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道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名言,,出自《陽明先生文集》(卷之一)“與楊仕德薛尚謙”(丁丑):“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仕德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qū)區(qū)翦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數(shù)日來,,諄已得必勝之策,,捷奏有期矣?!?/span> 這封信的大致歷史背景是:明朝正德12年冬(公元1516年),,時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親率大軍南下,走進龍南,,奉旨平定贛粵邊際地區(qū)的“三浰之亂”,。正德13年春(公元1517年),經(jīng)過3個多月的清剿,,“三浰之亂”被平息,,王陽明回師北上。信寫于作戰(zhàn)間隙,。楊仕德,,即楊驥,薛尚謙,,即薛侃,,兩人皆為王陽明的弟子。 這一年王陽明45歲,,自身修養(yǎng)已達“不動心”的階段。王陽明在江西先后剿除詹師富,、陳曰能,,收復黃金巢、盧珂,,繼而剿除謝志山,、藍天鳳、高快馬,、池仲容,,發(fā)布南贛鄉(xiāng)約,厘清行政,通過事功的建立,,“事上練”更臻完善,,寫出綱領性哲學著作《大學問》一書,被弟子們視為陽明心學的入門教科書,。 以心路歷程理解,,“破心中賊”一語當是王陽明學問大成的關鍵階段,精神領域的鏖戰(zhàn),,正處于人神交戰(zhàn),、仙凡大劫最為激烈的時候,邁過這一步便是自身學問的大成之境,。所以,,“破心中賊難”正是心理鏖戰(zhàn)之感慨,又是大功日進的體會,。 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捌菩闹匈\”有普遍的適用性,,對很多人都如醍醐灌頂,打開了一扇窗,,推開了一扇門,。 何為“賊”?字從貝,,從戎,。害良為賊,,毀則為賊,壞法為賊,殺人不忌為賊,,刑殺不正謂之賊,作亂叛國為賊,。搶掠盜物為賊,,是為小毛賊;危害國家者,,是為國賊,、奸賊;還有煽惡風之學界蟊賊,、欺世盜名之天下大賊等等,。 陽明心學,是直指人心的一種心修功夫,,而且,,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歷史上并不起眼,,王陽明自己也沒有拿它所當回事兒,所以,,王陽明的“破心中賊”當是指“心中賊”,。此“心中賊”,當時毀自己道心之念,,盜自己正信之欲,,壞自己大法之妄。 心修上的功夫,,比不得拳腳,,概因無影無形,需確切管用的法門,。 王陽明最初也是以靜坐自悟心性,,稱:“悔昔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茲來乃與諸生靜坐僧寺,使自悟性體,,顧恍恍若有可即者……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進而認為靜坐只是“小學”課程而已,“前在寺中所云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拏,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認為“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于靜處涵養(yǎng),卻好,。徒知養(yǎng)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明確以“省察克己”見功夫。 《傳習錄》卷上有一段對話: 一日,,論為學工夫,。 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span>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認識別人叫做聰明,,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因為只有認識清楚自己的長短,才可以揚長避短,?!皠偃苏吡Γ詣僬邚姟?,戰(zhàn)勝別人叫做有力量,,戰(zhàn)勝自己是真剛強。 蕓蕓眾生,,可有完人,?人人心中有賊,人人皆可破心中之賊,。王陽明給的這個法門便是“省察克己”,。 黃修易問:“心無惡念時,心就空空蕩蕩,,是不是再需要存養(yǎng)一個善念?” 王陽明回答道:“除掉了惡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復了心的本體,。例如,,陽光被烏云遮擋,當烏云散去后,,陽光又會重現(xiàn),。若惡念已經(jīng)除掉,再去存養(yǎng)一個善念,,這豈不是在陽光下又添一盞燈?” 又問:“近來用功,,亦頗覺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再答:“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初然雖定,,也只是昏濁的。須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復得清來,。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責效,,卻是助長,,不成功夫” 人私心雜念越少,心修的功夫越足,。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硬核,,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的,輔之以方法的,,還有陽明經(jīng)常強調的“精一之功”,。“精一之功”便是“破心中賊”的武器之一,。 王陽明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又曰:“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span> 所謂“精一”,,就是專注當下,任爾世事紛擾,,我只持一心,,不妄動,做一事,,不糾結,。靜心誠意,孜孜以求,,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span> 南懷瑾先生亦曾說道:“保持惟精惟一之道,,方可大成!” “破心中賊”概需不斷磨練,,久久見功,,此中,從“屢戰(zhàn)屢敗”到“屢敗屢戰(zhàn)”,,一字之差,,境界迥異,顯出“正心誠意”之真,。 王陽明說:“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span> “正心”便是使自己的知,、情、意與外界融合,,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罢\意”則是不自欺亦不欺人,。 “格物”之過程,也是“破賊”之過程,,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欲,、意念中的物欲、認識中的物欲,。 王陽明道:“《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他的門徒陳九川問:“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 王陽明回答:“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冥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看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物事而革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span> 朱熹講人生修養(yǎng)的第一步是格物,,王陽明卻是更進了一步,就是先把“正心誠意”這個事兒解決了,,因為我心本有良知,,只是有“賊”惑亂,不破賊,,無以“正心誠意”,,自然無法實現(xiàn)知行合一,致良知更將是奢望,。 1926年,,梁啟超在《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中疾呼:“青年們啊,你感覺這種苦痛嗎?你發(fā)見這種危險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span> 心有雜蕪生,,便需讀陽明,省察克私萌,,精一破心賊,,正心誠其意,心力乃有成,。 6月12日讀《傳習錄》隨札 ☆ 作者簡介:河南許昌市建安區(q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