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 開放 共享 積極 共贏 每周三 12:00 追更新 · 右上請標星 及時見 · 右下點在看 張志禮教授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經驗 結節(jié)性癢疹是一種以結節(jié)性損害和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本病類似于中醫(yī)文獻中的“馬疥”,。如《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疥候》記載:“馬疥者,,皮內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趙炳南先生稱本病為“頑濕聚結”,。 一、疾病概述 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確,,部分患者見于蟲類叮咬后發(fā)病,,且胃腸道功能紊亂及內分泌障礙也與本病有一定關系。本病呈慢性經過,,可長期不愈,,多見于成年女性。皮損表現(xiàn)為紅褐,、黑褐色孤立散在不相融合的半球形結節(jié),,約黃豆至蠶豆大小,頂端角化粗糙,,觸之堅實,。結節(jié)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或增厚,呈苔蘚樣變,。由于劇烈搔抓,,可繼發(fā)表皮剝脫、出血及血痂,。好發(fā)于四肢,,小腿伸側尤為顯著,也可發(fā)生于背部。 中醫(yī)認為本病大多由于蚊蟲叮咬或婦女憂思抑郁,,七情所傷,,脈絡瘀阻,肌膚失養(yǎng)所致,。張志禮認為本病是由于患者素體蘊濕,,感受風毒,聚結肌膚而發(fā),。 二,、辨證論治 頑濕聚結證 [主證]發(fā)病初期,皮疹色淡紅,,繼而變?yōu)辄S豆大小的結節(jié),,呈紅褐色,孤立散在,,因劇癢而搔抓后可見抓痕,,血痂,伴煩躁,,失眠,。舌紅,苔白,,脈滑,。 [辨證]風濕毒聚。 [治法]除濕解毒,,息風止癢,。 [處方]全蟲方加減。 全 蟲6g 皂角刺6g 白鮮皮30g 苦 參15g 刺蒺藜30g 赤 芍10g 白 芍10g 僵 蠶10g 首烏藤30g 夏枯草15g 丹 參15g 紅 花10g 秦 艽15g 威靈仙10g 木 瓜10g 隨證加減:如肝膽火旺者,,加龍膽,、梔子、羚羊角粉,;濕熱重者,,加黃芩、黃柏,、蒼術,;肝郁氣滯者,加柴胡,、白芍,、香附;心煩不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蠣,、合歡皮、酸棗仁,;納差,、腹脹者,加枳殼,、砂仁,、白術、神曲,;伴血瘀者,,加丹參、雞血藤,、三七粉,;血虛者,加當歸,、生地,;結節(jié)干燥、堅硬者,,加連翹,、浙貝母。 三,、臨證經驗 張志禮從慢性結節(jié)性損害,、瘙癢劇烈、好發(fā)四肢伸側,、更多見于小腿伸側等特點入手,,從發(fā)病機制分析,認為本病由濕邪風毒,,聚結肌膚,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致,,故強調“風濕毒聚”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皮疹發(fā)于皮里肉外,,常與外感風邪,,或蟲咬毒邪相關;情志所傷,,沖任不調,,營血不足,脈絡瘀阻,,肌膚失養(yǎng)為本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原因。正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述:“風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fā)散,,又挾寒搏皮膚,外發(fā)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憋L盛則作癢。濕為重濁之邪,,濕邪下注,,故往往下肢先發(fā)病,;又濕邪黏滯,,所以病情反復,纏綿難愈,。故治法宜除濕解毒,,息風止癢,活血軟堅,。 我們對張志禮在1985—1998年間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處方和醫(yī)案進行了復習,,對其用藥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果如下:患者均為成年人,,年齡分布無明顯差異,;從患者性別分析,男性多于女性,;從中藥使用頻次統(tǒng)計,,應用頻次較高的排名前16位的藥物依次是全蟲、皂角刺,、首烏藤,、苦參、刺蒺藜,、夏枯草,、白鮮皮、羚羊角粉,、僵蠶,、地膚子、生牡蠣,、丹參,、珍珠母,、牡丹皮、車前子,、澤瀉,。由此看出,張志禮把全蟲方作為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的基本方,,以達息風止癢,、除濕解毒、軟堅散結之功,。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蘊濕日久,,風毒凝聚所致的慢性頑固性以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疾患。方中以全蟲,、皂角刺,、豬牙皂角為主藥,既能息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適宜于頑固久蘊深在之濕毒作癢。白鮮皮,、苦參,、刺蒺藜清熱散風,燥濕止癢,,配合祛風除濕通絡之威靈仙,,行氣清胃腸熱結之炒枳殼、黃柏,、炒槐花,,起到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源的作用,,標本兼顧,,寓意較深。本方對于慢性頑固的瘙癢性皮膚病偏于實證者最為適宜,。并在趙炳南先生全蟲方的基礎上,,增加了養(yǎng)血活血藥物丹參、赤芍,、白芍、紅花,,養(yǎng)血活血以助祛風之功,。中成藥可選擇使用秦艽丸、內消連翹丸,、活血消炎丸,、大黃?蟲丸等治療,。 外治經驗:輕癥可用雄黃洗劑、止癢藥膏,;重癥可貼敷黑布藥膏,、黑色拔膏棍等軟堅散結類外用藥。為使藥力易于透達,,也可先用海螵蛸塊的光滑面去除角化肥厚的表層,,敷藥后再貼膚疾寧硬膏。硬膏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可在局部發(fā)揮角質剝脫,、軟化結節(jié)的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可保護皮膚,,避免搔抓,,阻斷瘙癢-搔抓-皮膚抓破粗糙肥厚-瘙癢加劇-搔抓的惡性循環(huán),發(fā)揮保護性治療作用,。頑固結節(jié)者可配合液氮冷凍,,亦可增加療效。 四,、典型案例 王某,,男,49歲,。1997年3月3日初診,。 全身起疹伴瘙癢半年?;颊甙肽昵伴_始,,軀干四肢起硬結,瘙癢明顯,,逐漸增多,,就診多家醫(yī)院,診斷為“濕疹”“結節(jié)性癢疹”,,經口服開瑞坦10mg,、每日1次,外用激素軟膏,,略有好轉,,停藥后反復,皮損逐漸增多,,伴有劇烈瘙癢,,影響睡眠,納可,,二便調,。皮科檢查:孤立黃豆大小暗紅色丘疹,,表面粗糙、上有灰褐色結痂,,見抓痕血痂,,部分皮損遺留色素沉著斑。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頑濕聚結,。 [西醫(yī)診斷]結節(jié)性癢疹,。 [辨證]素體蘊濕,風毒凝聚,。 [治法]除濕解毒,,疏風止癢。 [處方]全 蟲6g 皂角刺6g 白鮮皮30g 刺蒺藜30g 苦 參15g 當 歸10g 首烏藤30g 地膚子15g 川 芎10g 僵 蠶10g 夏枯草15g 生牡蠣15g(先煎) 浮 萍10g 蟬 衣10g 羚羊角粉0.6g(沖) 配合外用黃連膏,、雄黃洗劑,,每日2次。 [二診]1997年4月15日,,患者服藥1個月后,,皮損變平,瘙癢明顯減輕,,睡眠較前好轉,,仍有少量新發(fā)皮損,時口干,,二便調,,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前方去牡蠣、蟬蛻,、浮萍,,舌質紅者,加牡丹皮15g,、生地15g,,以涼血滋陰;舌苔黃膩者,,加車前子15g,、澤瀉15g,以清利濕熱。 [三診]1997年4月22日,,服藥1周后,訴皮損部分消退,,瘙癢減輕,,時有煩躁易怒,睡眠欠佳,、飯后自覺輕度腹脹,,舌淡紅苔白,脈滑,。前方加珍珠母30g,、石菖蒲15g,以重鎮(zhèn)安神,;腹脹者,,加枳殼10g、厚樸10g,,以健脾消食導滯,。 [四診]1997年5月10日,皮損繼續(xù)好轉,,瘙癢減輕,,睡眠仍不好,大便干,。前方基礎上去皂角刺,、僵蠶,加遠志10g,、酸棗仁10g,,養(yǎng)心安神;加六一散30g,,以利濕清熱,。 [五診]1997年6月12日,皮疹大部分消退,,遺留色素沉著,,皮膚干燥,時有瘙癢,,睡眠可,,口干明顯,舌尖紅,,苔少,,脈滑?;疾∪站?,耗傷陰血,,故前方去珍珠母、石菖蒲,、酸棗仁,,加雞血藤15g、丹參15g,、五味子15g,、麥冬15g,以養(yǎng)血滋陰,。 [按語]本例患者中醫(yī)辨證為素體蘊濕,,外感蟲毒,濕毒凝聚,,因此選用全蟲方加減,。方中全蟲、皂角刺,、刺蒺藜祛風止癢,;苦參、白鮮皮利濕止癢,;當歸,、首烏藤養(yǎng)血潤膚;珍珠母寧心安神,。諸藥配合,,共奏除濕解毒、疏風止癢之功,。應用本方治療本病,,一般早期以疏風止癢、除濕解毒為主,,重用全蟲,、刺蒺藜、防風,、苦參,、白鮮皮等。至后期,,結節(jié)堅硬較大頑固不愈者,,除前法外,宜加用或重用活血軟堅散結之藥,,如赤白芍,、當歸、威靈仙、夏枯草等,。至于外用藥,,輕者用黃連膏、黑布藥膏,,結節(jié)堅硬頑固者可應用拔膏特色療法,。本案初診以清熱除濕疏風止癢為主,中期佐以安神治療,,皮損消退后期則重用養(yǎng)血滋陰藥物,以鞏固療效,。結節(jié)性癢疹屬于頑固難治性疾病,,但本例患者應用全蟲方加減治療5個月余,取得滿意療效,。 本文出自《精誠大醫(yī)張志禮》 主編:王萍,、張芃、婁衛(wèi)海 責任編輯: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徐曉靜 歡迎大家關注并轉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