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譜 ▼ 葉有挺( 1618—1675)字貞夫,,號果庵,,明萬歷年四十六年出生于福建省壽寧縣犀溪鎮(zhèn)犀溪村。清康熙九年( 1670)進士,,是壽寧建縣后的第一位進士,。三藩反清時,耿精忠逼授偽職,,葉有挺不屈殉節(jié),。
圖片源自《閩東家園網(wǎng)》 壽寧建縣后首位進士-葉有挺 九歲時,舅舅李際貢生傳授學業(yè),,發(fā)現(xiàn)其“氣格殊尤,,天姿爽朗”,便欣喜告知其母曰:“葉氏有子矣!汝雖寡,,無傷也,,吾猶及見甥之成立也?!庇型δ晟儆兄?,僅十三歲就入縣學,這么幼齡取得庠生資格在縣內(nèi)可謂第一人,。他勤奮好學,,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曾得到宦壽文學家馮夢龍指點,,學業(yè)猛進。有挺平時孝敬長輩,,與弟友好相處,,鄉(xiāng)閭稱贊不斷,在清順治七年(1650),,全省學政郭公為有挺特舉“孝廉”,。而他素抱大志,縱達不羈,,經(jīng)常自嘆道:“大丈夫當友盡天下,,志存千古,生則建功烈于當時,,死亦留聲稱于后世,,安能屈首蓬蓽,長守青衿以終老耶”?于是,,更加發(fā)奮學習,,“負笈三山,從名師授二戴禮,,鍵戶苦攻,,探微尋奧”,終于在清順治十四年(1657),,以禮經(jīng)中舉,,聲譽俞熾。有挺在中舉之后,,不忘家鄉(xiāng)父老的培育之恩,,在回縣清算時發(fā)現(xiàn)各都圖錢糧起運流弊多,便建議縣主讓各都圖各起運,,官收官解,,這樣遷移外地的里民又大都返鄉(xiāng)安居。 從清順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六年(1667),,有挺上京會試四次不中而歸,,曾有人勸他放棄趕考,直升斗祿,,而他氣憤地說:“子不知吾者也,,吾揣摩既成,終當看花上苑,,子姑待之”,。雖然遇到重大挫折,,還是不灰心、不氣餒,,既認定目標就持之以恒堅持,。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清康熙九年(1670),,有挺第五次上京會試考中進士,,時年五十三歲,。中進士后,,回籍奉養(yǎng)母親三年,以盡孝道,。在家鄉(xiāng)時并不以自為貴,,對人待事,一如過去貧賤之時那樣謙和,、可親;對待后生,,經(jīng)常循序漸進的誘導、指點,,縣內(nèi)儒生爭先恐后的求教;他族修編族譜時請求有挺代序,,也不多推辭,盡心盡力,,今留存有《童洋劉氏宗譜》代序(原跡),、《鰲陽文山葉氏宗譜》代序等。 清康熙十三年(1674)春,,敕授有挺為江西省觀政(未上任),。三月,駐閩靖南王耿精忠聯(lián)合吳三桂分庭抗旨,割據(jù)一方,獨霸稱王,。偽黨以葉有挺人望較高,,決定召之為官。有挺堅決不從,,便躲藏在北浦村溪頭后坑分支流的茅舍中(稱“龍?zhí)稌S”),。有挺的失蹤,偽黨加強力量搜查,,這樣在溪頭不是長久隱身之地,,有挺不得不與家人訣別,連夜走小道潛逃到浙江松陽古市卯山祖源地,。由于身處陌生之地,,被守候者所抓獲,有挺以絕食抗爭,,即七日七夜粒米不進,,守候者動了惻隱之心將他釋放,。有挺又重隱松陽縣古市卯山,毀容改名,,以期待早日叛平,,出山報效國家。獨在異地他鄉(xiāng),,還是被偽黨耳目發(fā)現(xiàn),,他們派兵將卯山包圍,勒命他出山,,并迫授處州刺史,。此番情形,有挺知勢不可為,,只好以死抗爭,,終在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二十日以身殉節(jié),享年五十八歲,。 ◎ 康熙二十一年(1682),,翰林院講官文宗楊振起達部奉旨,崇祀鄉(xiāng)賢及貝子祠,,并被邑人公舉崇祀鄉(xiāng)賢于先師廟右側(cè)的鄉(xiāng)賢祠,。 ◎ 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清初詩人孟亮揆贊果庵老門臺: 磊落多奇才,,杏苑看花成進士; 從容就大義,薇山盡節(jié)舊名臣,。 ◎康熙三十年(1691)孟秋,,建寧府知府張琦旌匾葉有挺:“忠孝克全”。 ◎ 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春,,文宗沈涵贊詞:“故進士有挺葉公墨受未膺,,丹心自矢,漢家龔勝辭新,,奔之征書,,蜀郡王嘉拒公孫之偽命,涓埃未答,,痛哉!報國之軀,,絕粒以終,慘矣!辭親之日,,盡忠豈妨盡孝或義,,既以成人,允合蒸嘗益宏褒歡,?!膘贺遥骸昂晒轮摇?。 ◎ 清康熙二十五年《壽寧縣志·人物志· 鄉(xiāng)賢》及《壽寧縣志·藝文志·傳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寧府志·人物志·忠節(jié)》均有刊載葉有挺事跡,。上海古書籍出版社出版《廿五史·12》及《清史列傳·二七五·忠義傳》均有記載“葉有挺傳”,。 ◎ 清嘉慶十二年(1807),,誥命持旨追封有挺玄孫伊霖恩騎尉,,世襲岡替,。 對于進士葉有挺以身殉節(jié)有三種版本,今收錄以饗讀者,。 【嘔血而死】 ◎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壽寧縣志·藝文志·傳類》載,,邑人拔貢柳瑃撰《賜同進士第果庵先生傳》,以及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葉氏族譜》中有記載,,“間道潛逃至浙,,為守者所獲,,先生度不免,,即粒勺不入口,七晝夜不死,,守者憐其義,,釋之歸。復隱于松之卯山,,毀形滅名,,密圖恢復。偽耳目疑之,,舉兵環(huán)繞,,刻勒出山,先生知勢不可為,,死志益決,,計給至家,與母氏相持大哭,,北向再拜,,嘔血斗余而死”。 作者柳瑃(1647-?),壽寧縣鰲陽人,,系名宦柳上芝之子,,有挺的內(nèi)侄。 【絕食而死】 ◎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葉氏族譜》中記載,,浙江省云和知縣王永清(與有挺同榜進士)撰《果庵先生忠義傳》,,稱有挺“及賊黨環(huán)圍,乃伏告慈侍下,,以忠孝不容兩全而五日不食,,是從容就義,。” ◎ 武陵知縣李觀國(晉江青陽人, 與有挺同榜進士)贈果庵葉年兄辭職盡節(jié)志感:“雖無叩馬陳書諫,,獨匿空山絕粒亡”,。 ◎ 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春,文宗沈涵贊有挺:“報國之軀,,絕粒以終,,慘矣!” ◎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府李拔纂的《福寧府志·人物志·忠節(jié)》載葉有挺事跡,稱“泣走山中絕粒死”,。 【經(jīng)古木而死】 ◎ 民國三年(1914)至民國十六年(1927),,由清史館館長趙爾巽等主編的《清史稿》,其中卷四百八十八,,列傳二百七十五,,忠義二有記載“葉有挺傳”,“(葉有挺從山寺)出走山下,,自經(jīng)古木死”,。 綜述,從記載有挺事跡的時間順序來看,,“絕食而死”的可能性較大,,而《清史稿》所載的“經(jīng)古木而死”,可能是后人為塑造有挺以身殉節(jié)光輝形象而增加,。
▼ 根 深 葉 茂 萬 代 芳 ! ,! ,! [End]
|
|
來自: 葉氏農(nóng)耕文化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