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經(jīng)三度在江西地區(qū)為官,,自從山東漂泊來到南方,拖家?guī)Э冢傁胝覀€地方落腳定居,??赡茉诨掠沃型窘?jīng)上饒(信州),看上了城北有一個狹長的湖泊,,湖邊平曠,,遠處靈山綿延,于是買地建房,,親自設計,,限日完工,高地筑屋,,地處墾田,。雖然田畝不多,但辛棄疾極為認真,,他覺得南方人重商輕農(nóng),,舍本逐末,主張“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特意將新家的平房取名為“稼軒”,,從此辛棄疾多了一個別號,。房子建成,辛棄疾尚在為官,,不能享受居家之樂,,而正在此時,,一個叫王藺的家伙彈劾了他,辛棄疾“落職罷新任”,,等于因禍得福,。 在帶湖閑居10年,,1192年,辛棄疾53歲被重新起用,,任“提點福建路刑獄公事”,。 也正是這年的臘月,,辛棄疾在往福建任上被召入朝,。次年正月初他從福建起行,,親往在建陽考亭閑居的朱熹家問政,朱熹贈他三句話:“臨民以寬,,待士以禮,,馭吏以嚴?!毙翖壖蔡撔穆爮乃闹腋?,在福建做了許多于民有利的事,。朱熹比辛棄疾大整十歲,,一個是熱心教育,、窮研理學的哲學家,;一個是叱咤風云,、憂國憂民的名將,兩人會結成莫逆之交,這似乎是不可理解之事,。然而,,朱熹與辛棄疾之間的深厚友誼卻是有口皆碑的。理學家陳亮稱他們一個是“人中之龍”,一個是“文中之虎”,,二人堪稱南宋的“雙子星座”,。 辛棄疾與朱熹的相知,應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間,。淳熙七年(1180)冬,,辛棄疾調(diào)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值嚴重旱災,辛棄疾擔負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貼出賑濟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斬,閉糶者配(搶糧的殺頭,,屯糧不售的發(fā)配從軍)”,。朱熹稱贊:“這便見得他有才”,以示欽佩,。淳熙九年(1182),,辛棄疾被罷官,閑居上饒,,朱熹聽說后為之憤憤不平。他常對弟子說:“辛幼安(辛棄疾字)是個人才,,豈有使不得之理,!”還稱贊他“卓犖奇才,疏通遠識!”“經(jīng)綸事業(yè),,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戲文章,,亦膾炙士林之口?!?/span> 紹熙四年(1193),辛棄疾再次到建陽會見朱熹,,兩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他們詩興大發(fā),,朱熹唱出膾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辛棄疾即席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師,, 日日吟詩坐釣磯,。 費盡煙霞供不足, 幾時西伯載將歸,。 在辛棄疾眼里,,朱熹是一個隱臥山中的“帝王師”,他希望終究有一天會有“西伯”(即周文王)來起用這位懷才不遇的白發(fā)隱臣,。當夜,,朱熹又為辛棄疾的二齋室書寫“克己復禮”、“夙興夜寐”相贈,。朱熹后來給朋友書信中提及:“辛幼安過此,,極談佳政,。”可見,,兩人的話題涉及的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在他寫的一首《沁園春》詞題為:“再到期思卜筑”,,清同治年《鉛山縣志》卷三十《軼事》記載:“辛稼軒卜地建居”選地的經(jīng)過,。卜筑,指擇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慶元元年,辛棄疾又被罷官,。禍不單行,,慶元二年(1196年),辛棄疾時年五十七歲,,“卜居廣信帶湖,,為煨燼所焚,慶元丙辰,,徙居鉛山縣期思市瓜山之下,。”此后有三,、四年辛棄疾在浙江,、江蘇等地為官,開禧三年,,辛棄疾68歲了,,朝廷任辛棄疾為兵部侍郎(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但辛棄疾“辭免”,,皇帝沒有批準,,但辛棄疾還回到鉛山家中拒絕赴任。這年八月生病,,九月十日與世長辭,,享年68歲。但辛棄疾生前最親密的朋友朱熹6年前已經(jīng)先他而去,。 朱熹繼承了北宋周敦頤和程顥,、程頤等人的學問,大力提倡理學和道學,,號召一切研究學問的人都要去做一些“修身養(yǎng)性”和“正心誠意”等類的“內(nèi)省工夫”,,他也因此成了理學和道學界的大宗師。由于從南宋立國以來,最高統(tǒng)治集團長期奉行對金屈服投降的政策,,對于民族意識和士氣民心不但不加以鼓勵,,使其集中在反抗侵略者的目標上,反而唯恐國人的民族意識昂揚了,,士氣民心高漲了,,以致不得順遂其對金屈服投降的陰謀,所以一直在大力地加以壓制和摧殘,,必使其趨于消沉萎靡而后已,。一般讀書人處在這等情況下,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便只好走向朱熹等人所指出的道路,權且把身心寄托在道德性命等類的問題上,,這樣就使得“道學家”的隊伍一天大于一天了,。 當朝宰相韓侂胄(tuō zhòu)一派認為朱熹一派并不是專心從事于義理之學的研究和身心的修養(yǎng)工夫,而只是借這幌子團集徒眾以從事于政治活動的,。因而,,他們要集中力量打擊這個道學家的隊伍。他們替道學家另取了一個名目,,叫做“偽學”,說他們在研究學問的偽裝之下,,實際是要進行其在政治上的陰謀活動的,。朱熹被他們稱作“偽學之魁”,說他“以匹夫而竊人主之柄,,鼓動天下”,,“圖為不軌”。他們借用政治上的力量下令禁止偽學,,并且明白規(guī)定:凡是諸路州郡的監(jiān)司帥守們保薦官員,,必須在保薦書中證明被保薦者不是偽學逆黨;各地在舉行鄉(xiāng)試的時候,每個參加考試的舉子也必須先期填寫“家狀”,,確證自己“不是偽學”,。到1197年冬,又宣布了一個“偽學逆黨”的名單,,包括趙汝愚,、朱熹、周必大及葉適,、呂祖謙,、蔡幼學等共五十九人,把他們都算做政治罪犯,借以限制他們的活動,。因為這些事件都是發(fā)生在趙擴的慶元年代中的,,所以被稱為“慶元黨禁”。 【鉛山縣鵝湖書院——朱熹學術論辯及講學處】 據(jù)《宋史》記載,,在當時的情況下,,士大夫中循規(guī)蹈矩,在儒學上稍有名聲的人,,沒有地方可以容身,。他們的學生、有獨立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被摒棄埋沒隱居在山林草丘田野;曲意逢迎,、卑順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師,經(jīng)過原來老師的家門也不進去,,甚至改變衣帽穿著,,在鬧市街區(qū)店鋪中隨意游玩,以此來區(qū)別自己不是偽黨,。然而朱熹給他的學生們講學一天也沒有停止,,有人勸朱熹說明原因遣散學生,朱熹笑了笑而沒有回答,。 在這期間,,賦閑家居的辛棄疾,雖則為和趙,、朱諸人的關系而一再受到“落職”,、“罷宮觀”的處分,但他和朱熹卻維持著深厚的交誼,。1198年辛棄疾恢復了“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的名義之后,,依照規(guī)定雖然并不需要親往寺觀去供職,他卻不顧偽學之禁如何嚴歷,,常常借這名義跑往武夷山中去和朱熹會面,。 1200年三月,朱熹病死在武夷山中,。南宋政府得悉之后,,立即有言官上章,說“四方偽徒期以一日聚于信上,,欲送偽師朱熹之葬,。······會聚之間,,必無美意,若非妄談世人之短長,,則是謬議時政之得失”,。隨即下詔禁止人們到武夷山去會葬。朱熹的門生和故舊中果然有些人因此不敢前去了,。 辛棄疾在聽到朱熹逝世的消息時,,立即賦詞哀悼: 一壑一丘,輕彩短帽,,白發(fā)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jīng)》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感皇恩》) “子云,、《玄經(jīng)》”一句,用以喻朱熹注釋儒家經(jīng)傳的各種著述,;“江河”一句則是隱括杜甫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詩句大意,用以反諷攻擊道學的韓侂胄集團,,同時也寄寓了自已的若干隱痛在內(nèi),。 而且,不管韓侂胄所下的禁令如何嚴厲,,辛棄疾又作了一篇哀悼朱熹的祭文,,并且親自跑到武夷山去祭吊(從鉛山縣現(xiàn)在稼軒鄉(xiāng)辛棄疾家中翻越武夷山赴福建崇安縣,大約70公里,,步行需要兩天,,騎馬一日可達)。祭文的全文現(xiàn)時已不存在了,,傳下來的只有其中的幾句: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 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在朱熹遭到政治迫害而離世的時候,,辛棄疾,,是唯一一位親自前往吊唁的朋友,承受這樣的政治風險,,表現(xiàn)了一位山東大漢的仗義和豪爽,! 【參考文獻】 《宋史》、鄧廣銘《辛棄疾傳·辛棄疾年譜》,、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64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