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行一次孝”》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strong> 孝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內(nèi)容,。 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里說: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一) 百善孝為先 清代《圍爐夜話》中說: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于14章,。 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綜合《論語》中關于孝道的觀點,,孔夫子告訴我們: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以愛孝易,以忘親難,;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 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二) 孝為德之本 人的德行有很多,,其中“孝”是最重要的德。 一個人的德行、教養(yǎng)最根本的就體現(xiàn)在“孝”字之中,,做到了孝才能去談其他的德行,,沒有孝,就是沒有德,,沒有做人最基本的教養(yǎng),。 無論對任何人而言,父母都是世上最親,,對自己恩德最大的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賜予的,我們從父母的懷抱中一點點長大,,是父母喂養(yǎng)我們,,照顧我們,將我們培養(yǎng)成人,。 父母之于子女恩德高于蒼天,,情義深如大海,,子女無論如何報答父母都毫不為過,,盡孝道,,關心他們,、養(yǎng)護他們,回報他們的恩德,,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 (三) 孝是天地間的因果大道 孝 下面是“子”,上面是“老”,。 沒有孝,,就沒有德,就沒有了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 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 父母養(yǎng)子女叫做“養(yǎng)”,,子女養(yǎng)父母也叫做“養(yǎng)”。 前者撫養(yǎng)成人,,后者贍養(yǎng)終老,。 這叫天經(jīng)地義。 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 沒有受人滋養(yǎng)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jīng)地義,天地的因果之道,。 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 “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 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 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
孝德可察人品 我們做企業(yè)的,可以從“百善之先,、孝為德之本”得到什么智慧嗎,? 孝是人性中的“根本”處,以一個人是否孝來考察一個人的人性,、人品放之四海而皆準,。 因為孝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道理、最根本的人倫,、最根本的共識,。 孝,,是做人的最基本底線,,是其他一切德行的基礎。我們常說的修身育德,,就是先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人最基礎的素養(yǎng),。 一個不孝的人,,代表著他不懂感恩,不懂感恩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回報。不懂感恩的人,,一定是沒有同理心,。他們的所做所想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或者做出很為人不齒事情,。 一個連生自己,、養(yǎng)自己,給予自己無盡的愛的父母都不盡孝道,,那這樣的人怎么合作,?怎么信任這樣的合作者,? 試想,,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么會愛護他人,連父母都不能順從的人怎么能對他人忠信,,連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又有誰不能背叛、拋棄呢,? 就算你對他再好,,能好過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歷史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賢人君子,,無不恪守孝道,以孝作為立身基礎,;那些有為的明君良臣,,無不敬愛父母,以孝作為治民根本,。 在君子看來,,孝就是這么重要,它是為人,、立世的根本,,沒有孝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德行,即便是有,,也是虛假的,。 古人說的“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是因為孝順與否,,最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真實道德水平。 “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親,,不如禽獸,,不如禽獸,又何談其他道德,又何來名譽聲望,。 (五) 盡孝須盡心 中國有一個關于孝道的著名對聯(lián)式名言: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這句對聯(lián)告訴我們,,人性中,, 所有善事里,孝敬父母第一,,但這個主要看心,,不是看表面行為,不是說錦衣玉食給父母就是孝順,,如果這樣的話,,那么貧寒的人家就沒有孝子了。 所有的惡事里,,以好色為第一,,但這個主要看行為,不是看心,,如果按心念論,,世人都免不了面對美色動心,,這樣的話,,世上就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了。 (六) 盡孝趁親在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盡孝,要盡早,,要當下,,要及時,要趁親在,。 《韓詩外傳》卷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關于這個,,筆者曾經(jīng)在2016年寫過一篇小文《盡孝不是“心靈雞湯” 不應總是“薄養(yǎng)厚葬”》,,筆者個人觀點詳見該文,這里就不在贅述了,。(黃競石.2019.12.5) □ 后記: 由于時間關系,,方太大學執(zhí)行校長高旭升講解·方太文化”系列之七——“行一次孝”時,較為簡短,,所以,,上文內(nèi)容主要是筆者根據(jù)高校長講話的引子,個人做了較大延展而得,。 另外,,文末下面的鏈接附件:《孝對國民性的影響》——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帶有對孝道較強的個人理解觀點,,也并不適合以高校長的名義,。 所以,,本文是以筆者“黃石頭”個人名義發(fā)表。如果有觀點錯誤,,是筆者的理解有誤,,不代表方太文化和高校長的觀點。 為了封建“家天下”的統(tǒng)治需要,,清朝皇室在普羅大眾教育領域,,同樣極力推崇“愚忠愚孝”之治國方略,但是剃發(fā)之滿族習慣和中國儒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毀”的孝道天然抵觸,,成為最大的笑話之一。 附: 孝對國民性的影響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tǒng)治過程中,,由于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 大孝則是忠于主子,對于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tǒng)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tǒng)一并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 擴大化的“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fā)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zhàn)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nèi)涵一直發(fā)展傳承著,。 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如母,。這也是孝文化穩(wěn)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儒家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chǎn)生,。 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zhí)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yǎng)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干部的標準(孝廉),。 其實對父母乖順和搞行政管理的當官沒有必然聯(lián)系,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 因為不孝是可以定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 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封建王朝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于他自己,,忠于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制度。 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 “其能奴顏婢膝乞憐于權貴者,, 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 ——梁啟超 黃競石(學者) 黃競石,,筆名黃石頭,, 小微企業(yè)市場化方向研究學者。 石崗國學院高級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