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畢寶魁的博客 226--詠懷古跡(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千歲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隨著浩瀚湍急奔騰的江水,萬壑千山也仿佛奔赴荊門,。那里鐘靈毓秀,,竟有生育王昭君的小莊村,。當(dāng)年她離開豪華的漢宮,,到荒涼的大漠前去和親。抑郁寡歡死在異域,,只留下一座青冢默默向著黃昏,。昏庸的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人,,怎能真正認(rèn)識王昭君,?令一代才人葬身塞外,回到故國的只有芳魂,。千年以來,,眾多琵琶古曲都有昭君出塞意,凄清哀婉的樂曲中分明飽含昭君的幽怨和傷心,。 【注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 [紫臺]即紫宮,此指漢宮,。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此借指匈奴之地,。 [青冢]昭君墓。在今內(nèi)蒙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墓草長青.故曰青冢,。 [畫圖]《西京雜記》卷二載.元帝后宮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及賜單于,,臨行召見,,貌為后宮第一。 [春風(fēng)面]形容年輕美麗的面容,。 [環(huán)珮]古代婦女所佩之玉器,。 [胡語]胡音。 【評析】 據(jù)《一統(tǒng)志》載:“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時居夔州白帝城,,在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但兩地相隔數(shù)百里,,作者無論如何也望不到昭君村。他全憑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這樣頗有氣勢的詩句,大有先聲奪人之勢,。清吳瞻泰盛贊這一開頭,,在《杜詩提要》卷十二中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他確實悟到了此聯(lián)的妙處,。頷聯(lián)由村及人,,用極概括有力的筆法,寫盡昭君一生的悲劇,。此聯(lián)當(dāng)是化用南朝江淹《恨賦》中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yuǎn),,關(guān)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钡鸥Φ倪@兩句詩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深刻。清人朱瀚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杜詩解意》)確是如此,,上句在“紫臺”和“朔漠”中用一“連”字,描狀昭君離開漢宮而遠(yuǎn)嫁大漠,,在異國殊俗中生活終老的苦況,。下句把“青冢”置于“黃昏”之中,,意境尤渾成,。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似乎籠罩了一切,,吞食一切.卻只有一座青冢吞食不下,,分外顯眼,。這自然給人一種天地?zé)o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頸聯(lián)承前,,進(jìn)一步抒寫昭君的家國身世之情。畫圖句承第三句,,環(huán)珮句承第四句,。上句說元帝昏庸,不識真才真貌,,才造成千古遺恨,。下句說昭君故國之思至死不變,骨留青冢,魂歸故鄉(xiāng),。一位遠(yuǎn)嫁異域的女子竟如此至死不渝地懷鄉(xiāng)戀國,,確實難能可貴。這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jīng)過世代積淀和鞏固起來的對生育自己的鄉(xiāng)土和祖宗最深厚的感情,,具有典型性。尾聯(lián)點明“怨恨”的主題,。琵琶本是從胡地傳入中國的樂器.經(jīng)常演奏胡音胡調(diào)的塞外曲,。昭君身后,許多人同情她的遭遇,,又創(chuàng)作出《昭君怨》,、《王昭君》等琵琶曲,借以抒寫昭君的幽怨和憾恨,,灑一掬同情之淚,。 本詩起勢突兀,一氣貫注,,篇末點題,。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實屬詠懷杰作,,《唐宋詩醇》卷十七評曰:“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