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珍貴的記憶,,比記憶更珍貴的是記憶中的“源頭活水”。人類一直向前走著,,走著走著,,科技越來越發(fā)達,,自然越來越遙遠。 小村記憶(四)井的變遷 很早以前,,滹沱河一年四季不斷流,。河水不光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山泉和雨水的匯流,還來自丁家莊西北大約二三十里遠的曲陽橋村一帶,,那里有著眾多的地下泉眼,,日夜噴涌不斷,水土豐美,,盛產魚蝦和水稻,,素有“燕趙小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曲陽橋的地下泉水,天然成為滹沱河“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不竭源泉,。 由于那時滹沱河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坐落在滹沱河岸邊的丁家莊一帶,不僅地下水十分豐沛,,而且水脈很淺,。在河岸的沙灘地,隨處用手淺淺地一挖,,立馬有清水浸出,,形成一洼水坑。即便在距離河岸較遠的農田和村內,,地下水位也不深,,一般只有數(shù)米。人們挖豬圈,、菜窖時,,時常挖出地下水來。不深且豐盈的地下水,,著實給丁家莊人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水井成了丁家莊到處可見的風景。人們家里有吃水洗漱的井,,地里有種田澆地的井,。 最早的水井,都是人工挖出來的,。最深不過十幾米,,水面只有幾米淺。水井四周用磚砌成圓形,,底大口小,。井口支著一架轆轤,井繩有小孩胳膊那么粗,,一頭纏繞在轆轤上,,另一頭拴著一口荊條編成的柯栳水斗。這種用荊條編制的柯栳水斗,,外面涂著一層瀝青,,干透的荊條,一著水就膨脹,,再加上瀝青著水后更加堅硬,,所以,荊條編成的柯栳水斗不僅不崩不裂不漏水,,而且經久耐用經摔打,,人們就是用這種柯栳水斗澆地種田,。 各家各戶的地里,除了種著各種應時的莊稼,,還栽種著桃樹和瓜果蔬菜,。人們習慣地把自家的農田叫做園子,因此,,轆轤取水澆地就稱作“澆園”,。“澆園”是個力氣活,,好幾畝地的莊稼,,都要一遍一遍地將轆轤絞上放下,把井水一斗一斗地從井里絞上來,,通過壟溝澆灌到地里,。趕上干旱少雨的年份,莊稼急需水澆,,村里的男人們只好連明徹夜地“澆園”,,吱呀吱呀把轆轤絞個不停。 解放前,,隨著人們墾荒造田,,水澆地面積不斷增大,轆轤“澆園”已不能滿足澆地需要,,逐漸富裕的丁家莊建起了幾口水車井,。 水車井也是圓形的,上下差不多粗細,,井口直徑足有二三米,。從井底到井口,一色兒的本村青磚窯燒制的青磚砌壁,。水車是鐵制的,有笨水車和洋水車兩種,。 笨水車是鐵匠用熟鐵打造而成,,巨大的轉盤上,用鏈軌連接著一個個鐵制的梯形敞口四方水車斗子,,一組與井口直徑相近的鐵制大轉盤,,以邊緣一圈齒輪狀牙糟嵌合著,人們繞著井臺推動轉盤,,依靠機械牽引的原理,,將空水斗底朝下牽引到井里,在井水里反過來盛滿水,,循環(huán)著將井水送上地面,。 洋水車是生鐵鑄造而成,,取水的原理與笨水車差不多,只是將水斗改為一節(jié)節(jié)皮閥,,通過一根立在井下水里的粗鐵管子,,運用皮閥在鐵管子內循環(huán)轉動,將井水接連不斷地從鐵管子里帶上來,。 這就是人們稱作“推水車”的農活,,推水車與“澆園”的轆轤相比,更是個要勁的力氣活,,需要幾個壯勞力一起推,。更多的時候是用牛或驢來拉水車,。水車循環(huán)運動,,水流不斷,比轆轤“澆園”效率高出幾倍,。 解放后,,土地集體耕種。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村里依然是用水車澆地,。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上游的曲陽橋一帶地下泉水逐漸枯竭,,滹沱河的水不再四季長流,。丁家莊一帶的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井水面由過去的幾米深降到十幾米深,,村里開始打大箍錐井,。 大箍錐井不再用磚來砌,而是改成了水泥缸管,。抽水設備也用上了離心泵,,靠柴油機或電動機牽引,將水從十幾米深的井下吸出來,。那時的大箍錐井水泵有七寸粗,,水位又不是很深,出水相當足,,一口大箍錐井能供三四個壟溝同時開灌,,比水車澆地又快出了不知多少倍。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滹沱河徹底干竭,,地下水位下降嚴重。轆轤水井大多干枯,,村里人們開始用上了壓水井,。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壓水井,,人們吃水用水還算方便??上]幾年光景,,地下水面再度下降,一下子降到二十米以上,,壓水機夠不到了地下水,,只好廢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水位的進一步下降,,井打得越來越深,一般都在四十米以上,。離心泵的揚程已達不到水深的位置,,村里開始購買揚程大的潛水泵。為解決村民吃水,,在村內打了一口六十米深的深水井,,鋪設了自來水管道,全村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吃水用水雖然更加方便,,但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已無法阻擋。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地下水位還在降,。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在,村里澆地和吃水用的井深都已超過了七八十米,,地下水面也已經降到了五十米以上,。 水坑——水斗——水車——壓水機——離心泵——潛水泵……從丁家莊“水井”的變遷,我們不難看到人類在同大自然斗爭中,,科技智慧之偉大,。但,在為人類文明進步而欣喜之余,,我們又怎能不為“水”資源的逐漸匱乏而擔憂呢,? 2010年草稿。 2019年6月24日修改,。 作者:滹陽村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