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圖左*著名中醫(yī)學家胡希恕老先生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胡希恕老先生講解《傷寒論》,。本周胡希恕老先生為我們講授的是桂枝新加湯證,。 下面,讓我們花上5分鐘,,來閱讀今天的內(nèi)容吧,! 原文回顧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掰)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講解部分 這個方名在《金匱玉函經(jīng)》上沒有提到劑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但指的都是這同一個方。 癥狀詳解 + “發(fā)汗后,,身疼痛” 身疼痛是表證,,發(fā)汗之后身體還疼痛,說明表證沒解,。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 但是,,桂枝湯證的脈象應是浮脈,,遇到脈沉遲者就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 + “脈沉遲” 不能一見到脈遲就覺得是寒,,它也可以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脈,脈就遲,。 第50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不足,,就是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脈沉遲,,是因為發(fā)汗使人喪失體液,,奪汗就亡血,所以血少,。 發(fā)汗之后身疼痛,,說明表未解??墒侨艘呀?jīng)很虛了,,此時就不能再大發(fā)汗。所以如果出現(xiàn)里虛證兼有表證,,就一定要先治里虛,。 但是,本條的里虛并不嚴重,,雖然血少,,但僅僅表現(xiàn)為脈沉遲,沒有其他的癥候,。這種情況下就不可再用桂枝湯原方,,所以需要加減化裁。 方藥詳解 + 人參 桂枝湯是安中養(yǎng)液之方,,能鼓舞胃氣,,里面的四味藥都對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的話,只用這幾味藥來鼓舞胃氣就顯得力量薄弱,,必須用功卓力宏的人參來健胃才可以,。所以張仲景加了三兩人參,這是一個很重的分量了,。 + 生姜,、芍藥 仲景還把生姜和芍藥各加一兩。 生姜也是健胃藥,,生姜和人參相伍,,健胃之力更大。 芍藥苦平微寒,,能養(yǎng)陰,,桂枝湯中用芍藥也是此意。 所以古人用藥講究絲絲入扣,,方藥與病癥需要精準對應,。 如果這種情況下,用麻黃湯大發(fā)其汗,,患者本就血少,,這樣非變?yōu)榀d病不可,就成了更嚴重的誤治,。 因此,,關鍵還是在于健胃。 胡老提示 通常情況下,,對于津液虛,、血虛患者,往往都是采用壯水之法,。但張仲景就不一樣,,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是為了養(yǎng)陰,這就體現(xiàn)出辨證的重要性,。 后世見到熱就認為是陰虛,,用生地、麥冬之品,;見到寒就認為是陽虛,,舉附子、肉桂之力,,這是錯的,。 其實張仲景在《傷寒論》里寫得很明白,對于真正的津液虛,、血虛證,,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是虛寒證,陰寒致虛最為厲害,,對于這種情形下的津液虛,,切不可用生地、麥冬,,不然會有性命之憂。 對于這樣的病人,,最關鍵的就是要恢復胃氣,。胃氣得健,便能化水谷而布津液,,其他癥狀也就自然而然改善了,。 然而,通過健胃而使津液自布這一點,,在后世的醫(yī)書中很少被提及,。 張仲景已經(jīng)在《傷寒論》里警示了,“一見陰虛就想辦法滋陰”是錯的,,就是“脈沉遲”這三個字,。 脈沉遲是虛寒,不然的話,,不足之脈怎么現(xiàn)遲呢,?所以不能用解熱滋陰的藥,而要用桂枝新加湯,。 “發(fā)汗后,,身疼痛”,就是表沒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但是患者出現(xiàn)了“脈沉遲”,就是說,,由于發(fā)汗,,患者津虛血少,以至于出現(xiàn)了虛寒的反應,,所以要對桂枝湯進行加味,,不僅加人參,還要加生姜,,因為生姜性溫,,能溫中。 所以本方名為桂枝新加湯,,意思就是,,桂枝湯還是得用的,,但是需要新加這幾味藥,健脾胃以滋津液,。 + 關于劑量 桂枝,、甘草、大棗就是桂枝湯原方的用量,,再把芍藥,、生姜都增一兩,另外再加一味人參,。 隱藏癥狀 這個方子針對的就是桂枝湯證兼有胃虛,。加生姜其實是因為,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惡心,。 張仲景的寫作習慣就是,眾所周知的癥狀,,他經(jīng)常就省略不寫了,。所以其實這個湯證應該有嘔的表現(xiàn)。方中的人參也是為了健胃,,因為有需要健胃的癥狀,,是什么癥狀呢? 你能猜到嗎,? 如果猜不到的話,,讀一讀下面第163條吧—— 163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點明了,,答案就是: 心下痞硬,。說明了胃虛。 + 胃虛 《外臺秘要》說得很明白,,胃虛是人參的一個主要適應癥,。它治的胃虛要虛到什么程度呢?我們可以與瀉心湯證的條文互參: 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7條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158條 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胃中虛,則客熱邪氣都往胃中來,,即“客氣動膈”,,“膈”指的就是心下,也就是胃,,這樣胃就硬了,。 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下法或發(fā)汗法會虛其胃,,邪氣就會往胃里跑,患者就會感覺脾胃這里上下不通,,手按著也硬,。 所以張仲景說:“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也就是陽明篇里的內(nèi)容。 + 臨床貼士 臨床上要注意:人參不是萬能的,。雖然人參,、附子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復,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治療代謝機能沉衰,,但是它們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人參味苦、甘,,性偏微寒,,所以在陰證和陽證里都可以用。 但是,,對于真正出現(xiàn)虛寒癥狀的純陰證時,,必須用干姜、附子,,而不能用人參,,比如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 用人參的時候,要抓住一個特殊癥狀:“心下痞硬”,。 病人如果說“按著胃這塊挺硬,,食欲不振”等等這樣的話,就表現(xiàn)出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 如果沒有“心下痞硬”這個癥狀,用人參就是有害無益,。其實不僅是人參,,用什么藥都是這樣的,必須要準確辨證才可以,。 桂枝新加湯是體現(xiàn)張仲景治病求本,、重視標本緩急的經(jīng)典名方,胡希恕老先生的解讀,,你看懂了嗎,? |
|
來自: 愚公移山之志 > 《內(nèi)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