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文圖片為攝影家蘇世一提供,,特此感謝!??!
我們農(nóng)村操辦紅白喜事時總要做大鍋飯,也就是現(xiàn)在大家常說的大米燴菜,。要是誰家娶媳婦辦喜事,,鄉(xiāng)親鄰居們都會從家里拿一桿粉條和一升大米作為禮物送給事主。如今,,大家都嫌麻煩直接改為了禮金,。做大鍋燴菜時,粉條是燴菜中必備的原料之一,。用農(nóng)家粉條做出來的大鍋菜足以使城里人唇齒生津,,回味無窮,簡直就是人間美食,,城里人回家時都不忘帶些打包,。傳統(tǒng)的手工粉條因其火候不好把握、效率低下逐漸被淘汰,,現(xiàn)在市面上售賣的紅薯粉條絕大多數(shù)是用機(jī)器做的,。不過,,我還是熱衷于老家的純手工粉條,口感好,、易燉爛,、做菜黏糊等特點(diǎn)受到人們的親賴。大家知道手工粉條的制作工序嗎,?這可是個復(fù)雜的“大工程”,。每到冬季開始上凍的季節(jié),正是農(nóng)家漏粉條的最佳時機(jī),。這時,,忙碌了一年的農(nóng)民終于有空閑時間了,晾曬了一兩個月的紅薯粉也徹底干透了,,幾家商量后會合到一起漏粉條,。各家把自家的紅薯粉碾碎、稱好,,按照一定的比例與礬摻好,。事先的準(zhǔn)備工作開始了,婦女們有的燒火煮水,,有的往一口大鍋盛滿冷水,,有的把粉桿子洗凈備好,男人們則去搭架粉條桿子的架子,。等把水燒開后就輪到壯漢們登場了,,把配好的紅薯粉倒進(jìn)大乾盆里,把適量的水倒進(jìn)粉里開始揣膏,,幾個赤膊男人圍在盆周圍不停地輪流揣膏,,把膏揣到一定時候就可以用大漏瓢試漏一下,覺得可以了就該正式開漏了,,這可需要幾個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拿漏瓢的一手拿瓢一手不斷地?fù)舸蚱斑叄灰娂?xì)細(xì)的,、均勻的粉條從瓢底孔源源不斷地漏了下來,,一瓢漏完后由另一個人向瓢里續(xù)膏,拿瓢的一人累了再換一人,,另外的幾人一直不停地揣膏,,下到鍋里的粉條煮熟后會自動漂上來,,這時就需要另一人用鐵鉤手把粉條扒拉到盛有冷水的盆里,,再遞給下一人端到門外的盛滿冷水的大鍋旁,倒進(jìn)不得另一人撈起上粉桿子,,我們小孩子也不能閑著,,工作是把掛滿粉條的桿子掛到事先用兩根長木干搭好的架子上控水,。如果揣膏控制不好就得立即停止,以失敗而告終,,農(nóng)村人俗稱為“抬盆”,。幾個鐘頭過后,各家的紅薯粉都下完了,,天也逐漸地黑了下來,,氣溫也隨之驟降。這時就需要進(jìn)行最后一道工序——凍粉條,,大人們晚上會往粉條上不斷地潑冷水,,目的是讓粉條徹底凍透,粉條被厚厚的冰層覆蓋著,,直直地立著,,凍不透的粉條就糟了。等到第二天的太陽一出來,,各家會把粉條推出來,,找一個向陽、通風(fēng)的地方曬粉條,。先是捶粉條,,把凍的粉條放到案板上,用棒槌不停的捶打,,直到把粉條全部捶開,、捶散,再把粉桿子別到石岸的縫隙里,,當(dāng)粉條曬足了陽光吹夠了風(fēng),,也就該收粉條了,地上鋪一油紙放上細(xì)繩,,把一桿一桿的粉條摞到一起,,通常是五桿為一捆,捆好后再堆放到自家的樓上備用,。現(xiàn)在的農(nóng)家人雖然還漏粉條,,但是再也沒有幾家是純手工制作的。也許,,多年后此項(xiàng)手工技藝也許就會失傳,。【作者簡介】:郭玉興,林州市政北中學(xué)老師,,閑暇時喜歡用拙筆記錄自己的一些生活點(diǎn)滴,。 作者其他文章鏈接: 1、《止方蕩秋千》郭玉興 2,、《20年后的同學(xué)會》郭玉興 3,、《陵陽公園夜游記》郭玉興 4,、《2020高考 我見證》郭玉興 5、《紅薯的記憶》郭玉興
|