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未經治療能好轉,?或者依靠替代醫(yī)學的方法能治愈,?雖然坊間流傳許多治愈、或好轉的故事,,也有零星資料顯示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但“幸運”幾乎都是別人家的事,癌癥好轉,、治愈離不開規(guī)范化治療,! 治愈,,對腫瘤而言,全身性疾病,,沒有到最后誰也不敢輕言真的治愈,、治好了,一般所說的治愈多指臨床治愈,,治療5年后還未發(fā)現復發(fā)的跡象,。那么,有哪些“指標”去判斷癌癥好轉,、或治愈了呢,?大概從三個方面評價。一,、可測量實體瘤的評價標準什么是實體瘤,?是指肝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腫瘤,。常常用RECIST評價標準把腫瘤變化分為4種結果,,即CR、PR,、PD,、SD。治療后經過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腫瘤完全消失,、看不見了,且時間超過1個月,,判斷為完全緩解CR,,影像學上能發(fā)現的病灶直徑多在1cm以上。治療后腫瘤半徑(或所有病灶半徑之和)縮小30%以上,,且持續(xù)時間超過1個月為疾病部分緩解PR,。治療后腫瘤半徑(或所有病灶半徑之和)增大20%以上,為疾病進展PD,,效果不好,,需要考慮更改治療方案。若腫瘤半徑變化在PR和PD之間則屬于疾病穩(wěn)定SD,。二,、腫瘤標志物腫瘤標志物是腫瘤自身的物質,或代謝、或機體應激反應產生的物質,,與腫瘤大小,、多少存在一定的正向相關性。腫瘤標志物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特異性,、敏感性,,一種癌癥可能有幾種標志物變化,一種標志物也可能是幾種癌癥引起的,,同時正常結果不能排除癌癥,,異常升高也不能判斷癌癥。因此,,腫瘤標志物在癌癥診斷方面的意義僅僅是輔助,,但若與腫瘤存在相關性,其判斷治療有效性及監(jiān)測復發(fā)的作用就比較大了,!比如與腸癌相關性比較密切的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術前水平很高,,若手術后很快降低,、或低至正常范圍就能證明治療的有效性,多在術后兩三個月內的變化,,化療也一樣,。若CEA數值上揚就要小心了,如在15 ng/ml以上疾病進展的可能性就大了,,若在35ng/ml以上很可能就是腫瘤復發(fā)了,。三、癥狀和體征腫瘤原發(fā)灶,、轉移灶浸潤,、壓迫是導致癥狀的最主要原因,若治療有效,,浸潤、壓迫周圍組織的程度也可能減輕,,癥狀自然要緩解不少,。比如食管癌吞咽困難,有些病人放化療后食物停滯感減輕了,,疾病就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體征是能檢查的到客觀征象,比如體重,。很多癌癥病人都存在營養(yǎng)不良,,若治療有效,腫瘤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減少,而攝入營養(yǎng)方面也有改善,,體重增加或許就是疾病好轉的一個指標,。腫瘤的變化方向需要綜合去判斷,某一個指標的變化不一定是真實的反映,,尤其是短時間變化,,比如免疫治療后腫瘤的“假進展”,腫瘤標志物一過性升高,、或波動性變化等,,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不能完全地對號入座,。我是@劉永毅醫(yī)生 ,,感謝您的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