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稱海陽,漢稱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南唐時(公元937年)為州治,,取“國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泰州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儒風之盛,素冠淮南”,。
泰州北山寺位于現(xiàn)今泰州海陵區(qū)招賢橋東三百米,,現(xiàn)海陽西的路北側。
我的老家原來居住在通揚路(現(xiàn)海陽西的路南側)距北山寺不足百米,。年少時常和小伙伴們去北山寺玩。
記憶中北山寺是在泰州肉聯(lián)廠包圍中,,有其形而無實的的一座寺廟,。其時北山寺的大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雄寶殿,,佛像,、坐臺和兩邊塑像及殿內裝飾已全無蹤跡。寺院佛殿成為宰殺生豬及加工豬副產品的場所,,殿堂及所有用房均已面目全非,,損毀也極為嚴重。好在當時大雄寶殿的外形未改,,依舊規(guī)模宏偉,,無論是在揚橋往西看或在招賢橋往東看,,都可以看到當時老泰州城城北地區(qū)這一標志性地標建筑。
經常聽老人們講及后來長大查資料得知:泰州北山寺,,全稱為北山開化禪寺,,始建于唐代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盛于趙宋,,幾度興衰,,綿延至今已近兩千年。
泰州北山寺是舊時泰州城區(qū)的九大叢林之一,。
舊時泰州城區(qū)的九大叢林,,即光孝寺、東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雨聲寺,、覺正寺、永寧寺,、凈因寺,。
北山寺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佛教界亦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F(xiàn)存大雄寶殿,、卓錫泉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年北山寺鑄鐵鈕銅鐘,,鐘身鐫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部及梵文字咒,,銅鐘后毀于動亂。清康熙初年,,北山寺在大雄寶殿后興建大悲樓,。樓基高達4尺,左右且有耳樓,,用楠木建成,,十分壯麗。清朝道光年間,,北山寺衰落,。清朝咸豐元年,德山禪師見此寺荒蕪,,便募款修舊興廢,,并請書法篆刻大家篆書“北山開化禪寺”門額。清朝光緒四(1878),,北山寺又加擴建,,樓殿巍峨,,寮屋櫛比,成為規(guī)模僅次于光孝寺的泰州佛教九大叢林之一,。
聽老人們講民國時,,北山寺殿宇還是那么雄偉莊嚴,頭殿,、二殿,、大雄寶殿及大悲樓,在四進一線上順序聳立,。所供佛像也很高大,,而彌勒佛像特別魁梧,由此泰州曾流傳“北山寺菩薩抬不進城”的俗諺,。
1958年市里利用北山寺及周邊空地創(chuàng)建了食品罐頭廠,,1961年改名為泰州肉類聯(lián)合加工廠, 泰州人習慣將之稱為“泰州肉聯(lián)廠” 。肉聯(lián)廠將大雄寶殿改建成職工食堂,。那時殿前兩棵高大的白果樹依然聳立,,寬大的空地上常有肉聯(lián)廠職工在樹下打藍球或與外廠職工進行藍球比賽,夏秋季節(jié)的晚上有時會掛上個白布的銀幕放映黑白電影,,過年過節(jié)前有時還會搞些文藝演出演唱,,這些廠里職工的業(yè)余生活,同時也是周邊住戶們所喜聞樂見的熱鬧向往,,更像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的節(jié)日,。
1986年幾千人的泰州肉聯(lián)廠,經濟狀況逐年下滑,,掙扎幾年后終于被改制而消失,。泰州北山寺又一次遭致霉運,唯一留存的大雄寶殿由于無人管理,,風吹雨打已瀕臨幾近倒塌的危險之中,。
泰州北山寺大雄寶殿由于無人管理,風吹雨打已瀕臨幾近倒塌的危險之中,。
泰州北山寺大雄寶殿由于無人管理,,風吹雨打已瀕臨幾近倒塌的危險之中
上列兩圖搜自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2009年海陵區(qū)政府啟動北山寺修復工程,。經過三四年的精心修復,,泰州北山寺這座歷史悠久、幽深古樸的寺院以新的面目重新聳立在人們的面前,。
今晨無事,,騎車去北山寺,,因為去得有點早,其時北山寺還未開門,,我從大雄寶殿東側圍墻缺口處進入院內,。沿北邊向西再向南,將現(xiàn)在北山寺范圍參觀了一圈,,順便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作為留念,。
雖然北山寺復修目前僅恢復了大雄寶殿,下架重新修繕修復的大雄寶殿,,在綠樹掩映中,,特顯古樸莊嚴。盡管寮屋櫛比及相關用房還沒有出現(xiàn),,從前的宏大闊寬規(guī)模,,還有待繼續(xù)修復,好在政府已控制北山寺周邊空地,,用于北山寺修復修建的后續(xù)工程,。
相信為期不遠,泰州北山寺將重現(xiàn)它的輝煌,。北山寺的飛檐翹角,,古老的鐘聲、飛檐的鈴聲,,必將在古城定北部傳響,,給泰州海陵人一片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