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21:53:10)
9.5水(腎.膀胱): 9.5.5附子.肉桂,, ~溫下元最(好),。 9.5.6鱉甲.青蒿, ~滋陰骨蒸潮熱療,。 9.5.7杜(仲.川)斷.寄生.(牛)膝,, ~酸痛在腰脊。 9.5.8滑石.車前草,, ~能通利尿,。 9.5.9葛根.川斷(30), ~腰疼能痊,。 9.5.10扭傷:桃仁承氣(湯),, 桂枝.(芒)硝.(大)黃.甘草益(10)。 9.5.11磁石.代赭石(30.15),, ~能把耳鳴治,。 9.5.12虎力散~風濕痊。 9.5.13脊髓空洞癥: 黃芪.葛根.王不留行(120.120.30),。 9.5.14六神丸,,奇效能, ~美尼耳氏綜合征,。 9.5.15慢性腰背關節(jié)痛: 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白芍.川椒.甘草.棗)+三藤(秦艽,、雞血,、忍冬、絡石藤),。 9.5.16蟬蛻.僵蠶,, ~風熱癮疹痊。 9.5.17野葡萄根,, ~骨髓炎診,。 9.5.18陽水浮腫:蘇葉.麻黃; 陰水浮腫:肉桂.附子.干姜,; 腰以上腫:荊芥.桂枝用,; 腰以下腫:(防)己.澤(瀉.茯)苓。 9.5.19耳鳴:胡桃,、山萸肉.金櫻(子),。 9.5.20腰腿疼: 桑枝.狗脊.(牛)膝.寄生。 9.5.21輸卵管炎:王不留行(30),, 當歸15.桃仁30用,。 9.5.22卵巢囊腫:攻堅湯, 桃仁.川楝(子).小茴香(30.15.30),。 9.5.23腎福寶,, ~(急性)腎炎療。 9.5.24普濟消毒飲,, ~能治大頭瘟,。 9.5.25腰疼:必用桑寄生。 9.5.26相火旺: 知(母.黃)柏降,。 9.5.27肝腎陰虛: 龜版鱉甲宜,。 9.5.28鹿(角膠).龜(甲膠).阿膠,, ~沖任督腎虛損好,。 9.5.29腎虛牙痛: 骨碎補.細辛.峰(房); 風熱牙痛: 竹葉.石膏.(生)地.(黃)連用,。 9.5.30補腎陰:二至丸,, 女貞子配旱蓮(草),。 9.5.31水陸二仙(丹)~遺精止, 金櫻子配芡實,。 9.5.32黃柏.知母,, ~下焦?jié)駸岢?/span> 9.5.33烏藥.益智(仁):縮泉丸, ~治頻遺小便,。 9.5.34浮腫決瀆湯:(黃)芪.郁金(30.15),, 絲瓜絡.銀(花).車前(子).白茅根(15.30.30.15); 半決瀆湯:銀花.黃芪(30),, 絲瓜絡15宜,; 或茯苓.車(前子15.30.) 或西葫蘆.冬瓜皮(15.15)。 9.5.35磁朱丸.蟬(衣.石)菖蒲,, ~通竅益聰(耳)嗚聾乎,。 9.5.36痛風:萆薢.土茯苓。 9.5.37益智仁.石菖蒲,, ~尿急.尿頻.感染乎,。 9.5.38腎炎:玉米須.車前(子)。 9.5.39首烏.仙靈脾,, ~補腎陰陽矣,。 9.5.40益智仁.補骨脂。 ~溫脾.腎泄止,。 9.5.41菟絲子.枸杞,, ~腎精不足。 9.5.42山藥.山茱萸,, ~遺精.帶下醫(yī),。 9.5.43仙茅.仙靈脾, ~陽痿.宮寒祛,; 治元陽不足,。 9.5.44蛇床子.石南葉, ~陽痿.宮寒卻,。 9.5.45肉蓯蓉.巴戟天,, ~溫補腎陽玄。 9.5.46覆盆(子.紫)石英,, ~補腎暖宮,,能止帶固精。 9.5.47鹿角.巴戟天,, ~腎督陽虛痊,。 9.5.48當歸.熟地, 精血不足,。 9.5.49熟地.白芍,, ~精血虛弱。 9.5.50強直性脊柱炎頸椎?。?/span> 葛根.木瓜.雞血藤,。 9.5.51肩痛: 羌活.姜黃.威靈(仙)。 9.5.52肩背痛: 秦艽.絡石藤,, 威靈仙.海桐(皮),。 9.5.53上肢疼痛用藥: 一草(伸筋).二枝(桑.桂)卓。 9.5.54腰椎?。?/span> 丹參.川斷.杜仲,。 9.5.55勞損腰?。?/span> 熟地.寄生.狗脊。 9.5.56膝部腫痛: 獨活.牛膝引經,。 9.5.57四肢痛: 上(肢)羌活.桂枝桑(枝),; 下肢獨活.川斷.牛膝強。 9.5.58尾骨痛: 針水溝向鼻根,, 重雀啄行針約半寸,, 鼻酸流淚痛消去針。 9.5.59久病入絡頑固痛: 上肢全蝎.土鱉蟲,; 下肢蜈蚣.地龍,。 國醫(yī)常用方藥隨筆(第三篇)6 (2020-08-14 21:49:14)
9.3土(脾.胃): 食滯:炒楂曲芽,, 9.3.4補脾: (黨)參.(茯)苓.(炒白)術.草宜(10.15.10.6)。 9.3.5黃連.公英.威靈仙(6.20.10),, ~能治胃炎,。 9.3.6化濕開胃: (炙半)夏.化橘紅.(茯)苓.甘(草)最 (佳10.15.15.5)。 9.3.7丁香.柿蒂,, ~能止呃逆,。 9.3.8扁豆.山藥, ~補脾止瀉妙,。 9.3.9枳實.竹茹,, ~和胃止嘔吐。 9.3.10生姜.陳皮,, ~嘔吐能醫(yī),。 9.3.11生姜.竹茹, ~呃逆能止,。 9.3.12貝母.厚樸,, ~止咳開郁食脹除。 9.3.13苔白膩:用藿香(10),, 陳皮.草果.檳榔(30.6.10),。 9.3.14脘痛:枳實芍藥散(10.20),, +30g川楝(子)。 9.3.15腹痛脹:二核二香湯,, 橘核.荔枝核.木香(30.30.10),, 川楝子.小茴香(30.10)。 9.3.16消化道出血: 仙鶴草卻(30),。 9.3.17難癥頑疾:先救胃氣,, 干姜.甘草.姜.棗宜,。 9.3.18香附.高良姜(獨步散),, 良附丸~胃痛康。 9.3.19元胡.川楝子:金鈴(散),, ~能夠治腹痛,。 9.3.20補骨脂.肉蔻:二神丸, ~止脾腎瀉屬于寒,。 9.3.21枳術丸:枳實.白術,, ~健脾把痞治。 9.3.22陳皮.藿香:回生散,, ~治嘔吐瀉霍亂,。 9.3.23鎮(zhèn)吐制酸:左金丸, 黃連18.吳茱萸3,。 9.3.24吐酸燒心:二黃湯飲,, 大黃干姜入左金(丸6.3)。 9.3.25陳皮.青皮理氣健脾,, ~治肝胃氣郁之脘痞,。 9.3.26枳實.厚樸, ~氣滯濕阻,, 痞滿證除,。 9.3.27麥芽.谷芽, ~食積不化,, 微炒為佳,。 9.3.28雞內金.白術, ~補脾健胃顯著,。 9.3.29芒硝.大黃,, ~溫熱病匡。 9.3.30重癥肌無力: 加量白術.黃芪,。 9.3.31腹脹滿:(葫蘆)殼.(大腹)皮痊,。 9.3.32脘痞滿:焦三仙。 9.3.33胃熱:知母.石膏也,。 9.3.34胃痛:梁丘針灸行,。 9.3.35內傷發(fā)熱:內金.白術,, 山藥.黃芪.知母, 山萸肉.龍牡,, ~固本扶正乎,。 9.3.36血余炭.左金丸, ~止胃出血及胃酸,。 9.3.37腹痛:川楝(子).延胡索,, 或+丹皮和烏藥。 9.3.38口甜:茯苓.佩蘭,。 9.4.4皮膚奇癢(牛皮癬): A.方藥: 腸溶阿斯匹林×30片,,隔天服1次,6片/次,。 歌訣: 奇癢阿斯匹林腸溶片,, 每次6片需隔天(服)。 9.4.5炙麻黃.杏仁.(甘)草(10.10.6),, ~定喘效果好,。 9.4.6腸炎: 木香.白芍.(黃)連(6.15.6)。 9.4.7黨參.花粉:參花散,, ~治久嗽氣喘,。 9.4.8葛根~感冒診(30)。 9.4.9鼻炎:葛根.薄荷痊(30.10),。 9.4.10咳嗽:杏仁桔梗瓜蔞(10.15.30),。 9.4.11蛤蚧.紫河車, ~久喘嗽能醫(yī),。 9.4.12鼻塞不通: 細辛.蒼耳(子).辛夷用,; 蘇合膠囊2粒(/次)行, 連服半月顯奇能,。 9.4.13銀(花.連)翹.(甘)草(30.20.6),, ~解毒好。 9.4.14赤石脂.禹余糧, ~止瀉澀大腸,。 9.4.15制半夏.黃連,, ~解郁止嘔化濁痰。 9.4.16桑白皮.地骨皮,, ~能清瀉肺(熱),。 9.4.17杏仁.貝母, ~止咳化痰乎,。 9.4.18半夏.陳皮,, ~濕痰能祛。 9.4.19常山.草果,, ~瘧疾退卻,。 9.4.20蔥白豆豉湯, ~發(fā)汗又通陽,。 9.4.21檳榔.南瓜子,, ~能把絳蟲治,。 9.4.22白礬.硫磺,, ~白癜風匡。 9.4.23白礬.黃臘:礬臘丸,, ~癰疽惡瘡痊,。 9.2.24蘆薈.瓜蔞(3.10), ~便干投,。 9.4.25黃芪.紫菀,, ~能通大便。 9.4.26白芍.蘆薈.威靈仙(30.3.10),, 甘草~利腸湯全(10),。 9.4.27蒼術.葛根, ~大便稀診,。 9.4.28蛔蟲:檳榔.榧子(10.15),, 川椒.使君子(10.15)。 9.4.29清肺熱:二母散,, 知母.貝母功效顯,。 9.4.30槐荊丸:荊芥.槐花, ~痔漏瘡療效佳,。 9.4.31蛤粉.青黛:黛蛤散,, ~治百日咳.嗽痰, 面腫.不能眠,。 9.4.32皂角.菖蒲:皂莢散,, ~鼻塞不能喘(息)。 9.4.33百合.冬花:百花膏,, ~咳痰帶血好,。 9.4.34烏梅.川椒:殺蟲丸,, ~蛔蟯蟲全除完。 9.4.35祛風利濕湯~皮疹,, 蒼耳(子).浮萍.土(茯)苓.苦參(20),。 9.4.36色素沉著: 桃仁.紅花喝(10)。 9.4.37僵蠶.白蒺藜,, ~色素沉著醫(yī),。 9.4.38香(附.川)芎.二陳(湯).白芥(子)添, ~驅除寒痰,。 9.4.39七寶飲.青蒿素,, ~瘧疾能祛除。 9.4.40白頭翁湯.雅膽子,, ~痢疾病能治,。 9.4.41百部.夏枯草, ~肺結核能療,。 9.4.42傷寒:小柴胡湯痊,。 9.4.43桑葉.芝麻, ~便秘.眩暈.脫發(fā),。 9.4.44犀角地黃湯.僵蠶,, ~治過敏性紫癜。 9.4.45乙腦: (板)藍根(大)青葉療,。 9.4.46公英.魚腥(草),, ~治肺膿腫。 9.4.47夏枯草,, ~結核(?。┖谩?/span> 9.4.48闌尾炎:紅藤痊,。 9.4.49咽炎?。簰旖馃簟?/span> 9.4.50止咳:旋覆(花).海?。ㄊ┳?。 9.4.51玉竹.生地純陰藥, ~陰虛干咳與消渴(病),。 9.4.52陰虛干咳與消渴癥: 天冬.麥冬同時用,, 胃家素寒應慎重。 9.4.53風熱咳:桑葉.菊花.桔梗,; 濕痰咳:陳皮.半夏.川樸中,; 陰虛咳:百合.川貝.麥冬; 痰飲咳:五味(子).干姜.細辛行; 旋覆(花).代赭石: ~痰飲咳喘止,; 肺癰咳:魚腥(草).葦根.桔梗喝,; 久咳:百部.訶子功效卓。 9.4.54咳嗽兩頭漏(流涎.遺尿): 炙甘草.干姜奏,。 伏風咳:麻杏石甘(湯)卓,, 炙麻黃3克。 9.4.55桑葉.桑白皮,, ~疏風熱清肺,。 9.4.56海浮石.旋覆花, ~肺疾痰熱佳,。 9.4.57實喘:麻黃.杏仁.蘇子管,。 9.4.58蟬蛻.鳳凰衣, ~音啞咽疼醫(yī),。 9.4.59麻黃.杏仁.甘草,, ~嗓音嘶啞療。 9.4.60木蝴蝶.胖大海.蟬衣,, ~風熱疾病醫(yī),。 9.4.61肺陰虛:梨汁蜂蜜。 9.4.62乙腦和暑瘟?。?/span> 清瘟敗毒(飲).白虎(湯).安宮(牛黃丸),。 9.4.63清熱降火:生石膏,; 風熱:蘆根.葛根療,; 腸熱:大黃.芒硝。 9.4.64外感發(fā)熱:生石膏,, 打碎先煎量大奇效,; 薄荷.滑石.連翹, 蟬蛻.羚羊角,, ~清熱透邪好,。 9.4.65僵蠶.白疾藜, ~祛風通絡頭痛醫(yī),。 9.4.66傳染?。恒y(花.連)翹(散)用。 9.4.67僵蠶.荊芥,, ~祛風清熱哉,。 國醫(yī)常用方藥隨筆(第三篇)4 (2020-08-14 21:35:35)
第六章 陽(氣) 郁金枳殼增效乎,, 砂仁半夏姜嘔惡,。 B.歌訣: 牡蠣散內用黃芪,, 小麥麻黃根最宜,, 加入桑葉增效力, 陽虛自汗和盜汗,, 此方服后效頗奇,。 B.歌訣: 白虎湯中石膏君,, 知甘粳米和人參,, 熱甚津傷宜急服, 氣虛癥狀能得診,。 B.歌訣: 透膿散治膿成毒,, 服之能奏速潰功, 川芎歸芪山甲皂,, 銀芷牛蒡效更能,, 初起已潰切忌用。 梅花點舌丹奇能,, 2粒治惡瘡癌癥,。 A.功效:散結消腫,化瘀止痛,。 用于痰凝所致的瘰癘,、癭瘤、乳巖,、乳癖……。 B:用法:1.2g/次,,2次/d,。 B.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宜陳夏名六君; 只加陳皮異功矣,; 六君再加木香砂,, 腹痛瀉泄胃寒醫(yī),。 升陽益胃(湯)參術芪, 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 柴胡白芍姜棗兮, 扶正祛邪之良劑,; 口不渴把茯苓去,; 去澤瀉是小便利。 6.2.13半夏厚樸湯,。 6.2.14瓜蔞薤白白酒湯,。 6.2.15良附丸。 6.2.16金鈴子散,。 6.2.17暖肝煎,。 6.2.18橘皮竹茹湯。 6.2.19旋覆代赭石湯,。 6.2.20丁香柿蒂湯,。 6.2.21蘇子降氣湯。 6.2.22導痰湯,。 6.2.23蠲痹湯,。 6.2.24三子養(yǎng)親湯。 6.2.25獨活寄生湯,。 6.2.26三痹湯,。 6.2.27保元湯。 6.2.28人參蛤蚧散,。 6.2.29六君子湯,。 6.2.30異功散。 6.2.31補中益氣丸,。 6.2.32生脈飲,。 B.歌訣: 活絡效靈歸丹參,, 生明乳沒效亦真,, 各十五克煎湯飲。 B.歌訣: 通竅活血脫發(fā)病,, 火眼糟鼻及耳聾, 牙疳口臭白癜風,, 桃仁紅花赤芍芎,, 姜棗麝香和老蔥, 黃酒煎連三晚用,, 亦可白芷代麝充,。 B.歌訣: 補陽還五赤芍芎,, 歸尾通經佐地龍,, 重用黃芪為主藥, 血中瘀滯用桃紅,。 半身不遂面癱病,, 亦加全蟲附蜈蚣。 B.歌訣: 復元活血柴胡須, 花粉歸桃山甲俱,, 紅花大黃共甘草,, 損傷瘀血酒煎祛,。 氣滯:香附枳青皮; 瘀血劇痛:乳沒七,; 上肢:桂姜,;下:瓜膝。 B.歌訣: 膈下逐瘀塊痛定,, 腎瀉久瀉痞塊癥, 紅花歸草桃芍芎,, 枳殼元胡香附靈,, 丹皮烏藥腹部病, 氣弱亦可加參用,。 B.歌訣: 身痛逐瘀艽桃芎, 羌活紅花草歸靈,, 香附沒膝和地龍,。 熱加蒼柏;虛芪用,; 鎮(zhèn)痛引經再加藤,, 能醫(yī)周身痹痛癥。 B.歌訣: 黃連解毒藥四味,, 黃芩黃柏梔子齊。 狂躁大熱嘔不眠,, 吐衄斑黃均可醫(yī),。 B.歌訣: 下瘀血湯小腹硬,, 大黃桃仁土鱉蟲,, 各用9g量相同, 月經不利按之痛,, 水酒煎后頓服用,。 治瘋犬傷有效能。 B.歌訣: 四物歸地芍川芎,, 血家諸病此方通,, 艾葉阿膠增效能。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氣血雙療功獨崇,; 再加黃芪與肉桂, 十全大補此方雄,; 姜棗志陳五味子,, 去芎名參營養(yǎng)宗。 7.2.16四生丸 B.歌訣: 四生丸醫(yī)血妄行,, 柏艾荷葉地黃生, 小薊茅藕仙鶴用,, 口干咽燥血鮮紅,。 B.歌訣: 五味合劑棗桂園,, 歸藥嗚聾悸失眠,, 補血安神養(yǎng)腎肝,。 B.歌訣: 陽和湯法解寒凝,, 外癥虛寒色屬陰,, 熟地鹿膠姜炭桂, 麻黃白芥草安穩(wěn),。 B.歌訣: 血虛身熱有奇方, 古有當歸補血湯,, 五倍黃芪歸一份,, 真陰濡布服之良。 7.2.21癲狂夢醒湯 A.方藥: 桃仁24g.赤芍9g.半夏9g.蘇子10g.陳皮9g.桑白皮9g.青皮9g.木通9g.柴胡9g.大腹皮9g.香附10g.甘草12g,。 B.歌訣: 癲狂夢醒桃仁益,, 行氣祛痰又化瘀, 赤夏蘇陳桑青皮,, 木通柴腹香草齊,; 哮喘鼓脹與呃逆, 婦科病在更年期,。 7.2.22大黃牡丹湯,。 7.2.23桃仁承氣湯。 7.2.24生化湯。 7.2.25失笑散,。 7.2.26犀角地黃湯,。 7.2.27血府逐瘀丸,。 7.2.28復元活血湯,。 7.2.29七厘散。 7.2.30馬錢片,。 7.2.31清營湯,。 7.2.32十灰散。 7.2.33炙甘草湯,。 7.2.34薯蕷丸,。 7.2.35桃紅四物湯。 7.2.36小薊飲子,。 7.2.37當歸四逆湯,。 7.2.38大定風珠。 7.2.39八珍丸,。 7.2.40痛經寧,。 7.2.41龍血竭,。 7.2.42養(yǎng)榮湯,。 7.2.43泰山盤石湯。 7.2.44膠艾四物湯,。 7.2.45保胎靈,。 7.2.46十全大補丸,。 7.2.47養(yǎng)血飲口服液 A.方:當歸.黃芪.鹿角膠.阿膠.大棗,。 B.用法:1支(10ml)/次,2次/d,。 7.2.48云南白藥膠囊 A.功效: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 B.口服:1~2粒/次,4次/d,。重癥跌打損傷先服保險子1粒,。 7.2.49云南白藥氣霧劑(外用) A.功能:用于瘀血腫痛,,肌肉酸痛,風濕疼痛。 B.用法:外用,,3次/d,。 7.2.50跌打鎮(zhèn)痛膏(701)〈外用〉 A.功效:活血止痛,散瘀消腫,,祛風勝濕,。 B:用法:外用,貼患處,。 分享: 國醫(yī)常用方藥隨筆(第三篇)3 (2020-08-14 21:32:03)
4.2常用方 A.方藥: B.歌訣: 瀉白散醫(yī)肺火蒸, 桑白地骨降而清,, 甘草梗米能和中,, 芩貝知地和麥冬。 B.歌訣: 疔瘡五味消毒飲,, 銀花菊花蒲公英, 紫背天葵與地丁,, 走黃刺血牛黃靈,。 秘黃.硬芍.芩紅腫, 癰瘡腫痛血毒清,。 連翹可代天葵用,。 B.歌訣: 退熱湯:膏翹銀,, 大青葉,,柴茵芩, 羌活知母葛蘆根,, 解表清里解毒云,。 B.歌訣: 普濟消毒芩連參,, 甘草桔梗蠶薄陳,, 藍根升柴蒡勃翹, 大頭瘟病能除掉,。 老人體虛加人參,; 便秘:大黃能得診。 B.歌訣: 中毒綠豆甘草湯,, 丹參連翹和大黃, 石斛茅根急煎嘗,; 活血利尿醒神強, 嘔吐腹瀉服之良,。 B.歌訣: 川芎茶調散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方內若加僵蠶菊,, 菊花茶調頭痛方。 4.2.11參苓白術散,。 B.歌訣: 乳蛾喉痛掛金燈, 山豆根草芩桔梗, 射干牛蒡子菊用,。 4.2.24清開靈(安宮牛黃丸)口服液。 4.2.25香蘇散,。 4.2.26小青龍湯,。 4.2.27葛根芩連湯。 4.2.28射干麻黃湯,。 4.2.29麻黃湯,。 4.2.30桂枝湯。 4.2.31通宣理肺丸,。 4.2.32蘇合香膠囊,。 4.2.33荊防敗毒散。 4.2.34桑杏湯,。 4.2.35桑菊飲,。 4.2.36板藍根。 4.2.37加減葳蕤湯,。 4.2.38二陳湯,。 4.2.39半夏止咳糖漿。 4.2.40葦莖湯,。 4.2.41咳血方,。 4.2.42百咳寧口服液。 4.2.43清宣止咳糖漿,。 4.2.44利肺片,。 4.2.45九味羌活口服液。 4.2.46芍藥湯,。 4.2.47白頭翁湯,。 4.2.48大黃牡丹湯。 4.2.49桃花湯,。 4.2.50槐角丸,。 4.2.51臟連丸。 4.2.52大承氣湯,。 4.2.53甘露消毒丹,。 4.2.54化蟲丸。 4.2.55萬應丸,。 4.2.56腸蟲清,。 4.2.57烏梅丸。 4.2.58肥兒丸,。 4.2.59王氏保赤丸,。 4.2.60人參蛤蚧散,。 4.2.61貝母瓜蔞飲。 4.2.62復方甘草片,。 4.2.63青蒿鱉甲湯,。 4.2.64秦艽鱉甲湯。 4.2.65清骨散,。 4.2.66清燥救肺湯,。 4.2.67小柴胡湯。 4.2.68蒲地藍片(口服液),。 4.2.69真人養(yǎng)臟湯,。 4.2.70訶子散。 4.2.71腸康膠囊,。 4.2.72駐車丸,。。 4.2.73玉屏風散,。 4.2.74保元煎,。 4.2.75生脈飲。 4.2.76補金片,。 4.2.77補肺丸,。 4.2.78牡蠣散。 4.2.79消渴丸,。 4.2.80再造散,。 4.2.81百合固金湯。 4.2.82沙參麥冬湯,。 4.2.83五汁飲。 4.2.84麥門冬湯,。 4.2.85歸地二陳湯,。 4.2.86養(yǎng)陰清肺丸。 4.2.87鼻炎康,。 4.2.88枇杷露,。 4.2.89咽炎片。 4.2.90麻子仁丸,。 4.2.91潤腸丸,。 4.2.92濟川煎。 4.2.93五仁丸,。 4.2.94增液湯,。 4.2.95通便膠囊。 4.2.96溫脾湯,。 4.2.97麻仁滋脾丸,。 4.2.98芪蓉潤腸口服液,。 5.2 常用方 B.歌訣: 八正木通與車前,, 萹蓄大黃滑石研, 草梢瞿麥兼梔子,, 煎加燈芯痛淋蠲,, 柴胡黃柏五味添。 B.歌訣: 秦艽鱉甲治虛癆,, 地骨柴胡更有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 止嗽除蒸斂汗高,。 B.歌訣: “穿靴"與“戴帽",, 濟生.參苓白術療,, 五苓散為主藥, 上發(fā)汗,,下利尿,。 二至二仙玄地冬, 車前滑石和二苓,。 B.歌訣: 桑螵蛸散治便數, 參神龍骨龜版乎,, 菖蒲遠志及當歸,, 寧心止泄腎精固,, 復盆烏藥益智服, 山藥二仙增效故,, 縮泉睡前效更足,。 B.歌訣: 萆薢分清石菖蒲,, 草梢烏藥益智茯,, 溫腎化氣膏濁除。 B.歌訣: 地黃飲子瘖痱足,, 遠志肉蓯蓉菖蒲, 五味冬地苓桂附,, 茱萸巴戟肉石斛,, 姜棗薄荷醫(yī)偏枯。 B.歌訣: 蠲痹湯醫(yī)風氣痹,, 羌防歸芍草黃芪, 姜黃姜棗同煎服,, 體痛筋攣手足痱,。 《百一選方》蠲痹湯: 蠲痹湯中秦艽羌, 獨活歸芎乳木香,, 甘桂桑枝海風藤,, 風寒濕痹此方良。 腰下痛膝.走痛風,; 薏己痛定重濕勝,; 附辛錐刺寒性痛。 B.歌訣: 獨活寄生艽防辛,, 芎歸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參草,, 忍冬雞血痹證診。 寒重:附子川烏姜,; 濕重:薏仁防己蒼,; 劇痛:威尋乳沒香,; 瓜筋枝藤筋攣良。 獨活去桑加芪續(xù),, 此方名叫三痹兮,, 增加實表與補氣,。 寄生加入增效強。 桑葉花粉增效玄,, 5.2.26耳聾左慈丸,。 5.2.27二至丸 B.歌訣: 二至女貞與旱蓮, 桑葚加入效更顯,, 口苦咽干頭暈眩,, 腰膝酸軟及失眠。 5.2.28助脬化氣湯 A.方藥: 金毛狗脊15.炒金鈴子15.仙茅20.仙靈脾20.王不留行20.香附9.肉桂6.醋鱉甲30.懷牛膝20.赤芍20.冬葵子15.澤瀉15.車前子30(包).桃仁6,。 B.歌訣: 二金二仙王不留,, 香附肉桂鱉桃牛, 赤芍冬葵澤車前,, 遺溺癃閉俱可酬,。 5.2.29復方雪蓮膠囊 功效:化瘀消腫,舒筋活絡,,治痹證,。 用法:2粒/次,2次/d,。 5.2.30真武湯,。 5.2.31五苓散。 5.2.32濟川煎,。 5.2.33疏鑿飲子,。 5.2.34五皮飲。 5.2.35胃苓湯,。 5.2.36防己黃芪湯,。 5.2.37通關散。 5.2.38六一散,。 5.2.39豬苓湯,。 5.2.40春澤湯。 5.2.41實脾飲,。 5.2.42附子理苓湯,。 5.2.43苓桂術甘湯。 5.2.44熱淋清,。 5.2.45癃清片,。 5.2.46桃仁承氣湯。 5.2.47小薊飲子,。 5.2.48抵當湯,。 5.2.49豬苓湯。 5.2.50附子理中丸,。 5.2.51陽和湯,。 5.2.52水陸二仙湯。 5.2.53生精膠囊,。 5.2.54清骨散。 5.2.55仙靈骨葆膠囊。 5.2.56虎潛丸,。 5.2.57前列膠囊,。 5.2.58舒通膠囊。 5.2.59前列泰膠囊,。 5.2.60黃葵膠囊,。 5.2.61石葦膠囊。 5.2.62癃清片,。 5.2.63癃閉舒膠囊,。 5.2.64芪附膠囊。 5.2.65參茸膠囊,。 5.2.66當歸建中湯。 5.2.67蘇子降氣湯,。 5.2.68地黃飲子,。 5.2.69人參胡桃湯。 5.2.70補腎膠囊,。 5.2.71人參蛤蚧散,。 5.2.72大補元煎。 5.2.73首烏延壽片,。 5.2.74縮泉丸,。 5.2.75補中益氣丸。 分享: 國醫(yī)常用方藥隨筆(第三篇)2 (2020-08-14 21:30:36)
3.2常用方: B.歌訣: 平胃散用蒼術樸, 陳皮甘草濕脹除,。 香砂腹痛姜夏吐,; 藿香蘇葉感冒顧; 曲麥楂,,食滯腐,; 脾虛便稀參苓主。 B.歌訣: 諸瀉臌脹胃苓湯,, 二苓二術澤瀉姜, 桂枝厚樸陳草嘗,。 B.歌訣: 大承枳樸大黃硝, 峻下陽明胃頗饒,。 小承去硝枳樸減,; 調胃硝黃加甘草。 通用承氣枳樸好,, 歸芍知地配伍妙,。 B.歌訣: 丹參飲:檀香砂,, 療胃痛及高血壓,。 B.歌訣: 黃土甘芩術附膠,, 地黃等分共和熬,, 便先血后脾虛寒, 藥品剛柔互濟高,, 增效常加艾葉焦,。 納差阿膠改膠珠; 心悸可把芩去掉,; 氣虛可以加人參,, 再加桂園棗仁好。 3.2.17消痞除滿膠囊 A.方藥: 柴胡,、半夏,、黨參<</span>小柴胡湯>,枳實,、白芍<</span>大柴胡湯>,,<四逆散>,黃連,、<<font face="宋體">半夏瀉心湯>,,厚樸<</span>半夏厚樸湯>,白術<</span>枳術丸>,,干姜<<font face="宋體">半夏干姜散>,,川楝子、蒼術,、陳皮,、檳榔,、雞內金。 B.歌訣: 消痞除滿用柴胡,, 夏陳芍枳蒼白術,, 參姜檳榔連厚樸, 內金川楝脾胃顧,。 3.2.18枳術丸。 3.2.19術附丸,。 3.2.20實脾飲,。 3.2.21瀉黃散。 3.2.22枳實消痞丸,。 3.2.23二妙丸,。 3.2.24三妙丸。 3.2.25肥兒丸,。 3.2.26三仁湯,。 3.2.27黃芪建中湯。 3.2.28香砂養(yǎng)胃丸,。 3.2.29參苓白術散,。 3.2.30啟脾丸。 3.2.31麥門冬湯,。 3.2.32一貫煎,。 4.1.2.3皮炎湯 歌訣: 皮炎銀芩苦參蟬,(25.30.15.6) 蘚皮荊芥防風選,,(15.15.15) 生地麥冬龍牡全,。(20.20.30.30) 發(fā)上部:桑葉薄荷(15.15); 發(fā)中部:柴(胡)(郁)金可(15.15),; 發(fā)下部:蒼(術)(黃)柏施(15.15),; 熱重者:(石)膏山梔(20.15); 便秘者:(大)黃桃(仁)治(10.15),。 五草湯療紫癜妙: 茅根.丹皮.大紅棗(20.10.10個),, 益母.仙(鶴).旱(蓮).茜.紫草(10.15.10.15.20~80)。 4.1.2.4犀角地黃湯 A.方藥: 水牛角30.生地15.赤芍30.丹皮15,,白蘚皮10.當歸10.地膚子10.甘草3.丹參10.荊芥炭10.大黃3.連翹10.苦參10,。 瘙癢明顯:+荊芥.防風.當歸.川芎.白蘚皮.地膚子.蛇床子; 身體困重:+龍膽草.黃芩.黃柏.車前草,; 心中煩熱:+黃連.淡竹葉.丹參,; 皮疹抓痕明顯: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紫草; 保胃陰:+甘草.生地.玄參,。 B.歌訣: 犀角地黃湯加減,, 皮膚瘙癢病痊。 4.1.2.5濕疹外洗方 苦參百部蛇床益母草(60.30.30.30),, 煎水洗滌濕疹療(2~3次/劑),; 配服中藥效更好。 4.1.2.6皮膚康洗液 主治:皮膚濕疹及各類型陰道炎(外用),。 4.1.3麻杏石甘湯 A.方藥: 麻黃5g.杏仁9g.生石膏9g,,甘草5g,。 (主證:熱、渴,、喘,、汗;病機:外邪郁閉,,痰熱壅肺,;肺氣的開合與代謝:麻黃+石膏、麻黃+杏仁,、紫菀+冬花),。 高熱:+銀花.連翹.黃芩.大青葉; 汗多,、煩渴甚:+知母.天花粉.石膏30; 無汗:+麻黃6,; 痰多喘甚:+葶藶子.桑白皮.蘇子,; 痰黃稠:+瓜蔞皮.川貝母.天竹黃; 咳血或鐵繡痰:+黛蛤散(青黛6,,海蛤殼60). 白茅根,; 星紅熱(爛喉痧):+蘆根.竹茹.蟬衣.重樓; 乳蛾(扁桃體腫大):+玄參(效神),; 表寒里熱(病毒性肺炎):+蘇子,; 喘重痰多:+葶藶子; 津傷口渴:+玉竹.花粉,; 正虛神昏:+西洋參.石菖蒲,; 表閉抽搐:+鉤藤.僵蠶.蟬衣; 急性蕁麻疹:+麻黃6.生石膏30.杏仁甘草各10,,+浮萍烏梢蛇各15.烏梅10,; 小兒咳喘:+三子養(yǎng)親湯; 新感暴喘(或久病急性發(fā)作):+增液湯.銀花.連翹.板藍根.川連,。 B.歌訣: 傷寒麻杏石甘湯,, 四藥組成法度良, 辛涼疏泄能清肺,, 定喘除煩效倍彰,。 桔梗蟬蛻治喉癢; 青葉銀翹芩熱強,; 知粉汗多煩渴降,; 桑白葶蘇痰喘匡; 痰稠蔞皮貝竹黃,; 咳血黛蛤茅根當,; 蘆竹樓蟬~爛喉痧痊,; 乳蛾玄參效卓; 表寒里熱蘇子卻,; 痰多喘重葶藶子用,; 津傷口渴竹粉喝; 正虛神昏菖蒲洋參,; 表閉抽搐鉤蠶蟬服,; 急蕁麻疹浮萍蛇梅跟; 兒咳喘三子養(yǎng)親顯,; 新感暴喘: 增液銀翹藍根連,。 國醫(yī)常用方藥隨筆(第三篇)1 (2020-08-14 21:15:33)
目 錄 第一章木(肝.膽)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二章火(心.小腸)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三章土(脾.胃)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四章金(肺.大腸)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五章水(腎.膀胱)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六章陽(氣)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七章陰(血)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八章津(液)基礎方與常用方 第九章臨床加減方 第十章通用基礎方 第十一章 五郁證治 1.1.3脂肪肝方: A.方藥: 醋香附15g.郁金12g.虎杖15g.丹參30g.炒白術20g.炒枳殼12g.澤瀉20g.豬苓15g.茯苓15g.車前子20g(包).炒山藥20g.蓮子心3g.石菖蒲10g。(30劑,。) B.歌訣: 脂肪肝:香金虎,, 丹參枳殼澤白術,, 二苓車藥蓮菖蒲, 三十劑加黃服,。 B.歌訣: 鎮(zhèn)肝息風芍天冬,, 牛膝龍牡赭石生, 玄楝歸茵麥芽草,, 肝陽上潛類中風,。 痰多:川貝膽南星; 尺脈沉虛:地萸用,; 高壓眼脹頭劇痛: 枯草決明菊鉤藤,。 B.歌訣: 柴胡和解少陽證,, 小柴胡湯和解供,, 芩夏參草姜棗從。 去參加枳芍大黃,, 大柴胡湯兩解用; 茵梔黃醫(yī)黃疸??; 惡阻:旋復代赭併; 若去人參甘草棗,, 枳殼茶陳胸滿松,。 B.歌訣: 茵陳蒿湯治疸黃,, 陰陽寒熱細推詳, 陽黃梔子大黃入,; 陰黃附子和干姜,。 銀翹芩柏效更強。 B.歌訣: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術煎丸酌,, 補土瀉木理肝脾, 若作傷食醫(yī)便錯,, 二克升麻增效可,。 B.歌訣: 四逆柴枳芍甘草, 疏肝理脾胃痛療,, 香附郁金陳皮好,。 A.方藥: B.歌訣: 補肝四物棗冬瓜,, 草眩失眠視力差,, 甲枯筋攣四肢麻。 B.歌訣: 天麻鉤藤石決明, 寄生梔芩膝杜仲,, 茯神益母草交藤,, 眩暈失眠與頭痛。 重癥羚羊換決明,, 槐花海藻血管硬,。 B.歌訣: 二至女貞與旱蓮,, 桑椹加入效更顯,, 口苦咽干頭暈眩, 腰膝酸軟及失眠,。 1.2.21麝珠明目滴眼液。 1.2.22大發(fā)散(《眼疾奇書》) A.方藥: 麻黃10,,藁本12,,細辛10,蔓荊子15,,生姜15,。 宣肺止咳:+甘草10,杏仁10,,木蝴蝶10,; 清肺胃熱:+生石膏40,黃芩15; 引藥至顏面:+白芷30,; 祛風通絡:+全蝎10,。 B.功效:(“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青膜白云遮睛,,不拘年數多寡,先用大發(fā)散將陳寒散盡,,然后再用二白散〈白芷.白蘞〉,。” “凡治一切爛炫,、風火,、血風、痘風眼,,無論遠生近日,,宜用大發(fā)散,看癥加減,。” 頭面部的紅腫熱證疾患多為寒包火,,要先散風寒,開毛竅,,給熱邪出路,,用四味大發(fā)散。故祛除陳寒眼疾,; 暴盲眼疾,; 口腔科疾病,; 不論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只要挾有寒邪外襲,,即可使用此方,故可治療頭面部疾病,、風寒外感,、腎炎初期挾風者、風濕腰腿疼痛,。 既可行于內外,,又可升降于上下。 C.歌訣: 大發(fā)散專治跟, 頑固性口腔炎,。 麻黃細辛10g玄,, 藁本4(蔓)荊姜5錢。 加草杏蝶止咳痰,; 清肺胃熱膏芩添,; 全蝎祛風;芷顏面,。 1.2.23化痰軟堅消癖湯 A.方藥: 生天南星10,,皀角刺6,土茯苓20,,土貝母20,,生牡蠣30,夏枯草20,,甘草5,。 B.功效: 化痰、軟堅,、消乳癖,。主治乳癖。 (注:生天南星有毒,,臨床用從小劑量開始,,若舌部、咽喉出現發(fā)癢或灼熱感,,必須停藥,,可服用姜汁、稀醋或蛋清,、甘草水解之,。) C.歌訣: 消癖湯南星皂, 夏枯土苓貝牡草,。 1.2.24柴胡舒肝丸,。 1.2.25逍遙丸。 1.2.26越鞠丸,。 1.2.27消結安片,。 1.2.28肝復樂片。 1.2.29解郁和肝片,。 1.2.30半夏厚樸湯,。 1.2.31當歸龍薈丸。 1.2.32障翳散,。 1.2.33障眼明,。 1.2.34碧玉散,。 1.2.35羚羊鉤藤湯。 1.2.36桂芍鎮(zhèn)癇片,。 1.2.37磁朱丸,。 1.2.38腦樂靜。 1.2.39大定風珠,。 1.2.40定癇丸,。 1.2.41蒿芩清膽湯。 1.2.42甘露消毒丹,。 1.2.43膽道排石湯,。 1.2.44膽石片。 1.2.45三仁湯,。 1.2.46安神定志片,。 1.2.47導痰湯。 1.2.48羚羊鉤藤湯,。 1.2.49暖肝煎,。 1.2.50茴香橘核丸。 1.2.51良附丸,。 1.2.52金鈴子散,。 1.2.53茵梔黃片。 1.2.54膽胃康膠囊(片),。 1.2.56止痙散,。 1.2.57溫膽湯。 1.2.58膽舒膠囊,。 B.歌訣: 甘草小麥大棗湯, 歸芍龍牡神棗鄉(xiāng),, 臟躁癔病自悲傷,, 失眠盜汗和驚狂, 亦為補益脾腎方,。 桂枝甘草龍牡湯,,(9,,15,,15,15) 定悸安神又回陽,。 心悸空虛黨參添,; 肢冷頭汗氣短喘,, 五味紅參制附片。(9,,9,,9)
B.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飴糖配合補中臟, 虛勞腹痛用無訛,。 加上黃芪增補力,, 胃痛虛寒見效多,; 還有當歸建中湯, 產后諸虛屬婦科,。 2.2.15瀉心湯,。 2.2.16導赤承氣湯。 2.2.17清瘟敗毒膠囊,。 2.2.18三黃片,。 2.2.19安神補腦液。 2.2.20心神寧片,。 2.2.21穩(wěn)心顆粒(膠囊),。 2.2.22眩暈寧膠囊(片)。 2.2.23安宮牛黃丸,。 2.2.24枳實薤白桂枝湯,。 2.2.25血栓通膠囊(顆粒)。 2.2.26瓜蔞薤白半夏湯,。 2.2.27通心絡膠囊(顆粒),。 2.2.28導痰湯。 2.2.29至寶丹,。 2.2.30腦心清片,。 2.2.31牛黃清心丸。 2.2.32養(yǎng)血清腦顆粒,。 2.2.33血塞通膠囊(顆粒),。 2.2.34醒腦靜顆粒(片)。 2.2.35安神定志顆粒(片),。 2.2.36涼膈散,。 2.2.37大黃牡丹湯。 2.2.38黃連阿膠湯,。 2.2.39交泰丸,。 2.2.40枕中丹。 2.2.41天王補心丹(丸),。 2.2.42紫雪丹,。 2.2.43牛黃清心丸。 2.2.44腸泰合劑,。 2.2.45紫金丹,。 柴胡疏肝實換殼,, 陳附芎加脅痛好; 去枳加青歸甲絡(青皮.當歸.炒山甲.絲瓜絡),, 乳房腫塊脹痛消,; 乳塊開胸湯.平消(片), 乳癖消和小金(丸)好,。 分國醫(yī)診療隨筆(五) (2020-05-23 23:12:12)
第四章 頭面.咽 一.咽喉腫痛方藥 咽喉熱啞與腫痛: 銀翹解毒(丸)和上清(丸), 錫類散和喉癥(丸),, 牛黃解毒,、穿心蓮(片), 雙黃連,、六神丸,。 乳蛾喉痛:掛金燈, 山豆根.草.芩.桔梗(甘草),, 射干.牛蒡子.菊用(野菊花),, 半枝蓮板藍根中。 治療咽喉穴: 少商.耳尖刺血,; 列缺.照海:任.陰蹺脈(通任脈.陰蹺脈),, 主臟腑.咽喉.胸膈,; 明堂圖:咽喉部(印堂至發(fā)際中間處), 沿皮針.上下刺乎,。 二.眩暈證辨治八種 肝火上炎:龍膽瀉肝湯,; 痰濁暈眩:半夏天麻白術湯; 氣血虧虛:歸脾湯,; 腎虛眩暈:左歸飲,腎氣丸,; 肝陽亢挾熱:羚羊角湯; 肝陽亢挾風:天麻鉤藤飲,; 肝陽亢中風:鎮(zhèn)肝熄風湯,; 肝陽虛風內動:大定風珠。 歌訣: 肝火上炎:龍膽瀉肝,; 半夏天麻白術~痰濁暈眩,; 氣血虧虛:用歸脾; 腎虛眩暈: 腎氣.左歸飲,; 挾熱肝陽亢: 羚羊角湯,; 肝陽亢挾風: 天麻鉤藤(飲); 肝陽亢中風: 鎮(zhèn)肝息風(湯),; 大定風珠~ 肝陽虛風內動,。 三.祛斑疹美容湯 3.1方藥: 3.1.1防風通圣丸、上清丸,。 3.1.2銀花,、黃芩、白芷,、連翹,、生地、麥冬,、 玄參,、花粉、山梔,、大黃,、女貞子、旱蓮草丶仙茅,、仙靈脾,。 3.2隨癥加減: 3.2.1疹多:加五味消毒飲、苦參,、蟬蛻…… 3.2.2面青黑:加肉蓯蓉,、知母、黃柏、黃連,。 3.3歌訣: 面部痘疹或瘀斑,, 防風通圣.上清丸; 銀芩芷翹地冬玄,, 粉梔黃二至二仙,。 疹多五味苦參蟬; 青黑蓯蓉知柏連,。 第五章 痰.郁 一.痰飲證辨治十二種 1.1寒痰—二陳湯; 1.2痰迷心竅—滌痰湯,; 1.3痰熱上擾—溫膽湯,; 1.4痰結胸滿—順氣導痰湯; 1.5肺寒留飲—苓甘五味姜辛湯,; 1.6肺熱留飲—貝母瓜蔞散,; 1.7懸飲初期—柴枳半夏湯; 1.8飲停胸脅—控涎丹,,十棗湯,; 1.9脈絡不和—香附旋復花湯; 1.10陰虛內熱—沙參麥冬湯,,瀉白散,; 1.11婦人吐涎沫(痰飲上泛)—小青龍湯;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1.12病溢飲(水氣不化,,流于四肢,、肌膚、身痛沉重,、腫脹,,謂之溢飲)—當其發(fā)汗,大青龍湯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龍湯亦主之(病之輕者),。 1.13歌訣: 十種痰飲藥癥辨: 寒痰:二陳選; 痰迷心竅:滌痰,; 痰熱上擾:溫膽,; 痰結胸滿:順氣導痰; 肺寒留飲:苓甘五味姜辛,; 肺熱留飲:貝母瓜蔞(散)診,; 柴枳半夏(湯):初期痰飲; 飲停胸脅:控涎(丹)十棗也,; 脈絡不和:香附旋復花喝,; 陰虛內熱:沙參麥冬.瀉白卓,; 婦人溢飲吐涎沫:小青龍.瀉心湯可; 溢飲?。捍?、小青龍(湯)。 二.郁證辨治七種 2.1肝氣郁結—柴胡舒肝散,; 2.2痰氣交阻—半夏厚樸湯,; 2.3心神失養(yǎng)—甘麥大棗湯; 2.4心腎陰虛—六味地黃丸,,補心丹,; 2.5食積痞滿—枳實消痞丸; 2.6六郁百病—越鞠丸,; 2.7早期梅核氣—半夏厚樸湯,。 2.8歌訣: 肝氣郁結:柴胡舒肝也; 痰氣交阻:半夏厚樸; 心神失養(yǎng):甘麥大棗湯; 心腎陰虛:補心.六味; 食積痞滿:枳實消痞丸; 六郁百病:越鞠丸用; 早期梅核氣:半夏厚樸醫(yī),。 第六章 津液 一.五苓散證治訣(太陽蓄水證及水逆證,,治以五苓散。) 五苓散:水液代謝和劑,, 通內外上下各處氣機,, 汗.尿.渴.涎.吐瀉.肉上粟; 外郁滯:則表里不和兮,, 內阻滯:則上下不通利,; 生炒麥芽(各30)流涎醫(yī)?!?-7劑〉 發(fā)汗:瀉合谷.補復溜穴,; 止汗:補合谷.復溜瀉。 人中.水分.中極,, 陰陵泉.三陰交.三里,, 針能利尿兮。 關元.三里和腎脊,, 中脘.天樞.腹瀉醫(yī),, 神闕拔罐效頗奇。 二.七種水腫證治 風水—眼瞼面部突然浮腫,, 尿赤少,、咳嗽、咽腫痛,, 怕風,、脈浮、苔黃舌邊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 麻黃石膏湯,、消風散中。 水濕困脾—肢體浮腫,、身困倦,, 尿短少、脘腹?jié)M,、食減,, 舌苔白、脈沉緩,, 防己黃芪湯,、五苓散。 陽虛—全身浮腫,、面白,、神倦,, 四肢無力,、手足冷、畏寒,, 頭暈,、心悸、腰疼尿短,, 腹脹,、氣促、怕冷,、食減,, 脈沉細、苔白舌淡或紫暗,,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氣滯血瘀—腹大如鼓,, 面暗脅疼,、摸有硬物, 頸胸血痣,、脈絡脹怒,, 食減形瘦、齒鼻時有血出,, 舌暗紅干,、脈細弦乎, 逐水治標、調榮飲服,。 氣血兩虛—四肢及面部浮腫現,, 食少、神倦,、心悸,、氣短, 頭暈,、脈細弱,、舌質淡, 歸脾湯,、養(yǎng)榮丸,, 參苓白術散加減。 水邪上逆—全身浮腫,、腹水膨兮,, 脘脹、胸悶氣粗,、平臥加劇,, 不食、尿少,、苔白,、脈沉滑矣, 十棗湯,、黑白丑丸醫(yī),。 經前水腫—眼瞼或下肢微腫, 血色瘀黑,、量少或錯經,, 經期乳房脹、小腹疼,, 苔白膩,、脈沉緊、經后消腫,, 溫經湯,、調經丸行。 三.水腫證辨治十七種 3.1清熱燥濕通用方:二妙散,; 3.2濕熱型腎炎:茯苓皮湯,; 3.3脾虛水腫:五苓湯(主治一切水液癥); 3.4陰虛水腫:豬苓湯,; 3.5氣滯水腫:五皮飲,; 3.6氣虛水腫:防己黃芪湯,; 3.7脾腎陽虛水腫:實脾飲; 3.8陽虛水腫:真武湯,; 3.9風水型(瞼面先腫):越婢加術湯,,苓桂浮萍湯; 3.10水濕浸漬型(下肢腫顯):胃苓湯,,五皮飲,; 3.11濕熱壅結型(全身腫):疏鑿飲子; 3.12脾陽不振(反復消脹):附子理苓湯,; 3.13腎陽衰弱型(水腫久延):濟生腎氣丸,; 3.14氣滯血瘀型(腹大如鼓):調榮飲; 3.15月經前(眼瞼,、下肢微腫):溫經湯,,調經丸; 3.16氣血兩虛型(肢腫及面〉:歸脾湯,,養(yǎng)榮丸,,參苓白術散。 3.17肝硬化腹水:二參澤術湯(黨參,、丹參,、澤瀉、白術各30,。±:黃疸+茵陳或西黃丸或藏紅花,;腹水多而時間久+生黃芪,、益母草,、白術(60)、熟附子少許,;白蛋白常期偏低+生黃芪(60),、當歸、阿膠,;有鼻衄,、齒出血+參三七粉、茜草炭,;肝區(qū)隱痛+升麻,;舌光紅無苔+石斛、西洋參,、鮮蘆根等,;若見臍突如乒乓球,腹壁青筋暴露者,,則難治,。白術常量30~60,,偶用80~100。) 3.18歌訣: 水腫辨治十七種: 清熱燥濕:二妙用; 茯苓皮湯:腎炎濕熱型; 脾虛水腫:服五苓; 豬苓湯:陰虛水腫; 氣滯水腫:五皮飲用; 防己黃芪:氣虛水腫; 脾腎陽虛:實脾飲宜; 陽虛水腫:真武湯中; 瞼面先腫:越婢加術.苓桂浮萍; 下肢顯腫:五皮.胃苓; 疏鑿飲子:全身腫; 反復消腫:附子理苓; 水腫久延:濟生腎氣丸; 腹大如鼓:調榮飲服; 經前微腫:調經(丸).溫經; 氣血兩虛肢腫及面: 歸脾.養(yǎng)榮.參苓白術散,。 肝硬化腹水: 二參澤術湯效最(佳),。 四.七種多汗證治 衛(wèi)氣虛—多汗、易外感,, 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風散,。 脾氣虛—容易出汗,, 食少、便溏,、神倦,, 脈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心虛—心跳受驚出汗, 失眠神倦,、記憶力減,, 脈細、舌紅淡,, 服補心丸,。 陰虛—煩躁易怒盜汗, 脈細數,、形瘦,、唇紅口干, 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 舌嫩紅苔少、失眠,, 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 陽虛—面白微腫,、尿頻自汗,, 惡寒怕冷、腰疼腿軟,, 脈沉細,、舌胖質淡, 加味芪附湯玄,。 陰陽失調—體倦手足多汗,, 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桂枝加黃芪湯煎,。 陽脫—大汗不止、四肢冰冷,, 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形, 加味參附龍牡湯中,。 胃熱—吃飯時頭額出汗,, 口氣熱臭、口渴熱煩,, 脈滑數,、舌紅苔黃干, 涼膈散和玉女煎,。 瘀阻—頭或半身出汗,, 局部疼、舌紫或有藍斑,, 復元活血湯加減,。 五.口干欲飲方藥 口干欲飲:麥味丸,(麥味地黃丸) 消渴.生脈.五苓散,。(消渴丸.生脈飲) 石斛花粉地冬玄,;(生地.麥冬.玄參各30g) 酒調桂粉敷涌泉。(睡時肉桂粉2g貼涌泉) 分國醫(yī)診療隨筆(四) (2020-05-23 23:12:04)
三.調和方藥(虛實相雜,,調和最佳) 當歸四逆(湯):調陰陽,; (調)氣血:血府逐瘀湯; 調和肝脾:逍遙嘗(丸),; 平調寒熱:黃連湯,。 疏肝活絡飲重氣(調氣): 柴.牡.蒼.附.郁(柴胡丹皮蒼術香附郁金),, 樸.菖.陳.烏.雞(厚樸菖蒲陳皮烏藥雞血藤),。 第三章 肝膽 一.說小柴胡湯 1.1功效:扶正祛邪,和解表里,,疏利肝膽,,調和脾腎,理血散結,。 1.2柴胡證:柴胡應用的指征即為柴胡證,。 1.2.1.胸脅苦滿,寒熱往來或休作有時,。 1.2.2.柴胡體質: 面色微暗黃或青黃,、青白色,,缺光澤,皮膚干燥,,舌質堅老,,暗而有紫點,脈弦細,。 對氣溫反應敏感,,或時有寒熱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受情緒影響,。胸脅部常有氣塞胸悶滿感,或有觸痛,,肩頸部常有酸痛感,,拘攣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脹痛,,女性月經周期不齊,經前多見胸悶乳脹,,煩躁,,經來腹痛,經血暗或血塊,。 體質傾向:多氣滯,,多血瘀。 1.3小柴胡湯證:應是“三陽病柴胡證”,。 1.4方藥: A.方— 小柴胡湯,, 溫膽湯, 蒿芩清膽湯,, 黃芩湯,。 B.藥— 柴胡9g,黃芩6g,,法半夏9g,,黨參6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2枚。 法半夏,、茯苓各9g,,陳皮6g,甘草3g,,枳實6g,,竹茹3g,。 青蒿、法半夏各6g,,黃芩,、竹茹、茯苓各9g,,枳殼4.5g,,陳皮3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 黃芩,、白芍各12g,,甘草6g,大棗4枚,。 C.治— 可用于內,、外婦兒等科……祛邪不傷正,血家感冒,,以之和解退熱,;血瘀證,以之調氣解郁,,利于行血,;肝脾失和而致腹脹瀉諸癥,以之和脾止瀉,。 D.量—柴胡小劑量長于升散或引經,,中劑量用以疏肝解郁。如遇發(fā)熱患者難以奏效,,和解退熱時,,一般劑量須在20~30g。若高熱不退,,可加之30~50g,。 1.5柴胡劑的衍變: 柴胡有三大功能—祛瘀、解熱,、泄下,;可用于實證,又可用于虛證,。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以解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通下里實)→四逆散(疏肝解郁)→《局方》逍遙丸(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柴胡舒肝散(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1.6歌訣: 柴胡和解少陽證,, 小柴胡湯和解供,, 芩夏參草姜棗從, 小柴胡祛邪扶正,, 三陽.內外婦兒病,。 竹茹枳實入二陳, 名溫膽湯可寧神,, 驚暈悶嘔能得診,。 蒿芩清膽枳竹茹, 苓夏陳皮碧玉乎,, 少陽熱重寒輕癥,, 胸痞嘔惡總能除; 鞏膜膚黃茵陳主, 合三仁湯非典初,。 黃芩湯用甘芍并,, 二陽合痢棗加烹; 再加生姜和半夏, 前癥兼嘔此能平,。 少陽經征能運用,。 二.說四逆散 2.1功效:廣泛用于人體各系統(tǒng)疾病,其病機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達的一面,,故臨床常根據肝脾郁結的原因不同而隨證合方為用。 〈1〉呼吸系統(tǒng):用四逆散合二陳湯—痰氣郁結而致肝脾不調之證,。調滯治氣順氣治痰,。 〈2〉泌尿系統(tǒng):用四逆散合五苓散—水氣彌漫三焦,內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調之證,。助其行散氣化,,整體調治人體水液代謝失常。 〈3〉精神疾患:用四逆散合升降散(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使雜氣之流毒頓消)—火氣郁結而致肝脾不和之證,。皆能升降氣機,疏宣氣滯,。加強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熱之力,疏散宣泄三焦火熱。 2.2運用: 〈1〉柴胡證與柴胡體質,。 〈2〉四逆散特異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脅或少腹腹部,疼痛為脹痛,。四逆散證的人—性格內向,,多消極,善于擔心,,特注意細節(jié),,神經質性格,且向不好方向考慮,。 〈3〉四逆散證的腹診—四逆散腹證:“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滿實猶大柴胡湯之腹證,胸滿而實,,逆滿,,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壓心窩時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癥候,。” 〈4〉四逆散證的舌脈: 弦脈(郁結不暢之征): 弦滑—痰濕水飲凝聚,; 弦澀,、弦細—瘀血結滯; 弦數—郁火閉伏(或弦硬或沉弦),。在兩關脈中取之最為明顯,。 舌質堅老而干,色稍暗,,或有點紫,,苔薄白或薄黃,少津不潤,。 2.3活用: 〈1〉消化系統(tǒng)的脾胃不調:喜食肥甘厚味,,脘腹脹滿,便干不爽,,周身困倦,,體倦乏力,失眠多夢,,舌質紅暗,,苔薄黃膩,脈弦細滑,,四逆散+平胃散,。 〈2〉呼吸系統(tǒng)的小兒咳發(fā)熱:發(fā)熱、干咳、鼻塞聲重,,咽痛而紅,,納差不饑,,大便干,,唇紅,手心熱,,舌紅,,苔白,脈浮滑數,,四逆散+麻杏石甘湯+升降散,。 〈3〉婦科疾病的月經不調:有經不調史,失眠多夢,,肩背痛連項背,,少腹?jié)M痛,少苔,,脈弦細,,屬氣血失調,陰虛有熱,,四逆散+四物湯+二至丸,。 〈4〉消化系統(tǒng)的胃脘痛,屬肝胃不和,,陰虛氣滯,,(“急建起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元之不足”。)〈虛勞建中〉:四逆散+小建中湯+丹參飲,。 〈5〉心血管疾?。河玫难痧鰷途裣到y(tǒng):用的柴胡疏肝散及逍遙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來,。 2.4四逆散方藥: 柴胡,、枳實各9g,白芍12g,,炙甘草3g,。 2.5歌訣: 四逆柴枳芍甘草, 疏肝理脾胃痛療,。 呼吸系統(tǒng):四逆.二陳用,, 兒熱咳癥:四逆.升降.麻杏(石甘); 泌尿系統(tǒng):四逆.五苓; 四逆.升降:精神疾??;(氣機郁遏不達,則出入廢,、升降息,。) 消化道:四逆.平胃行, 胃痛:四逆.丹參.小建中,; 四逆.四物.二至:調經,; 血府逐瘀:心血管病, 疏肝.逍遙:精神系統(tǒng),。 三.抑郁癥與精神病 3.1證候:廣義的“郁”是指疾病發(fā)生過程中人體氣血,、臟腑功能所表現的氣機郁滯的病理狀態(tài),可見于多種疾病病程的某個階段,。 3.2病機:狹義的“郁”是指情志內傷,,氣機郁滯為始,病位涉及五臟六腑,,而以肝心脾三臟最為突出,,表現于氣、血,、津液,、飲,、食等郁滯,。 陽郁:是陽氣郁結失宣,不能暢達,,失去鼓舞溫養(yǎng)之能的簡稱,。 近代病因:由于素體陽虛、空調環(huán)境,、飲食貪涼等因素,,造成部分人群出現“陰凝于外,陽郁于內”的病機表現,,輕者手足冰冷,,重者郁而化火,出現性格煩躁,、咽喉紅腫、面部痤瘡等,。 3.3抑郁 3.3.1癥——據美· 精神學會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九條特征中五條者即是(癥狀持續(xù)14d以上,。) 〈1〉抑郁心境,; 〈2〉精力減退; 〈3〉注意力不集中,; 〈4〉興趣減退; 〈5〉自尊降低,; 〈6〉有自責自殺觀念,; 〈7〉食欲或體重改變,; 〈8〉睡眠模式改變(尤其是早醒),; 〈9〉精神運動性活動改變(尤其是遲緩)。 3.3.2治:加味逍遙丸,、越鞠丸,開胸順氣丸,、疏肝丸,;帕羅西汀(效佳,,且能使性格變外向—美報導),。 3.4精神病 3.4.1誤區(qū):精神病—越病越“休”、只會越“休”越病,。 3.4.2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減退—環(huán)境適應不良—生活 中應激事件剌激—精神病反復發(fā)作,。 3.4.3治療: 〈1〉勞動、娛樂,、學習,。 〈2〉嚼檳榔可抑制或緩解精神癥。 方:10粒/d,,嚼檳榔極少出現幻視,、幻聽或其它精神分裂癥。 藥理:檳榔中含0.3%-0.6%的生物鹼(主要成分為檳榔堿),,其中含14%的蕓香性脂肪油,,檳榔堿有輕度神經麻痹作用,具有類似乙酰膽堿那樣的藥理作用,,并可間接降低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故最終有利于抑制緩解精神分裂癥。 3.5歌訣: 治精神抑郁病,, 逍遙.越鞠.開胸,, 舒肝.帕羅西?。?/span> 日嚼檳榔十粒中,, 治療幻想幻聽; 要學習娛樂勞動,。 四.肝病方藥 舒肝丸.柴胡舒肝散,, 龍膽瀉肝(丸)香砂丸, 膈下逐瘀湯妙玄,, 芍茵五金湯效顯,。 疏肝芍茵五金湯(生白芍、茵陳): 內郁金鈴醫(yī)膽囊(雞內金,、郁金,、川楝子、元胡),, 金砂.金錢.炙草匡(海金砂,、金錢草)。 肝郁氣滯:柴胡香(香附),; 膽草梔芩:濕熱嘗(龍膽草,、梔子、黃芩),; 熱毒:公英,;秘:生黃(便秘:生大黃); 黃疸:重茵.加虎杖(茵陳),; 脘腹痛:烏香檳榔(烏藥,、木香); 肝病全程:需梔黃(梔子,、大黃),。 濕熱肝病脅痛:〈三草湯〉 地耳、垂盆,、龍膽(草)(茯)苓〈12.12.6.5〉,, 百合烏(藥)歸術芍芎〈12.12.6.9.30.9〉, 五味鱉甲茵七沖〈15.15.25.2〉,。 內關.公孫:陰維沖,,(通陰維脈和沖脈) 主治上腹與心胸。 肝:補曲泉.瀉行間,; 膽:補俠溪.陽輔痊(瀉陽輔穴),。 大敦.行間.太沖看(五腧陰經:井出、滎流,、俞注,、經行,、合入), 中封.曲泉屬于肝,。 五.胸痹心痛開胸湯 疏肝泄熱:開胸湯,, 豁痰散結又通陽, 清肝和營氣痛康: 金鈴蔞薤丹芍郁(川楝子,、元胡,、瓜蔞、薤白,、丹參,、赤芍、郁金),, 柴芍歸芎丹梔齊(柴胡,、生白芍、當歸,、川芎,、丹皮、山梔),。 六.滋養(yǎng)肝腎二二湯 6.1方藥: 當歸、仙茅,、仙靈脾,、黃柏、知母,、巴戟天,、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何首烏、杜仲,、桑寄生,。 6.2功效: 6.2.1溫腎補精,瀉腎火,,調沖任,。 6.2.2強陰益精,滋養(yǎng)肝腎,,平補肝腎,。 6.2.3用于更年期男女綜合征。 6.3歌訣: 二二湯,,益腎肝,, 二仙二至桑椹添,, 失眠多夢腰膝軟, 高壓熱煩更年安,, 壯骨首烏效更顯,。 七.眼睛障翳方藥 7.1“胬肉攀睛”:和心肺兩經風熱壅盛、恣嗜五辛酒漿導致脾胃壅滯濕熱上蒸于目,、過度勞欲耗損心陰以致虛火上炎等因素有關,。 7.2“目眵”:“夫目上液之道,腑臟有熱,,氣熏于肝,,沖發(fā)于目眥瞼,使液道熱澀,,滯結成眵也”,;“治臟腑挾熱,沖發(fā)于目,,津液結滯而成眵,,澤瀉丸方”;“治風熱沖肝,,上熏于目,,結成眵,羚羊角散方”,。 7.3歌訣 眼睛障翳首選方: 石斛夜光.明目地黃(丸),。 石斛枸杞子菊花, 女貞旱蓮草木瓜,, 五味子烏梅山楂,, 療初中期內障佳。 花翳:銀菊芩桑皮,,(銀花,、菊花、枯芩,、蜜桑皮) 木賊英粉知母地,,(公英、花粉,、生地) 枳殼膽草硝草兮,。(龍膽草、芒硝,、甘草) 黑睛生星:薄橘紅,,(薄荷) 芍夏銀地連草通,(赤芍,、半夏,、銀花,、生地、黃連,、木通) 銀胡膽草蒙花行,,(銀柴胡、龍膽草,、蜜蒙花) 枯芩蔓荊子服中,。 三里合谷絲竹空, 頭維攢竹與睛明,, 統(tǒng)治—切眼疾病,。 大發(fā)散,專治眼,。 麝珠明目滴眼(液)顯,。 分享: 享:國醫(yī)診療隨筆(二) (2020-05-23 23:02:28)
二. 疾 病 治 則 (1)治 則: 急性熱病:“先發(fā)治病",, <<font face="宋體">退熱湯.“三寶”用,,白虎碎先量大生>; 治溫熱?。?/span>“通利法”行,, <<font face="宋體">防風通圣.硝黃.玄地冬>; 慢性雜?。?/span>“培補腎陽”中,, <<font face="宋體">二仙蓯蓉桂附茸>; 頑疾痼癥:"綜合療法"用,, <<font face="宋體">服藥針灸拔罐并>。 (2)季節(jié)用藥訣: 暑天忌燥熱(藥),, 冬忌寒涼(藥)也,。 (3)常規(guī)“八法”治病疾: 清積、和中,、養(yǎng)元氣,; 激活:平衡、排異與免疫(功能),。 (4)祛邪與扶正 祛邪:小柴胡(湯) 溫膽湯(百病皆為痰作祟)也,, 辨證用抗戾(散); 扶正:生脈(飲)六味(丸)用, 杞菊地黃湯顯功,; 祛邪扶正:升陽益胃(湯)玉屏風(散),, 人參敗毒湯奇能; 輔佐祛邪與扶正: 通利,、固止法兩種,, 防風通圣(丸)與理中(丸),; 隨證加減顯奇能。 <<font face="宋體">升陽益胃(湯)參術芪(30.9.60),, 黃連半夏草陳皮(6.30.30.12),, 苓瀉防風羌獨活(9.9.15.15.15), 柴胡白芍姜棗兮(9.15),, 為末每次九克宜,。 去澤瀉是小便利, 口不喝把茯苓去,, 扶正祛邪是良劑,。> (5)診療緊扣病機, 顧護先天與后天之氣,。 難癥頑疾,,先救胃氣, 一能運化飲食,,二能運載藥力,, 干姜甘草姜棗兮。 陳皮青皮,,理氣健脾,, 治肝胃氣郁之脘痞; 枳實厚樸,,氣滯濕阻,, 痞滿證除。 麥芽谷芽,,食積不化,, 微炒為佳。 雞內金白術,, 補脾健胃顯著,。 (6)有一分陽氣,有一分生命: 用好桂附理中(湯),。 (7)《傷寒論》113方只兩方: 理中湯與四逆湯,。 (8)救胃氣,安四維,, 出入升降復常兮,, 陰平陽秘則病癒。 (9)傷寒之理路: "表,、里,、寒、熱"四字乎, 貫穿113方主,, 合三方:中氣,、營衛(wèi)、臟腑,。 (10)傷寒六經實為陰陽兩經,, 三陰統(tǒng)于太陰,三陽統(tǒng)于陽明,。 10.1太陽:頭痛,、脈浮、發(fā)熱,、惡寒,。 經證—表實:身疼、脈緊,、無汗,, 麻黃湯痊。 表虛:自汗,、惡風,、脈緩, 桂枝湯解肌玄,。 腑證—蓄水:尿不利,、躁煩, 口渴,、欲飲即吐現,, 化氣利水五苓散。 蓄血:如狂,、尿利,、少腹急結, 脈沉,、便黑,,桃仁承氣(湯)也。 10.2陽明:身熱自汗,, 脈大,惡熱,,不惡寒,。 經證—脈大、自汗,、大熱,、大渴、心煩, 白虎湯服之玄,。 腑證—便秘,、腹硬滿疼、拒按,, 苔黃厚,、晡熱、手足出汗,, 脈沉實,、大承氣湯痊。 10.3少陽:目眩,、口苦,、咽干, 胸脅悶滿,、喜嘔,、心煩,往來寒熱,、不食,、脈弦, 小柴胡湯效專,。 10.4太陰:不食,、嘔吐、腹?jié)M,, 時腹痛,、苔白、脈弱緩,,理中丸溫中散寒,。 10.5少陰:脈微細、欲寐,。 虛寒—手足厥冷,、脈沉微, 下利清谷,、尿白,、四逆湯對。 虛熱—口燥,、心煩,、少寐兮, 舌尖紅,、苔少,、脈沉數細,, 黃連阿膠湯宜。 10.6厥陰:氣上沖心,、心中痛熱,, 饑不欲食、食則蛔厥,,消渴見,、烏梅丸也。 10.7六經頭痛: 后頭痛,,兼項強,, 屬太陽。 頭角痛,,頸項強,, 胸脅滿,少陽鄉(xiāng),。 前額疼,,連眼目, 陽明乎,。 頭痛重,,腹?jié)M汗, 太陰全,。 連腦痛,,指甲青, 少陰病,。 疼在頂,,四肢冷, 吐涎沫,,厥陰經,。 (11)人類體質多虛: 陽虛十之九矣, 陰虛百難見一,。 六淫為害十之八九為風,、寒、濕,, 實熱證僅占百分之一二,。 (12)"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沉寒痼疾,,陽氣不足,由表入里,, 麻附細法,開門逐驅;(麻黃附子細辛湯) 按病來路,邪盜退去;(肌膚~腠理~臟腑~三陰) 扶正祛瘀,,護陽病癒,。 (13)"坎中一絲真陽為人生立命之本":護元陽, 溫通陽氣:桂枝,、附子,、干姜......。 (14)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 A.衛(wèi):發(fā)熱,,頭痛,, 微渴、惡寒,、舌邊尖紅,, 苔白、脈浮數,、咳嗽證,, 桑菊飲加牛蒡子用。 B.氣:壯熱大汗,、渴喜冷 飲,, 苔黃、脈洪數,、白虎湯珍,。 C.營:身熱、夜甚,、斑疹隱隱,, 心煩不寐、譫語神昏,, 舌紅絳,、脈細數、清營湯飲,。 D.血:高熱夜重,、透露斑疹, 吐衄便血,、狂燥甚,, 舌質絳、苔黑芒刺,、脈數存,, 犀角地黃湯飲。 (15)三焦辨證施治: A.三焦與臟腑: 上焦—肺,、心,, 脾,、胃、大腸—中焦診,, 下焦—肝,、腎。 B.上焦— 肺:發(fā)熱,、頭痛,、口渴、汗出,, 嗽或喘,、苔薄黃、脈浮數,, 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服,。 心:高熱、神昏,、譫語躁動, 舌蹇,、舌質紅絳,、四肢冷, 脈細滑數,,清瘟敗毒湯用,。 C.中焦— 胃:發(fā)熱、惡熱,、口渴汗出,, 面紅目赤、呼吸氣粗,, 苔黃燥,、脈洪大數, 把白虎湯服,。 大腸:潮熱便結,、語聲重濁,, 腹痛拒按,、苔黃燥焦黑,, 便干結、尿短澀,、脈實數,, 服大承氣湯加生地乎,。 脾:身熱不揚、體壯肢倦,, 頭暈納呆、胸脘痞滿,, 泛嘔欲吐,、苔白膩般, 脈濡滑,、三仁湯痊,。 D.下焦— 腎:身熱、體倦,、口燥、咽干,, 手足心熱,、不寐、心煩,, 舌紅,、脈細數、面赤神倦,, 黃連阿膠湯加減,。 肝:低熱、肢厥,、手足蠕動,, 心中譫譫、甚至抽風,, 脈細微弱,、舌無苔光紅, 大定風珠對癥,。 (16)五臟辨證施治 A.心臟: 心陽虛—心中空,、惕惕動顫, 面白,、心悸氣喘,, 脈弱虛大、苔白舌淡,, 喘動重,、自汗,、肢冷、形寒,, 養(yǎng)心湯,、參附湯選。 心陰虛—虛煩,、心悸,、多夢失眠, 脈細數,、舌尖紅,、健忘、盜汗,, 面色少華,、服補心丹。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心煩, 脈數,、舌紅苔黃舌潰爛,, 尿黃,導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竅—精神抑郁, 哭笑無常,、胡言亂語,, 脈弦滑、舌紅,、苔黃膩,, 面赤躁動、導痰湯醫(yī),。 心血瘀阻—唇青面白,, 心悸、胸悶疼痛劇烈,, 舌暗紅,、紫斑、脈細澀,, 血府逐瘀湯善哉,。 心腎不交—虛煩失眠, 面赤耳鳴、目眩咽干,, 夢遺滑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黃連阿膠湯痊,。 B.肝臟: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 面熱口干,、目澀頭痛,, 脈細弦數、舌絳紅,, 急躁心悸,、失眠多夢, 杞菊地黃.天麻鉤藤(湯),。 肝氣郁結—脅痛噯氣, 煩躁易怒,、腹痛呃逆,, 苔白脈弦、有梅核氣,, 柴胡疏肝散.四七(湯),。 肝火上炎—目赤頭痛, 易怒口苦,、眩暈耳鳴,, 嘔吐苦水、脅肋灼痛,, 脈弦數,、苔黃舌紅, 便秘,、龍膽瀉肝湯用,。 肝風內動—頭抽掣痛, 四肢攣急,、昏仆人事不省,, 口眼歪斜、眩暈抽動,, 脈弦,、苔黃、舌紅,, 鎮(zhèn)肝熄風湯中,。 肝腎陰虛—目澀頭眩, 五心煩熱,、顴紅咽疼干,, 盜汗脅痛,、遺精腰酸, 舌紅,、脈細數,、服一貫煎, 鎮(zhèn)肝熄風湯,、杞菊地黃丸,。 C.脾臟: 脾陽虛—畏寒肢冷、腹脹,, 脘悶嘔吐,、食少便溏, 脈沉細,、舌淡白,、理中湯。 脾氣虛—面黃,、腹脹,、溏便, 四肢乏力,、倦怠懶言,, 脈細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寒濕困脾—胃脘飽脹, 頭身沉困,、飲食不香,, 口干不飲、飲則吐往,, 苔白膩,、脈細滑、胃苓湯,。 濕熱蘊脾—鮮明黃疸,, 厭食油膩、嘔吐腐酸,, 脈滑數,、苔黃膩、口苦干,, 茵陳蒿湯合四苓散,。 脾腎陽虛—肢冷畏寒, 面色蒼白、少氣懶言,, 便溏腎瀉,、浮腫疲倦,, 脈沉細,、苔白舌淡,, 用附子理中丸。 D.肺臟: 肺氣虛—痰多清稀,、咳而氣短,, 聲音低怯、倦怠懶言,, 面色恍白,、畏風自汗, 脈細弱,、苔白淡,, 補肺湯、玉屏風散,。 肺陰虛—干咳痰少稠粘,, 午后潮熱、顴紅,、痰帶血、盜汗,, 脈細數,、音啞、舌紅,、口干,, 五心熱、百合固金湯痊,。 風寒束肺—咳喘痰稀,, 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 苔白,、脈浮緊、頭身痛兮,, 杏蘇散,、麻黃湯醫(yī)。 風熱襲肺—痰黃咽痛,, 口渴引飲,、身熱畏風, 氣喘息粗、咳引胸疼,, 麻杏石甘湯,、銀翹散用。 燥熱傷肺—干咳少痰,, 苔黃脈數,、鼻燥咽干, 津少,、桑杏湯痊,。 痰濕阻肺—胸悶、咳痰多,, 喉中痰嗚,、喘不能臥, 苔白膩,、脈滑,、二陳湯卓。 E.腎臟: 腎陽虛—肢冷形寒,, 面色胱白,、腰酸腿軟, 陽萎滑精,、便溏氣短,, 脈沉細、苔白舌淡,, 溫腎填精用右歸丸,。 腎不納氣—面浮色白、氣短喘逆,, 尿隨咳出,、苔白脈沉細, 人參胡桃湯加紫河車,。 腎陰虛—耳鳴暈眩,, 五心煩熱、舌燥咽干,, 夢寐遺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舌紅,、苔少口干, 滋陰六味地黃丸,。 腎虛水泛—咳逆氣喘,, 周身浮腫,、肢冷形寒, 下肢腫甚,、按之凹陷,, 痰多稀薄、苔白舌淡,, 脈沉細滑,、真武湯痊。 腎虧火旺—口咽苦干,, 顴紅唇赤,、虛煩不眠, 陽興夢遺,、腰膝疼酸,, 舌紅苔黃、脈細數弦,, 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17)虛實夾雜, 調和最佳,。 (18)效不更方,, 繼續(xù)增強。 分享: 國醫(yī)診療隨筆(一) (2020-05-23 22:51:41)
國醫(yī)診療隨筆 (寄中醫(yī)學子) 目 錄 (庚子) 第一章 辨證施治 一. 辨 證 (1)八綱 (2)亡陰亡陽 (3)五臟氣血陰陽實證 (4)五臟氣血陰陽虛證 二.疾病治則 (1)治則 (2)季節(jié)用藥 (3)常規(guī)“八法”治病疾 (4)祛邪與扶正 (5)診療緊扣病機 (6)有一分陽氣,,有一分生命 (7)《傷寒論》113方只兩方 (8)救胃氣安四維 (9)傷寒之理路 (10)傷寒六經實為陰陽兩經 (11)人類體質多虛 (12)“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3)坎中一絲真陽為人生命之本 (14)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 (15)三焦辨證施治 (16)五臟辨證施治 (17)虛實夾雜 (18)效不更方 第二章 引經.癥方.調和 (1)引經藥歌訣 使藥 頭面部引經藥 (2)病癥方藥 (3)調和方藥(虛實相雜,調和最佳) 第三章 肝.膽 (1)小柴胡湯 (2)四逆散 (3)抑郁癥與精神病 (4)肝病方藥 (5)胸痹心痛開胸湯 (6)滋養(yǎng)肝腎二二湯 (7)眼睛障翳方藥 第四章 咽.頭.面 (1)咽喉腫痛方藥 (2)眩暈證辨治八種 (3)祛斑疹美容湯 第五章 痰.郁 (1)痰飲證辨治十二種 (2)郁證辨治七種 第六章 津.液 (1)五苓散證治訣 (2)七種水腫證治 (3)水腫證辨治十七種 (4)九種多汗證治 (5)口干欲飲方藥 第七章 腎.髓 (1)壯骨湯 (2)骨髓瘤 (3)骨質疏松的中藥治療(辨證施治) (4)針藥并用治足跟痛 (5)益智方藥 (6)疲勞乏力方藥 第八章 便 (1)泄瀉辨治九種 (2)便秘辨治十種 (3)便秘方藥歌訣 第九章 肺.腎 (1)哮喘證辨治九種 (2)“穿靴”.“戴帽”癥治訣 第十章 痿.痹 (1)痿證辨治六種 (2)痹病常用藤 (3)痹癥診治方劑歌訣 (4)痹證辨治八種 第十一章 心.腦.血 (1)心腦血管病方藥 (2)血證辨治十六種 (3)不寐證辨治八種 (4)安心神方藥 (5)皮疹方藥 第十二章 胃 (1)治胃八法(表格) (2)胃脘痛證辨治十六種 (3)胃脘痛方藥 第十三章 外感.咳嗽 (1)感冒十類辨治二十二種 (2)咳嗽證辨治十七種 第十四章 瘡瘍 (1)外科九類二十二方 第十五章 婦人 (1)子宮肌瘤方藥 (2)更年期綜合征(ERT) (3)婦人經病方藥 (4)婦人帶病方藥 (5)固胎方 (6)婦人產后病方藥 第十六章 兒童 (1)小兒養(yǎng)生 (2)小兒病證治療歌訣 第十七章 經穴養(yǎng)生 (1)功效 (2)穴位 中醫(yī)保健五大要穴 針灸十要穴 八會穴 八法八穴主治 回陽與生陽穴 婦人十大要穴 耳病六穴 眼病六穴 護脾胃十針 健身四穴 第一章 辨證施治 一. 辨證 (1)八綱: 1.1表證:惡寒發(fā)熱頭痛,, 鼻塞,、苔白、脈浮形,, 有或無汗,四肢痛,。 1.2里證:脈沉,、發(fā)熱不惡寒, 脘腹脹痛,,心悸氣短,, 二便失調,腰脊酸軟,。 1.3寒證:脈遲,、惡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長清,, 便溏、苔白,、喜熱飲用,。 1.4熱證:發(fā)熱惡熱、脈數形,, 面赤,、煩躁、口渴喜冷,, 尿短赤便秘,、苔黃舌紅。 1.5虛證:少氣自汗,、食少乏力,, 形瘦神不振、心悸,, 舌淡無苔,、脈弱細。 1.6實證:聲高氣粗,、目赤面紅,, 腹?jié)M拒按、便結身痛,, 脈實有力,、譫語躁動, 高熱尿澀,、苔黃厚征,。 1.7陰證:語聲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頓,、面色晦暗, 喜溫口不渴,、動作遲緩,, 脈沉細遲、苔白舌淡,。 1.8陽證:發(fā)熱口渴,、身熱喜涼, 脈浮滑數,、舌紅苔黃,, 便結尿赤、神奮聲壯,, 面赤氣粗,、甚或譫狂,。 (2)亡陰亡陽 2.1亡陰: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氣粗,、四肢畏熱溫和感,, 渴喜冷飲、舌紅干,, 脈洪數無力現,。 2.2亡陽: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氣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熱飲,舌白潤般,, 脈虛大空或微細欲絕見,。 (3)五臟氣血陰陽實證 3.1五臟氣實共同點: 憋悶、疼痛,、脹滿,, 舌質較暗、脈見弦,。 肺氣壅滯—喘急,, 胸悶脹疼、咳逆,。 肝氣郁滯—胸腹?jié)M痛,, 呃逆、乳房疼,、痛經,。 脾胃氣滯—嘔吐噯氣, 脘腹?jié)M痛,、矢氣,、呃逆。 3.2血瘀證:疼處定點,, 腫物,、積塊、局麻,、唇暗, 脈澀有力,、舌暗有紫斑,。 心脈瘀阻—舌尖瘀斑, 脈結代,、心區(qū)陣疼牽肩,。 肝脈瘀滯—脅下疼,, 肢體時麻、肝脾大硬,。 3.3陰盛證:寒邪內侵,, 水濕相凝與痰飲, 舌淡苔白,、脈遲沉,。 水寒射肺—喘咳痰多白稀, 胸痛,、惡寒,、無熱兮。 水氣凌心—陣發(fā)心悸,, 心區(qū)痛遇寒則劇,, 脈結代、浮腫矣,。 寒濕困脾—脘腹?jié)M悶,, 嘔清水、便溏,、頭身困,, 白帶稀多、脈緩滑診,。 寒滯肝脈—少腹脹痛,, 疝氣、睪丸墜脹,、濕冷,, 嘔吐白涎、頭痛于巔頂,。 3.4陽盛證:苔黃,、舌紅, 火熱內熾,、脈滑數洪,。 肺熱內蘊—咳痰黃稠甚帶血, 胸部熱痛,、鼻咽干燥也,。 心火熾盛—心煩熱失眠, 高熱神昏,、狂躁舌爛,。 脾胃蘊熱—口唇紅腫, 口腔潰瘍,、渴欲飲冷,, 便秘熱結,、脘腹熱痛。 肝陽上亢—眩暈頭痛,, 目赤多眵,、口苦耳鳴, 急躁易怒,、脅肋灼疼,。 (4)五臟氣血陰陽虛證 4.1氣虛:語聲低、懶言,, 面白體倦,、氣短自汗, 脈虛大,、苔白中裂舌淡,。 肺氣虛—咳喘、短氣,, 痰多清稀,。 脾氣虛—食少、便溏,, 失血過多,、食后脘脹。 心氣虛—氣短,、心悸,, 脈結代或弱細, 悶滿疼在心前區(qū),。 肝氣虛—頭身麻木,, 疲乏不耐勞、膽怯乎,。 腎氣虛—腰腿酸軟診,, 小便清頻、甚失禁,。 4.2血虛:面黃,、唇舌指甲色淡, 毛發(fā)枯落,、舌淡,、脈沉細全。 心血虛—健忘心悸,、躁煩,, 脈細或結代、多夢失眠。 肝血虛—驚惕,、頭暈、易怒,, 目暗,、肢體震顫麻木, 經少,、經閉,、脈細弱乎。 4.3陽虛:怕冷,、四肢厥逆,, 舌淡胖潤有齒痕、脈弱細,。 心陽虛—同心氣虛,。 脾陽虛—同脾氣虛, 白帶多而清稀,, 腹冷疼,、泛清水齊。 腎陽虛:下肢酸軟,、發(fā)冷,, 陽萎滑精、便溏,、腰疼,, 脫發(fā)齒搖、耳鳴聾,、浮腫,, 夜尿多、白帶多稀清,。 4.4陰虛:潮熱心煩,、顴紅盜汗, 脈細數,、舌紅咽燥口干,。 肺陰虛—咳血、咳嗆,、無痰,, 喉癢、聲啞潮熱咽干,。 心陰虛—同心血虛癥狀,, 舌尖紅干,口舌生瘡。 肝陰虛—同肝血虛,。 腎陰虛—腰疼,、下肢酸軟, 夢寐遺精,、健忘暈眩,, 發(fā)脫齒搖、耳鳴聾全,。 脾陰虛—干嘔呃逆,, 不思飲食,便燥結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