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27大略篇詩解12君子至正誠內(nèi)一心 題文詩:
君子真情,非窮非達(dá),立志如窮,天子三公, 雖問其政,以是非對(duì).君子隘窮,不失義正, 勞倦不茍,臨患難而,不忘席言.歲之不寒, 不知松柏;事之不難,不知君子,無日不是. 雨小故潛,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之至者, 色澤洽藹,行盡周備,而聲聞遠(yuǎn).小人情假, 不誠于內(nèi),而求于外.言不稱師,謂之背叛; 教不稱師,謂之悖逆.倍畔之人,明君不內(nèi), 士大夫遇,途不與言.不足于行,其人說過; 不足于信,夸夸盛言.故春秋者,善贊胥命, 詩非屢盟,其心一也.善為詩者,不說不引; 善為易者,不占不卜;善為禮者,不相不輔, 其心同也.心一跡異,情通有無,誠通宇內(nèi), 君子心誠,言行合一,表里如一,內(nèi)外一貫.
【原文】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1>,,以是非對(duì),。 〔注釋〕 <1>三公:輔助君主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的最高官員,各個(gè)朝代名稱不同,,周朝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見《書·周官》),?!≌和ā罢薄?/span> 〔譯文〕 君子樹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樣不能變通,,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jù)是非來回答,。 【原文】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xì)席之言<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注釋〕 <1>細(xì)席:當(dāng)為“絪席”之誤,,即“茵席”,,褥墊。 〔譯文〕 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茍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shí)坐席上說的話,。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沒有一天不在這樣。
【原文】
雨小,,漢故潛<1>,。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2>,,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yuǎn)<3>,小人不誠于內(nèi)而求之于外,。
〔注釋〕
<1>漢:漢水,,在今陜西、湖北省境內(nèi),?!摚簼撍菑臐h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長(zhǎng)江的河道,,有人以為即今湖北潛江縣的蘆洑河,。 <2>《集解》作“箸”,,宋浙本作“著”,,同?!?lt;3>問:通“聞”[wèn 音問],,聲譽(yù)。
〔譯文〕
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盡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huì)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tài)度就和潤(rùn),,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yuǎn)。小人內(nèi)心不真誠卻到外界去追求聲譽(yù),。
【原文】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1>,,明君不內(nèi)<2>,,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
〔注釋〕
<1>倍:通“背”。畔:通“叛”,?!?lt;2>內(nèi)[nà 音納]:同“納”。
〔譯文〕
說話時(shí)不稱道老師叫做反叛,,教學(xué)時(shí)不稱道老師叫做背離,。背叛老師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納,,朝廷內(nèi)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說話,。
【原文】
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言<1>。故春秋善胥命<2>而詩非屢盟<3>,,其心一也,。
〔注釋〕
<1>誠:通“盛”?!?lt;2>《春秋》: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jù)魯史修訂而成。對(duì)《春秋》進(jìn)行闡明,、解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戰(zhàn)國秦漢時(shí),,人們引述《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的話,,往往也統(tǒng)稱《春秋》。此文說“《春秋》善胥命”,。實(shí)指《公羊傳·桓公三年》所說的:“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胥:互相,。胥命:互相約定,。指諸侯相會(huì)時(shí)不舉行歃<sh4 煞>血<會(huì)盟雙方為了表示信誓而口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的儀式來訂立盟約,,而只在口頭上互相約定,。善胥命:指贊美這種重信用而輕形式的做法,。 <3>《詩》:見第一篇注,?!对姟贩菍颐耍褐浮对姟ば⊙拧で裳浴匪f的“君子屢盟,亂是用長(zhǎng)”(諸侯屢次立誓言,,禍亂因此愈增添),。
〔譯文〕
在行動(dòng)上不夠的人,往往言過其實(shí),。在信用方面不夠的人,,往往夸夸其談?!洞呵铩焚澝阑ハ嘀g口頭約定,,而《詩經(jīng)》非議屢次訂立盟約,他們的用心是一致的,。 【原文】
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1>,,其心同也<2>,。
〔注釋〕
<1>《禮》:見 第一篇注?!∠?/span><xiàng 向>:輔助行禮,。 <2>其心同:指他們都認(rèn)為這些典籍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可以意會(huì)而難以言傳身教,。
〔譯文〕
善于研治《詩》的人不作解說,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禮》的人不輔助行禮,,他們的用心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