個良知本體、我們那個天理,,咱們現(xiàn)在是落實到養(yǎng)花除草這么一個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當中了,,你的這個目的既然是養(yǎng)花,,那么好,,草對于養(yǎng)花構(gòu)成了妨礙,,那你去掉就去掉嘛,這也是還原事情真相,,有何妨礙呢?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保菖紶栍行┎輿]除干凈,,或者本來我今天應(yīng)該除草,結(jié)果我有別的什么事情耽擱了沒除草,,你不要老是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明天還可以去草,所以說亦不累心,,不要執(zhí)著,。


接著說,[“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保菽阒艘环忠馑迹葱捏w便有貽累,。所謂的貽累是輕了說,,今天貽累、明天貽累,,時時貽累,、這就構(gòu)成了對于我們心本體的遮蔽了,心體自身的那種光明就顯露不出來了,,我們就處在無明的黑暗的,、沉淪之中了。不要使心體受累,,該當如何便是如何,,這就是養(yǎng)心,這也就是開明本體,,這就叫做不動于氣,。


七.行著習(xí)察 善惡只在汝心


薛侃又說了,[“然則善惡前不在物,?”]那意思就是說,,既然如此,,難道事物本身就沒有善,沒有惡嗎,?或者說善,、惡不存在于事物本身嗎?關(guān)于這個提問,,王陽明的回答是極為干脆的,,他說[“只在汝心”],,只是在你心里,,這事物本身有何善惡?

王陽明講格物他為什么要把格解釋為正,,要把這個物解釋為事呢,?他實際上講得很清楚的,這個事物本身哪里有正有不正呢,?我經(jīng)常舉一個例子,,我們普通地方的松樹長得筆筆直的,算正了吧,?而黃山的松樹它就是橫著長的,,歪的,那你能說黃山的松樹長得就不正嗎,?既然不正,,你要把它去掉,都弄成我們普通地方長得那個筆筆直的松樹的樣子嗎,?實際上長在黃山的松樹它就那樣,,它也沒有不正。如果你說那個直的是善,,那黃山的松樹長成那樣難道是惡,?善惡不在事物,只在汝心,。


下面繼續(xù)說明,,[“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保菡f得如此這般之決絕,斬釘截鐵,。我們剛才也說過了,,不被外在的事物牽扯走,而能夠永遠,、始終保持我們本心的自然的,、真實的,、本然狀態(tài)來呈現(xiàn)他自己,這就是善,。


我突然想到,,當年孔夫子說過這個意思,有好多人問孔夫子,,什么叫做仁吶,?孔夫子的回答好像都不一樣。很有意思的是,,我們都記住了“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好像把愛人就便當成是仁的定義了,。錯了,,孔夫子別的地方講得很明白,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


真正的仁人,他是永遠能夠堅持大中至正的,,當愛則愛,,當惡則惡,這才是仁人,。對任何人都表現(xiàn)出那樣一種似乎的軟,、媚,似乎的愛,,那叫做鄉(xiāng)愿,。孔夫子對鄉(xiāng)愿很惱火,,“鄉(xiāng)愿者,,德之賊也”,他講得太清晰了,。


這里也是一樣,,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我們始終保持自我心體本身的那種大中至正的狀態(tài),,我要批評你我就批評你,我要愛你我就愛你,,當愛則愛當恨則恨,,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像嚴冬般地殘酷無情,,那就是大中至正,,那就是至善,,那就是循理。如果你不能大中至正,,而是動于氣,,私心私意在作祟,不管你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好,,所謂的作好,;不管你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所謂的不好,或者說作惡,,都是惡,。王陽明曾經(jīng)說得很明白,本體上才過些子便是惡,,本體本身只是個大中至正,,這個話是講得非常之清楚的,。


薛侃還問,,[“畢竟物無善惡?!保菡f到底事物就沒有個善惡嗎,?王陽明繼續(xù)說,,[“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保菽且馑际鞘裁茨??無善無惡心之體,,實際上就事物本身也是無善無惡,有善有惡的只是當我們?nèi)搜鄱巧嗌砗瓦@個事物相對的時候,,心體在表達它自己的時候,、發(fā)為意的時候,意才有善有惡,,心體本身沒有善惡,。自然事物本身,事物對象那里,,本身不具有善惡的屬性,,你說原子彈是善的還是惡的呢?一個道理,,所以說在物亦然,。


[“世儒惟不知此”],很多朋友,、很多學(xué)者,、世儒,,不了解這個,[“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xué)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xí)不察?!保葸@個話說得蠻重的,,實際上他由這個和薛侃的對話,由這個話題轉(zhuǎn)向了對于時代學(xué)風(fēng)的批評,,這個道理,,這個根本,我們這個社會當中許多儒者,,并不真實了解,,所以舍心逐物。


什么叫舍心逐物,?舍心就是孟子講的放心,,把心靈本體給放下了;逐物是眼耳鼻舌身是追逐著外在的物,,以為善在外面,、義在外面、仁在外面,,我求善,、就仁、求智,。結(jié)果不知道,,如此這般以來恰好不是求放心,而是放心,,心體自身的本然狀態(tài)反而被遮蔽起來了,,將格物之學(xué)錯看了。


格物致知按陽明先生的說法,,那是正事,,叫做格物;致知,,那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什么叫做格物致知,什么叫做致良知,?那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皆得其正,這個叫做格物,。因為不領(lǐng)會這個意思,,把這個格物致知意思領(lǐng)會顛倒了,所以“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義襲而取這個話是從孟子那里來的,因為孟子和告子曾經(jīng)關(guān)于義是外在的還是內(nèi)在的,,有過一場辯論,。


告子的意思是,仁可以說是內(nèi)的,,因為通常理解為親親之愛,,我們說要有愛心,是不是,?愛說是內(nèi)的,,他說義是外在的。孟子當然不贊同,,仁義禮智在孟子那里統(tǒng)統(tǒng)是內(nèi)在的,,不是外在的,,他批評告子義外之說,,說其是義襲而取。我說這個義襲而取是什么意思呢,?不本諸自心,,不本諸本原,好像認為那個大家都說那件事情是好的,,然后我們也不管它是不是發(fā)諸本心,,只是去模仿著做那件事,這叫做義襲而取,。義襲而取不是在本體上做功夫,,甚至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


我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幫助老奶奶過馬路是好的,,結(jié)果大家也不管她,全部幫助老奶奶過馬路,。大家都知道,,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是好的,,結(jié)果大家都去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你說那好嗎?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是惡矣,,那叫做義襲而取,。所以孟子當年曾經(jīng)說一個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那就不是義襲而取的功夫,,而是真正求本心的功夫。王陽明在這個地方說的也是此意,,你不能終日把物當做是外的,,以為善、惡是所謂的事物屬性,,在外面的,,跟我心不相干的,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xí)不察,。


什么叫行不著,、習(xí)不察?這個話也出自于《孟子》,,孟子曾經(jīng)說過,,我們生活當中的普通人大多便是這個樣子,什么樣子,?“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行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這種人很多。行之而不著,,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費而隱,圣人之道也體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

可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盡管在那么做,,但是不著,著就是明,,他不能清楚地,、明白地把那個道呈現(xiàn)出來,習(xí)矣而不察,察也是明,,習(xí)也是行,,是不是?所以終身行之而不其道,,普通人情況都是這樣,。所以這里王陽明用來批評那些逐外之人,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xí)不察,行不著,、習(xí)不察那就是不懂得主動地,、自覺地去開明本心,彰顯大道,。


八.正心誠意 不著一分私意


薛侃繼續(xù)問,,[“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因為這個大學(xué)里頭說了“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我們原來也專門討論過這兩句,,薛侃在這里又把它拿出來問,這個怎么樣,?王陽明回答,,[此正是一循于理,]完全的,、真實的遵循了天理自身的本然狀態(tài),,這叫做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就是天理應(yīng)當如此。


[本無私意作好作惡],,你看看,,好色便是好色,惡臭便是惡臭,,好色可以好,,惡臭可以惡,當好則好,,當惡則惡,,事情本來當是如何便是如何。它是合乎心體自身的大中至正的,所以就是至善,。你還原事情真實狀態(tài)了,,善便善,惡便惡,,是便是,,非便非,這就是至善的實現(xiàn),。


薛侃仍然沒有全然領(lǐng)會,,他又問了,[“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這怎么可能不是意,?王陽明下面的說法是要緊的,,[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保菸覀儾粩嗟靥岬竭^這個誠意、誠意的問題,,那么什么是誠意,?請注意,王陽明說了,,意為心之所發(fā),,這個意是心體在特定的經(jīng)驗交往情境當中發(fā)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那你發(fā)出來的狀態(tài)是真的還是不真的呢,?真的就叫做誠的,,那什么叫做真的、誠的呢,?合乎心體自身的,、本然的、真實狀態(tài)的,,那就叫做誠意,。這個意義上的誠意便是心體、良知的直接表達,,直接呈現(xiàn),。


大多數(shù)人恐怕都不是如此,我說一看這個東西好的,,發(fā)一個意,,這個意很可能不是心體本身的自然的,、本然的真實狀態(tài),這就叫做私意,,這就叫做不是誠意,。這里講得很清楚,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是個意,,但是是個什么意?是個誠意,,它只是心體自身本然的真實狀態(tài)的直接呈現(xiàn),。[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fā)之中,。”]


你看看,,講到現(xiàn)在明白了,,王陽明也最后把他的最核心的觀點和盤托出。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誠意實際上就是天理自身本然的真實呈現(xiàn),天理即本心,,本心即天理,,循天理實際上就是循本心,天理呈現(xiàn)便是良知呈露,,著不得一分意,,容不得一分一毫的私心私意。王陽明說過,,你這個本體上著不得一分私意,,本體上才有那么一小點,一點點偏移,,(偏移當然是私心私意了),那就是惡,。所以說“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這個“意”是指私意。


 “故有所忿嚏好樂,,則不得其正,。”大家念過《大學(xué)》便都知道的,,《大學(xué)》里面便講,,心有所忿嚏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大學(xué)》里頭還說過,,“人不知其苗之碩,不知其子之惡”,,這個就是有所好樂的結(jié)果,。我們俗語還說,愛屋還要及烏,,愛屋及烏便是偏,,便是不正?!绊毷抢淮蠊?,方是心之本體”,廓然大公就是大中至正,,就是公平正義,,就是沒有任何一毫的私心私意。你明了了這個,,你就知道什么是未發(fā)之中了,,所以說知此即知未發(fā)之中。


話講完了,,意思已經(jīng)和盤托出,。我說致良知就是致中和。學(xué)術(shù)界有些朋友還非得要去討論這個“致”是什么意思,,說來說去,,致良知就是致中和,良知就是一個本體之中,,王陽明多次說得很明白,,就是一個未發(fā)之中,未發(fā)之中就是個天理,,致良知就是致天理,,致天理就是個致中和,你把天理都丟掉了,,哪還有什么和,?


九.動作云為 須由自心體當


下面有個小插曲,,就是[伯生曰],這個伯生是個人名,,他就是孟源,,具體一些別的情況我們不是十分了解,《王陽明全集》當中他是有一篇文章,,叫做《書孟源卷》,,那說明跟王陽明的交往相對來說是比較密切的。


也有個說法,,他就是在這個階段當中,他是王陽明的助教,,孟源在旁邊說了,,[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壓斡质擒|殼起念,?”]他站在旁邊,他也沒有明白,,他又問了這個問題,。實際上講得清楚了,“草有妨礙,,理亦宜去”,,那么就去;然后他又說,,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實際上前面已經(jīng)講得蠻清楚的,王陽明說,,[此須汝心自體當],,這個可需要你自己內(nèi)心去細加體會,細加領(lǐng)會,,領(lǐng)會得恰當,、恰到好處,你就明白了,。然后他問了一句,,[汝要去草,是甚么心,?]你要把草去掉是什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周茂叔就是周敦頤,,濂溪先生窗前草不除,緣何不除,?以觀天心,,天心何來私心私意?天心只是一個生生無已,,只是一個大中至正,,只是一個無偏無頗,這便是天心,,便是天理,。


總之這一段是王陽明在這個和薛侃的對話當中講到、提到許多問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guān)于本體自身的無善無惡問題,,以及所謂的事物本身是否有善惡的問題。這些個問題,,我們這么慢慢講過來,,我想諸位也應(yīng)該有所明白。


當然了,,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在王陽明心學(xué)當中,,它和四句教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根源上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往后再講王陽明,類似的這些話題可能還是會不斷地提到的,,我們也是隨文解意,,也不免會有一些重復(fù)的地方,謝謝大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