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真影寫宋刻《于湖居士文集》題跋考 何 芳 何芳,女,,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hù)中心)副研究館員,。 摘要:劉梅真影寫宋嘉泰刻《于湖居士文集》四卷,字體力摹原刻,、使筆頗有風(fēng)致,且紙墨精良,足以媲美古本,,以此得窺宋本面目及劉梅真書法才華。卷末袁克文,、周叔弢,、張允亮、張伯駒四位藏書,、版本學(xué)大家的題跋,,為此影寫本賦予更高的文化與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劉梅真 于湖居士文集 題跋
《于湖居士文集》系張孝祥詩文別集,。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南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張孝祥詩,、詞,、文俱佳,但最能代表其文學(xué)成就的是詞的創(chuàng)作,,其詞兼有東坡之清曠與稼軒之豪雄,,謝堯仁有“今人皆以為勝東坡”[1]之說,李一氓評其詞:“其雄邁處,,與并世詞人較,,亦絕倫超群也?!?/span> [2]宋嘉泰年間刻《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凡辭賦樂章一卷、詩十一卷,、文十八卷,、詞四卷,、尺牘六卷、附錄一卷,。謝堯仁,、張孝伯(孝祥弟)所撰《張于湖先生集序》中,有“天下刊先生文集者有數(shù)處”“盡以家藏與諸家所刊屬其(王大成)讎?!钡日Z(王集,,字大成,張孝祥門人),,確知此前尚有其他刊本,,但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等均未見著錄。此嘉泰刻本臺北“國家圖書館”有藏,,是目前見之于著錄的唯一一部宋刻張孝祥全集本,。 四川省圖書館藏《于湖居士文集》四卷,一冊,,為李一氓捐贈,。系劉梅真影寫宋嘉泰刻本之詞集部分(卷三十一至三十四),收詞一百八十二首,。此書外封袁克文題“于湖樂府四卷/乙卯九月/寒雲(yún)”,;內(nèi)封題簽“槑真女士景寫于湖樂府/庚辰十月北溟題”;卷端題“于湖居士文集卷第三十一”,;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板框高22.1厘米,,寬17.2厘米,;白口,左右雙邊,版心雙魚尾,。上魚尾上記字?jǐn)?shù),,下有卷次;下魚尾下記葉次,,再下記刊工姓名,。卷三十四末有“乙卯(1915)六月十六日寫訖/梅真”,后有“劉”朱文方印,。 劉姌,,字梅真,袁克文夫人,。其父劉尚文,,為天津侯補(bǔ)道。梅真工詩詞,、書法,、悉音律,,是民國初年頗有造詣的書法家,由于身份特殊,,其才華鮮為人知,。京津名士樊增祥評其書法“風(fēng)骨不讓呂碧城,氣韻直奪江南蘋”,。有《倦繡詞》行世,。 是本藏印有“寒云秘籍/珍藏之印”“人間/孤本”“孤本書室”“佞/宋”“三琴趣齋”“蓮華精舍”“惟庚寅吾以降”“寒云子子孫孫永保”“劉”“劉姌”“楳真景寫宋本小印”“翔鸞/閣精/鑒璽”“陶祖光”“日利”“一氓六十”“無是樓”“一氓搜藏/詞書種種/一九七七年記”“李一氓”“野莽”,。依藏印及張允亮跋文,,此影抄本曾經(jīng)袁克文(劉梅真),、陶祖光,、王雨、李一氓收藏,。卷末有袁克文,、周叔弢、張允亮及張伯駒跋文四則,,介紹是書版本源流及承傳情況,,具有重要的文獻(xiàn)價值。今摘錄并作考證,。 一,、袁克文跋 吳子伯宛收集宋元人長短句影寫重雕,所得已十余家,,皆宋元明三朝精槧,。比聞余獲宋刊《于湖全集》,泥余付之壽梓,,遂屬內(nèi)子梅真摘取樂府影寫授之,,備南渡大家之一。丙辰中秋后三日補(bǔ)記于南海舟中,。 按:袁克文(1890-1931),,袁世凱次子,“民國四公子”之一,。字豹岑,,一字抱存,因得北宋王晉卿《西蜀寒云圖》,,遂自號寒云,。能詩詞、精書畫,、善戲曲,、富收藏,。其藏書以精為勝,先后收得宋元本百余種,,有“皕宋書藏”之稱,。并常與周叔弢、傅增湘,、張允亮等切磋研究版本目錄之學(xué),。識見之廣,為一時之秀,。 跋文中有“比聞余獲宋刊《于湖全集》” ,,此“宋刊”即指“宋嘉泰刻本”,今藏臺北“國家圖書館”,。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著錄此書:“盛昱遺書,,歸袁寒云”。1912年,,盛昱藏書散出,,其密友完顏景賢收得,后售與袁克文,。袁克文有跋:“《于湖集》世無足本,,宋嘉泰時其弟孝伯刊于豫章,為明文淵閣故物,。滿人某自內(nèi)庫竊出,,余乃輾轉(zhuǎn)得之?!?/span>[3]《四部叢刊》本據(jù)此本影印,,內(nèi)封有牌記:“上海涵芬樓借慈溪/李氏藏宋刊本景印/原書版框高營造尺/六寸七分寬五寸二/分”,可知《四部叢刊》影印底本來自“慈溪李氏”,,時已從袁克文處散出,,后歸臺北“國家圖書館”。 查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宋本鈐有“九萬八/千松雪/書屋”,、“文淵/閣印”,、“完顏/景賢/精鑒”、“景行/維賢”,、“景(押)”,、“小如庵/秘笈”、“任齋/銘心/之品”,、“袁”,、“寒云/如意”、“寒云秘笈/珍藏之印”,、“人間/孤本”,、“侍兒文/云掌記”,、“張珩/私印”、“希/逸”,、“吳興張氏/圖書之印”,、“吳興張/氏韞輝/齋曾藏”、“無塵”,、“蔣印/祖詒”,、“祁陽陳/清華字/澄中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等印,。其中“袁”,、“寒云/如意”、“寒云秘笈/珍藏之印”,、“人間/孤本”,、“侍兒文/云掌記”皆為袁克文藏印,尚有完顏景賢鈐印數(shù)枚,。由此可以確定,,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即袁寒云舊藏,。完顏景賢,、袁寒云之后,又經(jīng)慈溪李氏,、蔣祖詒,、張珩、陳清華等遞藏,。三十余年間,,此“天水名刊”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事滄桑! 袁克文跋文記錄了梅真影鈔緣由,,字體清俊超逸,,墨如點漆。其書法得嚴(yán)修真?zhèn)?,信手揮灑,,盡至臻境。吳昌綬(,?-1928),,字伯宛,又字印臣,。民國初年致力于景刊歷代名人全集中的詞集,,搜羅宋元明人詞計四十種。后因財力不濟(jì),,遂將已刻之書版及未刊之稿本售與陶湘,,由湘卒其業(yè),,這也是這冊影寫本歸于陶祖光的原因。陶祖光,,陶湘之子,。字伯銘,又字北溟,。工篆刻,,精鑒別,著有《翔鸞閣金石文字考釋》等,。終成《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四十種》,,包括《仁和吳氏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十七種(《于湖居士文集樂府四卷》收入其中)、《武進(jìn)陶氏涉園續(xù)刊景宋金元明本詞》二十三種,、及陶氏《補(bǔ)編》三種,。從跋文中“泥余”可知,當(dāng)初吳昌綬為了獲此影寫本,,頗費了些功夫,。“南渡大家”之語,,表露作者心緒,,時洪憲帝制失敗,袁世凱黯然離世,,袁寒云人生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由“皇二子”走向沒落,此時亦是“南渡”的凄涼心境,。袁克文有《自述》:“丙辰,,先公殂……十一月,先生母又卒,。彌天之痛,,一歲而兩丁之,心摧腸崩,,而生氣盡矣,。乃橐筆 南下,鬻文于海上,?!?/span>[4] 《一氓題跋》記載:“吳刻詞成書后,別有抽印本,,予得兩冊,。一袁氏特印本,其庚午(1930)手跋云:“梅真影寫宋本,伯苑監(jiān)刻,,此最初用明裝書中襯紙,、清乾隆御制墨精印,僅此一本”,。袁氏復(fù)手跋云:‘伯苑刻此詞既成,,深喜其拙雅而能掩影寫之弱媚,因取舊楮,,摹印一帙,,頗似明嘉靖時所刊書……’一白宣紙本,袁氏特加印以贈人者,?!?/span>[5]可見袁克文對此影刻本的喜愛。 二,、周叔弢跋 此書三十年前曾在大方先生座上見之,,今大方、寒云,、庾樓均作古人,,不禁有人天渺隔之感。叔弢志,。 按:周叔弢(1891—1984),,原名暹,字叔弢,。著名政治家,、 實業(yè)家,、 收藏家,。民國以后的藏書家中,素有“南陳(陳清華)北周(周叔弢)”之說,,傅增湘論周叔弢藏書:“不侈閎富之名,,而特以精嚴(yán)自勵?!边@也是周先生藏書室名為“自莊嚴(yán)堪”的真諦,。他在自訂的書目中寫道:“數(shù)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世守之,。”1949年以后,,周叔弢先生藏書陸續(xù)贈與北京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實現(xiàn)了他“四海澄清,宇內(nèi)無事,,應(yīng)舉以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的心愿[6],。 跋文所謂“大方先生”(1872-1936)即方爾謙,,字地山,又字無隅,,別署大方,,江蘇江都人。世人多以“大方先生”相稱,。方地山對金石,、書畫、古籍版本諸學(xué)多所精通,,尤善制聯(lián),。時任天津直隸總督袁世凱聘其為塾師,與袁克文成莫逆之交,。后袁克文長子家嘏娶方地山女兒方根(字初觀)為妻,,兩人又為兒女親家。周叔弢與方地山,、袁克文皆為同好,,交往頗密。1920年,,周叔弢三十歲生辰,大方先生以明程龍湖《邵康節(jié)先生前定鎖地玲》相賀[7],。袁寒云逝世當(dāng)年,周叔弢即斥資影印《寒云手寫所藏宋本提要二十九種》,,使其得以流傳,。三人之間的情誼由此可見一斑。 三,、張允亮跋 宋槧《于湖居士集》,,明文淵閣藏書,人間孤本也,,由宗室意園入完顏氏小如庵,。甲寅歲暮,余為作緣歸袁寒云插架,,于時仁和吳氏雙照樓有匯刻宋元名家詞之作,,寒云乃屬梅真夫人影寫集中長短句四卷授之,俾鋟諸梓,。夫人工吟詠,、擅書法,,以簪花能事,摹天水名刊,,惟妙惟肖,、不爽毫發(fā),汲古精鈔,,莫能過也,。寒云盛年不祿,墓已宿草,,瑯函秘笈,,散若云煙。此冊為藻玉堂主人所得,,出以見示,。緬懷往事,永念平生,,蓋不勝華屋山丘之感矣,。爰為跋尾歸之。庚辰春分后一日燈下 庾樓(后有“張允亮”白朱文?。?/span> 按:張允亮(1889-1952),,字庾樓。清代最后一任兩江總督張人駿第五子,,曾任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及國立北平圖書館,,于目錄、版本之學(xué)頗有造詣,。其妻袁伯禎,,為袁世凱長女。意園,,盛昱號,;小如庵,完顏景賢別號,。趙氏一族郡望天水,,故以“天水”為宋之別稱,“天水名刊”代指宋刻,。由跋文知,民國三年(1914),,經(jīng)張允亮作緣,,宋刻本由完顏景賢歸袁寒云?!霸逵裉弥魅恕蓖跤?,號子霖。因書與梁啟超結(jié)緣,民國時在梁先生資助下,,開藻玉堂書店,。時與王晉卿、王富晉號稱“書業(yè)三王”,,子霖又為其首,。梁氏著作,特別是中老年時的著作,,所取資料大部分得之王子霖[8],。 寒云為庾樓內(nèi)弟,二人興趣相投,,常切磋版本之學(xué),,交往甚密,感情至深,。民國庚辰年(1940),,袁寒云已逝近十年。眼見袁氏家族的興與敗,,袁寒云藏書的得與失,,讓庾樓感嘆興亡聚散,乃過眼云煙,。 四,、張伯駒跋 寒云表兄逝世后,與方大先生訪梅真表嫂,,索寒云詞稿,,謀付之梓。嫂手寫畀余,,當(dāng)時蓋不知其工吟詠,,善書法。昔曾見汲古閣毛鈔陶淵明詩,,精彩奪目,,不下宋刊。今見嫂景寫此書,,較毛鈔尤可貴,,為之驚嘆。風(fēng)流文采,,粹美一時,,寒云、梅真兄嫂與此書長存矣,。暮歲獲觀,,不惟感慨系之,,亦慶有識者而此書永寶于人間也!丁巳冬張伯駒題記 時年八十(后有“叢碧八十后印”,、“伯駒長壽”?。?/span> 按: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河南項城人。張伯駒集書畫收藏,、鑒賞,、詩詞、京劇藝術(shù)等研究于一身,,著有《叢碧詞》《紅毹紀(jì)夢詩注》等,。晚年將大量畢生所藏文物精華,贈予故宮博物院,,其大德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shù)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其父張錦芳是袁世昌(袁世凱哥哥)內(nèi)弟,但袁克文,、張伯駒早年并無交往,。“方其盛時未嘗見也,,已巳歲(1929)始與過從,,共相唱酬為樂,乃恨相見之晚焉,?!?[9]他們年齡相近,既是同邑,,又有親戚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性情相近、志趣相投,、彼此欣賞,。如其評寒云詞“跌宕風(fēng)流,自發(fā)天籟,,如太原公子不修邊幅而自豪,,洛川神女不假鉛華而自麗?!盵10]民國二十五年春,,袁克文去世五年后,張伯駒,、方地山訪其故家,,索詞稿謀付梓。劉梅真手寫詞稿交付張伯駒,,后油印出《洹上詞》一冊行世,,與《叢碧詞》成姊妹編。前有張伯駒《序》,,作于戊寅(1938)秋,,時寒云逝已七年,方地山亦已于1936年12月去世,。故張伯駒在《序》中慨嘆:“刊詞既竣,,方大亦逝,已碎漢水之琴,,復(fù)哀山陽之笛,,沽上桃花,墓前宿草,,愴懷故舊,,何忍卒讀邪!”跋文作于1977年,,張伯駒時年八十,,晚年獲觀此影抄本,回想往日交往情形,,前塵舊事皆已成夢,,自是不勝唏噓! 此影宋本,,字體力摹原刻,,使筆頗有風(fēng)致,以此得窺宋本面目及劉梅真書法才華,。且紙墨精良,,足以媲美古本。此書題跋者袁克文,、張伯駒與張學(xué)良,、溥侗被譽(yù)為“民國四公子”;張允亮為傅增湘“藏園三友”之一,;加之著名政治家,、實業(yè)家兼收藏家周叔弢,四人皆為藏書,、鑒賞家中的巨擘,。四位前賢題跋,交待此抄本影寫緣由,、承傳經(jīng)過,,以及四人之間的情誼,,為此影寫本賦予更豐富的內(nèi)涵、更高的文化與藝術(shù)價值,,為難得的藝術(shù),、學(xué)術(shù)珍品。 ?[宋]謝堯仁《于湖居士文集》(序),,《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2,。 ?李一氓《一氓題跋》,三聯(lián)書店,,1981年,,頁173。 ?袁克文《寒云手寫所藏宋本提要二十九種》,,《宋版書考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頁152,。 ?陶拙庵《皇二子袁寒云的一生》,《辛丙秘苑 寒云日記》(附錄),,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14,。 ?李一氓《一氓題跋》,,三聯(lián)書店,1981年,,頁172,。 ?劉尚恒、鄭玲《安徽藏書家傳略》,,黃山書社,,2013年,頁223,。 ?劉尚恒,、鄭玲《安徽藏書家傳略》,黃山書社,,2013年,,頁222。 ?王雨著、王書燕編輯《王子霖古籍版本學(xué)文集》(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90,。 ?袁克文《辛丙秘苑》,,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頁100。 ?袁克文《辛丙秘苑》,,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頁100,。 注:此文原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18年第1期,,引用請以該刊為準(zhǔn)。感謝何芳老師授權(quán)發(fā)布,! |
|
來自: 書目文獻(xià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