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的邱家大院已被拆遷 十四、從宜昌走出去的涪陵榨菜 如果說墨池書院是宜昌現(xiàn)代教育的鼻祖,,邱壽安就是涪陵榨菜的鼻祖,。 那個在湖北宜昌開設了“榮生昌”醬園、把自己的長子送進了芹香館讀中學的邱壽安在涪陵老家也有自己的作坊,,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買整理和運輸事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涪陵一帶的青菜頭豐收,,由于鄧炳成懂得自己家鄉(xiāng)“大頭菜”的加工技術,,就在作坊里試著仿造大頭菜的全形腌制法,將涪陵青菜頭制成腌菜,。史料記載:“有客至,,主婦置于席間,賓主皆贊美”,,“翌年繼而制之,,數(shù)達八十壇?!鼻駢郯岔槺銓⒂们嗖祟^制成的腌菜捎帶兩壇到宜昌用來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為此菜奇特,鮮美可口,,為其它腌菜所不及,。他就頓生謀利之念,試著投放宜昌市場,,結果銷售甚好,。 這個從小就挑著擔子從涪陵到宜昌的小販早就成為了一位富有商業(yè)經(jīng)驗的商人,也很有商業(yè)頭腦,,意識到這座腌菜既然能在涪陵之外受人歡迎,,肯定就會有更大的銷售市場,,經(jīng)營起來必有大利可圖,。于是當年就又趕回涪陵,,將那個很有自創(chuàng)精神的鄧炳成聘為掌脈師,兩人一起研究改革加工工藝,,最后形成了用風晾脫水,、初腌后,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青菜頭里的鹽水,,因為是用榨出法,,所以把這種腌菜取名為“榨菜”。 第二年,,邱壽安將八十壇榨菜運往宜昌進行銷售,,因為這座城市的飲食習慣與四川相近,那種腌菜也很合宜昌人的胃口,,加上又脆又香,,結果未及半月即銷售一空。史料記載,,邱家所生產(chǎn)的榨菜每壇重二十五公斤,,售價高達大洋三十二元,每壇盈利居然高達二十五元,,但還是被西陵峽口的這座城市的那些零售分銷商販所爭相購買,,成了宜昌幾乎所有人的最愛,久而久之,,這個來自涪陵的腌菜,、被宜昌人叫做“涪陵榨菜”的新品種腌菜就廣而告之了。銷售數(shù)量日漸增多,,始終供不應求,,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營,宜昌就成了中國第一個涪陵榨菜的銷售市場,。 邱壽安的弟弟邱漢章當時在上海望平街開設行莊,,1912年返回涪陵家里后,聽說榨菜在宜昌銷售火爆,,想著有利可圖,,便也運了八十壇榨菜到上海試銷,不料遭到冷遇,。在十里洋場闖蕩多年的邱漢章一邊派人到處張貼廣告,,并登報進行廣告宣傳;一邊又根據(jù)上海,、江浙一帶的人氏喜歡精致,、小巧,、講衛(wèi)生、愛算計的特點,,將整壇榨菜分拆,、將整個榨菜頭切成絲或片裝成小包,附上使用說明,,派人在戲院,、浴室、碼頭,、飯館等公共場所進行銷售,。利用上海人的好奇心打入千家萬戶的餐桌,結果一炮打響,。有史料記載:當時上海居民凡炒菜或燉湯,,添入少許榨菜,味極鮮美,,所以深受歡迎,。有的竟以榨菜作為茶會款待上賓之用,或作為贈送友人的禮品,。 |
|
來自: 宜昌石頭書屋 > 《(文集)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