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感覺就是對別人的觀點進行批判,,或者會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的批判會。但是,,讀了王竹立教授的文章后,,促使我進一步去理解一些思維方式的真正內涵,,也突然對一些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首先,批判性思維就是對某個觀點進行否定嗎,? 其實,,批判性思維是遵循這樣的思維過程:質疑-求證-判斷。如何質疑,?這里面也有很多內涵,。 比如,質疑這種觀點的證據是否必要充分,,證據的來源是否可靠,,是否是權威,立場是什么,,角度是怎樣的等等,。 求證是將自己觀點的證據進行闡述,運用邏輯進行證明,,分析對方論點是否符合邏輯,,有無偷換概念,有無反面的論據等等,。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形成自己的判斷。 這個判斷可能是和原有觀點相反的,,也可能是相同的,、相近的,或者是原有觀點的補充等等,。 所以批判性思維必須是自己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的,,是知識和思維達到相當高度之后進行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你的知識儲備不足,,或者你還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足夠的思考研究,,你就沒法進行批判性思維,如果你覺得一個觀點有問題,,想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的話,,你就需要去做大量的前期準備,比如收集相關材料,,研究相關證據等,。 批判性思維很容易和論辯式思維或者詭辯式思維相混淆,。論辯式思維是別人提出一個觀點,你提出相反的觀點與別人進行辯論,。一般來講,,你會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對于和自己觀點相悖的證據進行曲解或者回避,,是一種非此即彼式的思維,。 這樣的思維具有較強的情緒化和立場鮮明等特征,這是王教授的觀點,,我感覺真正的辯論也應該是需要嚴謹的邏輯和嚴密的論證,,如果缺乏了這些,那么只能把這種思維當做詭辯式思維吧,。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更注重理性的話,,論辯式或者詭辯式思維可能感性的成分多一些??傆幸徊糠秩?,為了各種目的,在生活中的詭辯式思維會不自覺得呈現出來,,而科學和真理呼喚批判性思維,。 所以,真理越辯越明,,絕對指的是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論證,,而不是詭辯式思維。 當然了,,真理有時候也會越辯越糊涂,。古人為什么講“智者不辯”,就是因為智者遇到了偏感性的對手,,理性遇到了非理性,,智者就會明白,這個時候最好是不開口,,開口也是秀才遇到兵,,越辯越生氣,那就不如不辯,。 還有就是從王教授這里學了一個包容性思維的概念,,覺得有些道理。 王教授認為,,人的思維都是有立場的,,最起碼是站在一定角度來思考的,我覺得這好像是專指的人文科學領域吧,。包容性思維,,并不是不要立場,,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分析他人的觀點。 因為站的高度高了,,你就會看明白一個人所處的立場與他觀點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洞察他人心理的能力,,以使自己更加客觀全面的去認識事物。 我覺得這種思維可以讓我們更理性的評價社會上人們的好惡,,明白對某個事物,、事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紛繁復雜的觀點,。 這些觀點并不僅僅是非此即彼的,,也不是截然對立的,只不過所處的立場和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比如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什么人們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因為立場不同,。對曾國藩這個人物,,我們過去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但是現在對他的正面評價就比較多,。 學會分析立場與觀點之間的關系,,可能我們就會對有些認識和觀點增加一些寬容,當然寬容不一定是認可或者支持,,而是認識到這些觀點產生的土壤環(huán)境,,以便于更好的去分析處理解決問題。 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會披著一層面紗,,或者會被霧霾遮蓋,,我們學會了正確的思維,可以逐步得更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 尤其是作為一個老師或者家長,學會正確思維,可以引導孩子提升思維能力,,現在的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察,新課程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是學生提升和形成正確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必須貫徹落實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艱巨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